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姐”“哥”词缀化浅析

2016-04-29张开国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4期
关键词:词缀语素新词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CX1508)。

摘 要:当代汉语中某些亲属称谓词作为后置语素构成新词语具有虚化趋势,笔者出于探索这一现象的目的对“×姐”“×哥”进行分析。通过对网络新词族“×姐”“×哥”的分析,笔者发现在“×姐”“×哥”形式中,“姐”“哥”的词义与作为亲属称谓词的“姐”“哥”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从语法看,“姐”“哥”也归为了类词缀范畴。新词族“×姐”“×哥”的产生和流行原因,不仅有语言内部原因,还有社会文化心理方面的外部原因。

关键词:“×姐”;“×哥”;词缀化

作者简介:张开国(1990-),男,山东德州人,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2

一、“×姐”“×哥”的“×”

从音节长短看,“×”绝大部分是双音节和多音节的。例如:双音节的如“无盐姐”“钢管姐”“空气姐”“犀利哥”“低碳哥”“熨斗哥”,多音节的如“开帕萨特摆地摊姐”“人民币哥”“西单装穷哥”“开林肯车卖盒饭哥”“最强假摔哥”“川警咆哮哥”“汉版犀利哥”。少数“×”是单音节的,如“著姐”“一姐”“凤姐”“奥姐”“春哥”“的哥”“炮哥”。

从词性看,“×”有名词性的、动词性的、形容词性的。名词性的如“高数哥”证件哥”“高考哥”“玉米哥”“粒子哥”“大衣哥”“芥末哥”“萝卜哥”“蛋糕姐”“空气姐”“律师姐”,动词性的如“炫校姐”“喂奶姐”“失控姐”“拾荒哥”“举牌哥”“抢盐哥”“撑伞哥”“撕证哥”“卖花哥”“送水哥”“甩面哥”“抢修哥”“扔鞋哥”“收碗哥”“抡锤哥”;形容词性的如“洒脱姐”“失落姐”“较真哥”“潇洒哥”“寂寞哥”“勤奋哥”“淡定哥”“妖娆哥”“忧郁哥”“贤淑哥”“儒雅哥”。

从语素来源看,“×”有汉语语素构成的也有外语语素构成的。汉语语素构成的如“炫校姐”“喂奶姐”“闪哥”“的哥”“著姐”;外语语素构成的如“B哥”“V 哥”“牛B哥”“hold 住姐”。

此外,“×”包含了语素、词、短语等各种成分。单个语素如“凤姐”“奥姐”“春哥”“曾哥”“闪哥”;词如“大衣哥”“芥末哥”“萝卜哥”“蛋糕姐”;短语如“抢盐哥”“撕证哥”“撑伞哥”“虐鼠哥”“炫校姐”“喂奶姐”。

二、“姐”“哥”词缀化

(一)词义变化

《现代汉语词典》中“姐”“哥”分别表示同辈血亲中比自己大的女性、男性或者对同辈年长女性、男性的称呼语。与《现代汉语词典》中“姐”“哥”基本义相比,“×姐”“×哥”中的“哥”“姐”在词义方面有很大不同。通过对比亲属称谓词中“姐”“哥”义素分析,可以直观地感受这种变化。

亲属称谓词中的姐、哥:[+人][+女性/男性][+年长/同龄][+亲属关系]

经过比较分析,笔者发现“×姐”“×哥”中“姐”“哥”在词义上有以下变化:

“×姐”“×哥”中“姐”“哥”不一定具有[+人],例如“章鱼哥”指一条章鱼,“吸力哥”指的是对气流有着强大吸力的发动机;不一定具有性别上的对应,例如“春哥”指的 “超级女声”选手李宇春,“著姐”指的是女妆的“快乐男声”选手刘著;几乎没有年龄的限制,失去了[+年长/同龄],例如“装醒哥”指的是一个四五岁的男孩,“白发哥”指的是一位白发老人,“失控姐”指的是一位四岁半女孩;完全脱落了[+亲属关系],“×姐”“×哥”两个词族中的词语一般都不具有亲属关系。

此外,在色彩意义上“×姐”“×哥”不再表示传统意义上的感情亲疏,一般带有由事件本身所引起的或褒或贬或调侃的感情色彩,例如贬义的“松土哥” “瞌睡哥”“炫校姐”、褒义的“抢修哥”“撑伞哥”,调侃的“小马哥”“hold 住姐”等等。

(二) “姐”“哥”词缀化

吕叔湘先生指出,汉语里有不少语素差不多可以算是前缀或后缀,然而语义并没有完全虚化,可以称为“类前缀”和“类后缀”。

“×姐”“×哥”中“姐”“哥”表现出了类后缀特征:首先构词位置固定在后,如 “蛋糕姐”“炫校姐”“粉笔哥”“犀利哥”“咆哮哥”;其次,“×姐”“×哥”聚成词族且可以类推;再次“×姐”“×哥”都是体词性词语,“×”的词性不影响整个结构的词性,“×”为名词的“烟卷哥”“蛋糕姐”,“×”为动词的“咆哮哥”“咆哮姐”,“×”为形容词“贤淑哥”“深邃哥”;最后“×姐”“×哥”语义呈现出虚化趋势,仅指某话题人物或事物,甚至无关男女、长幼、血缘。

三、“×姐”“×哥”流行成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语言新变体——网络语言自然而然诞生了。网络语言作为变异的社会语言,是网民这一特定群体使用的一种语言变体。“×姐”“×哥”由网络大量涌现、聚集成族继而在社会生活中迅速传播,这一形势是由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共同促成的。

(一)语言内部原因

从理论语言学角度看,语言表述一般都会考虑以最小输入获得最大输出即经济原则。对语言的表达来说,理想的效果是以保证准确无误为前提,以最经济的手段达到符合本意的交际目的。语言使用者善于发现并使用简单、精炼的表达形式,与此相应,这些形式的使用频率就会良性循环、逐渐增长。很明显,网络语境中的“×姐”“×哥”这种形式,是语言的经济原则的最佳体现。它内容丰富多彩但形式短小精练,相当符合网络交际语言的标准要求,所以,一经进入网络交际过程中,就能迅速地被认可和循环使用。

(二)语言外部的原因

语言随着人类社会而产生,那么,语言的发展变化必然受到人类社会各种因素的深刻影响。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人们不仅满足了内部的生存需要,而且还有了发展满足文化生活需求的基础。网络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渠道。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6.68 亿。互联网在我国有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网民对社会生活的普遍积极关注带动了网络用语“×姐”“×哥”的聚族涌现。人们的普遍关注是推动“×姐”“×哥”形成并快速传播的重要驱动力。例如,站在城市主干道路口,高举“不为人民服务”锦旗的男子被称为“锦旗哥”,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一些政府部门不作为、无作为的现象的不满。再如,“炫校姐”在火车上拿出学生证等证物向其他乘客炫耀自己作为清华大学学生的骄傲,更是人们对教育思想导向问题的关注的一种反映。类似的还有“撑伞哥”“奶粉哥”“低碳哥”“喂奶姐”等都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普遍关注。

另外,偏向草根的社会文化心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网络平台上,“×姐”“×哥”不是社会名流、不是文人骚客,而是在社会底层生活的弱势群体。人们对“×姐”“×哥”的关注,实际上反映了大众心理趋向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的一种变化。阳春白雪不能够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心理取向,也不能体现社会普通人群对社会生活等的需求,网络平台上的“下里巴人”却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姐”“×哥”正是一种能表达人们这种诉求的词语形式。“×姐”“×哥”已经成为一个招牌,在大众传媒中传播,甚至于流行于人们的日常口语交际中。“×姐”“×哥”不仅符合现代人表面化的审美趋向和从众心理,并且更是符合了大众普遍的猎奇心理,因而能够得到大众的青睐而迅速传播开来。

此外,虽然“×姐”“×哥”的传播与流行开始于强大的网络平台,但是新闻媒体、报纸杂志等电视、纸质媒体起到了十分关键的推动作用,将网络语言引入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

纵观前文,通过对网络新词族“×姐”“×哥”的分析,笔者发现在“×姐”“×哥”形式中,“姐”“哥”的词义与作为亲属称谓词的“姐”“哥”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从语法看,“姐”“哥”演变为类词缀。“×姐”“×哥”中的“×”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而“×姐”“×哥”具有比较高的能产性。此外,新词族“×姐”“×哥”的产生和流行原因,不仅有语言内部原因,还有社会文化心理方面的外部原因。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第六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刘吉艳.汉语新词群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4]宗守云.新词的立体透视:理论研究与个案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6]张开国.“X+类词缀”新词构成分析[J].语文学刊,2015(3).

[7]张开国.“×党”“×族”比较分析[J].语文学刊,2015(10).

猜你喜欢

词缀语素新词
从网络语“X精”看“精”的类词缀化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因果复合词
释西夏语词缀wji2
试析否定词缀在汉维语中的不同表现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