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我国合唱艺术的现状与发展

2016-04-13王个松

惠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演唱风格合唱团多元化

王个松

(惠州学院音乐系,广东 惠州 516007)

试论我国合唱艺术的现状与发展

王个松

(惠州学院音乐系,广东 惠州 516007)

我国合唱的历史不长,合唱艺术在当前呈现出合唱作品创作的多元化、音乐风格的多元化、演唱风格的多元化、表演风格的多元化和合唱团类型的多元化等发展态势。但是,我国合唱艺术存在音乐基础教育、创作人才的培养、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合唱团的建设和合唱艺术工作者对合唱事业的态度等多方面的不足。对此,论文提出思考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合唱艺术向前发展。

合唱艺术;合唱作品;合唱团;艺术风格

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从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文化逐渐进入中国,集体歌唱的音乐形式在教会教堂合唱的影响下开始起步。特别是20世纪初随着“新学”的兴起而形成的“学堂乐歌”运动,对合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起初人们把演唱基督教圣诗和军歌的形式引用到课堂上,出现了一批以欧洲或日本曲调填词,以宣扬当时“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歌颂帝制被推翻、共和制的新生为内容单声部齐唱歌曲,这种简单的齐唱为多声部合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最初形态。在抗战时期的三四十年代,我国的合唱艺术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的合唱艺术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自觉担负起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合唱艺术是所有艺术中最富大众化的艺术,是最容易凝聚人们内心情感的艺术手段[1]”,其中产生了许多振奋人心的作品,如张曙的《洪波曲》、谭小麟的《正气歌》和贺绿汀的《游击队歌》等,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这部合唱作品可以说是我国合唱音乐艺术的一座丰碑。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合唱艺术在颠簸中前行。解放之初,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号召下,合唱作品更多的是歌颂祖国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涌现了一批作曲家和经典作品,如刘炽的《我的祖国》和《祖国颂》、王莘的《歌唱祖国》等,这些歌曲至今仍被人们传颂。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合唱艺术的发展逐渐多元化,表现形式和题材也更加广泛、丰富和新颖。但是,由于现实的商品经济的利益冲突,人们功利主义思想产生,为艺术而奉献的精神缺失,合唱艺术的创作受到局限,合唱活动流于形式。如何振兴新形势下的合唱事业,是现今音乐工作者的紧迫任务。

一、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合唱艺术呈现出合唱作品创作的多元化、音乐风格的多元化、演唱风格的多元化、表演风格的多元化和合唱团类型的多元化等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合唱艺术作品创作的多元化

合唱作品创作多元化方面,展现了创作题材、体裁和不同合唱类型的多元化。“题材是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2]”。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影响作品创作题材的选择,改革开放前后的合唱艺术的题材选择具有明显的差异,当前的合唱艺术题材更加多样化、人性化和市场化,作品更趋艺术化,更加注重舞台表演和听众的爱好等因素。在体裁方面,合唱艺术作品的题材与独唱艺术作品体裁差异不大,比较常见的合唱作品体裁包括抒情曲、圆舞曲、进行曲、颂赞歌曲。抒情曲是体裁类别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内容主要表达情感、爱意、思念和友情,如《大海啊故乡》、《把我的奶名儿叫》和《故乡之恋》等。圆舞曲源自于奥地利,是一种三拍子的、圆舞曲节奏的歌曲,注重第一拍的重音,富有节奏感,感情表达强烈。我国作曲家将圆舞曲体裁与民族音调相结合,创作了一些民族风格的圆舞曲,如《春天圆舞曲》、《青年圆舞曲》等。进行曲以人的步伐节奏为基础写成的音乐作品,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音乐体裁之一,如《我为伟大祖国站岗》和《祖国不会忘记》等。颂赞歌曲一般具有政治意涵,比如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伟大领袖和歌颂时代等,如《祖国颂》、《走进新时代》等。这些作品从题材、体裁以及演唱形式,均体现了近现代合唱艺术创作的多元化。

(二)合唱艺术作品风格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意识形态的开放与对外交流增多,合唱艺术作品的创作水平和表演水平也随之提升,艺术风格越来越多元化。这种艺术风格的多元化首先体现在融合民族特色和回归中国古典传统的风格特征。著名作曲家马思聪曾说:“一个作曲家,特别是一个中国作曲家,除了个人的风格特色之外,极端重要的是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她有着丰富的音乐宝藏,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这份遗产是我国作曲家特有的礼物,是所有作曲家的命根[3]”。这一风格特征的创作,把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宣扬民族精神,融入到了合唱艺术之中。合唱艺术作品风格的多元化主要体现为民族文化风格多元化与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导致的风格多元化。我国幅员辽阔,又是多民族国家,地理环境南北差异大、各民族之间又存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种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渗透于合唱艺术的创作过程,便形成了我国合唱艺术作品风格的多元化。

(三)合唱作品演唱风格的多元化

合唱作品的演唱风格主要包括古典合唱演唱风格、群众合唱演唱风格、艺术合唱演唱风格和民歌合唱演唱风格几个方面。古典合唱演唱风格指以古代歌曲为素材,运用现代作曲技法进行改编,表现出淡、素、雅等古典的民族风韵。群众合唱演唱风格与时代紧密相连,题材上一般反映对国家、对人们幸福生活的歌颂,对大自然的赞美等。这种题材决定了演唱的风格是群众性的,强调集体的共鸣作用,具有较浓的真声色彩,咬文吐字部位相对靠后。艺术合唱演唱风格类似于艺术歌曲的演唱,要求演唱者具有较好的音质、细腻的声线和清晰的咬字吐字等演唱技巧,换句话说,对演唱者的音乐素养要求较高。民歌合唱使用的素材来自不同地区,具有广泛性,这种特点要求合唱风格的艺术处理必须灵活。总体而言,民歌合唱的演唱风格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少数民族原生态歌唱方法,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歌、贵州黔东南地区的侗族大歌等。这些歌曲主要以真声演唱为主,注重咬字吐字和头腔共鸣,声音较为集中、清晰和明亮。其次是领唱的独唱采用原生态歌唱方法,合唱部分采用艺术合唱方法,以保留民歌的特色,即找到两种合唱方法的结合,相互衬托,相得益彰。目前我国民歌合唱多采用这种艺术合唱的演唱方式,这种演唱方法与纯原生态唱法的齐唱、对唱相比,更加艺术化、规范化。

(四)合唱作品表演风格的多元化

20世纪前期,我国的合唱艺术主要是人声合唱,到了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信息技术和影视传媒日趋发达,人们对合唱表演艺术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不再满足于单一化的人声合唱,而在于追求合唱艺术的表演形式的多样化。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合唱与表演结合得更加紧密,合唱表演也变成了一种视听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观众可以享受到视听一体的音乐盛宴。这种合唱表演风格的变化,要求对舞台背景进行精心设计,在舞台色彩、灯光色彩、合唱团成员的服装设计、道具等方面多下功夫。此外,合唱团的队形队列、队形动态变化、情景表演和形体动作的编排方面都要求与合唱作品相适应。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喜好随之发生变化,合唱艺术工作者在面对这种变化时也紧跟时代潮流,根据实际情势发展对舞台的硬件和合唱团表演的软件进行升级,合唱艺术不仅舞台背景设计更加新颖,合唱团成员的服饰、演唱风格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情景出现了,表演形式多样化了,合唱艺术的生命更加充满活力。这些变化,对于合唱艺术的普及和大众化是一种难得的尝试。

二、我国合唱艺术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以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随之增加,而艺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对丰富人们精神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合唱艺术是一门群体化和大众化的艺术,时至今日我国在合唱艺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要正视我国整体合唱水平不高的现实。近几十年来,合唱艺术工作者创作和演绎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特别是在融合民族特色和回归中国古典传统方面出现了不少经典之作,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合唱艺术也同样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新形势下,由于商品经济的兴起,人们功利主义思想的产生,合唱艺术的发展也同样受到一定局限,存在着一些待要解决的问题。

(一)合唱艺术的音乐基础教育不扎实

中国合唱协会前会长田玉斌认为我国成人合唱水平偏低大多是因为中小学音乐教育落后的深层次表现。解放初期“文革”前的这一段时间里,我国教育部门接受音乐教育家赵梅伯的艺术教育方案,在中小学使用五线谱教材,让音乐基础教育普遍化,这种做法对音乐基础教育大有裨益。然而,时过境迁,由于音乐的市场化发展以及教育相关政策的调整,很多地方的初级学校甚至取消了音乐课程,有音乐课程的地方最多使用简谱,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因为很多合唱团成员对音准和节奏的把握无法达到要求,更不用谈与国际接轨。合唱的多声部只能体现在五线谱上,简谱无法让合唱者感受音程的距离以至调整自己发声,寻找与其他声部的协调。我国专业的合唱团的演员是合乎要求的,但是,合唱活动更多的是群众性的活动,这就说明合唱艺术的发展还需要全民性音乐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重视音乐基础教育,音乐素质教育,对合唱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合唱作品创作与时代脱节,合唱新作品不多

合唱团的发展与合唱作品的繁荣与否具有正比的关系,当前我国群众性的合唱团所演唱的作品,多是老歌曲或民歌改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新作品不多,这一现象限制了合唱艺术的发展。我国各合唱团体演唱的歌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可供选择的曲目不多,所涉及的合唱曲目的面不宽。每逢大型的合唱比赛或者全国性的声乐艺术展演,众多参赛队伍选择的歌曲雷同,重复率高。有的作曲家不愿意写合唱作品,有的在创作曲目时脱离现实,难以写出合适的作品。

(三)合唱指挥人才缺乏

我国有若干所专业性的音乐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音乐学院开设了合唱指挥专业,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院校,但是每年培养的指挥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专业性的音乐院校应该是培养指挥人才的主阵地,但是由于合唱指挥的专职师资不足,很多学校并不是很重视。在综合性院校的音乐学院,合唱指挥课一般只作为公共课或者辅修课,其重要性大大降低,合唱指挥未能作为独立的专业受到应有的重视。再者,在高校学修合唱指挥课的学生由于人数众多,而课时量相对不足,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强学生的合唱指挥实践能力基本上不可能实现。可以说,指挥人才的成熟是需要大量的实践去培养,通过实践才能领悟其中的精髓所在。

(四)对合唱艺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由于受当前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在我国合唱艺术节,包括创作者和合唱团体在内,对合唱艺术抱有真正情感,热心合唱事业的艺术工作者并不多见。以合唱团的合唱表演为例,很多情况是某些部门或者团体下文组织某类合唱艺术比赛,或者为了参加某些国内外的合唱交流活动,相关单位临时突击组织起一支合唱队伍,短时间内强化训练,目标就是为了在比赛和交流中获得名次,活动结束合唱团的使命也就结束,队伍随之解散。这种现象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根本无益于合唱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对我国合唱艺术发展的思考建议

合唱艺术的全面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是对群众性合唱与专业性合唱整体而言,笔者在此主要针对群众性合唱。群众性合唱的发展与提高,更重要的是群众性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涉及全民音乐素质教育的普及教育。另外则是创作人才的培养、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合唱团的建设和合唱艺术工作者对合唱事业的态度等多方面。可以说,推动合唱事业发展,音乐基础教育和创作是根本,指挥人才的培养是关键。

(一)重视音乐基础知识教育,夯实合唱艺术根基

视唱练耳和乐理是音乐基础知识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从这两个方面延伸出视唱、听辨、读谱、节奏节拍、和弦、调式和鉴赏等,可以说这些都是音乐的基本素养,如果这些音乐基础知识都不能很好地掌握,要想一步实现合唱的高水平飞跃几乎不可能。音乐基础知识如同英语的A、B、C,数学的四则混合运算,基本的根基没有打好,不可能深入学习和发展。在音乐基础教育上,要向欧洲国家学习,在中小学广泛开展音乐基础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懂得视唱练耳和乐理常识,学会识五线谱和简谱,尽可能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欧洲国家音乐教育历史悠久,其合唱艺术历经几百年的发展,积淀深厚,而且非常注重青少年的音乐教育和熏陶,很多国家在小学阶段就设有常态化的合唱团,定期组织学习和训练。日本这方面做的也比较好,日本的教育法规中要求进入小学学习的学生必须学习合唱,把合唱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项内容,提出了“合唱队里没有我,只有我们”的口号,这种合唱教育融合了国民精神教育,值得国人学习。

(二)鼓励合唱理论研究和作品创作,大力培养优秀作曲人才

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的“桂子山·2008中国合唱发展高峰论坛”上,专门开辟了“中国合唱音乐的创作风格与技法”研讨专题,探讨中国合唱音乐作品创作上存在的问题。著名合唱指挥家在专题发言中指出:“中国合唱理论研究相当薄弱,作品创作匮乏[4]”,可以说,在合唱方面,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创作实践还是物质支持上都做得很不够。合唱理论研究队伍薄弱,缺乏合唱理论研究人才的聚集效应,合唱理论大多翻译和借鉴西方成果,创新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合唱事业的向前发展。为了繁荣音乐文化,促进我国民族合唱事业的发展,教育部门应该制定优秀合唱作品支持计划和优秀青年作曲家支持计划,增加合唱作品创作者的经济收入,提升他们的社会影响力。鼓励青年作曲家到西方国家学习考察,引进西方最新作曲技术和理念,拓宽合唱艺术的专业视野和水平,把握世界合唱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创作更多经典的,具有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合唱音乐作品,、提升我国合唱艺术作品的创作水准。

(三)重视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形成人才结构的合理梯队

三峡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孙瑜曾经受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派遣,赴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和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考察调研合唱音乐艺术教育,经过对比,他认为影响中国合唱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合唱指挥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健全、渠道不够畅通,缺乏科学而合理的教育体系,从而导致合唱指挥人才的匮乏[5]”。合唱指挥是合唱表演的二度创作,合唱指挥对合唱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现实情况是,专业音乐院校的师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老一代著名指挥大师逐渐凋零,而新生代实力和影响不足,年龄结构和梯队不合理,应该极力避免人才断层。加大力度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指挥人才,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全国各专业性的音乐院校、综合性大学的音乐学院和各音乐协会等社会团体共同协作,让合唱指挥专业的学生走出校门,迈向社会,做到既注重理论学习,又注重实践锻炼。培养合唱指挥的高等院校要加强与各专业合唱团体、艺术团体的合作,让合唱指挥专业的学生获得更多实战经验,不断提升指挥水平。聘请经验丰富的文艺团体指挥家到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增进交流与互动,完善合唱指挥人才的良性培养机制。

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还要从根本上祛除合唱艺术领域的功利心态。任何事情只要抱有短期的功利心态,势必造成短期效应,在合唱艺术方面也是一样,功利心态不利于合唱艺术的持久长远发展。合唱作品的创作要求有理论功底的积累,要求对创作技法的娴熟掌握,同时还要求创作者对社会环境有宏观的认识,对社会生活有细腻的感受,对合唱艺术有执着的追求。这就要求作曲家、各种教育机构和文艺团体正视合唱艺术的发展规律,作曲家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向科学家一样敢于长时间坐冷板凳,认真钻研,抱着十年磨一剑的心态,合唱音乐的精品才会迸发。此外,教育机构和文化艺术管理部门,对于合唱队伍的建设要有战略眼光,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将专业合唱团体和群众性合唱队伍建设持久化、常态化,这样才能将合唱事业推向前进。

[1]田晓宝.中国合唱艺术的现代性[J].音乐创作,2008(5):127-128.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39.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5.

[4]中国音乐学网.“桂子山·2008中国合唱发展高峰论坛”在华师落幕[EB/OL].(2008-11-30)[2016-02-11].http://musicology.cn/news/news_4044.html.

[5]孙瑜.对中国合唱指挥人才培养渠道问题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8(11):51-53.

【责任编辑:赵佳丽】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horus Art

WANG Ge-song
(Department of Music,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 516007,Guangdong China)

China’s chorus history is not long.Currently the chorus art presents a trend of diversity in creation of chorus works,music style,singing style,performance style,and choir types,etc.However,weaknesses exist in our basic music education,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cultivation of chorus director talents,construction of the choir,and attitude of chorus art workers.This paper hereto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ush forward China's chorus art.

choral art;chorus works;the choir;style of art

J616.25

A

1671-5934(2016)04-0069-04

2016-05-04

王个松(1974-),男,福建泉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声乐理论与合唱。

猜你喜欢

演唱风格合唱团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难忘的合唱团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毛茸茸合唱团
浅谈普米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巧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