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四大行动” 服务创新创业

2016-04-19陈惠娟

学会 2016年2期
关键词:创业创新服务

陈惠娟

[摘 要]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积极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的重要举措。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协组织既是职责使命所在,也是组织优势所在。本文围绕服务创新创业主题,通过实施众创主体培育、众创平台建设、众创文化营造、众创服务提升等举措,力求充分挖掘和发挥科协组织的独特优势,更好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关键词]科协组织 服务 创新 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以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全民创新。在革命战争的年代,谁能克敌制胜,谁就是时代英雄;在改革开放的当下,谁能创新创业,谁就是时代英雄。作为团结凝聚着科技人才的科协组织,理应在服务创新、创业上领先率先。我们要将科协及所属科技社团的组织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将服务大众创新创业作为新常态下科协工作的主战场,团结引领广大科技人才投身创新创业,在大众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中凸显先进性。

一、实施众创主体培育行动,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着力推动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培育发展在读大学生等年轻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科技企业高管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力争每年培育10000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进入孵化平台。

(一)深入实施学会能力提升计划

积极支持学会会员、高校科协会员在服务地方和企业转型升级中创新创业,以学会能力提升计划为引领,引导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服务。深入开展省级学会、高校科协服务苏北行动,持续加强与淮安等地创新发展的合作。鼓励科技工作者在服务企业过程中取得发明专利,以技术入股方式获得股权、期权并参与分红,或利用研究成果创办新企业。强化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四个对接”。

(二)深入推进学会创新发展

按照政社分设的要求,逐步推进学会组织去行政化,充分激发科技社团发展活力。围绕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互联网+”以及新兴产业业态,大力培育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促进会以及联合会组织。加强和改进学会和高校科协工作,建立健全青年工作委员会、创新评估委员会、创业指导委员会,培育发展大学生科协、研究生科协、青年科协组织。鼓励企业家会员进行捐赠,建立学会发展基金。积极参与竞争购买服务,培育发展各类科技创新服务主体。

(三)深入实施海智计划

加强与海外科技社团的联系合作,通过国际新技术体验展示、项目人才路演、海外技术转移等方式,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回国创新创业。定期举办国际科技与人才合作大会,组织开展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两岸四地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训练营、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苏港工程师交流等活动,集聚更多的海外人才来江苏创新创业。发挥中国(江苏)国际科技资源转移网作用,根据地方需求随时举办国际科技频道视频连线活动,力争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双创”人才团队和高科技项目上实现数量、质量的稳步提升。

(四)深入推进企会协作

充分发挥企业科协、园区科协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推出“合伙人计划”、“内部创业”等创业项目,支持企业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扎实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充分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潜能,力争更多的企业高管、技术主管实现“初次创业”和“二次创业”。加强与国家级、省级学会以及高校科协的合作对接,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积极依托企会协作平台开展专利推送,加快实现专利信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实施众创平台建设行动,积极拓展创新创业空间

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利用“互联网+”,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为科技创客提供众创空间,建立50个省级创新创业服务基地。

(一)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依托协同创新基地、科技服务站等平台,为科技工作者和初创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鼓励引导省级学会、高校科协与地方各类产业园区进行合作,建设一批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借鉴、推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协打造大学生航空特色科技创新基地的典型经验,在高校科协建立一批创新创业特色基地。不断提升科技人才资源的融合度,为创新创业提供便捷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二)打造海智基地服务平台

大力提升海智基地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水平,确保每个省级海智基地有组织机构、载体平台、创新人才引进、创业项目落地。建立健全海智基地工作网络,力争实现国家级和省级海智基地分别在市、县两级层面的全覆盖。更加注重发挥海智基地作用,力争实现国家级海智基地省“双创”项目资助的全面突破、省级海智基地市县资助项目的突破。持续深化与国际科技社团的联系,推进中欧科技园区合作项目,打造中欧科技交流合作的示范品牌。

(三)打造创新创业网络服务平台

鼓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批具有区域和行业特色的创业云服务平台,为创客提供在线、实时、精准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学会及科协事业单位等组织的作用,积极依托“惠企通”“专家在线”等平台,实现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的互联互通,打造永不落幕的“科技洽谈会”。围绕“互联网+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信息、海外智力”等目标,健全完善网络服务超市,为供需双方提供线上菜单式服务。

三、实施众创文化营造行动,厚植大众创新创业文化

大力培育科学精神和创客文化,充分发挥众创文化示范引领作用,将创新成果、创意项目、创优品牌切实转化为创业活动。

(一)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

大力发展互联网+科普,运用PPP社会化合作模式,深度推进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赢,建立热点监控、受众定制、研发创作、实时发布、精准推送、评价反馈的网络科普体系。完善江苏省云科普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手机终端、微信、科普大屏、网络“四位一体”的服务系统,省级提供科普资源云端服务,苏北硬件配送,苏中苏南地方自主配套,力争三年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建好用好江苏公众科技网、科普江苏等媒体平台,集成现有科普资源内容,实现线上线下同步传播。借助主流媒体传播平台优势,制作更多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节目。

(二)深入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立以综合科技馆为龙头,专题科普馆、数字科技馆、流动科技馆为依托,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科普益民社区、科普惠农服务站为基础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高点定位,科学规划,筹建江苏科学中心。着力推进市、县(市)综合科技馆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建设各类专业科普场馆,100万人以上县(市)力争建有综合性科技馆,100万人以下的县(市、区)利用社会资源建设专题科普场馆和流动科技馆。推动流动科技馆巡展常态化,并实现适应时代要求的智能化改造升级管理。

(三)深入推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科技传播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三百工程”,省市共建科普演讲团、科技传播专家服务团,建立城乡一体的精准对接机制,不断满足市县科普需求。加强高端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普创作与设计人才、科普产业经营人才、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人才。注重引入省外、境外高层次科普人才资源,健全科技传播服务常态、长效机制,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的推广运用。建立健全科普志愿者服务和激励机制,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造就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志愿者队伍,实现全省注册科普志愿者突破50万人。

(四)深入开发整合科普资源

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推动优质科普资源整合共享,推进科技、文化、艺术高度融合,不断提升科学传播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打造省级前沿高端科普资源服务中心、市级科普资源加工中心、县级民生科普资源加工分中心、社区应急科普资源发布平台,推动科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深入推进纸质媒体与现代传媒融合发展,实现《江苏科技报》、《科学大众》、江苏科普影视等平台共享,高度重视报刊发行与影视合作,省市县整体联动,共同放大江苏科普的受众覆盖面。

四、实施众创服务提升行动,增强创新创业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服务机制,着力构建培训辅导、技术评估评价、金融创投风投、创业孵化转化等全流程服务体系,在省级学会和科协事业单位发展100个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一)建立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围绕提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成功创业者、天使投资人、知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产业教授,组建1000名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持续放大首期科技创新创业公益培训班效应,继续举办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支持学会提供创新创业咨询服务和创业辅导,举办创业创新周、创业大讲堂、起点训练营等创业培训活动,培育创新“发烧友”和创业“草根”,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学生会员将奇思妙想实践为创新创业项目,扶持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学生会员自主创业。

(二)搭建创新创业实习服务平台

鼓励推动高校重点实验室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好工程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作用,为创业者实验、检验、检测等提供便利条件。引导科技工作者带创新成果、创业项目到服务平台参加检验检测。积极依托协同创新基地、海智基地、科技服务站等平台,引导科技创客到园区、企业进行实习实训。

(三)开展创新创业评估评价服务

以省委、省政府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指导,将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功能与扩大试点工作有机结合,全面推进学会承接、承办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项目。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学会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广泛开展科技咨询、产权交易、科技培训、继续教育、技术转移、专利信息加工等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引导、鼓励支持各级、各类学会积极参与政府公共服务项目,对创新创业人才成果提供评估评价服务。

(四)强化创业孵化转化服务

各市县要主动对接,服务跟进,开展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孵化转化活动。支持科技社团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开展“理论+实践”、“线上+线下”、“边学边创+边创边学”等服务。大力发展“创投+孵化”模式和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服务业态,逐步实现创新创业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和开放化,着力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成果评价评估、转化孵化、创投风投、知识产权服务、进驻创新创业园区等一条龙服务链条。

猜你喜欢

创业创新服务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