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不唯学历论英雄

2016-05-13王辉辉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职业培训

王辉辉

当前,中国高技能人才队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工人。

然而,这样的“工匠”在中国却大为稀缺。

“当前,中国高技能人才队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指出。

人社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在中国7.7亿的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1.57亿人,仅占比20%,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更是只有4136.5万人,仅占5%。

然而,近年来中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的水平。

因此,引导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成为当前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任务。

作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管部门,张立新在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工作基本完成后,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就职业技能鉴定、技工培养和职业培训等话题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的专访。

    浙江东阳市聋哑学校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人才优势,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创建了一套针对聋哑孩子的木雕职业教育之路

取消资格不会影响整体职业水平

《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公布取消6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而此前一年多的时间里,国务院已先后分四批取消了211项职业资格。实际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技能人才评价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劳动者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取消这么多职业资格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张立新:从2014年开始,按照国务院简政放权、减少资格许可认定的要求,人社部牵头组织开展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工作,计划分5批进行。到目前,已有5批共272项职业资格经过国务院审定予以取消,总量减少44%,超额完成本届政府确定的减少三分之一职业资格的目标。

取消的272项职业资格中大多是由国务院部门和行业协会自行设置,没有纳入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体系;一些职业资格涉及人数少、专业性不强,不宜采用职业资格方式管理。

国家取消一些职业资格,意在降低劳动者的就业门槛,推动劳动者就业、创业,以改革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活力。同时,这样也可以规范职业资格发展,减轻用人单位和人才负担。

《瞭望东方周刊》:取消的272项职业资格中,有一部分会使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失去了评价的标准,是否会造成新的不公平或者普通劳动者职业素质的下降?

张立新: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并不是取消所有职业资格,更不是取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对劳动者从事各项职业所具备的学识、技术、能力的认可,反映了劳动者从事各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技能人才评价制度。

1993年中国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2亿人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共有1.6亿多人次技能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其中,2014年全国共有1854万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1554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确实在提高工人技能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形成了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的国家职业技能资格体系。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来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掌握、大家感觉要求高的职业技能,在今天的环境下可能就变得很低了,大家都能掌握了;还有一些职业消亡了,或者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了,不再需要资格认证了。这些职业都是我们目前取消的职业资格。因此它对整个人力资源市场不会造成大的冲击,也不会影响整体劳动者的职业素质。

《瞭望东方周刊》:未来是否会增加一些新的职业资格,以对整个职业资格体系进行完善?

张立新:近两年,职业资格还没有新的增加。但我想未来增加与否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考虑。

比如,大家都比较关心的电工、锅炉工、食品检验工目前都还没有列入准入类职业资格范畴,未来可能最先从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等领域进行完善,主要通过制定修订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来设置。

我们也希望能够与各个方面一起努力,推动《职业资格设置管理条例》立法,建立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制度,实行定期更新、动态管理,最终形成科学设置、规范运行、依法监管的职业资格管理体系。

不应“唯学历”评价人才

《瞭望东方周刊》:说到职业技能鉴定,就不得不讨论技术工人、技能劳动者的培养和教育。各级各类技工院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重要阵地,目前其在全国的发展情况如何?

张立新:中国的技工学校初创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是由当时的劳动部门为解决失业青年就业问题而举办的工人培训学校发展起来的。

此后,国家重点企业、重要经济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先后建立了一大批技工学校,培养中级技术工人。技工学校作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企业培养技术工人的主要基地,为国家的工业发展输送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

目前,经过60多年的发展,技工院校已经形成了由普通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三类院校组成的技工培养体系,分别对应培养中级技工、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技师等技能人才。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818所,在校生339万人。2014年实现招生124.4万人,毕业生就业率97.5%。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知道,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非常高,可能要远远高于同等学历的毕业生。但是从就业质量方面来说,同样的技校毕业生,以伪造的本科学历找工作时能拿到每月1万多元的工资,而以技校毕业生的身份找工作时只能拿到每月6000元的工资。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张立新:这反应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目前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同度仍然不高,全社会尚未形成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氛围,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待遇偏低,在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政策限制。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首先是因为“学而优则仕”、“重学历、轻能力”的传统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而且当前的人才评价中,学历仍然处于主体地位,企事业单位人才招聘、公务员录用以及工资定级、职业发展等首先要求的还是学历。这就导致技能人才上升空间有限、职业发展通道不畅、收入水平偏低、社会地位不高等。这些都对技能人才的成长造成了阻碍。

《瞭望东方周刊》:人社部在未来的工作中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张立新:解决问题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就人社部来说,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的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大技能人才表彰激励力度,加强立法宣传等,创造有利于技能人才发展的良好制度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

同时,我们也希望在技能人才的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上有所突破,打破过于重视学历的传统,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成为技能人才评价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制度,实现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贯通互认。

职教需要自己的管理模式

《瞭望东方周刊》:技术工人的培养属于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但是它又与职业的学历教育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中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具体是怎样的?

张立新:中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管理体制是由相关法律和国务院关于部门职责分工的“三定”方案确定的。

其中《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有关的职业教育工作”。

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人社部的“三定”方案中,再次明确了人社部在技工院校、职业培训、职业技能资格管理等方面的职责。

具体来说,各类技工学校、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以及与劳动者就业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理。而职业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包括中职(不含技工学校)、高职等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瞭望东方周刊》: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

张立新: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企业生产、劳动就业等密切关联,属于就业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终身的教育。这些特性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强调就业的导向,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家共同参与、积极合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因此,职业教育不适合“大一统”的管理模式。也正因为这样,2005年,国务院建立了职业教育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地方政府也相应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政府统筹协调职业教育的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近年来,在职业教育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

《瞭望东方周刊》:学历性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的分别管理,是否会造成教育过程与评价的分离?

张立新: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职业培训面向的是全体城乡劳动者,按照职业标准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以职业分类为基础设置培训课程。学员通过鉴定考核后,获得的是职业资格证书。人社部门负责就业、人力资源市场、职业分类、职业标准、鉴定考核等工作职能,由人社部门统一管理职业培训,能够按照就业市场需求开展培训,按照企业岗位要求设置培训内容,做到培训与需求的“零距离”,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相一致。

学历性职业教育面向的是在校学生,有固定的期限,以学科分类为基础设置课程,最终学生毕业获得的是学历文凭证书。由教育部门管理,教育过程与教育评价也是一致的。

猜你喜欢

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职业培训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对完善查验员资格管理机制的思考
高职院校应如何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
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将公布
关于对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职业技能提升的研究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创新职业培训工作体制机制?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