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姆莱特的中国形象简论

2016-05-09张欢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6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人文性人民性

张欢

摘 要:本文首先梳理了哈姆莱特在中国的形象的演变过程,发现笔者国莎学界受苏联影响,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就将其确定为“人文主义者”的形象,改革开放后,不少学者质疑哈姆莱特的“人文主义者”身份,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两派的争论至今存在却处境尴尬。通过对不同观点的了解,笔者认为哈姆莱特富有人文性,却并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由此也得到了启示,笔者做文学研究时候要注意跳出教材思维局限,善于借助新工具并且要多关注学术争鸣,做到兼听则明。

关键词:哈姆莱特;人民性;人文主义;人文性;非人文主义者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02

《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最为成熟的悲剧作品之一,在中国与全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可见对此书主人公哈姆莱特形象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然而令笔者奇怪的是,不论在笔者高中还是大学接触的有关的教材中,关于哈姆莱特形象的研究却似乎总是千篇一律,“人文主义者”似乎像一块烙铁,深深地打在了哈姆莱特的身上,笔者相信,在一千个中国人心中,哈姆莱特的形象远远没有一千个之多,相反却是十分单一与僵化的。笔者在研究这个题目时,才发现其实在中国学界,对哈姆莱特的形象研究的分歧与争论是极大的,也是在逐步发展与深入的,因此,笔者在这篇文章中试图做的就是:根据笔者所搜集到的资料,梳理出一条哈姆莱特中国形象的变化线索,并且根据前辈们的成果,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与得到的启示。

一、哈姆莱特中国形象的变化

(一)长期以来在中国具有“人民性”和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哈姆莱特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着苏联在各方面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中国莎学界毫无意外的全面受到苏联莎学研究的指导与影响,尤其是阿尼克斯特的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理论。在这个阶段,卞之琳的莎士比亚研究取得了开创性成果,但他的研究依然建立在全面接受苏联莎学研究的基础上,其将苏联理论直接应用于自己的研究过程,虽然在广度与深度等方面对阿尼克斯特有一定的超越,但与此同时也强化了阶级斗争的观点,强调了哈姆莱特作为人文主义战士的身份特征。

(二)新时期对哈姆莱特“人文主义思想家”身份的质疑

1978年以后,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开始自由起来,从80年代开始,就陆续有学者对这种传统观点发出质疑,1986年,高万隆发表《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思想家吗》一文,旗帜鲜明地对题目所提问题给予了否定回答。整篇文章从哈姆莱特的封建意识、哈姆莱特的爱情、哈姆莱特的人生观、“重整乾坤”问题、哈姆莱特的悲剧性偏激及其自笔者否定性格等方面入手,对文本进行了重新的发掘与分析,推翻了之前的许多传统结论,并提出:“那种先从‘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思想家这一既定概念出发,而后从剧本中找根据的批评,只能图解、割裂甚至歪曲原作中的艺术形象。”

从丛在1989年于《河北大学学报》上发表《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一文,在驳倒传统观点的同时,也得出了一些新的成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文对于哈姆莱特延宕复仇行动之原因的问题给出了一种全新的回答:哈姆莱特作为一个封建王子,其天然形成的宗教宗法观念与残酷现实间的两难冲突,是造成他屡屡延宕行为的主要原因;而次要原因则是其野心与其受挫失意心理的矛盾冲突,这种结论实际上借鉴了弗洛伊德采用的用“俄底浦斯情结”来分析解释哈姆莱特行为的研究思路,但与此同时又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充分的论据。笔者说哈姆莱特不是人文主义者,“并不意味着否定莎士比亚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也不意味着否定《哈姆莱特》一剧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倾向。”

(三)是还不是,至今令人尴尬的学术争辩

令人奇怪的是,虽然不少文章的发表已充分显示出一些评论家们对传统观点的强势挑战,但它们似乎均未能引起学界广泛重视与研讨。在中国知网上搜索该问题会发现,就算到了现在,那些论证与说明哈姆莱特的人文主义特性的文章仍然层出不穷,双方大有一种“你说你的,笔者说笔者的”的态势。两派之间呈现的是一种观点势成水火却又缺乏论争与火花的尴尬状态。

究其原因,可能是这种情况,受到长期惯性思维的影响,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对其的巨大影响至今仍然存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一些老一辈研究者们已经发现了将哈姆莱特简单定位于人文主义者的不足之处,但他们已没有能力或者精力再来纠正清理这种偏颇,从而致使这种观点影响了20多年并且至今在莎学研究、哈姆莱特研究中还大有市场。因此尽管挑战传统观点的文章仍有少量出现,但90年代以来出版的有关高校教材、研究专著和重要工具书,几乎仍是传统观点的一统天下的现状并没有改变。

二、笔者看哈姆莱特:具有人文性的非人文主义者

在笔者看来,对于哈姆莱特是不是人文主义者的判断,不能简单地用“是”或者“不是”来判断,在这种问题上,笔者要摒弃中国传统的“非忠即奸”“非好即坏”的思想的影响,因为这是一种道德的懒惰,在学术研究中并不可取。在笔者看来,哈姆莱特应该是一位具有人文性的非人文主义者。

首先,哈姆莱特是富于人文性的,关于“人文主义”的解释,李赋宁《欧洲文学史》有:“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 来反对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应该有权追求知识,探索自然,研究科学……鼓吹仁慈、博爱,歌颂友谊和个人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笔者以此来分析文本中哈姆莱特的人文性。“笔者把笔者的生命看得不值一枚针,至于笔者的灵魂,那是跟它自己同样永生不灭的”。哈姆莱特并非不从人的角度出发,相反,正是对其父尊重,见到其亡魂时才会有:“是的,笔者可怜的亡魂,当记忆不曾从笔者这混乱的头脑里消失的时候,笔者全记着你的。记着你!是的,笔者要从笔者的记忆的碑板上,拭去一切琐碎愚蠢的记录,一切书本上的格言,一切 陈言套语”。哈姆莱特对亡魂充满了尊敬与怜悯,以及他著名的对“人”的歌颂,足以看出他已有人文主义意识的存在。

“广义人文主义”的基本要素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普适性肯定,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们从哈姆莱特对于人的赞美、审慎的思维、顾虑以及对于智慧与真相的追求上都可以看出其身上浓郁的人文色彩。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中发掘其人文性,在剧本第二幕第一场奥菲利亚与波洛涅斯的对白中不难看出哈姆莱特对其的爱恋,如果丹麦王子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那么其在贵族法则的束缚下不会那般疯狂地去见他的恋人,甚至产生失雅的行为。

但另一方面,笔者又看到哈姆莱特并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道理很简单,哈姆莱特是十二世纪的丹麦王子,而欧洲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潮最早产生也要到十四世纪下半叶,前后相差两个世界那么多,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呢?就好比笔者看到十七、十八世纪的作品中出现马克思主义者的形象也不会相信一样,如果莎士比亚将他如此塑造,是有违艺术创作的时间法则的。

其实,如果笔者不要把莎士比亚与哈姆莱特等同起来,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笔者可以将莎士比亚看成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可以认为“莎士比亚把时代精神通过其独特的艺术细胞输送给古老的故事传说,将16世纪后半叶人文主义者的灵魂转寄到哈姆莱特的身体中使之成为时代之子。”但并不能就把莎士比亚的身份等同于哈姆莱特,他具有莎翁的“人文性”,但并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参考文献:

[1]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版。

[2]高万隆,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思想家吗?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3]从丛,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河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人文性人民性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与原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