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选择

2016-04-13王晓东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

王晓东

(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博物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选择

王晓东

(安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安徽安庆 246011)

摘要:当前背景下,以创建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承传统身体文化有着显而易见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文献法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的构建应当体现文化生态理念,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活态保护;借助先进科技手段,拓宽藏品类型;理解博物馆意识,释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功能;突出文化传承主体,做到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开放交流互动渠道,推动博物馆的运营的降本增效.选择有效路径可以保障博物馆的健康运行,使其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挥应有的功效.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身体文化

西方文明以工业化大生产的方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从而将人类历史推进到了现代社会.虽然自工业革命开始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是西方文明几乎是以摧枯拉朽的力量冲击着人类原有的农耕、游牧等传统生存方式.今日的信息化、网络化可以视作是工业化在当代的延伸,整个人类文明在人类追求物质的利益驱动下越来越趋于同质.

以现代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体育乘着西方文明的强势拓展得以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漫延.农耕与游牧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的逐渐衰变令原本根植于其中的众多民族传统体育渐次衰亡,这已然成为不争之事实.“然而,一项民族传统体育就是一本以身体运动书写的民族精神文化史.[1]”在现代社会中,做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是各民族对自我文明的自觉守护,更是对人类文明的必要尊重.由于,博物馆是收集、珍藏、陈列和研究人类文化遗产的权威机构.基于此,本文将探讨以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的方式来保留和传递本民族的身体文化薪火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正确的实施路径.

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创建的可行性

人类社会很早便已意识到自身文明所具备的非凡价值,并在2300多年前就开创了以博物馆来保存文化历史的举措.希望以此来减少因人类文明演进的漫漫历程中存在的不可控因素对文明延续性带来的破坏.历经千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如今博物馆已然形成一个庞大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专业体系.如今,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在全世界范围内为人类文明的传衍绽放能量.

体育是人类创造的众多灿烂文化之一.体育博物馆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多有呈现,“它是一个陈列、研究、保藏体育文化实物的文化教育场所,其具有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三种基本属性,同时也具有服务于社会的功能.[2]”体育文化中有一部分是与民族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它同样可以用博物馆的方式来释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有的功能.随着近年来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对话,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文化“越是民族就越是世界”的价值内涵,开始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而如今,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步伐的迈进和社会经济发展支撑下大众体育的崛起的现实,更促动了人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热情.在此背景下,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博物馆竞相创办,其中不乏如上海中国武术博物馆、丽江东巴博物馆、南宁宾阳县炮龙节博物馆等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主要对象的特色藏馆的问世.可见,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的创建切实可行.

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创建的必要性

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璀璨夺目的文明正是以民族文化多样性作为其重要外显特征的.作为“整个民族社会中最活跃、最积极,影响最直接、最广泛和最深远的部分”的民族身体文化与民族其他文化类型一样不能任其随意消亡[3].身体是人的物质载体,一个民族嵌入身体中的文化基因与密码一旦遗失,这个民族即便得以延续也已失去了本真,这是十分可怕而可悲的事情.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经数千年生产和生活的积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堪称一大文化奇观.如今已列入民族运动会的竞赛和表演项目就达150多项.而仅仅武术一项就号称有“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种.[4]”已故著名体育人类学学者胡小明先生曾经提出:“虽然,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流传与形成过程中,一部分无法适应时代的内容沉淀为中华文化宝库之遗产.另一部分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与活动条件背离的成份则注定要摈弃.可是,它们是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该以文物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需要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利用实物、文字、影像等手段对这些‘木乃伊’进行收集和保存.[5]”面对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式微和现代科技足以确保传统文化遗产存护的现实,选择以创建博物馆为中华民族体统体育的保护路径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守护可谓势在必行.

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优选保护路径的探析

3.1体现文化生态理念,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活态保护

如果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视作一种文化遗产的话,那么它应当“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6].因而,在申报和创办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时不可将其与普通的体育博物馆等同视之,在前期规划上就必须要体现对活态性、地域性、民俗性和群众性的关注,体现出文化生态理念,以此来保证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恪守及弘扬.

文化生态早已不是什么阳春白雪的新鲜概念.在文化生态理念的影响下,我国至今已经建立起了10多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来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这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就有舞蹈、傩戏、武艺等身体文化类型.自上世纪90年代始,生态博物馆的理念也进入我国,其主旨是在原产地对当地居民进行自发保护,从而实现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传统艺术等有形或无形文化遗产完整保留[7].这些理论和实践非常值得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在创建时去学习和借鉴.譬如,在地点选择上要做到自然、人文环境和文化的整体保护;在类型规划上要因地制宜彰显地域和民族特色;在申办和管理上不能迷失于经济导向而造成重申报、轻管理.我们以“遗产”来表达对传统体育文化现状的担忧和对其文化特征的珍视,但许多遗产还顽强地存活着,我们还要将其传承下去,博物馆不应该是它的归宿地或终极点,而应该是其休整地或加油站.

3.2借助先进科技手段,拓宽民族传统体育文物藏品类型

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和物质两个部分.形形色色的武术器械、武功典籍,各种形制的武舞面具、服装,龙、狮、秋千、石索等体统体育道具正在不断流失、散落,需要通过投入资金、花费精力去搜寻、征集、收藏.当然,光有物质展品的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不会有勃勃的生气.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又因身体活动参与的因素,其实践、表演、表现形式、技能技巧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成份更值得重视.因为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通过复制、仿制等途径加以保留实物,但是非物质遗产却很难复制或模仿.

在当前条件下,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和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一同进驻到博物馆中.例如,影像技术可以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者“永生”,能最大限度地记录传统身体文化的形与神.而“中华体育多媒体演示系统”和“虚拟五禽戏交互系统”等数字化平台研制的成功案例[8]则为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增添了一条更宽广、更前沿的保护路径.在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的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一定要顺应时代形势、开拓创新之路.

3.3理解博物馆意识,释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功能

博物馆意识先于博物馆之前并推动了博物馆的诞生和发展.在讨论博物馆意识的价值时,有学者认为“人类的收藏行为不是脱离社会的本能,也不完全是主观美感的产物,而是一种社会行为.[9]”的确,博物馆最先是以收集、珍藏人类文化遗产为自觉的意识任务,但是博物馆意识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它也需要与时俱进.在我国当前,博物馆便已经体现有收藏意识、传播意识、教育意识、研究意识、安全意识、宗旨意识等多重意识[10].只有全面理解博物馆意识的内涵,才能完全地释放出博物馆的全部价值功能.

参照现代博物馆意识,我们应当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更多的潜在功能.比如,从文化教育角度看,“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11]”身体文化有着其他文物遗产不具备的优势——身体活动是最直接、最易接受的交流方式.一旦数字化平台搭建成功,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将成为一个能量巨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释放基地,博物馆与受众的沟通互动便捷而顺畅,那么藏品就再也不是困于博物馆中的“死文物”,它立刻穿越时空得以复活.更可贵的是,它可以让参观者、参与者在接触到“物”的同时,又得以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核”——文化传承中最本质、最核心却又最难触及的东西.可以说,博物馆多元功能的释放是其能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贡献最大价值的前提.

3.4突出文化传承主体,做到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机构的申报和管理主体以政府为主,政府主导所拥有的财力及行政能力的优势可以令博物馆从项目申报到正式创建在时间与效率上得到保障.但是,政府行政行为常常与政绩要求相关联,有着明显的功利性和局限性.学者评论中国体育博物馆“虽然以政府为主导,但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并未建立长期的发展规划机制……缺乏长期的全局观念.[12]”这一评判的背后反映出的正是文化事业忽略文化传承主体的失误做法所导致的.

真正的文化传承主体应当由社区群、小群体为代表的群体和以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人、民族的现代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个体构成[13].他们不但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技能,关键是他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在的核心内涵理解最为透彻,并且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意拳传人李仲轩曾在《逝去的武林》中谈论:“武术是身体动作,必须得有人教,学会以后可以自修,是无法直接自学的,不管公布了多少秘密,光有书本,也还是不够.[14]”短短数语便点出传承人对于武术传承的至关重要性.武术这般状况,其他民族传统体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因而,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在申报和管理上应该突出这些传承主体的地位,发挥他们的热情和才智,一方面可以弥补因社会力量参与不足造成的经费、人力等方面的缺憾,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对传承主体中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来克服博物馆管理、科研、运营等人才缺乏的窘迫境遇[15].如此途径对于尚处在起步阶段的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事业来说,可谓事半而功倍,一举两得.

3.5开放交流互动渠道,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的运营的降本增效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备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浓郁的民族风情、显见的健康功效令其成为地域经济产业开发利用的焦点.在高度市场化的今天,不少地方政府热衷于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在内的以传统文化为卖点的博物馆的创建,以此作为地区经济增长点也是重要驱动力之一.利用文化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所以需要以建立博物馆的方式来传承和保护的原因正在于其生存环境的不容乐观和其现实环境下生命力脆化的事实.因而,应当谨慎有度地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中的资源.

在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特色文化映衬下,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中独特、活态的体育文化类型是有一定生命力的.如若能够合理地开放与受众的交流互动渠道,在传承主体的指导和引领下,配合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让参与者切实感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风情、健身功用、文化意趣,对其休闲价值、娱乐价值、健身价值进行适度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完全可能成为地域旅游休闲经济的增长点和亮点,吸引受众参与,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并有可能激发他们对于传统体育项目的热情.只要理念正确、方式得当、管理到位,博物馆的正常开放运营和文化交流互动便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无论是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视域出发,还是从地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都不能是昙花一现,它需要以健康、持续地运营来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保护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国炳,谭广鑫,向有明,等.体育人类学的身体动作分析[J].体育科学,2014(12):8.

[2]李尚滨,王沂,刘文娟等.体育博物馆的文化定位及其社会文化价值[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8,24(5):16.

[3]刘远航,任作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价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89-92.

[4]国家体委武术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447-448.

[5]胡小明,石龙.体育价值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33.

[6]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8):67.

[7]孔令远,贾坤.生态博物馆在保护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J].学术探索,2009(4):85.

[8]黄亚南,孙守迁,孙晋海,等.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与应用[J].体育科学,2007(3):12-16.

[9]冯承柏.论博物馆的起源[J].中国博物馆,1988(2):6.

[10]王奕隆.论博物馆意识[J].文物春秋,1990(3):72.

[11]甄朔南.甄朔南博物馆学文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175-183.

[12]肖泽民.新时期我国体育博物馆功能释放的路径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1):57-60.

[13]魏仙美.对民族文化传承主体的几点思考—从云南峨山高平个案说起[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2):63-65.

[14]李仲轩口述,徐皓峰整理.逝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纪事[M].北京:当代出版社,2006:165.

[15]崔乐泉.对我国体育类博物馆发展的几点思考[J].体育文史,2006(8):188-197.

[责任编辑:徐明忠]

Museum: the path choi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heritage

WANG Xiaodong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of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 246011,China)

Abstract:In the current context, it has the obvious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to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physical culture by the way of creating the national tradition sports museum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metho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museum should embody the idea of cultural ecology, and realize the active stat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Broaden the collection types with the help of advanced technology; Understand the museum consciousness, to release the multivariate func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Highlight the cultural heritage main body, so a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useum; Ope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o promote the cost reducing and effect increasing operation of the museum.Choose the effective way to ensure the healthy operation of the museum, so that it can play its due effect for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Key words: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museum; body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6)06-0077-03

作者简介:王晓东(1979-),男,安徽合肥人,安庆师范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体育类)(2097SS14128);2014安徽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QSK2014B008)

收稿日期:2016-01-15;修回日期:2016-02-22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