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问题与发展探究

2016-04-13陈薪琪

视听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功能金马奖

□陈薪琪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问题与发展探究

□陈薪琪

摘要:本文通过对台北金马影展和上海国际电影节进行比较,试图找到一些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不完善之处,并且对此提出几点建议,以加强其文化功能定位和引入政策支持。

关键词:上海国际电影节;金马奖;文化功能

一、台北金马影展(以下简称“金马”)与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SIFF”)的对比

(一)金马风格鲜明,SIFF风格仍在摸索

台北金马影展走过20多个年头,其下的金马奖更是有52年的历史。金马现在已经有了自己鲜明的风格——影展选片国际化,奖项评选小众性。金马举行的影展选片都比较冷门、艺术,崇尚“作者论”,制作过很多艺术导演的专门影展,如阿莫多瓦、市川昆、梅尔维尔、大岛渚、阿巴斯、艾腾伊格言、奇士劳斯基、北野武等多个名导名片专题。而金马奖的评选由于其特别的评审制度,都比较冷门,偏艺术型,金马奖也因此屡次遭受社会质疑,金马奖收视率也一度下滑,但是金马奖并不因此改变,它坚持走偏向欧洲艺术影展的路线,鼓励艺术电影。

有人说金马奖太小众,很封闭,但正是这种坚持让金马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让它有“华语戛纳”的称号,成为华语影坛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奖项,从而使影展获得了关注度和吸引力。

SIFF成立时间较短,自1993年成立以来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但是它是我国唯一一个A类国际电影节。正是受于“A类国际”电影节的限制,SIFF至今也没有形成自己的鲜明风格。

国际A类电影节规定“一部影片只能在一个A类电影节上报名参展”。这给上海国际电影节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毕竟同为国际A类电影节的还有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这些声望极高的电影节,如果只能参展一个电影节的话,SIFF并不能吸引到很多优秀影片。这样,SIFF在选片上就受到了限制。而SIFF又标榜国际,地缘特色也就没有了,像台湾金马一直有台湾电影的特色,香港金像奖也是以多扶持港片出名。

(二)管理执行上,金马自由,SIFF受意识形态左右

从各大电影节的发展历程来看,电影节的管理模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引入期,市场失灵下的政府主办承办模式;二是成长期,政府—市场过渡模式;三是成熟期,市场化模式。

金马奖设立之初是由政府主办,但是发展到后期,1990年开始,成立了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完全由民间团体主办,政府每年有资金补助,但是金马受政治的影响非常小,完全就是一个纯粹的电影人的盛会。2002年,台湾政坛值多事之秋,政治界人物经常活跃在民间团体活动中争夺选票、争取民心,他们当然也瞄准了影响力巨大的金马奖,而那年的金马奖最终还是没有政治人物上台发言,影展执行委员会说:“我们婉拒政治人物上台致辞或颁奖,是让电影回归电影。”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政府主办,由上海电影节组织委员会承办。强烈的行政色彩会使电影节举行有一些优势,比如公共资源的利用和条件优惠上,但是也使得政府在选片上有一票否决权,影展的主题设置也受到限制或规定,除此之外,在电影节具体活动执行上,也受到干扰。2015年的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展的规模和影院的地区分配都较金马要大,金马影展在台北只有两家合作影院放映,SIFF在上海合作的影院有45家,从黄浦区到松江区,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合作影院。SIFF更是与淘宝电影合作,开票首日三分钟狂卖2万张,但是SIFF从不限购,导致黄牛狂囤票,这也是以往就有的问题,但是SIFF仍未解决好。相对于金马影展,SIFF的影展票价单一,金马影展推出各种套票,并且限购,这样更加方便影迷。

(三)金马注重电影人体验,SIFF注重电影交易市场

相较于SIFF这样的国际A类电影节,台北金马影展在电影交易市场方面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完善的,而且金马并不侧重交易市场,它没有设置专门的电影交易市场,而是取名“金马创投会议”,为期三天,规模并不大。而SIFF,相较于其金爵奖和国际影展,它的电影交易市场更加红火,这大概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使得世界各地的电影都在关注它。

金马更加注重一种人文体验,比如金马五十时,金马主办方并无铺张豪华的制作,而是在颁奖典礼的环节设置和内容上做文章,挖掘金马五十年历史的意义,弘扬电影魅力,感染观众。此外,金马还设有一个“金马电影学院”单元,培养电影制作新人才。SIFF也有一个类似的“大师班”,但是在SIFF中不是很受关注,而且SIFF还设有一个电影论坛,供电影业界人士讨论交流,促进电影产业发展,但是这种论坛难免流于形式主义,实际作用可能并不大。

二、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完善

(一)文化功能定位上,培养个性以更好地服务于电影人

举办一个电影节与举办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电影交易市场不同,电影节是要挑选一批排它性的影片,以体现出选片上的独立性。而电影市场的影片是越丰富越好,其包容性很强,不会去体现什么个性。因此,电影节和电影市场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任何一个电影市场必须是在一定数量的基础上才能办的起来,有了一定数量的卖家才能吸引更多的买家,有了买家才能吸引更多的卖家。如果一个电影节想要壮大,像多伦多、圣丹斯、鹿特丹等电影节,他们不是通过电影交易市场,而是与电影产业结合,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并很好地服务于电影人,让人们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其中。

对于具体的文化功能定位,我们可以看一些国外电影节的例子。戛纳电影节对文化性功能和商业性功能的并重,是在保障文化性功能免受商业利益侵蚀的基础上的。戛纳电影节将影片评选、展播、论坛等侧重文化性性功能的单元,同侧重商业性功能的坎城影片交易市场分开,成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奥斯卡金像奖模式,其侧重商业性功能的定位是以全球最为发达的影视产业中心好莱坞为背景,以抢占了世界大部分影视市场的美国影视工业为依托。奥斯卡金像奖侧重商业性的定位,在目前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水平下,可复制性不强。借鉴国外经验,纠正功能定位偏差,对于上海国际电影节来说,可以从着重完善影片评审机制入手。

(二)管理模式上,加大资金提供与政策扶持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由政府提供部分运营、管理资金是解决办法之一,这也是政府扶持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实际上,政府为电影节提供运营、管理资金的支持,也是很多国际知名电影节通行的扶持手段。以法国戛纳、德国柏林、韩国釜山、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为例,政府提供一半以上的资金作为运营资金。金马奖也是由政府提供大半资金,早些年,政府对金马奖的补助是2000万新台币,从2015年开始增加到3000万新台币。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运营资金是由两节(上海电视节和上海电影节)办公室通过社会筹集获得,政府应该予以经费支持。

相比于资金支持,SIFF更需要的可能是公共资源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国际知名电影节往往得到政府公共资源配置与优惠政策的强大支持,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对国内电影节的扶持政策的执行力度往往不够。2006年出台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上海国际电影节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8个文化会展产业之一。2010年l月25日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十条措施中,第八条特别指出“支持电影企业、电影作品参加重要的国际电影节展和交易市场,进一步办好上海国际电影节等活动。”这些优惠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国内电影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玛莉.德.法尔克,肖熹.电影节作为新的研究对象[J].电影艺术,2014(5):108-118

2.李庆阳.国际电影节运作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11): 167-168

3.韩浩月.国际电影节:商业和艺术缺一不可——重温今年几大电影节的思考[J].社会观察,2009(8):72-73

4.应国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渐进和思考[J].当代电影,2010(10):158-160

5.简芳.探访戛纳电影节交易市场看华语片海外市场[EB/OL].http://news.mtime.com/2012/05/25/1489129. html,2012年5月25日

6.易东莹.交易市场火电影节就火[EB/OL].http://news. 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9/08/29412973_0.shtml,2013年9月8日

(作者系上海大学电影学院2O14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化功能金马奖
53届金马奖海报
新闻学的人文学科基础研究
服装广告
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研究
CUBA新赛制对高校篮球运动的推动及其发展
文化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功能与自觉
星光璀璨 珠宝同行
蔡康永因过于劳累致面部神经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