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张爱玲的作品对于人性的思考

2016-04-29王雨青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4期
关键词:张爱玲人性思考

王雨青

摘 要: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国际大都市——上海曾出现了一位女作家,于千万年之中,我们等到了她,于千万人之中,她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出现在我们的视线范围之内,她是张爱玲。张爱玲以自己细腻的文笔,悲凉的情感,描绘了一个个哀伤动人、痛彻心扉的故事。《倾城之恋》中的纨绔子弟、游戏人生的范柳原和因离婚而陷入窘境最后急于改嫁的白流苏;《半生缘》有情人沈世钧和顾曼桢因为种种原因未能终成眷属,沈世钧的枕边人是石翠芝,二顾曼桢因母子情嫁于祝鸿才;《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保的一颗红朱砂与一颗白饭粒从相遇、相知、到相离,一个矛盾的男人,两个让人同情的女人。《金锁记》的七巧一手葬送了自己孩子的幸福。张爱玲笔下形形色色的人,无一不是悲剧人物的悲剧人生,爱情也好,婚姻也罢,金钱物质、纸醉金迷,这些都在反映着她对于人生的思考、人性的感悟。

关键词:张爱玲;人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

一、引言

去年是张爱玲去世二十周年,同时也是她诞辰九十五周年。这位伟大而又平凡的现代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虽然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被文坛发现,但爱玲热早已风行并不断持续着,她的作品是现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存在。她的作品像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作品中许多人物都像是爱了一辈子,恨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无奈了一辈子,麻木了一辈子,迷茫了一辈子,憧憬了一辈子。如今,时过境迁,岁月辗转流逝,她虽死犹生,她的作品影响着许多人。

张爱玲的作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同时她对于人性的剖析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研读她的作品,会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解析其中滋味并且吸收和学习张爱玲的这种深层次的表达方法,而不是像一些作家一味模仿,单纯地将主题放大,难著出优秀作品,而不能在文坛站稳脚跟。张爱玲把文人独有的气质、情感与大众欣赏编织在一起,将迷恋都市的混合现代主义技巧同《红楼梦》语言的解析市民趣味的女性感官传奇交融,讲述了一个个动人心脾的故事。同鲁迅一样,她的重要作品不多,却被后人越读越大。

本文就张爱玲作品的人性思考为题,分析和讨论她作品中人物的人性反映。作品是张爱玲思想灵魂驱使完成的,集结了她全部的辛酸血泪,反映了她对于人生和人性的思考,所以,笔者从张爱玲的人生观形成出发,结合她的身世经历,去探讨她作品中主人公对于她的人性方面的反应,从而认识到一代作家对于人性层面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索,看其如何挖掘和表达、描绘人的劣性和黑暗层面的。

二、张爱玲的人性观的形成

张爱玲对于人性的体会是极为深刻的,她既是一个享乐者,同时也是一个命途多舛的悲剧人物;张爱玲实际上也是名门之后,算是官宦家庭的大小姐,却又自食其力;但是张爱玲自小并不是受父亲和母亲的直接教育。她的父亲有工作、职位,是一位在外拼搏养家的男子形象,她的母亲则和姑姑一起赴欧洲游学。张爱玲最初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他父亲抽大烟、朝三暮四、游戏人生,她的母亲爱极了西方的独立自由,于是她的童年是在她父亲母亲的争吵声中度过的。

幼时的张爱玲身心备受煎熬,使得她具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敏感坚强的心,也形成她冷傲孤僻,不愿与他人过多来往的性格。忧郁、哀伤的情感充裕了她整个生命,她将这种情感毫无保留地灌输在创作之中,将现实的荒诞思想描绘到极致。张爱玲不但看透封建大家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而且还转向对于人心灵深处——人性劣根的描摹,即使是在亲人之间,也存在着勾心斗角,他们都以自己的利益关系去衡量和维持人际关系,人们之间只有冷漠、敌视、算计、心眼、猜忌等等所有不好的字眼。

张爱玲的求学之路也未能顺风顺水,起初他准备出国去伦敦大学,但是抗战爆发了,于是她去了香港大学,后来因珍珠港事件爆发,香港沦陷,学校停课,她又辗转回到上海。也因为她的求学,受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她的作品带有一些浪漫的气息,柔和在人的劣性描写的文中,使得人性的黑暗面有一股变态之美的力量。

而后结识胡兰成,并深陷爱情漩涡,与其结婚。但是婚姻仅持续了三年,就因胡兰成的移情别恋而告终,她也登上反动名单,无奈之下移民海外,这也终结了她的写作之路。文坛上那朵炫目的花儿,就这样萎谢了。

三、张爱玲的作品对于人性的思考

(一)对于物欲的追求

以《倾城之恋》为例,女主人公白流苏不忍婆家羞辱选择离婚,起初她还是有些家产之时,白公馆里的亲人对她还是客客气气的,可在他们败光白流苏的家产之后,这些人的态度产生了天壤之别的变化,他们开始对白流苏冷嘲热讽,流苏无人倾诉。然则偶然一次的侄女的相亲会上,白流苏被混迹洋场的绅士范柳原“看上”,白流苏虽生活在自己的亲人中,却仍是只身一人,后来决定设法再婚,而结婚对象就是游走洋场的范柳原,他寡于情、趋于利,不过一时兴起的他对于白流苏毫无结婚之意,只想忙着谈恋爱而不是恋爱,结果一场战争,成全了流苏。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在这个看似兴旺的大家庭中,每个人都在追求着各自的“欲”,没钱的追求物欲,有钱的追求情欲。这些小人物、小家庭对于生活的物质追求,恰恰反映了张爱玲是一个精致的物质享乐者,也许因为她童年的遭际在她心中留下些许阴影,她对于生活的热爱上表现在:她喜欢零食、逛街等那些世俗的快乐。白流苏微妙的地位变化,恰是白公馆的亲人被物化的表现,她不忍在前夫家受气,回家来还受气,于是还要嫁一个有经济保障的男子。这相当于刚从一个火坑里跳出来,转而又要跳向另一个火坑。她把自己的未来都赌在范柳原身上,为了物质一心想嫁于范柳原。

张爱玲笔下的小人物对于物质的崇拜基于生存的欲望,而后被金钱锁住,白流苏本以为在婆家受欺凌离婚能得到母亲的安慰和关爱,可母亲却是敷衍,一味替她哥哥、嫂嫂说话,为了防老,为了老有所终,在亲情那儿得不到慰藉,于是,将希望再次转向婚姻,这是白流苏物化的原因,她将婚姻看成自己的职业,是对现实生活的安稳的向往和期盼,男人一直游戏人生的态度,使得白流苏这类女人更紧地握住金钱这颗救命的稻草。实则把自己看做可以交换的货物,是男性付出金钱就可以消费和把玩的东西。

(二)对于情欲的追求

作品《金锁记》里,曹大年夫妇为了攀附上大户人家,竟把自己的亲妹妹送给姜家做瘫痪姜公子的媳妇。七巧无奈只能服从,可到了姜家,地位还是不如大户人家的女儿,七巧受到所有人的歧视,同时瘫痪的丈夫不能满足夫妻间正常的性生活。而姜季泽是一个游戏人生、花天酒地之人,偶尔挑拨七巧的芳心,就在七巧动心给与回应之时,姜季泽又怕惹了祸,而不再给七巧希望,七巧在姜季泽结婚之时心灰意冷,将对情欲的追求转而向金钱物质,从中得到安慰。在分家产之时,她据理力争分得了一些家产,而后悲剧性的成为钱奴。她觉得一切人都在惦记她的黄金、她的财富,她怀疑一切突然接近她们家的人,当她看到姜季泽找上门时,她内心是惊喜的,但她坚定要守着自己一生换来的财富,于是她对姜季泽又是打又是骂地将他赶出门去,她将自己的情欲压抑、堆积直至到“变态”。七巧泼辣大胆、直言不讳的性格下掩盖的是一颗追求情欲而不得的受伤破碎的心。

《红玫瑰与白玫瑰》里,振保在留学归来得王世洪帮助,租了他的公寓,但是王世洪的太太王娇蕊是那颗心口的红朱砂总令他想入非非,在灵与肉的斗争中,他选择了满足肉欲。但王娇蕊对他付出了真心,要与王世洪分手,振保不同意,他不愿承担责难。后来振保娶了白饭粒般的烟鹂,她无法唤起振保的欲望,振保开始游离烟花之地,偶然的一天,振保发现了烟鹂和自家的裁缝暧昧分明,此后振保更加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地在外玩,后来他偶遇了王娇蕊,她已为人母,振保回家发泄一通后,又成为一个好人。

张爱玲笔下之人都是极其看重物质生活之人的,她们爱金钱胜过一切。所以在封建没落家庭中,能维持表面关系和睦的只有物质利益——金钱,于是,她笔下的人物从不追求爱情等那些遥不可及的精神愉悦,而是追求物质的富有。于是物质的追求便于稳定的婚姻联系起来。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子。张爱玲作品善于从家庭生活的琐屑只是写起,平淡之中透露着悲情,无奈之中蕴含着惋惜。张爱玲将人性的思考归结到欲望和执念上,人生活在这个物质的世界,就会对于世界的一切产生欲望,欲望会蒙蔽他们的双眼,这就使得他们会不顾一切地去追求,有一种执念。这种是张爱玲认为的具体的人性,无论是哪种阶级,处于什么地位,他们都会执着于对于欲望的贪念——物欲、情欲、挣扎沉浮,体现着生命存在的意义。

四、结语

张爱玲的作品和她的人生经历一般,她的作品在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代中,被视为颓废、悲观、消极的反动文学,长时间地被屏蔽于文坛之外,就像是金子,张爱玲的作品一直闪耀着她的光辉,那种光辉是张爱玲对于时代、对于人生的思考,于是,在同样境遇下——世界全球化,中国文坛受大量外国文学的入侵,张爱玲的文学正式回归文坛,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之中,她是诗一样的女子,带着古典美从《红楼梦》、《金瓶梅》等传统白话小说中直接走了出来,踏上西方现代文学之路。她独有的文学气质和对于人性的探索和人性黑暗面的挖掘迸发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她对于人性中坏的、丑陋的东西的刻画,在那个属于她的年代被认为是颓废,但是这种颓废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纵观国内外文学精神,其实颓废一直都是文坛最重要的存在,人类社会存在着许多问题,而作家又如此敏感,他们对于那些坏的东西的发现和刻画是直观现实而又深化超越的。同时,这种颓废又能够提醒人们,去审视社会、审视人生,而不是以一个异己者的身份去漠视社会中的问题,或者得过且过地苟活着。

猜你喜欢

张爱玲人性思考
九月雨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