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真篇

2016-05-11刘德福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会意柳先生志趣

刘德福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靳秋田索画(之二)

郑板桥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赏析】

世上的景物有奇特者,黄山之松,桂林之水,泰山之石,都是大自然千百年孕育的极品,历来被人们瞩目敬仰。

世间的人也是如此。那些才华卓具、品格高逸、行为高蹈的人,都是世间的奇人,是人间的绝妙风景,也是历史上的卓异风景。

陶渊明、郑板桥就是“奇真人”的典型代表。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这就是一“奇”。“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他的志趣。

对他的名字作了介绍之后,接着写他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性格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一是饮酒,一是写文章,可见他的志趣是高雅的。他虽然隐姓埋名,但与道家说的“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并不一样。不过,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什么不求甚解?这就与他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有什么“会意”呢?虽然没写,但我们从陶渊明所写的《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诗作中可以想见。他从书中得到哲理,得到启示,对当时的混乱、丑恶的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但只能“会意”,不能言传,因而“闲静少言”,只是不说,不是不知。这使我们隐隐地感到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也隐隐地感到那个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五柳先生“闲静少言”,内心的波澜没有表现出来,却找到了一个使波澜平静的方法,这就是嗜酒。“嗜”字说明不是一般的小饮,而是“期在必醉”。尽管“家贫”,也没有改变这一嗜好,就因为在醉乡中可以使心灵的波澜得到平静。这是他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此外,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官得禄。这一点也说明了他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写文章给自己看。“闲静少言”而又“常著文章自娱”,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他实际上是有痛苦的,但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当中得到解脱。

无论是读书、饮酒还是写文章,都是陶渊明真性情的流露,全文不足二百字,语言洗练,于平淡之中表现深刻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一个“奇真俱全”之人的宣言!

郑板桥,在人们心目中是“扬州八怪”中尤其怪的一位,人称“顽仙”,时有“郑虔三绝”之誉。他平生作画专以兰、石、竹为题材,竹则淡淡疏疏、兀傲清劲,兰则依石傍崖、丛生篷乱,石则或立或卧、瘦丑雄秀。题画则用他那亦拙亦秀、亦隶亦楷亦行的“六分半书”,确乎有一种“怪”气。但是人们也注意到他的“怪”中有“真”,所谓“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松轩随笔》)诗、画、书,皆如其人,其实,“怪”与“真”正是郑板桥性格的表与里,这篇题画短文正是他性格的一个真实写照。

板桥特爱兰、竹、石,因为它们都是他兀傲清高性格的象征。他曾把“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与“千秋不变之人”四者并提称为“四美”,“千秋不变之人”就是他郑板桥。所以在这则题画文中,他极力写出一个有兰、有竹的清雅境界:“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前幽兰,窗外修竹”,“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语虽寥寥而境界全出矣。这种境界的核心是一扫尘俗富贵凡庸之气,贫中有清气,贫中有傲骨,贫中有雅兴,贫中有无限天地。唯其贫才能“葆真”,才能真正领悟天地造化之灵秀而陶然自足。这就是人们所称的“真气”、“真意”、“真趣”的妙谛。试想,没有板桥胸襟,岂可言“真”?

与“真”相对,板桥对“安享”之人的“俗”,表现得极为轻蔑。他们简直与审美无缘,“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是一批俗人。这些安享之人或居高位,权势欲望无尽无休,或者家赀巨万,作威作福,他们都被权欲物欲等等浸染得一身俗气,只知高堂华屋、狗马玩好、绮罗香泽为美,怎知天地间还有一派清雅自然之韵致?所以,他平生“惟不与有钱人面作计”,“豪贵家虽踵门请乞,寸笺尺幅,未易得也。”这在俗人眼里自然有些“怪”。

由此看来,板桥的“怪”与“真”,都是他兀傲性格的表现。此文有感而发,信笔挥洒,然而作者的气质风韵表现俱足,一位可亲可敬、清贫自守、潜心道艺、蔑视尘俗、落拓不羁的艺术家形象已跃然纸上。

当我们在文字的指引下进行了一次“奇真”之旅之后,我们突然感到了自己的平庸和渺小。无论我们心中多么波涛汹涌,可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勇气,也没有郑板桥从自然界松竹中悟出“真气”、“真意”、“真趣”的灵气,因此,奇人与我们无缘了。但是,我们不妨做一回真人,有自己的真性情、真欢乐、真人生!

【思考练习】

1.选文甲中最能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一句是“ ”;选文乙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亦不详其姓字

(2)每有会意

(3)绝不知乐在何处

(4)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4.比较阅读甲乙选文,举例谈谈陶渊明、郑板桥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只谈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

2.①详细地知道②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③断然,绝对(根本)④宽慰

3.①(他)喜欢读书,不求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②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4.①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个“绝不知乐在何处”。 ②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猜你喜欢

会意柳先生志趣
“会意”读书法
重阳有感
夕阳晚秋
柳先生的正骨膏
“zhi”趣盎然话数学
五柳先生的“不”
浅谈儿童钢琴弹奏“三趣”
捷先生的红宝石
意象阅读:读出文本的真与美
“会意”与“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