APP下载

守正出新

2016-05-14于者良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习作教材作文

于者良

2016年4月28日晚8:40,浙江省台州市学苑路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会议室内仍然灯火通明,来自全国各地的作文教学专家、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高子阳、何捷,《小学创新作文教学》杂志主编聂闻老师,还有热衷于作文教学研究的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开展“新作文”全国小学作文有效课堂教学“作文沙龙研讨”活动,大家围绕着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唇枪舌战,气氛热烈。

一线老师抛出一个又一个作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难题,专家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做有效指导,引起大家共鸣、讨论最为热烈、观点碰撞最为激烈的就是:小学语文教材习作是舍弃还是坚决守住?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教材习作内容,不管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北师大版,虽然都有一定的体系,但许多教师执教起来却感到很难。怎么办呢?

童漫作文创始人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老师认为:未来小学作文教学最为理想的作文体系是直接舍弃(或砍掉)教材课内习作,给每位老师更多自主的权利和发挥的空间,让每位老师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成为习作教材的开发者,进行自主创新。他认为:教材习作之所以学生不感兴趣、不愿意写、写不好,教师觉得不好教,是因为教材习作对于学生来说不好玩。老师要教什么内容,想怎么教,学生已经心知肚明,学生一点新鲜感、好奇心都没有,怎么会乐意去写,又怎么会写好呢?

他研究和开发的童漫作文,在教学时,学生永远不知道老师下一步要做什么,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具有神秘性,更具有挑战性,有了好奇心,学生就会乐意去探索,有了探索就愿意去表达、去习作。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高子阳老师非常赞同宋老师的观点,他认为:“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阅读都应该深入研究其习作教学的元素,写作风格来自阅读,写作能力是从阅读中培养的。更精确地说,从阅读中,我们学会写作风格这种独特的写作语言。课内教材习作其实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习作内容与阅读的关联不大。他认为三至六年级60次左右的课内习作,只是规范性训练、合格化训练,靠这些习作训练学生很难打天下,很难终身爱上写作,甚至会越来越讨厌写作。《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多写”指的是多写课外作文,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又没有课外作文的任务,怎么办?

他构建了三个学段、六个年级不同的习作序列:第一学段,每天写5行(即父母把每天与孩子的对话摘要记录,对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第二学段,每天写一页(三年级上:感恩万事万物;三年级下:我有_________或我没有_______;四年级上:班级里的那些事;四年级下:预习作文、造句成书。);第三学段,写读后感(五年级上:大读后感的写作;五年级下:“十天一篇好文章”的小实验;六年级上:妙用故事发生器写作;六年级下:我的自传我来写。)高老师对每个年段的习作内容、习作目标、习作要求。

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游戏作文大师何捷老师却有着与他们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现在教师对于教材习作的困惑和难处,正是一线教师没有研究好语文阅读教材,没有很好地利用阅读教材,没有对教材习作解读到位所导致的。他觉得目前应该认真守住教材习作的阵地,教好教材习作,把握好教材习作的内在体系,进行系统训练才行。

舍弃也好,守住也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线教师对于专家们一左一右的观点,我们如何看待,如何去实现教材习作与课外习作的有机结合呢?我觉得应该做到四个字“守正出新”——

守正

专家、名师都是从自身的学识修养、知识体系、学术视野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作文教学理念和观点,而一线老师和他们站的高度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一线老师大多数是处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状态,而专家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地,决定了两者研究作文教学的方向和层次。

守住教材习作的本。

作为一线教师不能觉得哪位专家说得有道理,就跟着去学着做,那样只能是东施效颦、鹦鹉学舌,使自己变成了“四不像”,因为普通老师没有专家的理论支撑和深厚的文化功底。我们应该守住教材习作的本,这“本”是什么?就是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教科书中的阅读教材内容。无论是什么版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的教材,阅读教学的内容都是按照一定的主题、一定的内在体系进行编排的,所选的文章在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是经过编写者深思熟虑、反复斟酌的,是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每一篇文章中都蕴含着相应的习作教学元素。如果能在日常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有计划地指导并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训练,不仅可以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及语文综合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课本中的读与写的结合点,组织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创造、想像等语文学习综合能力,培养写作个性,最终能够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扶正教材习作的根。

用好教材,指导学生领悟读写方法,目的是在单元习作中学以致用。老师应该认真解读每一单元中阅读教材的习作重点、年段特点,把握单元习作的训练点、渗透点、读写结合点……单元习作教材规定的习作内容应想方设法与阅读教材的内容联系起来,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扎实有效地读写训练。切实落实《课标》要求:低段要落实说话、写话,中段应抓好段的训练,高段对于篇的要求更明确,必须落实课内习作的保底工程。每学期可以集中力量研究一至两篇课内习作的教学方法,形成有自己特色和教学风格且符合学生实际的、有效的作文教学设计,几年下来一定会积累不少的典型案例,在钻研的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并能逐步找到作文教学的规律。只有扶正教材习作的根,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外训练和拓展。

比如,人教版四上第三单元是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中巨人三次斥责孩子,最后拆除围墙让孩子进来;《幸福是什么》三个青年寻找幸福、感受幸福,领悟幸福的真正含义;《去年的树》中鸟儿与树根、大门、小女孩的三次对话,最后对着灯火唱歌告别;《小木偶的故事》中小木偶与熊警察、小兔子、老婆婆的三次求救,最后小女巫帮助小木偶解决了问题。这一组童话故事有一个共同的写作方法就是故事的一波三折。在阅读教学时,可以先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如《小木偶的故事》的结尾处就有这样的要求: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来接着编下去……“小木偶拥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后,决定向小兔子、熊警察和老婆婆解释,再找小红狐要回红背包,走上大街……”通过这样的阅读渗透和读写结合,单元习作编写童话故事时,老师在“一波三折”这一写法方面加以强调,学生一定会触类旁通、熟能生巧、运用自如。

出新

守正就好比建筑房屋时必须先打好地基一样,这地基一般是看不到的,但是必须要做的,而且还是一定要做好的。只有将阅读教学的根基打好,并从阅读中寻找到习作教学的密码,教给学生习作的解码器,我们的老师才能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创新。

跳出教材的束缚。

一线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习作的方法,从中寻找到作文教学的常规路径,才能走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地。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教材习作难以操作、学生对教材习作不感兴趣时,我们就可以跳出教材习作的束缚,对教材习作的内容进行调整、融合、甚至淘汰一些过时的内容,拓展思维空间。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在《继承·超越·创新》一文中,关于“怎样正确认识命题作文和放胆文之间的关系”有这样的观点:首先,学生可以写自己喜欢写的事情。各年级都应该这样考虑,如果学生写不出再给他一个命题,提供一个思路,或者干脆由学生自己命题,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写自己想写并愿意写的事情,从而达到理想的习作状态——为了交流而表达。其次,不要太把教材中的作文题目当一回事。很多作文题其实并不十分理想,学生可以自己命题。

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上第一单元习作教学时,虽然这次的习作没有直接命题,但要求太宽泛,学生却也无从落笔。我对原来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

目标: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

要求:写之前要想想主要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希望通过你的习作,读者能够想象出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做法:组织学生写学校角落的菜园。(美丽的菜园、不起眼的菜园)

习作的多维目标分解:1.我跟老师学种菜;2.种菜的快乐;3.我认识的几种菜;4.观察一种蔬菜生长过程;5.给菜捉虫子;6.除草(拔草);7.我会做的一道菜……

这样尝试着将习作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从多个维度去解决问题。从大的角度看,有感受与观察;从小的角度看,涉及自己和同学在种菜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样的作文训练,能够让孩子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生活。同时,将大题目进行分解后,也给学生留下巨大的选择余地,学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不同情况。在这次作文训练中在意的不是学生写作的结果,而是学生写作的过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实践了、体验了、思考了、感受了。学生可以根据亚题目“每天写一段文字”,作文在一周内完成。“片段训练”无疑大大降低了学生写作文的难度,而且能够在作文训练中使学生自然学会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会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一些相关的小问题逐一加以解决。这样的分解,实质上仍是多角度思考问题,多维度分解作文教学目标,既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又拓展了学生“喜作”的空间,可谓一举两得。

跳出教材习作的束缚,需要的是勇气、智慧和理念,更需要大胆的实践。

创新习作的思路。

泰特罗克把专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刺猬型”学者,一种叫“狐狸型”学者。“刺猬”更容易成为学术大师或公共知识分子,他们有“深刻的片面性”。刺猬们往往更大胆、更激烈,说话底气更足。而狐狸们则天性多疑,对什么都不全信。促进创新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很多狐狸从一个领域跳到另外一个领域,腿上沾着各种花花草草的种子,把它们传播到各地。假设土壤和气温适宜,这些种子就可能在新的地方生根发芽。(何帆《刺猬与狐狸》,引自《读者》2016年第8期)

作文教学这个领域就需要更多的刺猬和狐狸去创新,或许这个比喻不太恰当。但促进作文教学创新的办法和《刺猬与狐狸》的理论是一样的。目前,我们作文教学流派众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涌现出许多专家,如浙江杭州张化万老师倡导活动作文、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的快乐作文、江苏南京宋运来老师的童漫作文、江苏吴勇老师的童化作文、江苏苏州管建刚的“班级周报”、浙江宁波罗树庚老师的情趣作文、河南于溟慧的三阶作文、福建福州何捷老师的游戏作文……在小学语文界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训练体系、训练手段、评价方式和指导方法等,这些大师们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有路可走”。作为一线老师既要深入学习这些专家们的做法,又要潜心研究他们的教学理念,加以借鉴,并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不断超越,力求创新。哪怕是自己的一点点成功的做法,我们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像这些大师一样取得成功,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从自我说起,这十多年来,我一起坚持以主题体验为主的原生态作文教学研究,倡导原生态的作文教学,展示生命的“原生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保童真、激童趣、扬童心。注重读写结合,鼓励“悦读”“喜作”,坚持走由“仿”到“创”的作文教学之路。

我是一名“草根”教师,没有教育专家的高深理论,只有最接地气的原生态作文教学实践的探索;我是一名“特急”教师,没有特级教师的教学体系,只会“急”着利用身边的资源,引领学生“喜作”。

真心希望:在作文教学这个领域,有更多像“狐狸”那样的老师带着作文教学的花花草草在全国各地传播,在适宜的环境下生根发芽,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花朵。

猜你喜欢

习作教材作文
教材精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