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电视节目转型升级的叙事学解读

2016-04-13王甫

视听 2016年1期
关键词:叙事学互联网+悬念

□王甫



“互联网+”时代
电视节目转型升级的叙事学解读

□王甫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对于影视创作而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就是:从渠道为王到用户主导的时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报纸、影视、网络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电视新闻、综艺节目、电视剧和纪录片等电视节目叙事形态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本文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叙事模式、叙事人物、叙事策略等三个方面来探索“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国电视节目转型升级的规律,以期对中国电视节目不断改革创新提供一种积极的思考。

一、叙事模式:“多元化”视角,多平台播出,多样态展示

近些年,电视节目制作中出现了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叙事手法比较单一和陈旧。要做到电视节目的转型升级,不能因循守旧,照搬旧模式,而是在原有基础上采用“多元化”的视角,多平台播出,多样态展示的叙事原则。在叙事学中,所谓叙事视角,就是指“文本表达出来的对世界的角度、程度、层面和方式。”①在“互联网+”时代,为了满足受众千差万别的收视需求,采取不同的叙事视角已经成为了电视节目转型中的趋势,而电视平台与网络平台联动的多平台传播格局,也进一步扩大了电视节目播出平台的种类,使电视节目的形态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态势。

法国叙事学家茨维坦·托多罗夫曾说过:“在文学中,我们从来不曾和原始的未经处理的事件或事实打交道,我们所接触的总是通过某种方式介绍的事件,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视角便产生两个不同的事实。事物的各个方面都由使之呈现于我们面前的视角所决定”②不止是在文学领域,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这种方式也同样成立。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围绕这一宏大的、具有标志意义的历史事件,电视节目的创作题材丰富,角度新颖,视角多样。如八集纪录片《东方主战场》,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在叙事视角方面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从细微处着眼,以小见大,使“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抗战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再如,大型网络众筹电视节目《黄河大合唱》,无论是节目运作,还是节目创作都展示出一种全新的趋势。

“伴随式纪录片”的出现,也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电视记录片创作寻求突破的一次探索。如《爸爸去哪儿》第三季节目播出时,会在每周五的次黄金时段播出伴随式纪录片《我的纪录片之和爸爸在一起》,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节目未播出的花絮以及对于节目相关人物的采访等。在扩大节目话题度和影响面的同时,也提升了观众的收视热情。现今播出平台的多样化,是促进节目创作多样化、叙事方式多样化的直接推手。根据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5年9月24日在腾讯视频独家上线,播出15天,就创播出量1亿2934万的纪录片《鸟瞰中国》,有四成的用户使用微信H5客户端,二成使用电脑,二成使用手机观看。可见,在传播渠道上,电视纪录片的传播从单一地依靠电视平台传播转变成采用多渠道传播,电视、网络、公共微信号共同传播,收视市场的多元化格局已成为常态。

在影视剧方面,2015年呈现出了网络IP改编影视剧火爆的现象,“影视同题”已经屡见不鲜。对电影而言,网络小说改编电影有《小时代》系列、《栀子花开》等。网络剧改编成电影有《屌丝男士》改编的电影《煎饼侠》,《万万没想到》改编的电影《万万没想到》。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有《琅琊榜》《花千骨》《云中歌》,这三部电视剧分别排在了网络视频点击率的前三名。这些影视作品将原本IP的叙事模式做出了调整,实现了叙事模式的转换升级,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的需要。可以预见在2016年,“IP”热现象还将持续升温,据统计,2016年已知的IP剧多达34部,同比增长127%。③这些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还将推出电影版,如《何以笙箫默》改编电视剧热播后又推出电影。但是,IP剧的创新理念与创新形式尚有不足,在叙事方式上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影视业的深层次问题。2015年12月9日的“2015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上,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指出:“要深化传播领域的改革创新,在抓好传统传播渠道、传播平台的同时,积极拓展电视剧的新媒体传播,高度重视新媒体版权的保护,倡导建立适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收看模式。”④在“一剧两星”政策实施后,为了进一步打造平台特色,多个卫视加强了自制剧和定制剧的开发力度,主要是针对平台的目标受众群作有针对性的设计,以期形成差异化的竞争格局,满足了“互联网+”环境下,电视节目发展的需要。

在真人秀方面,节目形态十分丰富,以“多元化”的视角阐释出不同的节目主题,摆脱了以往纯娱乐式的真人秀节目,越来越注重挖掘节目中的人文内涵以及文化价值。四川卫视真人秀《咱们穿越吧》,节目以“穿越”之名,借着宋小宝、沈腾、张涵予等五位明星身体力行的体验,引领观众领略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与文化,加强了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内涵。

在“互联网+”的时代中,网络综艺本身具有的定位准确、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特点和传统电视平台上的综艺节目相得益彰,齐头并进。今年的网络综艺黑马《偶滴歌神啊》首播第一季就获得5亿点播量,节目中邀请了《快乐大本营》的当家花旦谢娜为主持人,“假唱对口型”和每个参加人员的演技爆表是这档节目本身的特色,凭借节目内容与其他综艺节目的差异性,吸引了卫视平台的关注,最终登陆深圳卫视。更值得称道的是,今年电视平台与视频网站的合作也从内容输出转向了共同制作,如北京电视台与优土合作,制作《歌手是谁》,央视一套与优土合作《侣行》以及东方卫视与爱奇艺合作的《易时间》等。新媒体在自制节目内容的选择和叙事手法上也更为大胆,如腾讯视频真人秀节目《我们15个》,用15个素人、365天的无限陪伴、每天24小时直播来征服刁钻挑剔的受众,无论从内容形态还是制作播出上都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多样化的叙事模式让人耳目一新。

二、叙事人物:借力社会性议题,注重塑造“心理型”人物

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将小说人物视为“行动者”,认为人物从属于行动,是故事情节的产物,遵照这一观念进行的人物分析通常聚焦于人物行动在作品叙事结构中的“语法”功能,忽视对人物自身的研究。⑤而与此相对,传统小说批评仅仅关注人物本身,认为“作品中的人物是具有心理可靠性或心理实质的(逼真的)‘人’,而不是‘功能的’。”⑥这种理论被称为“心理型”人物观,在叙事学研究领域,“心理型”人物观指的是注重人物内心活动、强调人物性格的一种认识倾向。人物在电视节目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心理型”人物的塑造对于电视节目转型更是起到关键性作用。2015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通知,指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贴近火热现实生活,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好电视节目的价值引领作用。这不仅是对电视节目的思想导向和社会价值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电视节目叙事中如何凸显人的价值提出了新的要求。

塑造“心理型”人物,要特别注重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通过小细节书写大人生。16集大型文献纪录片《陈云的故事》展现了伟人传奇的一生,塑造的人物形象饱满鲜活,每一集都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思想主题和叙事结构。其中,有全面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思想内容的,如《中组部长》《转折年代》等;有重点讲述陈云丰富传奇革命经历的,如《特科风云》《特殊使命》等;还有集中展现陈云品格风范的,如《执著探索》《人民公仆》等。片中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信札笔记、影视资料等突出地展示了老一辈革命家在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这些真实感人的史料充分展示了陈云的人格魅力,增加了纪录片的观赏性,实现了纪录片传播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影视剧方面,正如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电影创作部主任唐科所说:“电影业要讲好中国故事,不要让过时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来构造故事,要让当代价值观通过人物有效地传达。”⑦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批评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指出:“人物是叙事作品中的首要因素,因为具有丰富内心活动的人物通常包含深刻的心理感受,如幸福或痛苦;小说艺术的魅力在于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丰富性,而关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叙述则有利于读者从小说中获得道德知识。”影视剧中人物的塑造,要让人物在传递当代价值观的同时,真实饱满,那么“心理型”人物的塑造就显得十分必要。电视剧《北上广不相信眼泪》采用了新的人物塑造方式,注重“心理型”人物的表现,电视剧讲述了都市男女在面对个人、家庭、社会等种种因素而无奈选择隐婚继而引发的一连串耐人寻味的故事。在人物个性的塑造上精打细磨,展现出了立体的人物形象。IT男赵小亮和个性强势的女友潘芸婚后为了不影响双方的工作形象,两人约好“隐婚”,并决心相辅相携在广州干出一番事业,然而,他们各有追求者让彼此信任危机逐渐加剧,而双方都想让对方回归家庭来成全自己的事业,但是双方又都不愿做出妥协,深爱着对方的两人却渐行渐远,他们沉浮在情感与职场之间,奋斗的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利益与情感孰重孰轻?他们最终还是用爱来挽回了情感,挽回了婚姻。电视剧展现了商战这一戏剧化的大背景中孕育出个体的现实迷思,关注社会中奋斗打拼的平凡小人物,塑造出了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则用纪实文献的叙事手法,再现了“邓小平出山”“全国范围恢复高考”“邓小平首次访美”等重大历史事件,在人物的塑造方面敢于和善于展现伟人的精神世界与内心活动,把伟人的品质和凡人的生活结合起来,描写了邓小平的家庭和生活的细节,让观众既看到了一位高瞻远瞩的国家领导人,又看到了一位和蔼的老人、慈祥的父亲、尊敬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历史事件历历在目,一代伟人在做出重大历史决策时的果敢缜密令人难忘。

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电视节目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了各大省级卫视争夺市场份额的有力工具,而明星的加入成为了保证收视率长红的法宝。然而,从电视节目的功能和本质上来说,真人秀节目所有的形式归结为一点,是要真实、真挚,而显示真挚的方法有多种,加入素人成为了真人秀电视节目转型升级的新趋势,这种坚持以草根平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能够让真人秀节目在平凡细微中发现感人之处,让明星的光环与素人的能量碰撞产生火花,让真人秀节目更加真诚感人。在近期的众多真人秀节目中,也出现了明星让位素人的现象,如江苏卫视推出的陪伴类幸福情感真人秀《女婿上门了》,节目中三位明星——王祖蓝、沈腾、邹市明,他们的岳父岳母成为主角,通过女婿与岳父岳母之间的亲密又陌生的关系阐释出亲情、陪伴的主题,而明星的岳父母作为“素人”成为真人秀的主角,也使真人秀节目更加真挚感人。东方卫视推出的纯素人综艺喜剧《笑傲江湖》,在制造社会性议题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素人选手不需要刻意地“接地气”,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个老百姓,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大众关心的话题,被定义为“素人新喜剧”。当下有一句流行语“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要靠才华”,套用在《笑傲江湖》上就是“明明可以靠搞笑吃饭,偏要传达社会关怀”,作为东方卫视个性的一种延续,《笑傲江湖》没有依靠粗俗的段子来吸引眼球恶意搞笑,选手的表演在带给观众爆笑的同时,也努力地让大家拓宽视野,对社会议题多一些关注和思考。

三、叙事策略:悬念的放大与前置

在叙事学中,悬念的使用被当作一种惯用的叙事策略,指的是“读者或观众对作品情节的发展处在一种捉摸不透,并能够激发受众高度兴趣、好奇心以及期待的状态。”⑧而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中,受众注意力成为了更加稀缺的资源,电视节目转型时对于悬念的运用,也是吸引受众注意力、增强受众对电视节目黏性的法宝。

在电视纪录片方面,“互联网+”语境下,悬念的运用对于正在走向国际化的电视纪录片来说至关重要。使用悬念,可以有效地增强纪录片的观赏性。通俗地讲,悬念叙事在电视纪录片中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电视中主人公或画外音解说员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然后在情节的发展中慢慢解开问题。以此来突显故事情节的悬念性。⑨这样可以极大地增强纪录片的可观赏性,摆脱长期以来电视纪录片带给观众的平铺直述、枯燥乏味的印象。悬念在电视纪录片中的应用,能够引发观众的好奇心,观众可以随着纪录片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产生回味无穷的意味。同时,观众容易对悬念中的故事情节产生共鸣,尤其是那些出乎意料的震撼,总能让观众得到美的享受。这种叙事策略的运用不只运用于探秘类纪录片,在很多人文类、风景类纪录片中同样可以运用,这就需要借助于视听语言的有效运用,强化影片的悬念特质,增强吸引力和震撼性,提高艺术美感。例如,在一些人文风光类纪录片中,用慢镜头表达深层次的含义,在叙事性强的纪录片中用比较快的运动镜头或多镜头的切换来制造悬念,直接从视觉上给观众带来情节的起伏效果。在剪辑中加入特效,采用抑制型镜头等,使气氛迅速紧张起来,有利于吸聚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探索故事未来发展的浓厚兴趣。

在真人秀方面,悬念运用的关键是如何使观众处于一种期待的状态,这对于在“互联网+”时代的电视节目转型来说,尤为重要。要想抓住日渐稀缺的受众注意力,就要在真人秀节目中增加对于悬念的设置,徐岱在《小说叙事学》一书中,把叙事的结构关系归纳为四个方面:顺序、反差、间隔和比例。其中,间隔就是指“属于同一故事链的各个事件之间相衔接的距离”⑩。从这个方面来说,悬念的形成机制就是有意地制造问题与答案之间的间隔,使故事的前因与后果之间产生距离。如湖南卫视的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在节目的开头会播放一段本期节目的预告片,将节目中的看点以悬念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观众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收看,而在每播完一段后,在插播广告前,还会将下一段的看点以预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防止因为插播广告而造成的受众注意力流失。而另一种悬念的设置就是在暴露矛盾冲突之后,通过隐没冲突双方之一方的信息,对冲突双方的实际情况秘而不宣,就会使矛盾冲突带有神秘莫测、难以预料的特点,冲突的最终结果也因此越发受到观众的关注并且在节目中呈现出明显的悬而未决的状态,于是形成悬念。浙江卫视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奔跑吧兄弟》第三季更是在之前节目的基础上增加了虚拟剧情的设置,在游戏的过程中设置了外族人、内奸等人物角色,以寻找这些外族人或内奸为悬念,以撕掉他们的名牌作为节目进展的推动力,这样,真人秀节目就在跌宕起伏中进行,在提高节目观赏性的同时也牢牢地抓住了受众的眼球,保证了节目的收视率。

在影视剧方面,“悬念”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著名的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曾经自豪地说悬念这一领域是完全属于他一个人的。虽然这句话在今天看来过于绝对,但是讨论悬念的运用总是离不开这位大师。在悬念的设置上,电影和电视剧是有着很多相通之处,电视剧编剧的常识经验是,一剧开始三分钟必须抓住观众眼球,每十五分钟就应该出示一条振奋人心的悬念,否则就可能使观众丧失兴趣,更换频道。这种作用就如同本雅明对小说悬念的功能点化:“贯穿小说的悬念很像壁炉里抽的火焰熊熊燃烧、摇曳升腾的风。”在“互联网+”时代,受众的需要放置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那么如何抓住受众眼球成为了电视人最为关心的一环。在电视剧的播出过程中,为了能够保持受众黏性,每一集电视剧都是在发展最紧要的关头戛然而止,这实际就是在情节上给受众制造了悬念,培养了观众的约会意识,让观众在第二天能够准时收看电视剧,正如美国剧作大师罗伯特·麦基所说:“你不是靠给予信息来保持观众的兴趣,而是靠扣押信息,除了那些为了便于观众理解而绝对必须的信息。”

结语

“互联网+”作为热点议题,已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电视节目的媒介生态也相应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不断对电视节目进行转型升级就显得格外地紧迫和必要。我们要学习叙事学理论,从叙事模式、叙事人物、叙事策略以及其他方面充分应用“互联网+”思维,在内容创新的基础上,在渠道创新的背景下,在体制创新的环境下,不断进行电视节目叙事方式的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更好地满足观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注释:

①方毅华.新闻叙事导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66

②[俄]波利亚科夫.结构—符号学文艺学[M].佟景韩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60

③赵晖.从“互联网+”时代IP“热”反思原创力的衰竭与重建[N].光明日报,2015-12-14

④田进.在新起点上开创电视剧新局面[N].综艺报,2015-12-10

⑤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⑥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0-61

⑦李雪昆.中国故事,广电人怎么讲?[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12-02

⑧林骧华.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440

⑨田征.悬念叙事在电视纪录片中的应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4(5)

⑩徐岱.小说叙事学[M].商务印书馆,2010:76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节目监听监看中心评审,中广联合会广电研发委员会副理事长)

猜你喜欢

叙事学互联网+悬念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
新叙事学,复数的叙事学,还是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也从《新叙事学》的译名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