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的运动”活动探索(中图版)

2016-05-14蒋洋发

地理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水循环洋流读图

蒋洋发

一、课标分析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要求学生认识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通过“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说出大循环、海上内循环以及陆地内循环有哪些具体环节,主要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海洋、大气和陆地)的循环过程。重点在于学生能够说出或者能够描述。第二,通过“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方面的意义。如维持水体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深刻影响生态、气候和地貌等。重点在于学生能够说明或者解释。

(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体,洋流是海水运动最重要的运动形式。第一,通过阅读“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图”,能够归纳: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只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绕极环流;局部海域(北印度洋海区),夏顺冬逆。重点是学生能够根据地图,利用全球风带模式图,结合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推导并概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第二,通过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图”的阅读,能够说明:洋流对全球热量输送、气候、海洋生物、海洋污染及海上交通等方面的影响。重点不在于洋流名称的记忆和成因的分析,而是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所以对沿岸洋流的性质及分布规律应有清晰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水的运动”是中图版地理教材必修第1册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承上是指本节课在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的基础上,对水的运动进行深入的学习,水循环、洋流的形成及分布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密切相关。启下是指水循环及洋流的分布对全球热量输送,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沿岸气候的形成,海洋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以及海上运输等具有深刻的影响,洋流的分布还影响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也是为以后学习选修《海洋地理》打下坚实基础。

教材思路:教材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水循环和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水循环从含义、类型及意义三个方面展开;世界洋流从概念和分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

教材特点:始终将课题研究的精髓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在课文的学习中设置了众多小栏目。如本节中的探索“模拟水循环”以及案例探究“厄尔尼诺”,帮助学生发展多种能力。

三、学情分析

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进行了深入学习,学生能将已学的气压带风带知识迁移运用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影响上来。

欠缺的知识与技能:地图阅读能力以及空间定位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利用地图准确地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大西洋中的洋流分布规律的总结比较抽象。知识难度较大,容易遗忘,给教学带来困难。

四、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阅读“自然界的水循环”图,能够描述水循环的过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图,能够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描述水循环的过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设计思想:根据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读图及案例研究,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尽量将课文内容转化成为有价值、有梯度的问题串,并将问题融入具体的案例或情境中,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自主学习、动手绘图、读图研究和小组探讨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事象及地理原理的探究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合作学习中形成地理思维,达到课标以及高考的能力要求。

五、活动剖析

为便于学生充分理解“水循环”及“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这两部分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索”、“学习指南”、“思考”、“阅读”、“读图”、“案例探究”、“复习题”等活动内容。“探索”:模拟水循环,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发现实验中的地理现象,学会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释其成因。“学习指南”安排了三个主要任务:①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②运用地图分析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③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三个主要任务即本节课重点内容。“读图思考”安排了四个内容:①人类能对水循环施加影响吗?如果能,有哪些途径?②读图2-2-5,分析盛行风对洋流有何影响。③读图2-2-6和图2-2-9,试分析一些著名渔场的分布和洋流之间存在什么关系。④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会有哪些影响?“阅读”:通过失而复得的旅游鞋让身边的地理现象与课堂中所要学习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体现地理学科价值。“案例探究”:教材用接近1/3的篇幅分析厄尔尼诺现象的概念、成因及其影响。通过案例学习,能够将地理规律应用于具体的地理情景中。“复习题”:通过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进行总结,留出空白让学生自己提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归纳重点内容。

教材将这些活动内容细分到整个知识的学习和构建过程中,对于优化课堂环节、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是非常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具体操作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将这些环节更加优化。如“读图思考”:读图2-2-5,分析盛行风对洋流有何影响。基础稍差的学生可将问题再细化:①东北信风对北赤道暖流的形成有何影响?②中纬西风是怎样形成北太平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在南半球形成的西风漂流为何是寒流?③风对洋流的形成有何影响?

六、活动设计

1.自学环节:水循环及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

【活动内容】根据“学习指南”自学第二节“水的运动”,写出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长将问题收集交课代表处,课代表将问题归类汇总交给教师。

【活动目的】通过自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也可根据课代表汇总的问题更具针对性地讲解,提高课堂效率。

【自学检测】完成自编学案《学与导》中“自学检测”环节,订正答案,检测自学效果。

2.实验探究:模拟水循环

【活动内容】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1份实验器材。实验器材包括:1个平底器皿、1个装有沙子的小瓶、1张塑料薄膜、1根橡皮筋、1盏台灯。思考问题:①这个实验展示了水的什么现象?②在自然界中,这种现象是怎么表现的?

【活动目的】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观察能力,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水循环这一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

【活动延伸】实验完后,设置开放性问题:还可以用其它方法来模拟水循环吗?如果有,试设计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力。

3.绘制地图:自然界的水循环图、气压带风带图、洋流模式图以及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厄尔尼诺年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海气状况图

【活动内容】①自然界的水循环图分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分别绘制,标明图示名称和主要环节。②气压带风带图和洋流模式图对比绘制,体现“风吹水动”的特征。标明六个风带的名称,标明洋流的运动方向及洋流名称。③绘制中低纬度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图:能够用简明的模型“0分之8”来表示,绘制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归纳出夏顺冬逆的规律。④对比绘制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赤道附近太平洋海气状况图。注意:利用已学的热力环流知识检验绘制结果是否正确。

【活动目的】通过对这些重点知识的图形绘制,理解水循环的过程、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后再通过对热力环流知识的运用,更好地解决本节课重点内容。

4.小组探究: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内容】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探讨洋流对沿岸气候、海洋生物、航海以及海洋污染的影响四个话题,要求结合教材图文材料、地图册等相关资料,将讨论出的内容分要点、分层次地写在交流本上,推选出中心发言人。

【活动目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材难点知识,学生能更充分地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协调能力。

【活动拓展】课后收集洋流以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案例,做成展板,校内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关注世界,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猜你喜欢

水循环洋流读图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第二课时《洋流》
青铜峡灌区水循环主要因子及演变规律研究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