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

2016-05-11罗乃侃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审美情趣中职生激发

【摘 要】分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提出通过视觉、听觉和情感等全方位刺激,使学生得到启发,诱发联想,激发中职生语文学习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多媒体 中职生 审美情趣 激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054-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就阐明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能否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特别是对于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否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增强求知欲,进而对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媒体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将图片、声音或动态、立体以及全方位变化的视频效果等生动形象和逼真的境况模拟呈现出来,给人以视觉、听觉和情感等方面的刺激,极大地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启发,诱发联想,起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审美情趣的作用。下面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得出的一些认识。

一、视觉刺激

教育信息学研究表明,视觉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第一大来源(比重达到83%)。语文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发挥视觉这一独有优势,融图片、动画、视频、色彩、大小变化等视觉效果于一炉,给予学生视觉刺激,提高教学效率。

(一)文字的呈现。文字本身是一种线性结构,其表现力有限而单一,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可以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打破这种限制。语文课件文字较多,设计时要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准绳,对文字的大小、色彩、动画效果等呈现方式进行精心设计。一是可以用字体、字号、色彩、动画、声音等技术手段把学习目标、要求、重点、难点、疑点等重要文字信息与其他文字信息区别开来,提醒并抓住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的兴趣。二是对需要重点强调的字词,如表现情感基调变化、人物形象呈现、事物变化特征等字词,可以通过字体的差异、字号的大小、文字的颜色、文字的动画效果等进行多方位精心设计,赋予文字不同的个性特征,增加学生的新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大标题、重点内容、重点词、应该注意的地方等,可用不同的字体、比较大的字号、加粗、鲜艳的颜色、不同的符号等来突出。三是可以用图片、色彩、动画、声音等多种形式把与文字有关的信息呈现出来,使“死”的文字“活”起来,多方位刺激感官,吸引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多渠道的文字刺激,打破了平常文字单调沉闷的冷面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供了学习驱动力,开启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图片的选用。图片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易于被人接受的特点。好的符合课文内容要求的图片,能启发思维,引起联想。对于图片的选用,有四点需要注意:一是必须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要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有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消除疑点。三是要清晰优美、赏心悦目,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四是要引而不发,显而不露,只显示“冰山一角”,给学生留下想象和探究的空间。如授《胡同文化》《米洛斯的维纳斯》《神奇的极光》《中国石拱桥》《春江晚景》等课时,笔者先把搜集到的各种各样的北京胡同、卢浮宫三宝、各种奇异壮观的极光、赵州桥外形图、江南风景画等资料图片播放给学生观看。这些生动形象的图片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如睹实物的感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听觉刺激

教育信息学研究表明,听觉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第二大来源(比重为11%)。因此,听觉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多媒体的音频系统能提供模拟自然的各种声音,可以充分发挥听觉在教学中的优势。如教授《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笔者搜集了自然界的一些鱼类、鸟类、禽类和兽类等各种奇奇怪怪的声音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授《虞美人》和《明月几时有》时,笔者先用多媒体播放以这两首词作词的歌曲,然后让学生跟着唱几遍,这不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记住了诗词,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审美情趣的激发。在教授《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笔者一边放哀乐,一边用低沉、悲痛的声音读出群众在上海街头为逝世的鲁迅送葬时的情景,哀伤的情调把学生领进了哀悼的氛围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对刘和珍等学生的遇难产生情感共鸣。

三、多感官刺激

动态的事物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课件中可融入富有动态美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给予学生多感官刺激,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一方面,色彩丰富、动静结合、生动逼真的画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动态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形成了多感官刺激,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语文学习的审美情趣。如在教授《变色龙》《雷雨》《边城》等课文时,笔者提前组织学生先观看经过改编的同名影片,使学生受到视觉、听觉、动画等多种刺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较好地把握了生动的人物形象。为了突出《鸿门宴》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笔者把电视连续剧的相关片段用多媒体播放出来,使文字的表述获得了动感,增强了教学感染力,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课后,学生反映:“古文拗口难懂,但看了视频片段后,脑子就形成了令人难忘的场面,人物形象也就栩栩如生地凸显于眼前了。”

四、情景诱导

建构主义者认为,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境况下学习,可以更好地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多媒体正是创设这种情景的最有效、最快捷的工具。一切从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形、声、色和动画等效果来创设与主题相关、尽可能真实的情景,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如在《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伊始,先让学生欣赏笔者亲自拍摄的一些月色下千姿百态、娇艳欲滴的荷花图片,并响起了流水般极富韵味的古筝独奏曲《出水莲》……动感的美图、逼真的动画、动听的音频等情景的营造,把学生引领进入一个美妙的世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笔者抓住时机创设语境说:“贵港市的别名又叫荷城,同学们都很熟悉荷花,那大家喜欢我拍摄的这些荷花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荷花,并说说你此时的感受。”随着笔者的提问,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平时没留意到,月色下的荷花竟是这么美!用一个词形容就叫‘阿娜多姿的荷花吧。”“亭亭玉立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娇艳欲滴的荷花”……接着,笔者趁机引入到:“同学们看荷花的心情是愉悦的,作者看荷花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这样,就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课文感情基调上来,引起了思考,激发了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了知识,在学习中找到了学有所得的快乐,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逐步构建了综合能力。

五、问题创设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配合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情景,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惊奇”和思考的问题,克服学生的“思维惰性”,尽量使学生多思多想,融进情境之中。好的符合课件设计情景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在设计《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的教学课件时,笔者让学生观赏了包括维纳斯在内的卢浮宫三宝后,设置了一系列问题:你怎样看待断臂的残疾人?你认为这是一种美吗?为什么课本说维纳斯断臂是一种美?如果把断臂复原,你认为怎样?由于问题设计得精妙妥帖,加之多媒体课件的特有效果,把情、形、境、理融于一体,一旦提出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就立即被调动起来,产生了兴趣,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拓宽了想象,优化了课堂教学,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了美的氛围,使学生懂得理解美、欣赏美,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着很多困难,但只要我们能顺应潮流,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利用好多媒体,中职语文教学就一定会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基一.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教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

[3]陆天池.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研究,1999(3)

【作者简介】罗乃侃,男,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中职教育教学管理、中职语文教育教学。

(责编 江月阳)

猜你喜欢

审美情趣中职生激发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浅谈花鸟画中自然格调的应用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