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心精论 高岸深谷——漫谈武术泰斗蔡龙云先生对中国武术的贡献

2016-04-13邱丕相郭玉成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口述史贡献武术

邱丕相, 郭玉成

(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丹心精论高岸深谷
——漫谈武术泰斗蔡龙云先生对中国武术的贡献

邱丕相,郭玉成

(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摘要采用口述史研究方法,以武术泰斗蔡龙云先生撰写的《琴剑楼武术文集》《武术运动基本训练》《四击、八法、十二型》等著作和论文为重点,系统总结了其对中国武术的贡献。认为:蔡龙云先生文武贯通、击舞融合,是德艺双馨的武术家;著书立说、筑基武术,是新中国竞技武术的开拓者;寓教于武、继承创新,是新中国武术教育的奠基人。

关键词武术; 蔡龙云; 贡献; 口述史

DOI10.16099/j.sus.2016.01.001

CAI Longyun’s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Wushu∥QIU Pixiang, GUO Yucheng

AbstractThe study used the method of oral history to conclude wushu master CAI Longyun’s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wushu,on the basis of his key books and articles includingQinjianlouWushuAnthology,WushuBasicsandFourTechniques,EightEssentaialsandTwelveForms.It states that Mr.CAI Longyun,endowed with civil and martial virtues,is a great wushu master with morality and skills.He wrote books to establish theories for Chinese wushu and is the forefather of competitive wushu of new China.He instills education into wushu and make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deemed as the founder of wushu education in new China.

Keywordswushu; CAI Longyun; contribution; oral history

Author’s addressSchool of Wushu,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蔡龙云先生简介

蔡龙云(1928—2015),汉族,山东济宁人。我国著名武术技击家、理论家、教育家,新中国武术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1943年、1946年先后在上海与西洋拳击家比赛,以中国拳法击败俄国拳击家马索洛夫、美国重量级拳击冠军鲁塞尔,被人们誉为“神拳大龙”。著有《武术运动基本训练》等10余部专著。主编我国第1部《武术竞赛规则》,主编和参编了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武术》。1985年被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奖章。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出任武术理论与方法博士生指导小组组长。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为他建立“蔡龙云大师工作室”。

采访时间: 2015年12月22日

采访地点: 上海市国和路555弄金体苑小区邱丕相家

采访人: 郭玉成受访者:邱丕相

摄像/录音整理: 王培含张银萍

我1961年开始跟随蔡老师,到今年应该是54年了。1961年我进入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蔡老师是我们619班(武术、摔跤、举重班)班主任;从二年级开始,又担任我们专项班的教练老师,一直到毕业。我毕业之后留校工作,到文化大革命,1976年他带着我去国家体委编写武术剧本。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恢复教学,到获批硕士点、博士点等。他也曾带着我参加统编武术教材、各种比赛裁判及国际裁判训练班教学等,一直到大师工作室成立,他依旧耕耘不息。

1文武贯通、击舞融合,是德艺双馨的武术家

蔡老师是一位伟大的武术家。伟大在于他站得很高,可以说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高韵深情。与同时代人相比,他是文武兼修、德才兼备的一代宗师。通俗地讲,就是蔡老师能打、能练、能写。能打,赛场上叱咤风云,挫败俄、美的洋力士,十几岁的时候就很有胆量和智慧。能练,他练的华拳也好、剑术也好,甚至形意拳、太极拳也好,都气韵不凡。记得在1953年天津举行全国民族体育大会的时候,最后一场,蔡老师参加一个精英表演,和蔡鸿祥老师一起,表演四路华拳对打,令人叫绝,其中有个动作叫金钩挂帘,非常精彩。大会结束时,国家挑选了一批优秀武术运动员,进京到怀仁堂给国家领导人表演。蔡老师后来给我说起,他当时表演的是剑术,我估计是峨眉剑,因为后来在4年的教学中,对我们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峨眉剑。能写,他是当时著作最丰的一位武术家。不光是他自己的编著,他还帮别的武术家整理,像胡汉平的《武松脱铐》、邵善康的《醉拳》等等,都是他整理的,还有好多。

蔡老师的文化资历不是很高,没有上过大学,但是他读古文的能力颇强,文学修养颇高。他研究武术历史,研究整个套路的发展历程、剑术的发展过程,都是认真读史书、查资料的。他的文字功底也很好,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他就经常在报纸上写一些评论性的文章,写得很精。集成一集成了后来的《琴剑楼武术文集》,既是行家里手,读起来又颇有兴味。我后来也写一些类似的文章,都是受了蔡老师的影响。

蔡老师能练、能打、能写、有文采,教学能力也非常强。我们当时各个班抽出一部分专项比较好的同学集训,蔡老师身体力行,晚上需要加班训练的,就白天上课,晚上训练。蔡老师那时候40多岁,示范动作的手眼身法步非常漂亮,气宇不凡。蔡老师的理论课也非常精彩,我们当时都很喜欢听他的理论课。蔡老师口才好,博闻强记,绘声绘色,极为生动。当时上海体育学院举行过对全校教师的示范课,他在大礼堂讲武术教学法,相当精彩。他还讲过一次武术的套路运动。总体来说,蔡老师是技理全面又有综合修养的一位武术大家。

非但如此,蔡老师还会弹古琴,他跟上海文艺界不少名家有交往。如上海歌剧舞剧院院长舒巧、上海古琴协会会长张子谦等等。蔡老师的书法也相当有造诣,他不太轻易写,写的是颜体,他写的“中国武术博物馆”7个大字,相当端庄、大气。

旧时代的武术行家里手,多数是能练或能打,而不能写;蔡老师则能练、能打、能写、能教、能讲,相当全面,在老一辈武术家中,他虽然年轻但出类拔萃。

2著书立说、筑基武术,是新中国竞技武术的开拓者

说到学术成就。第1件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体委的领导下,蔡老师和众多专家一起开拓了新中国的武术,或者说开创了新中国武术。新中国成立以前,武术的拳种很多,流派林立,却有宗派门户之见,甚至有的民间组织受到封建迷信及反动道会门的影响,使武术组织比较混乱,蒙垢染尘。当时中央人民政府对反动的残渣余孽混在民间武术中是取缔的,但是新中国不是不要武术了,而是要有一个崭新的体制去替代它。

毛主席当时的指示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武术在民间流传了这么久,如何作为体育运动来开展,来为增强人民体质服务呢?当时国家体委总的思想是建立一个新中国的武术。从名称上来讲,由国术改为武术;从具体的技术内容来讲,孕育出以“长拳”为代表的新中国武术运动。其中很重要的奠基人之一是蔡先生。他技术纯正大方,思维敏捷,敢于创新,长于动笔,自然不辱使命。他当时写的《武术运动基本训练》和《长拳基本动作和应用术语》两本书,为长拳运动奠定了技术和理论基础,将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动作规格、动作名称规范等系统地统一。

在此基础上,有了竞赛规则、竞赛套路,有了竞技比赛,也就有了专业运动队,武术运动开始蓬勃发展起来。1962年,还在上海体育学院风雨操场举行过一次14个省市的比赛,有规定套路,也有自选套路,各队风格不同,而技术标准是一致的,很规格化、标准化。手型、步型、跳跃、平衡都清清楚楚。“长拳”运动的确立,蔡老师功不可没。他这两本书对各武术运动队和体工队的建立、建设及教学训练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的武术形式,跟新中国成立以前相比,可以说是面貌一新。当时好像很长一段时间,蔡老师调到国家体委的武术科协助工作,为新中国武术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2件事是教材建设。1958年青岛会议,全国体育院校校(院)长开会,决定把武术列为院校课程,设立专项班。蔡老师和一批学院里的老专家,在1961年共同出版了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上、中、下3册。当时没有主编,只有编写组,大家分工写,蔡老师负责串编。这3本书是新中国第1套武术教科书,也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没有这么一本全国统一的教科书,这也是他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再接下来,又出了一套4册的武术教科书,后来,专修教材和普修教材分开了,蔡老师任教材组组长(国家体委任命的教材组组长),我那时担任秘书,负责整理专家讨论的意见。此后,又出了两次统编教材,由我接替蔡老师任组长,全是继承了蔡老师的思想。2003年我主编《中国武术教程》时,蔡老师和我们一起去了武夷山,他担任教材顾问,依旧兢兢业业。可以说,新中国武术从技术到理论的建立,蔡老师从一开始起步,到带领武术人,逐步构建了一个新中国武术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这是蔡老师一个很突出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少林寺》电影之后,武术掀起了一个热潮,蔡老师出版了《少林寺拳棒禅宗》。这本书中有八步连环、少林十八手、疯魔棍等内容。蔡老师亲力亲为,自己做示范,我帮助拍,也参与了蔡老师技术动作的拍摄,因为打对练的时候需要一个对手。这本书发行量很大,在普及武术的热潮中深受青少年喜爱。

还有一本书是《剑术运动》,后来又再版了。这本书也是开历史之先河,之前只有《青萍剑》《昆吾剑》《青龙剑》等各种剑术书,都是单一套路的。蔡老师高瞻远瞩,从剑术历史到基本理论,剑术运动的发展脉络、运动特点、基本技法,都系统整理了。蔡老师在这本书里向读者系统推出了太极剑、峨眉剑、双剑、长穗剑、醉剑等剑术套路。这样,剑术的系统就比较全了。

还有一个就是“把法”。以前的剑术书中就是写动作,如弓步刺剑、回身劈剑、提膝平斩等,但是怎么握剑,没有写。蔡老师总结了“把法”,因为有时候握剑要满把握,如劈剑,而刺剑的时候就不行了,刺剑就要螺把,还有的剑法要钳把、刁把、压把等。这是开创性的技术理论。

除了这些,蔡老师还提到套路运动的几种基本形态,由书法联想到工、行、醉、绵、劲、别。以往武术套路的分类按地域、内外家、寺和山等,蔡老师将自己的多年实践上升到理论,提出了按体势分类的方法,即武术套路有几种不同的体势。

所谓工体,那就是工整的,支撑八面、平衡匀称,就像书法当中的楷书;比较流畅的行体,如行云流水,势势相连,起伏跌宕,就像行书、草书,比如八卦掌走出来就是连绵不断的;醉剑有点像书法里的狂草写法,很自由;太极剑就是绵体,柔利而绵绵不断;还有劲体和别体,如西北鞭杆的技术形态,就属于别体。蔡老师认为不同的拳派有不同的技术风格,但是可以大致分为6种技术形态,这也是他的一个理论贡献。

在此基础上,蔡老师发表了一篇名为《论武术的内家与外家》论文,认为笼统地将武术拳种分为内外家是不够科学的。有人认为只有内家才讲“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其实所谓的“外家”讲“刚”也讲“柔”,讲“外”也讲“内”,讲“先发”也讲“后发”,总之是相对而言,以“柔、静、内、后”来标志内家拳类是不科学、不准确的。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辩证唯物主义的思考方法令人折服。蔡老师整理撰写这些文章时站在国家的高度,不是为某一家拳种、某一个门派,可谓高屋建瓴。

3寓教于武、继承创新,是新中国武术教育的奠基人

蔡老师在理论上的贡献很多。其中教学法是具有开创性的。比如讲武术的教学步骤,第1步要掌握动作路线,路线先搞清楚;要学会掌握这个动作过程,怎么做的,是走的弧形,走的圆形,走的直线,从哪儿到哪儿。第2步动作式势要到位,最终的位置这个姿势应变成什么样的,比如弓步冲拳,从搂手之后,是弓步和冲拳,最后结束的姿势要正确。

第1步是先明路线,哪怕你姿势还不行,但是你的动作路线先要清楚,所以教学要先交待路线,这时候教师领做的时候可以轻轻比划一下,姿势高一些也无妨,但是动作要慢,把它的路线搞清楚。第2步教师施展动作时,要标准,要到位;每个动作姿势要正确。第3步,要求恢复到正常的速度,体现一定的劲力。第4步,再整个手眼身步的协调。第5步,讲的是学而令其似本,强调反复练,拳打千遍,身法自现。同样的道理,这5步教学步骤也是站在新中国武术教育的角度上,破了以前传统的“教师做学生跟”的模式,在后面跟着模仿,一遍又一遍;现在公园里还有人这么教,太极拳一打,什么也不讲,跟着模仿就可以了。蔡老师是站在一个科学的角度,经过提炼总结,把武术教学引入一个新的阶段。

关于武术的套路运动源流,蔡老师从套路的历史出发,告诉人们中国武术开始最早的是相搏、手搏、击剑等格斗技术,摔跤也属相搏。另外还有一种是演练、舞练的技术,即套路运动,它与搏斗运动长期并行不悖。套路技术最早在汉代的宫廷里,剑舞、刀舞、双戟舞等等,他引用了大量资料,说明那时候就把格斗的技术动作连接起来,形成套路。他认真地研究了这个历史,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武术套路运动的“四击”“八法”“十二型”,就是我们讲的“踢、打、摔、拿”“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掌握了这“十二型”,基本上套路的演练技巧就掌握了。重如铁,轻如叶,砸下去很重,跳下来很轻,都是功夫,这个动作连起来,起承转合,动静疾徐,都在这里面了。可以说,蔡老师总结了套路演练的基本技法。

20世纪80年代,我写了一篇《武术套路美学初探》,这篇论文就是受蔡先生的影响。蔡先生在理论课上讲得很深,他提出了一系列的传统美学理念来分

析套路运动,比如说讲究“五体匀称”,“五体称,乃可谓之形备”,即形体要匀称、工整,势正招圆;“筋骨遒劲”,“筋骨遒,乃可谓之质善”,即动作架子摆得好,内涵的劲有没有,要看身体是否含了劲,如有劲力就到位了。这让我们联想到书法亦是如此,字型、间架、结构、笔画要写得饱满、工整、匀称。其次要看力度,不是剑拔弩张就很有力,真正书法家的字初看起来很柔和,再仔细品味却很老辣、内刚。如太极拳,它的劲力是含在里面的,绵里藏针。

练武术要心动形随,心要动,形要跟上去,意气要风发,意发神传,特别讲究精、气、神,讲究形断意连,式断气连,整个套路讲究起伏转折、气脉不断。气脉不断也如书法一样。

经过长时间的琢磨研究,蔡老师最后总结出套路运动演练的最高境界,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贡献。中国20世纪60年代出类拔萃的运动员都心甘情愿拜蔡先生为师,如黑龙江的于立光,江苏的王金宝,山西的张玲妹,安徽的陈道云,上海的李福妹,山东的于承惠、于海、王常凯等,对蔡老师从技术到理论都非常崇拜。

蔡老师有这么好的理论都是通过博览群书、精研覃思后提炼出来的。蔡老师建议研究生要从技术上研究、思考,不能仅仅做从理论到理论。蔡老师对现代竞技武术提出了建议,认为现在的竞技武术缺乏内涵、味道,要把握竞技武术真正的内涵,需要更多研究者从技术上认真研究,思考什么样的套路形式才能代表武术发展的正确方向,要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

蔡老师重视武术教育,强调“少年强则中国强”,在青少年这一代要进行武术教育。武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品质、精神、人格的教育,不是单一的通过理论进行教育,也不是只教技术、练功夫,而是要通过技术锻炼,使学生感悟和体悟品格与精神。他还强调,习武之人要心力坚强,要培养青少年的心力,练武术时刻要进入一种战斗的场合,这样精气神才能表现出来。习武者心力要坚强,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武术就和体操没多大区别了。

回顾蔡先生的人生历程,正是:铁骨神拳挫洋力士为民族吐气扬眉,丹心精论革新武术育中华栋梁英才。

(根据邱丕相口述整理,并经邱丕相审定)

文章编号1000-5498(2016)01-0001-03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通信作者简介:郭玉成(1974-),男,山西新绛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Tel.:13917529689,E-mail:wushuxue@126.com

作者简介:第一邱丕相(1943-),男,山东青岛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Tel.:13817861566,E-mail:qiupixiang@126.com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BTY058)

收稿日期:2015-12-24; 修回日期:2016-01-04

猜你喜欢

口述史贡献武术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贡献榜
海洋贡献2500亿
黄梅香自苦寒来
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