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戏曲人物塑造的传统遵循与突破
——以饰演现代粤剧《道·路》李济深为例

2016-04-14

大众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李济深排场程式化

陈 强

(梧州市群众艺术馆,广西 梧州 543000)

谈戏曲人物塑造的传统遵循与突破
——以饰演现代粤剧《道·路》李济深为例

陈强

(梧州市群众艺术馆,广西 梧州 543000)

文章以笔者自己参编参演现代粤剧《道·路》的心路历程,阐述了在戏曲人物塑造中,既对传统的遵循,又在此基础上寻求突破;不仅借鉴传统优秀的程式化表演,又不拘泥于程式化的表演形式,更注重人物的内心刻画和情感的表达的方法。

戏曲;人物塑造;传统;遵循;突破

2015年是李济深诞辰130周年。李济深,字任潮,广西苍梧大坡人。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他是从梧州走出去最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杨尚昆同志评价为“他以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华民族的振兴事业,为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进程: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以李济深的事迹为主要题材的大型现代粤剧《道·路》获得了广西第九届剧展的铜奖,笔者在剧中饰演李济深,荣幸获得“桂花”优秀表演奖。

笔者既是该剧主演,也是编剧之一。在剧本创作期间,翻阅了大量有关李济深事迹的资料和走访了和李济深有关的人和事件。1948年下半年李济深抛弃各派别都争取他的“好时机”,抛弃荣华富贵,冲破重重困难,与妻儿诀别,毅然选择了北上这一条光明之道,正义之路,这是李济深一生中最为光彩的历史篇章。因此,笔者就以这个为主要题材,并把该剧定名为《道·路》。从查找史料,认真阅读和剧本创作的整个过程,笔者对这段历史和这个人物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从而缩短了自身年龄、经历、时代背景与角色的差距。从吃透剧本到人物塑造,在导演的启发和指导下,笔者对该剧的人物塑造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下面以饰演现代粤剧《道·路》李济深为例,结合自己在表演中的实际情况和效果,展开阐述。

1 人物塑造中对粤剧传统表演形式的遵循与突破

传统是指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方式等。粤剧传统,也就是粤剧人代代相传至今的粤剧文化的表现方式。但在观众审美意趣不断变化的现在,粤剧传统的表演形式就显得相对“古老”,人物的表演也显得相对“守旧”。演员在使用传统的表演形式来塑造和刻画人物时,观众对传统的粤剧看不懂、听不懂,从而导致演员与观众产生了距离。在塑造李济深这一形象中,笔者充分运用传统与现代的表演方式相结合,表演上既传统又跳出传统,使得人物有血有肉,更可信可看。

如:李济深第一次亮相,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通过利用现代灯光效果,把得意忘形的反派人物黄翠微手中的报纸转化为义愤填膺的李济深手中的报纸,然后李济深把报纸撕得粉碎,再运用粤剧传统的“回龙腔”、“霸腔二黄”来表达李济深知道冯玉祥将军被蒋介石特务所害时的愤怒心情,一下子就把李济深这个“儒将”的形象树立起来了。

又如:当李济深得知国民党特务为了阻碍他北上而劫持了他的小女儿时,他愤怒地唱了一段“快中板”、“滚花”后,怒吼一句:“狗特务!”,在紧接的锣鼓过门中,运用了戏曲武生的靠背功,抖动后背来表达李济深气愤难平的情形,再唱出“如若女儿有三长两短,要你血债要用血来还!”锣鼓声中,再来一个手握拳头,竖眉瞪眼的亮相,把李济深当时的愤怒推到极致。

再三,“主题曲”是戏曲艺术中表达主人公内心复杂心情的一段主要唱段,也是全剧唱腔中的一个高潮。但由于“主题曲”的演唱时间较长,如果演员的唱功和做功表现欠佳,观众观看的集中力就会分散。笔者在表现李济深的“主题曲”时是这样的,当国民党特务黄翠微(李济深在黄埔军校任副校长时的学生)揭开李济深的伤疤:李济深当年误信谗言,参与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四·一二”清党。黄翠微这一做法深深刺疼了他的内心痛处,李济深爆发地一句“送客!”。当所有人等退下后,独剩李济深一人,静场,他拿起茶杯愤愤地砸到地上。顷刻间,雷电交加,孤独的李济深,凝望着好友何香凝先生送给他的“霜菊寒梅图”,一把扑向友人的画卷,一个踉跄,一个“翻身”再抚摸着画卷,才开始唱“主题曲”。这一系列的处理,把李济深走留两难,“愁思翻涌”的复杂心情全表现在这几个戏曲的舞蹈动作中。后面的长达8分钟的“主题曲”中,笔者充分利用了舞台的空间,进行了大幅度的调度表现李济深坐立不安的情形;也运用了戏曲的“方步”、“转身亮相”等,表现李济深的军人气质和大无畏精神,使得观众不觉得这8分钟的“主题曲”时间长,而且随着“主题曲”的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2 人物塑造中对粤剧“排场”的遵循与突破

戏曲有一种特定的表演方式——程式化。就戏曲艺术而言,给艺术形式设立一定的标准,使之成为一种规范化的形式就叫做程式。而粤剧的“程式”表演,又称为“排场”。“排场”是粤剧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代表了粤剧前辈艺人对于传承和创新的辩证思考,这为当前粤剧表演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艺术经验。如“打洞结拜”、“跳大架”和“乱府”排场等等。粤剧“排场”在笔者的理解当中,均为粤剧在以往剧目中的优秀片段表演,它是特定的人物、事件而程式化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前人留下来的艺术精髓,笔者在塑造李济深这一形象中正是借用了以往粤剧中的某些“排场”表演来表达这一人物的形象。但又不拘泥程式化固有的表演形式,而是把人物内心塑造糅合进去,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

如:“当李济深得知妻子的病情加重匆匆地回家”这一片段借鉴了传统粤剧《胡不归》之“慰妻”的一段“排场”。 粤剧《胡不归》之“慰妻”片段的处理是:文萍生在锣鼓中上场,然后在门口平铺直叙地唱一段《长句二流》,唱完就边进房门边喊:“妻呀——”。笔者借用了此段“排场”,也有所突破,将人物内心塑造糅合进去,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李济深在前一句音乐中急匆匆地上场,当到房前看到妻子卧病在床时,脚步突然停下来,愧疚之心油然而生,然后使用“秃头”(即不用音乐过门)唱《长句二流》:“闻妻病疴快回转,心沉漫步,犹恐惊扰妻眠。”此时此刻,李济深真的想哭喊出来了,但“欲哭又怕妻房添愁乱。”只能轻轻地从佣人手中接过药碗,蹑手蹑脚地来到了妻子的床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将军那柔情似水的一面充分地表现出来。

又如:李济深拿起药碗愧疚地对妻子说:“我终日忙忙碌碌,你重病卧床也不能陪伴左右,今日,就让我为你喂药吧!”然后,一勺一勺地为爱妻喂药,妻子安慰着丈夫说:“得你回来看一眼,我也心满意足了。”这时,《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响起,该段借鉴了传统粤剧《紫钗记》中“剑合钗圆”片段。李济深慢慢地扶起妻子双秀清,两人唱起了“别妻”的唱段,通过两人舞台中的调度表演,一个柔情似水,一个厚待温柔,表达两夫妻生离死别时互诉衷情的感人场面。但与传统粤剧《紫钗记》中“剑合钗圆”相比,笔者更注重的是人物内心的活动,真实的生活表达,更是增加了原本是李济深来安慰妻子,结果却是妻子为了丈夫的大业来安慰李济深,此处理增加戏曲的冲突,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与反衬,令观众为这一对即将诀别的恩爱夫妻而惋惜落泪。

3 人物塑造中话剧表演形式的融入

塑造李济深这一人物,除了借鉴传统“排场”的表演方式外,笔者还运用了话剧表演中的“真听、真看、真感觉”三要素和舞台行动三要素“做什么、什么做、怎么做?”的表演方式来着重强调人物的心理过程,强化人物心理行动线,表达李济深的内心活动。使人物性格发展更为合理,更为可信。

如:当李济深听到孱弱的妻子安慰丈夫唱:“君只须乘风旗开得胜,家中有我打点理家庭。愿君安然无恙回交令,我梳妆理鬓把夫迎。”时,笔者紧握着“妻子”之手,两人头对着头。此时,没有任何语言,只有李济深那七尺男儿的揪泣声,然后轻轻地唱出:“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夫复何求?”,台上台下,无不被这恩爱夫妻为了民族大业而不得不分离而感动。

又如:剧中李济深有两段伴唱的戏,一段是:李济深在抉择两难中看到妻子为自己还未编织的围巾,伴唱起:“入暮秋风送,苍梧晚霭浓,花寒已朽色,岁末不堪颂。”笔者的表演是,看到病榻中的妻子还在为在外奔波的丈夫而担忧,而此时,在茫茫的人生路中,得到爱妻的一丝安慰,凝望着未编织好的围巾,李济深百感交集,不由得老泪纵横。另一段是:两人最后离别了,妻子一声“任潮!”伴唱起:“黄叶纷纷寒雨侵,临别依依送亲人,一丝一线阳春梦,寸寸围巾暖君心。”病恹恹的妻子,在枕下拿出编织好的围巾,慢慢地为丈夫系上。笔者的表演是,李济深强忍泪水,像孩子在母亲面前一样,听着妻子的离别吩咐:“任潮呀,你在外奔波工作,我怕你着凉了,我刚织好的围巾,你系上吧。日后,你见着围巾,就像见到我一样……”每每演到这时,笔者的泪水都是情不自禁的迸发而出,运用围巾奔到一旁掩面而泣。这两场戏,笔者在表演上并没有使用太复杂的外部表演动作,而更多地强调人物心理动作,合理加上传统的圆场、转身等形体动作,从而充分体现的夫妻二人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4 结语

遵循传统,因为该剧是粤剧,所以要遵循粤剧传统,让观众看到的是粤剧;寻求突破,也因为是现代戏,所以既要借鉴传统优秀的程式化的表演,也不拘泥于程式化的表演形式,更要注重人物的内心刻画和情感的表达,才能把人物塑造得更鲜活、真实。梧州市的一位资深的剧作家看了演出后说道:“《道·路》是梧州粤剧舞台上比较好的一台现代粤剧,既有粤剧的传统艺术,也有现代的表演方式,两者交融,不像以往的现代粤剧,‘话剧加唱’的方式比较明显。”

现代粤剧《道·路》公演期间,适逢民革中央、广西民革在梧州举行“李济深百年纪念研讨会”,与会的领导、专家和学者专程观看了该剧,赞誉有加。特别是远从美国和北京回来的李济深的几个儿女,看了演出后非常感动,更是争着与“老爸”合影留念,这是“离该剧主角最近”的观众对人物成功塑造的一种认同,也是作为演员的辛劳所得到的最好的奖赏。

On traditional follow and breakthrough of traditional opera characters——In the modern opera as "road - Road" Li Jishen as an example

Author to the mentality of his one appeared in the modern opera "road - Road", in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in the opera characterization, both to follow the traditional and on this basis to seek a breakthrough; not only from the traditional excellent stylized performance, and does not adhere rigidly to stylized form of performanc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ner feelings of the characters portrayed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method.

Drama; character building; tradition; follow; breakthrough

J80

A

1008-1151(2016)03-0121-02

2016-02-12

陈强(1962-),男,广东罗定人,梧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支部书记,国家二级演员,广西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梧州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

猜你喜欢

李济深排场程式化
《粤剧传统排场研究》评介
国民党特务机关对李济深在港活动的秘密监视
为促成联众抗日疾呼
——李济深《致胡鄂公信札》
“家风”等十一则
1926年3月24日,李济深前来黄埔军校参观
排场戏与邕剧的教育传承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论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对当代戏曲的影响
京剧服饰的文化内涵
李济深的军务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