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博物馆(纪念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

2016-05-14姜艳辉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学校教育深度融合

姜艳辉

摘要: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与学校教育有机对接、相互合作是和谐社会的发展需求,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从博物馆教育的现状、博物馆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如何促进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三个方面来探讨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 学校教育 深度融合

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第7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新的《博物馆条例》,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制定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的政策措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学校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博物馆应当对学校开展各类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由此说明,博物馆如何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教育怎样与学校教育有机对接、相互合作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其实这也是和谐社会的发展需求,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本人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促进博物馆(纪念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问题。

一、博物馆教育的现状

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目前共有博物馆4100余座,年接待观众超6亿人次。这一数字有点惊人,也有些喜人,这意味着一年之中差不多平均每两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走进了博物馆。但这6亿人中,走马观花者有之、看看新奇者有之,休闲娱乐者有之,甚至“避暑纳凉者”有之,但真正地来用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来追寻历史、思索感悟、启迪心智的又有多少人?尤其是很多青少年观众走进博物馆,成群结队、嘻嘻哈哈、吵吵闹闹而来,一脸茫然、毫无收获而去……尽管近年来,很多博物馆、纪念馆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但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与其他国家博物馆同行的差距依然很大。

二、博物馆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1.对博物馆功能认识的偏差

西方人最早创建博物馆,把博物馆看作人类艺术和科学的结晶,是人类学习艺术和科学的场所。而我们中国人却把博物馆看作是文物古玩的收藏机构,有人认为博物馆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的收藏需要,博物馆是人的收藏行为发展到社会收藏的必然产物。这种认识认为博物馆将收藏作为目的,是为了收藏而收藏,将博物馆与仓库拉到了一个功能作用上,没有认识到收藏只是一种手段,只是博物馆一个方面的功能。还有人认为博物馆是单一的科研机构,是科研工作者从博物馆现存的“物”中去探索、推断、发现古代的文明和文化,来填补一些历史发现的空白。笔者认为,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公众教育,是让人们在博物馆中学习科学和艺术,让人们从历史中感受自豪、凝聚力量、获得勇气,博物馆应是集教育、收藏、保护、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博物馆尤其要发挥未成年人教育基地的作用,让博物馆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和有效补充,让学生们在这里能学习前人智慧的结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专业水平的差距

目前我国博物馆的宣教队伍几乎由清一色的讲解员组成,出现了美女多、男性少、教育人才匮乏的现象。由于人们习惯于把教育工作者与讲解员划等号,长期以来,博物馆教育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也以招聘讲解员的条件为标准,大都以长相、身高、普通话标准程度和语言表达作为招聘的主要考量条件,培训也以形体、礼仪、语言基本功训练为主,以至于满足不了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文化和专业素养的需要。笔者认为,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选拔应更多地注重应聘者的真才实学和专业水平,应多选拔历史、政治、哲学、艺术、教育等专业的优秀人才,被聘者应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具备良好的活动策划、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而不应过多地考虑外形等因素。

我国绝大部分博物馆仍然将讲解员在展厅口头讲解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忽视了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挖掘,对博物馆“教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说教为主的单一的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以讲解员的“讲”为主,观众成为被动的“听众”,这种说教模式只是一种知识的灌输,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观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

3.应试教育的弊端

中国的应试教育让学生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升学考试,把取得高学历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老师优劣、学校优劣的第一标准。应试教育导致道德教育虚化,德育的核心是建立价值体系,真正的德育是培养人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真正的德育方式应在“自然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来进行,应该让孩子在自然的日常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道德的境界,体验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鄙;什么是伟大,什么是渺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做什么会受到尊重,做什么会受到鄙视……通过这些体验,通过这些孩子心灵上氤氲羽化的过程,孩子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才能逐渐形成。应该教育磨灭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真正的教育应当善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应试教育机械的教学机制、单调乏味的讲课方式、被动被迫的学习形式,无休无止的补课,不断消磨着中国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引导孩子们多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参观体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大有裨益的。让孩子们在古圣先贤、革命先烈的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受到道德的感染,让他们从一件件真实存在的文物展品开始,去琢磨、思考,展开智慧的联想,引发兴趣的萌芽。这样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认知肯定比通过书本死记硬背要有趣得多、深刻得多。

三、如何促进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

1.搭建交流平台,完善合作机制

博物馆可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的形式与周边城市、社区的学校建立联系,并在每年年初和年终召开“爱国主义教育共建基地”工作交流会,共商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博物馆的宣教部门可与学校的某个班和班主任直接对接,仔细商定某次爱教活动的具体组织事宜。宣教部的社会教育工作者可以“校外辅导员”的身份与班级的某个学生(问题学生或农村贫困留守儿童)长期联系,解决他们的心理焦虑问题,关注、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要将馆校共建的工作扎实推进,还需完善合作机制,签订共建协议书,明确每年开展活动的次数,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每年年初馆校双方要充分沟通,合作制定年度活动计划、细化每次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责任人。力求让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做到“有的放矢、资源共享、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2.充实宣教队伍,强化责任担当

其一,是讲解员转变思想观念,把原来定位的单一讲解员丰富、发展、转变、提升成为社会教育工作者;其二,是博物馆宣教部门选聘一定数量的专业教育人员(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等)来专门从事社会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其三,是强化博物馆社教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不仅仅把自己的工作满足和局限于坐等观众上门、固守展厅讲解,而应把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纳入重要的工作范畴,把培训“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我们的光荣使命。

3.创新教育方式,力求生动活泼

博物馆教育要力戒“机械、生硬、刻板、灌输”,力求喜闻乐见、生动活泼,才能赢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大、中、小学生群体,我们应创新、探索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如花明楼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到附近的炭子冲小学、希望小学选拔、培训“小小讲解员”、到县城的城郊中小开展“刘少奇生平知识有奖答题竞赛”、把刘少奇青少年勤奋学习、乐善好施等故事拍摄制作成动漫片播放给来馆参观的小学生看;我馆的宣教工作者到花明楼中学、宁乡四中、宁乡一中等地组织学生开展“爱花明、诵少奇”诗歌朗诵比赛、“我是主席故乡人”演讲比赛、“学伟人、读经典”读书征文活动、支援地震灾区爱心捐助活动等;我馆把大型流动展览“人民公仆刘少奇”和“党风楷模刘少奇”的专题讲座送进了中国人民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益阳城市学院、湖南女子大学;我馆教育工作者与北京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的大学生举行座谈会,讨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传承历史、学习先辈、报效祖国”“如何利用新媒体来进行博物馆、纪念馆的宣传和营销”;我馆吸收湖南师大、湖南第一师范、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的大学生利用节假日来馆担任志愿者讲解员;我馆还被多所大学作为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们在这里调研、学习、实践,收获很多、意义很大。

4.建立评价体系,力争教育效果

目前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体系对博物馆相关业务工作都进行了量化和规定,对于“社会教育”工作而言,体系要求每次申报材料中必须有两个以上代表性教育项目,并根据项目的组织实施情况、时间、规模、参与人数、社会影响、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打分。就博物馆、纪念馆自身来说,应将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情况纳入宣教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范畴,应针对每次教育活动效果进行问卷发放、资料搜集、意见整理、数据分析和经验总结,广泛征求和听取老师、学生的建议,并不断持续改进,力求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就学校来说,也应将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纪念馆参观、学习、实践纳入重要的教学活动安排,评选出优秀德育老师、优秀社会实践项目,激发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博物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有益、有效的补充,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断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利用博物馆的独特资源,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和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而发奋努力,成长为国家栋梁,这是我们馆校双方不断努力和追求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孔海燕.我国博物馆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04,(05).

猜你喜欢

博物馆教育学校教育深度融合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遗产保护和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美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比较研究
寓教于乐 开创博物馆教育新形式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