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异小说中的愉悦感与叙事伦理美学阐释

2016-05-09范达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6期
关键词:愉悦感

范达

摘 要:作家从创作中获得愉悦感,这也是作家的描述意图。它是归在作家叙事伦理美学框架中所预设的情感图谱里的。作家所特有的情感图谱可以唤起人类久已尘封的愉悦记忆。作家所虚构的灵异世界就是他现实生活中的情感隐喻,为此他要找到其文本的叙事伦理。灵异文学作品创作要回归到以真、善、美为核心层叠的文本中来。

关键词:愉悦感;叙事伦理;情感图谱;文本化;他者身份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02

一、灵异文学作品中的恐惧与愉悦

关灵异的稗官野史文献数量颇多,至少百部以上。众所周知的《山海经》、《神异记》、《奇鬼传》、《灵怪录》、《幻戏志》、《 太平广记》、《西游记》、《聊斋志异》等诸多体例。现代灵异小说之多更是不甚枚举。这些文本叙事大多是绝对虚构的,但是其中神鬼超自然力的描述往往给读者们带来特殊的恐惧感。虚幻情节皆是人力所不及,所以加剧了恐惧感的刺激程度,从而产生身心的愉悦感。

从世界各国文学史看,多数灵异文学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例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无神论对灵异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与中世纪苦行主义现世观不同,老子对生活的态度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德经 第八十章)而孔子的生活态度可以从他的话中得以印证。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 雍也第六) 所以老子、孔子思想与西方宗教把人生交给上帝的思想有着很大的世界观上的差别。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孝经 圣治章第九》更加说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的地位最高,而不是上帝与众神。佛教禅宗“大悟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心境两忘,了无执着,此即无障自在之境界也。”(蒋维乔 2013,106) 禅宗境界自然也不会畏惧生死、鬼神。所以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无神论占据了正统的主流意识形态。例如《西游记》、《聊斋志异》,人最终会战胜妖魔鬼怪的,被封圣成仙、成为万世英雄。这种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人伦观成为中华叙事伦理美学价值的主流。人们从人伦道德中获得的愉悦感远远大于灵异鬼怪所带来的恐惧感。因为人们时刻都能目睹现实暴力现象,已不足为奇了,不能产生巨大的内心恐惧。读者们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可以获得爱恨情仇所带来的愉悦感和人类诸多的情感世界,却不能像灵异小说那样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恐惧感。而“恐怖是一种实际人生的情感。”(朱光潜 2009, 222) 从心理分析角度看,人需要一个完整的人类经验的情感图谱。由于人的进化与战胜自然的能力愈加强大,从而淡化了原始人类本能中的恐怖记忆和恐怖感。在健全的现代社会制度语境下,恐怖感被文学化、被转化为一种大众文化娱乐形式,满足人们对恐怖的猎奇心理所带来的快感需要。由于知识结构和社会技术的飞跃,大多数读者们是不会迷信灵异的,目的只是为了娱乐而已,因为人们知道灵异文本是虚构的。

二、灵异文学作品愉悦感会成为现代叙事伦理美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网络上出现大量极度充满暴力恐怖的文学及影视作品的现象。灵异文学作品越加恐怖、越加卖座,尤其是充满了暴力的灵异作品。这难道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愉悦吗?还是弥补内心的空虚呢? 灵异文学叙事的伦理标准只是为了刺激观众的感官吗?为生存而写作的作家会迎合读者的心理需要,但是很难提升和纯化读者的心灵境界。作品只追求对人的感官刺激,缺乏伦理道德支撑。只追求票房和点击率,缺乏对人伦之美的追求。这会对青年人产生负面的心理暗示,从非人伦战胜人伦的虚构情节中所获得的快感会对人伦之美产生消极的作用。全社会应该抵制这种毫无伦理美学、只顾卖座率的文化功利现象,同时还要鼓励多出反应人伦真、善、美的灵异文学作品。如何看待人的心灵之美与灵异的碰撞是一个美学标准问题,也是伦理学要探讨的问题,更是如何把叙事与伦理美学相结合的问题,蒲松龄就达到了这样的文学高度。

现代叙事伦理美学要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就是要解决作家迎合读者的老问题。文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娱乐,娱乐只能是第二位的。如果把娱乐放在首位,就不会是严肃文学,也很难成为文学经典。而天才作家却可以把二者关系处理得浑然天成,读者即可满足娱乐的需求,又能够纯化情感、升华思想境界。多数天才作者在和自己对话中获得了愉悦感、并没刻意想着迎合读者的心理需求。什么样的叙事伦理美学使得天才作者达到了如此完美的文学境界了呢?叙事必须基于生活现实,这种生活现实就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描述。叙事伦理美学包括了对人际关系及其矛盾的理论研究。不同伦理美学标准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情节线索,而引人入胜的情节才是成功的叙事。在现实人际关系中无法实现的人伦之美,在虚构的故事中就可以实现。在人间无法获得的伦理美学快感,在《聊斋志异》故事中都可以体验到这种叙事伦理之美。愉悦感来自作家对叙事伦理的独到而深刻的认识。其独到之处是叙事伦理彰显了现实生活中的特定人际矛盾、其深刻之处是叙事伦理揭示了来自被现实浮华所掩饰的虚伪人际关系。作家对人物情节安排是基于这两个方面的理想关系。作家由这种虚构的人际理想关系的回归中产生愉悦感,而这种愉悦意图是归在作家叙事伦理美学框架中预设的情感图谱里的。如果这种预设的情感图谱唤起了人类久已尘封的集体情感记忆,这也就成为作家的人伦使命和社会责任,自然就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群。灵异文学作品过度寻求精神和感官刺激,触及了叙事伦理问题。叙事伦理美学的选择是一种文学价值判断。以伦理美学为中心是叙事价值判断的基础。

三、提升灵异文学作品的叙事伦理美感的再思考

灵异文学经典作品的叙事价值判断能够映射出人伦的真、善、美。米克·巴尔曾说:“叙事是一种文化理解方式,因此,叙事学是对于文化的透视。”(米克·巴尔2003,266) 在蒲松龄笔下人鬼为纯洁爱情相结合的故事使得读者们不惧怕灵异,甚至把灵异看成是隐喻化的人伦美。聊斋故事透视出蒲松龄所处的时代百姓们渴望真、善、美的强烈愿望。从经典灵异故事叙事中也透视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思想。例如,《太平广记》中除了收集反应民间人伦之美的灵异故事,还收录了大量体现儒、释、道思想的故事,文化思想跨度颇大,为今人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古代社会生活叙事,文化透视度极高。由此可以判断出灵异文学具有很高的叙事价值。这主要是因为古代经典灵异小说不是以刺激人的感官神经为目的、不是以功利主义为重,而是要用传统伦理美学教化世人为目的。

古代灵异小说存在多层次叙述,具有戏剧性,增添了其叙事伦理的美感。灵异小说文本也具有社会他者意识,能展显出社会文化的深广之美。在灵异小说中的鬼魂隐喻了他者身份。由此实现了主体与他者时空的自由交错,可以自如地整合文化符码。米克·巴尔指出:“任何文本都是不同社会阶层的混合物,它显示出不同社会集体以及他们之间矛盾争执的踪迹。”(米克·巴尔2003,77) 不同社会集体间的矛盾争执最终要靠叙事伦理的文本化来解决。灵异小说文本化还体现在它的互文性上。“互文性的矛盾就在于它与读者建立了一种紧密的依赖关系,它永远激发读者更多的想象和知识。” (蒂费纳·萨莫瓦约2003, 81) 这也是灵异小说文本更加容易被不断地改写的成因。如果灵异叙事的改写不尊重伦理美学的价值规律,就会脱离集体文化记忆,只能成为刺激感官神经的机械工具。灵异小说的创作要传递的不是恐惧、而是对生命的无比尊重的情感符码。这才能使得灵异文学作品回归到以真、善、美为核心层叠的文本记忆中来。所以,灵异小说的叙事伦理愈加透彻,其美学意义就愈加深远。

参考文献:

[1] 老子 著 道德经 Arthur Waley 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 2013

[2] 孔子 著 论语 Arthur Waley 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 2010

[3] 顾丹柯 译 孝经·二十四孝·弟子规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中国出版集团 北京 2010

[4] 蒋维乔 佛教概论 岳麓书社 长沙 2013

[5] 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 复旦大学 上海 2009

[6] 米克·巴尔 著 谭君强 译 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 2003

[7] 蒂费纳·萨莫瓦约 著 邵炜 译 互文性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 天津 2003

猜你喜欢

愉悦感
找到工作的愉悦感
墙面新语
探寻乔迅对中国明清装饰品的研究
AR展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提高自我效能感,转化英语学习后进生
谈如何保持学生最佳的课堂学习心态
大学生运动愉悦感与成人依恋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缺觉与抑郁
让阳光照进学生的心灵
浅谈音乐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