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及策略

2016-04-14周建标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泉州文化产业旅游业

周建标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泉州362000)

经济 法律

泉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及策略

周建标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泉州362000)

泉州旅游业已经成为泉州的支柱性产业。但泉州旅游产品种类单调、形式单一、科技含量低,需要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合作,在共享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运用新技术创新创意文化旅游产品,培育旅游专业人才,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扶持政策,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泉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世界许多国家都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也把旅游产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发展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大国和第四旅游输出大国”[1],届时中国旅游业将成为支柱产业。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形成“文化旅游业”新业态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文化旅游业”新业态。

(一)文化产业

culturalindustry一词出现于1947年,被翻译为“文化工业”或“文化产业”。但至今,“文化产业”在国内外学术界尚无统一定义。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及其相关活动的集合”。并划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个部分,共9大行业。

(二)旅游业

旅游业在国际上又被称为旅游产业。旅游产业没有明确边界。旅游产业是以“旅游活动”为中心的配置产业。旅游产业的边界会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认识深化、旅游活动扩大、科技进步、技术发展,旅游产业的内涵会不断扩大。旅游产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具有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本性。因此,1971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从“旅客市场”和“旅游需求”角度把旅游业定义为“满足旅游者进行各种旅游消费而提供各种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工商业的集合。”学术界将旅游业分为狭义旅游业(与旅游直接相关的产业,如酒店、交通等)、广义旅游业(与旅游直接相关的产业及与旅游间接相关的金融、保险等)、大旅游业(与旅游相关的一切产业)三个层次。

(三)文化旅游业

在世界各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不断增强,既融合了传统文化,还融合工业农业、民俗宗教、节会演艺、商务教育等文化元素,形成旅游新业态。

中国旅游业也已进入产业融合阶段,最为典型的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出现了“文化旅游业”新业态。各地都在开发各种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旅游内涵,不断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因其关联度高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具有动力机制。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也具有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

(一)内在动力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自身发展需要。“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借助外部优势资源弥补自身力量不足,迅速提升产业规模。产业进入成熟期后,也需要不断借助外部优势资源维持竞争力。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具有投入与产出比低、风险高、回报时间长等特性,若依靠自身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需要借助资源丰富的旅游业来发展自己。而旅游业是古老产业,在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转型升级中,需要借助文化产业的“创意性”,开发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恶性竞争,争取竞争优势。所以,旅游业转型升级需要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需要旅游业带动。

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生存之道。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是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引导旅游消费,开发文化旅游衍生品和服务项目,延伸产业链,缩短文化旅游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周期,实现文化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外在动力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外在动力来自文化旅游市场需求、政府扶持及现代产权制度。

1.文化旅游市场需求驱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市场需求理论”告诉我们,迎合市场需求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是高端的第三产业,其产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不再满足于传统文化产品消费,而追求新的心理体验,从而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发展。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时间增加,旅游成为人们感受自然风光和异域风情的最好选择;随着人们旅游次数增加,追求新鲜体验成为心理需求,要求旅游产品“新颖独特”。旅游业“求新求变”的市场需求,推动旅游产品“直观性”与文化产业“创新性”相结合,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外在动力。

2.政府扶持助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政府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2013年《旅游法》颁布,标志着我国旅游业进入依法发展时代;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为我国未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指明了主题与方向。

各地方政府着眼地方经济长远发展,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扶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大财政金融扶持,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速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3.现代产权制度保障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求公平竞争。然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中,侵犯知识产权的事情时有发生,阻碍了文化旅游业创新发展。因此,文化旅游业要健康发展就要有健全的现代产权制度保障(如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流转、产权保护等),才能实现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责、权、利”相统一,为文化旅游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逻辑进程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持续演进的动态过程,必须经过“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渠道融合→产业融合”的逻辑进程。

(一)技术融合

随着“文化创意与声光电技术”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间的聚合应用和扩散,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应用了相同的技术,出现了技术融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先决条件。通过“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把地域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为适销对路的文化旅游产品(服务),拓展地域特色的旅游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二)产品融合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在共享文化资源和技术融合的基础上,所提供的产品(服务)趋于相似性,具备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的双重特征与功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业务边界”开始交叉与重合,出现产品(服务)融合。

(三)市场融合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所提供的产品,如果能够满足游客的当前消费习惯和创造新需求,就实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市场融合”。市场融合是文化旅游产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文化产业借助旅游业的“购物、娱乐”产业链市场,扩大文化产品市场容量。文化产品市场逐渐从当地居民市场扩大到异地游客市场。如“印象”系列文化产品(《印象大红袍》、《印象西湖》、《印象云南》),在丰富游客旅游体验的同时,也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业也可借助文化产业平台(出版发行与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等),进行营销与宣传,并共享文化产业市场,如旅游影视、旅游文学等。

(四)渠道融合

渠道是营销学中的四大策略(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之一,直接影响产品宣传与销售。在市场经济时代,营销渠道是占有市场的关键因素。如美国迪士尼集团在打造“文化产品”(如拍摄影视动漫)的同时,就进行“衍生品”开发(如书籍、唱片、玩具、服饰、主题公园等),并通过其畅通的营销渠道迅速占有各领域市场,延伸文化产品产业链,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

(五)产业融合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是基础经济单位。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始于“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融合发展。无论是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融合,还是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营销渠道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赖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融合发展。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融合并非传统的“横向”或“纵向”一体化,而是为了共享文化旅游资源,提高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率,提升文化旅游产品附加值,优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资源配置,提升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合作共赢。

四、泉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泉州是中国第一批 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2年国务院颁布),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世界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第一届东亚文化之都(2013年)。泉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逐渐发展为泉州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据统计,2015年泉州市接待游客51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18亿元,分别增长15.7%和16.9%[2]。2015年泉州旅游总收入占GDP的10.78%。2015年,《中国跨境消费年度指数报告(2015)》显示,在国内“入境旅游综合市场吸引力最高”的5座城市中,泉州超越厦门和苏州,仅次于福州和杭州,位列第三。

泉州市政府不断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已累计投入3亿多元;投资25亿元复兴古城,对6.71平方公里的古城区进行保护性改造,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强化旅游宣传和旅游管理。泉州文化旅游业虽然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文化旅游产品种类单调、形式单一、科技含量低,创意人才缺乏、文化旅游资源多头管理等。

(一)泉州特色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旅游产品种类单调

泉州得名已有1300多年,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泉州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保护文化遗产,但泉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处于初始阶段,文化旅游产品种类单调,大型的文化旅游项目尚未问世。

(二)泉州文化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多停留在“观光”层面

泉州文化旅游市场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文化和旅游联动性较差,文化创意不够,大多数文化旅游产品停留在“观光”层面,尚未提供游客参与体验的平台,不能满足游客文化旅游体验需要。

(三)泉州文化旅游产品科技含量低

近年来,高新技术逐步应用于文化旅游业,出现“水景秀、灯光秀、音乐秀”相结合的感受类文化旅游产品(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杭州《印象西湖》、昆明《印象云南》),深受旅客欢迎,吸引了许多科技企业投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但泉州目前的文化旅游产品中科技含量较低,尚未形成集文化创意和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品牌文化旅游产品。

(四)泉州文化旅游融合的创意人才缺乏

目前,泉州从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人员多半是半路出家,无力开发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项目,具有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内涵丰富,却因为缺乏高端创意人才,只好停留在“观光”层面,进行简单的“景点串联”,形成“泉州海丝文化史迹游”线路,尚未形成令人满意的“海丝文化旅游产品产业链”。也由于导游的解说词缺乏文化底蕴和规范蓝本,很多导游对泉州海丝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不深不透。

(五)泉州文化旅游资源多头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协调

泉州现有文化旅游资源隶属于不同部门,多头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协调。例如,截至2013年,泉州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其业务主管单位虽是市文广新局,但其行政主管单位却属于不同部门(如下表):

序号 类别 名 称 时 代 地 址 公布批次 公布时间 备 注 行政主管单位1清净寺 北宋 鲤城区涂门街 第一批 1961.3 市宗教局2安平桥 南宋 安海、水头两镇交界 第一批 1961.3 市文广新局的海湾上3开元寺 唐 鲤城区西街 第二批 1982.3 市宗教局4洛阳桥 北宋 洛江区万安街道与惠 第三批 1988.1 市文广新局安县洛阳镇5泉州天后宫 南宋 鲤城区南门天后路 第三批 1988.1 市文广新局6崇武城墙 明 惠安县崇武镇 第三批 1988.1 惠安县崇武镇政府7泉州府文庙 宋 鲤城区中山中路泮宫 第五批 2001.6 市文广新局内8古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清 南安市官桥镇 第五批 2001.6 南安市文体局9泉州港古建筑(关锁 宋至元 石狮市蚶江镇、宝盖 第六批 2006.5 石狮市文体局、丰泽塔、六胜塔、真武庙等) 镇、丰泽区东海镇 区文体局10 建 陈埭丁氏宗祠 明 晋江市陈埭镇 第六批 2006.5 晋江市陈埭回族委11 安溪文庙 宋至清 安溪县城区 第六批 2006.5 安溪县文体局晋江市龙湖镇、惠安12 筑 施琅宅、祠和墓 清 县黄塘镇、丰泽区华 第六批 2006.5 分属所在市县文体局大街道13 南安市五塔岩石塔 宋 第七批 2013.5 南安市文体局14 惠安青山宫 明至清 第七批 2013.5 惠安县文体局15 晋江市安海龙山寺 明至清 第七批 2013.5 晋江市文体局16 安溪县清水岩寺 清 第七批 2013.5 安溪县文体局17 鲤城区亭店杨氏民居 清 第七批 2013.5 鲤城区文体局18 南安市林氏民居 清 第七批 2013.5 南安市文体局19 南安中宪第 清 第七批 2013.5 南安市文体局20 安溪县李光地宅和祠 清 第七批 2013.5 安溪县文体局

序号类别 名 称 时 代 地 址 公布批次公布时间 备 注 行政主管单位21 古墓葬郑成功墓 明 南安县水头镇 第二批 1982.3 南安市政府22 伊斯兰教圣墓 唐 丰泽区东湖街道 第三批 1988.1 市文广新局23老君岩造像 宋 丰泽区清源山麓 第三批 1988.1并入老君岩造像,更名为清源山石造像群清源山管理处(市政公用事业局)清源山石造像群 宋至元 丰泽区清源山麓 第五批 2001.6 24 九日山摩崖石刻 宋至清 南安市丰州镇 第三批 1988.1 南安市丰州镇政府25 草庵石刻 元 晋江市罗山镇 第四批 1996.11 晋江市文体局26 晋江市西资寺石佛造像石刻宋第七批 2013. 晋江市文体局27 晋江市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 宋、明 第七批 2013. 晋江市文体局28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包括浔中、盖德、三班)宋至明 德化县 第三批 1988.1 德化县文体局古遗址南坑窑址(包括寮仔窑窑址) 宋至明 南安市东田镇 第六批 2006.5 并入屈斗宫德化窑遗址 南安市文体局29 磁灶窑址(包括金交椅山窑址) 南朝至明清 晋江市磁灶镇 第六批 2006.5 晋江市文体局30 德济门遗址 宋至明 鲤城区天后路 第六批 2006.5 市文广新局31 晋江市庵山沙丘遗址 商至周 第七批 2013.5 晋江市文体局

各行政区域的文化旅游业条块分割,单打独斗、各自为政,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整。泉州文化旅游业尚未形成集团化、规模化。

五、泉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路径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表面上的融合是旅游业借助文化资源实现旅游观光,深层次的融合是创新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种类与形式,丰富游客体验,促进文化产业从“文化服务,到文化产品销售,再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实现(新的)文化服务”,实现与时俱进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技术创新”。国家旅游局于2011年发布《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引领旅游产业发展。

泉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应在共享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运用新技术创新创意文化旅游产品,培育旅游专业人才,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扶持政策,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一)共享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泉州文化旅游业

截至2013年,泉州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75处。以泉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游客,带动旅游业发展,是泉州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泉州物质文化遗产多集中在古城区。泉州计划投资25亿元,复兴古城,重现“唐宋元明清”的泉州街区特色,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1.保持唐朝时期泉州西街历史风貌

泉州西街东片区是历史文化街区,按修旧如旧原则,保持唐朝时期历史街区风貌。一部分古厝用以展示唐宋时代泉州的风土人情,另一部分古厝改造成旅游民宿、特色小吃、创意作坊等旅游休闲文化场所,丰富游客夜间活动。把以开元寺为中心的西街建设成泉州纪念品商业街。

2.保持“宋元明清”泉州街区特色

重点保护“一线三片”,保持“宋元明清”泉州街区特色。“一线”指“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中山路(打造成泉州旅游购物街),“三片”即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天后宫、府文庙)所在的片区,打造“世界宗教博物馆”文化旅游品牌。开元寺片区保持“唐朝”特色街区;天后宫片区保持融海外交通文明为一体的“宋元”特色街区;府文庙片区保持融儒、道、回文化于一体的“明清”特色街区。

(二)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泉州文化旅游业发展

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主要是以博物馆、民俗风情、民俗表演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带动文化旅游。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数量多,截至2014年,拥有世界级的4项(南音、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水密隔舱、木偶戏),国家级的有33项,省级的有76项。

泉州把西街西片区龙头山旧工厂,改造成泉州非遗展示馆,按年代集中展示泉州现有的3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物件静态展示,也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展示,既有非遗传承人现场传习表演,也有观众现场体验购物。集生产与销售于一体,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让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性保护”中“活态传承”,并转化为泉州文化旅游资源。

(三)共享生态资源发展泉州生态文化旅游

泉州西部山区(安溪、永春、德化三县)可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

1.中国茶都(安溪)生态旅游

安溪开辟中国茶都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供游客访茶、休闲,如今成为中国三大茶文化黄金旅游线路之一。

(1)茶都文化观光游

茶都文化观光游(中国茶都-铁观音发源地-茶叶大观园-魏荫铁观音文化园),体现了“茶文化、生态休闲、生产销售”融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产业链。

中国茶都观光:中国茶都依山傍水,典雅秀丽,兼有欧式气派和侨乡风格。建有多功能茶文化活动中心、茶文化博览厅、茶艺表演厅、文化广场、品茶楼,各式展厅和一个茶景公园。

铁观音发源地探幽:安溪西坪镇,面积145.5平方公里,是乌龙茶制作技艺的发祥地,茶叶短穗扦插育苗法的诞生地,铁观音发源地的起始点,涌现出了八马茶业、魏荫名茶、日春茶业、中闽魏氏、山国饮艺等众多省内龙头茶企。西坪镇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独特的茶文化,众多的文物古迹,构成了异彩纷呈的西坪原生态旅游画卷。

茶叶大观园:沿着茶都观光和生态探幽线路,可以游览集“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凤山景区,领略中华茶叶大百科全书“安溪茶叶大观园”的风采,了解安溪茶的发展史、茶的种类(全国茶树精华展),欣赏茶艺、茶诗、茶歌、茶联。

魏荫铁观音文化园:为适应茶文化旅游的高端需求,铁观音龙头企业“魏荫名茶”打造的“铁观音文化园”,是福建省工业旅游示范点,占地27亩,集茶品种观赏、茶文化展示、茶产品展销为一体,设有“铁观音茶史馆”、“魏荫名茶产品展示厅”、“魏荫茶艺馆”、“园区办公楼”、“铁观音精制厂”五大功能区。

(2)茶都朝圣生态游

茶都安溪开发朝圣生态旅游线路(清水岩-太王陵威镇庙-保生大帝祖籍地-洪恩岩-城隍庙),供游客在朝圣中感受自然风光和当地民俗文化。

清水岩:岩宇亭台耸立于蓬莱山之麓,成“帝”字形结构,至今已有950多年历史,内奉中国百仙之一“清水祖师”,融宗教朝圣、生态旅游、民俗展示、休闲度假为一体,是国家4A级旅游区。

太王陵:俗称“圣王公墓”(广泽尊王父母的陵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威镇庙附近的山麓,十八重山,层层重叠,古人称此地形为蜈蚣十八案,案案朝拜。每年有大批海内外人士前往观光焚香。

威镇庙:庙内奉广泽尊王太子神。始建于五代末,已有千余年历史,现存建筑为清代遗址,为安溪县首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的深井埕设计巧妙,埕虽无出水口,但每逢暴雨倾注其中,却能自行消退。

保生大帝祖籍地(感德玉湖殿):内奉祀北宋时期闽南地区的神医吴夲。自宋迄明,敕封十五次,为无极保生大帝,加上人民的崇拜,这个北宋神医逐步演变成为闽台地区最有影响的医神。感德玉湖殿始建于宋,多次翻修,尚存宋代柱础石等遗存。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洪恩岩:洪恩岩位于虎邱镇圭峰山,岩寺中崇祀(泰山)显应祖师,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有观音潭、层瀑、学士洞、宋代小木屋等18个景点,是古装电视连续剧《婀娜公主》(20集)、《铁观音传奇》(30集)拍摄地。

城隍庙:城隍起源于5000年前先民对城壕、护城河等原始自然崇拜。安溪城隍庙始建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两次受封,故有对联“宠锡袍冠,八闽第一;褒封伯爵,五邑无双。”庙内一对青石龙柱,已有千年历史。现存建筑为清代遗物,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为佛道合一的典型建筑。安溪城隍信众广播,海内外分炉达三百多处。

2.中国香都(永春)生态旅游

永春,顾名思义是四季如春。宋代泉州知府蔡襄用“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描写永春;理学家朱熹用“千浔瀑布如飞练,一簇人烟似画图”称赞永春。

2014年7月,永春获得“中国香都·永春达埔”荣誉称号,永春成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制香基地。达埔镇拥有300多年的制香历史。宋元时期,阿拉伯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香料,在泉州定居并经营香料等生意。阿拉伯后裔蒲氏于明末清初移居永春县达埔镇后,带来了制香手艺,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活见证。如今,永春已经发展衍生出296家香企,从业人员近3万人,销售网络遍布全国,还出口到欧洲、东南亚等地区。

(1)中国香都文化创意游

中国香都文化创意园供游客参观古代制香流程,感受掷香花的乐趣,观看香道表演,可DIY制作养生香(闻香可催眠),发挥想象力制成你想要的形状,带回去和家人分享。

(2)中国香都生态游

中国香都永春生态景观优美,有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4个(百丈岩-魁星岩-乌髻岩-仙洞山普济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岵山镇北溪村、蓬壶镇“仙岭-观山-汤城”农业观光带)。

4A级景区牛姆林,面积1000公顷。是福建省首批自然保护区,福建省生态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及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是泉州十八景之一。景区内可看到南亚热带雨林奇观,还可领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雄姿,是让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森林公园。修建了高空滑索、滑草场、射击中心、野战俱乐部、生态科普馆、赏兰轩等旅游项目,是休闲娱乐、避暑疗养、健身养生、科普考察的绿色基地。

3.中国瓷都(德化)生态旅游

德化是千年古县。北宋时,德化瓷开始外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福建德化,湖南醴陵,江西景德镇)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发展定位是“中国瓷都·生态旅游宜居城市”,着重打造“瓷都德化”、“生态德化”、“养生德化”三大旅游品牌,打造3条旅游精品线路:“瓷都文化体验游”、“生态休闲度假游”、“宗教养生游”。

(1)中国瓷都文化体验游

德化陶瓷文化旅游景区总投资15亿元,整合城区内的屈斗宫古窑址(宋元古窑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陶瓷博物馆(福建省首家资料齐全的陶瓷专业馆)、洞上陶艺村、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等陶瓷文化旅游景点,打造陶瓷营销展示平台,形成集陶瓷文化介绍、陶艺DIY体验、陶瓷文化生活体验、陶瓷营销展示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2)中国瓷都生态休闲度假游

德化拥有5块“国字号”生态旅游品牌(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岱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石牛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石牛山国家森林公园、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德化生态旅游品牌闻名遐迩,被评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福建省优秀旅游县”、“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

(3)中国瓷都宗教养生游

德化年平均温度19.5℃,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接近国家一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在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居福建省第1位,全国第29位。德化有“千年古刹”戴云寺、“中土蓬莱”九仙山、“道教圣地”石牛山,德化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法水流香,启迪心灵、超凡脱俗。德化蕉溪国际温泉小镇,温泉流淌,洗涤风尘。舌尖上的德化,品尝乡土美食,纯天然山货。

(四)运用新技术创新创意文化项目带动泉州文化旅游发展

聘请高端创意人才,打造实景演出节目《海丝泉州》,再现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海丝起点城市的形象,再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情景,将泉州海丝文化项目与自然风光相融合,以自然风光衬托海丝泉州文化项目的现实性,以海丝泉州文化项目增添自然风光的可观赏性,达到“现实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境界,吸引旅客,实现“以泉州海丝文化推动旅游、以旅游彰显泉州海丝文化价值”。接着,延伸海丝泉州文化旅游产业链,制作销售海丝泉州的文化产品。

(五)培育文化旅游专业人才

旅游业的竞争,最终是旅游专业人才的竞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做到以高素质旅游人才推动旅游业发展。随着社会发展,旅游消费者对旅游服务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更安全、更多选择的服务。旅游企业只有通过培训提高旅游从业者的素质,来满足旅游消费者更高的服务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高低已经成为决定国家旅游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国外旅游教育和研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重视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与完善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建立多层次的旅游业务培训体系、重视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等。

(六)强化文化旅游产业科技支撑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趋势是技术产品的内容文化化和文化创意的表现技术化。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中聚合运用,造就文化旅游新业态。科技发展为文化旅游业注入科技创新元素,为泉州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注入生机与活力,推进泉州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七)完善文化旅游产业扶持政策

文化旅游业是综合性的新兴产业,不仅需要其内在发展动力驱动,还需要外在发展动力(财政、税费、金融政策)扶持。

1.财政扶持,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

市财政要以不低于同期财力增长的幅度(纳入财政预算),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如博物馆、民俗展馆、文化遗址、全民文化中心等);把省市文化旅游重点项目、3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纳入各级公路网建设规划;奖励旅行社开展接地旅游业务(含包机、专列入泉旅游);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制文化旅游规划、宣传推广文化旅游、培训行业管理人才等;各县(市、区)要参照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

2.税费支持,扶持地方新兴文化旅游业

实施贴息贷款和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地方新兴文化旅游业发展,努力满足文化旅游企业运营的资金需求;新建文化旅游项目可分期缓缴国有建设用地使用费;新设立的文化旅游企业,可减免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文化旅游企业经营成本(宣传促销费、旅游产品开发费)进行税前扣除。

3.金融支持,构建多元投资机制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降低文化旅游业准入门槛,改善文化旅游业投资环境,构建多元投资机制。金融机构要大力支持文化旅游业发展,建立“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体系。

鼓励引导金融机构优先安排重点旅游项目贷款资金,并给予政策倾斜。积极开展旅游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质押、股权和商标质押、旅游装备服务企业知识产权质押、海域使用权抵押、旅游酒店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等适合文化旅游企业经营特点的融资模式,支持旅游企业直接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小微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符合信贷条件的文化旅游项目要加大融资授信支持,可根据文化旅游项目的风险和经营情况,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

[1]袁花,和燕杰.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0):289-290.

[2]康涛.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6-01-28].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1601/28/t20160128_8616960.shtml

(责任编辑:徐国红)

On thePathandStrategyof IntegratingCulturalIndustrywithTourism in Quanzhou

ZHOU Jian-biao
(Municipal CPC School,Quanzhou 362000,China)

Tourism has become the pillar industry in Quanzhou.However,the tour products are monotonous and contain low technological content;therefore,it needs to be integrated with cultural industry.On the basis of the sharing of material resources,nontangible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resources,we should use new technology to create cultural tour products,to train tour talents;besides,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improve the policy helping develop tourism,thus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Quanzhou;cultural tourism;integrative development;way

F592.7

A

1009-3583(2016)-0038-08

2016-07-12

福建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2016年立项课题“泉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及策略”的研究成果

周建标,男,福建省平潭人,中共泉州市委党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

猜你喜欢

泉州文化产业旅游业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