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不良反应

2016-04-22龚贵香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氯吡格雷不良反应

龚贵香 汤 健

1)湖北鹤峰县中心医院药剂科 鹤峰 445800 2)湖北鹤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鹤峰 445800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不良反应

龚贵香1)汤健2)

1)湖北鹤峰县中心医院药剂科鹤峰4458002)湖北鹤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鹤峰445800

【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不良反应,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二级预防的缺血性脑卒中82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40例与氯吡格雷组42例。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组口服氯吡格雷1 mg/d,长期密切随访,对出现的消化道不良反应、脑卒中复发、TIA事件、颅内出血、泌尿道及皮肤黏膜出血进行统计,评价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用药安全性。结果阿司匹林组总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阿司匹林组发生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溃疡例数均为4例,与氯吡格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各种临床事件与氯吡格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消化道不良反应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但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脑卒中复发、TIA事件以及颅脑、泌尿道与皮肤黏膜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二级预防;不良反应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两种药物治疗过程中也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脑卒中复发、出血等不良反应。本文旨在探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不良反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02—2014-02在我院进行二级预防的缺血性脑卒中82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40例与氯吡格雷组4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n(%)]

1.2纳入标准[1](1)符合中国缺血性卒中诊断标准;(2)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心功能不全等患者;(3)2周内未使用过抗凝、抗血小板及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患者;(4)无消化道出血史、消化性溃疡史;(5)自愿参加治疗者。

1.3治疗方法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1次/d,氯吡格雷组口服氯吡格雷75 mg/d,1次/d。2组均连续用药,随访时间1 a。

1.4观察指标通过登门随访、电话随访、查阅病例等方式分别调查2组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详细记录2组常见消化道不良反应、脑卒中复发、TIA事件以及颅脑、泌尿道与皮肤黏膜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消化道不良反应比较阿司匹林组总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溃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表2 2组消化道不良反应比较 [n(%)]

2.22组治疗后脑卒中、TIA事件、出血事件比较阿司匹林组中脑卒中复发8例,TIA事件7例,颅内出血4例,泌尿道出血3例,皮肤黏膜出血3例,总发生率37.5%,氯吡格雷组分别为9例、8例、5例、4例、和3例,总发生率38.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卒中已成为全球致残和致死率均极高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据统计,每年有150万~200万例新发卒中,发生率为(116~219)/10万每年[2]。2012年统计发现,脑卒中已排 2~3 位,在致死率上已经超越恶性肿瘤。缺血性脑卒中是卒中的最常见类型,占卒中总数的70%~80%,且卒中复发率较高[3]。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栓药物早已成为共识。

阿司匹林是最早应用于临床且最为广泛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在血小板内,COX-1 作为一种酶,可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变成不稳定的前列腺素,并最终转变为血栓素A2。阿司匹林进入血小板的内部,通过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1,导致血栓素 A2的合成显著减少,从而发挥抗血栓作用[4]。但如果长期使用阿司匹林,会使前列腺素减少,减少胃黏膜血流量,从而减少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合成分泌,最终破坏全身各处的黏膜,进而发生消化道溃疡、颅脑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5]。氯吡格雷为噻吩并吡啶衍生物,化学结构与噻氯匹定相似,通过选择性且不可逆性的抑制 ADP 与血小板上 ADP 受体结合,从而影响GpⅡb-Ⅲa 受体复合物的活化,达到抗血栓的作用[6]。氯吡格雷仅通过抑制血小板衍生因子和血小板释放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阻碍新血管生成和溃疡的愈合,因此,理论上氯吡格雷在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较阿司匹林低[7]。本文显示,阿司匹林组总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但消化道溃疡、消化道出血、脑卒中复发、TIA事件、泌尿以及皮肤黏膜出血等严重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说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药物,会出现消化道溃疡、消化道出血、脑卒中复发、TIA事件、泌尿以及皮肤黏膜出血,需引起临床重视,加强药物管理与使用。

4参考文献

[1]张绍深.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消化道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6):81-82.

[2]冯海霞,杨曼,蒋怀礼,等.西洛他唑与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系统评价[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0):961-965.

[3]王力,张茁.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循证医学证据[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8):574-576.

[4]孙毅,刘喜平.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与阿司匹林单独应用在房颤性脑卒中后二级预防中的对比研究[J].东南国防医药,2013,15(6):632-634.

[5]刘潇潇,殷为勇,张秀华.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致消化道不良反应调查[J].医药导报,2014,33(5):684-685.

[6]毕伟,孙元林,曾志芬,陶恩祥.氯吡格雷在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卒中杂志,2011,6(4):297-300.

[7]余健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预防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4):70-71.

(收稿2015-04-08)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4-0118-02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卒中氯吡格雷不良反应
雌激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早期肠内营养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营养状况及结局的影响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中风复元方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45例临床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血栓通注射液对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