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境遇及建设思路

2016-04-13张闯

惠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话语权舆论媒介

张闯

(惠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惠州 516007)

自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境遇及建设思路

张闯

(惠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惠州 516007)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迎来了一个新的舆论环境,时代赋予这一舆论环境以新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也因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通过研究自媒体时代舆论环境的特点,分析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当今国际形势提出了新时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路。

自媒体;主流意识形态;现实境遇;建设思路

一、自媒体时代舆论环境的特点

自媒体在媒介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媒介环境,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自媒体必然对意识形态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我国,使得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所处的舆论环境,正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传播方向交互性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向是单向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有着清晰的分野,传播者更多地决定着信息的挑选、加工、释放,在自媒体平台上,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而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又会增加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开放共享、交错叠加,改变了传统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当不同的传播者都有权发声,使当下的舆论环境充斥着不同的声音,主流意识形态原有的话语权必然会被稀释。

(二)传播周期即时性

传统媒介从信息采集到信息加工再到信息传播,所经历的周期较长,如报刊从采访、撰写、印刷再到投向市场,如电视从摄录、剪辑到加工等,从传播者发出到受众接收到,都需要一定的周期,而自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工具实现了信息从采集到发布再到接收的同步进行,大大增强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

(三)传受地位平等性

自媒体的产生,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壁垒,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众在话语权上的平等。传统媒介受众作为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因其手中没有“麦克风”,所以话语权受到很大的限制,对信息的反馈也无法做到及时、有效,自媒体所提供的社交平台以及所使用的社交工具都使得人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人人都有机会从事信息探讨和交流。

(四)用户群体集群性

新型社交工具如微博、微信使用户们结成一个个圈子,使信息以圈内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和交流,这使得信息在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因某些共同属性结为一个圈层的用户之间具有开放性,而对于圈外用户来讲,又具有私密性。

由此可见,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舆论环境,舆论的传播不再是单纯行走官媒路线,曾经以官媒为支撑的主流话语权逐渐让渡,以自媒体为载体的平民话语权粉墨登场,主流意识形态此时所面临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二、自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削弱

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保罗·莱文森提出了“补偿性媒介”[1]理论,指出所有的新生媒介都具有对过去某种媒介在功能上的补偿作用。媒介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日趋人性化,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上来看,凡后继媒介都履行了对既有媒介的功能性补偿作用,而人也会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对媒介的功能做出理性的选择。因此,如今自媒体的产生,成功地将受众的能动性动员起来,以往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而今变成传受合一者。自媒体所实现的“补偿性作用”最明显地体现在舆论场上的话语权转移。“长期以来,大众传媒借由资源稀缺、民众判断力的缺失等多种理由,成为普通民众的话语代言人,而普通民众则让渡了自己的传播权。伴随大众传媒竞争的加剧和对经营利润的追逐,人们发现,本是社会公器的大众传媒,更多代表的是精英阶层、权力阶层和资本的利益,底层民众的声音和利益被排除在外,而公民新闻则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发声的渠道,实现了话语权的转移与回归,补偿了传统媒体垄断话语权的这一缺憾[2]”。

在这个过程中,自媒体用户有了发声的机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必然相对被削弱,而当不同的声音充斥在舆论场,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也面临着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着政治走向和经济发展,而自媒体除此之外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相比之下,社交网站上被关注较多的用户,其传播能力就强大很多。这意味着,话语权将在一段时间后转移到少数人手中,一些用户甚至将逐渐等同于中小媒体,这也是自媒体概念向传统媒体的重新靠拢。另一种形式的话语权竞争将会出现[3]”。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激发了多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如西方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观念强烈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而作为自媒体用户主体的年轻人由于其认知能力和信息解读能力的有限性,加之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初期,其意志力相对较容易被瓦解,立场较容易被动摇,因此是较容易被分化的一个群体,可见自媒体在技术革新的背景下,在推动媒介变革的同时,也使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新的挑战。

(二)信息传播碎片化、主观性、片面性

当自媒体用户以个体用户的形式接收、传播信息时,往往容易造成信息的碎片化,且其发出的信息易带主观片面性。自媒体用户由于认知能力、信息解读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等方面的水平不同,其对信息的解读、转化容易造成碎片化,其所发出的信息缺乏完整度,因此降低了其真实性和传播价值。此外,自媒体用户也可能出于某种目的而刻意夸大、歪曲事实,以追求更高的点击率,譬如所谓的“标题党”、“水军”等现象,混淆了广大受众的视听,扰乱了舆论环境。而自媒体用户由于数量众多,传播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正与日俱增,这大大稀释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使主流意识形态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三)反华社会思潮的渗入

在国际传播领域,西方国家依靠经济、技术优势,通过自媒体平台植入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宗教文化等内容,以期通过传播内容的占领,掌握全球意识形态话语权。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政治、外交三个方面,其核心实力是文化魅力。具体说来主要指文化的辐射能力——国家文化对其他国家产生的吸引力;政治制度或政治观念,尤其表现在一国其内政、外交中所实践的价值观;外交政策,在处理对外关系时的行为被普遍认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4]”。在和平年代,国家之间的较量更多的是软实力的较量,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内政建设和外交实践中已经得以充分体现,而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就是意识形态,因此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归根结底就是意识形态的较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打开视野,解放思想,以全球化的视角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并包政策,这使得国人观念得以创新的同时,也让许多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乘机潜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其在我国舆论场上别有动机的发声,通过积极推行西方政治、宗教、文化等分化我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动摇他们的立场,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而互联网用户的匿名性,一方面为自媒体用户提供了活跃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增大了相关部门的监管难度。自媒体用户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和更多的发声机会,加上其本身用户众多、传受同步的特点,使得其发布信息更方便、更快捷、影响更广泛,如监管不力或控制不当,则很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而群体性事件集散快,影响坏,这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的极大挑战。

三、自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新时期面临严峻的挑战,其发展亦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若能利用新时期所赋予的新机遇,则可以巩固其固有的地位,并寻求更大的发展。

(一)增强信息传播效果

传统媒体从信息采集、编辑、发出到受众接收要经过一系列程序,中间必然产生时间跨度,同时也要受到空间的限制。自媒体是由自我掌控的传播渠道,其传播亦不受空间的限制,从而可以做到传受同步。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在自媒体平台上,其传播路径可以更加快捷、灵活,其传播形式可以突破传统的说教,而以观念、信仰、哲学等更易于为广大受众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播,其传播内容亦可以不囿于理论探讨而融入情感关怀,这样其理念更容易深入人心,更易于为不同的受众群体所接受。

灵活、先进的传播平台赋予主流意识形态更加鲜活的生命力,使其凭借技术革新的东风,赋予信息更快的传播速度,更强的传播力度,更丰富的内涵,更鲜活的表现力。

(二)化监督机制为激励机制

传统媒介时代,只有特定群体可以发声,这决定了舆论场域中观念的局限性。而数字化信息时代,交互性的传播模式使得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声,这实质上就为民主的建立和扩大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环境。虽然不同群体在某些方面出发点各不相同,但出发点不同并不代表利益相矛盾,不同的群体从不同的角度发声,既可以监督主流意识形态,规避言路闭塞的可能性,又可以健全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态势,使其广开言路,朝健康、民主的方向发展。

媒介是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意识形态亦受到媒介的监督,而这种监督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激励机制。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舆论场域中充斥着不同的声音,必然引发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此时的舆论场极有可能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被削弱,而实际上如果利用好自媒体的作用,发挥其正面效应,自媒体可以与传统媒体相得益彰,为主流意识形态争取更多的拥护者,其结果实际上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这于主流意识形态而言,无疑是适时发展的契机。

(三)争取各阶层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传统媒介时期,官媒曾经占据主体地位,意识形态的表达多为官方语言,自然对受众的接受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决定了受众群体的局限性。而数字化技术使得自媒体打破了官媒对信息的垄断,结束了传统媒介时期官媒单一的话语模式,“自媒体所创造的公共空间能够真正成为各种意见合理交流、讨论、争锋的平台,为自媒体时代公民社会的成长创造条件[5]”。

当自媒体出现在舆论场域中,其用户有了发声的权利,并且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领域更广,若此时主流意识形态不拘泥于官方的、说教性的表达方式,而根据不同的语境以情感人、以理化人,这样便可以团结更多的群众,培养各阶层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巩固并扩大其群众基础。

四、自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思路

(一)打造现代传播体系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由此可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调动自媒体的积极性,发挥自媒体的能动性,使其与主流媒体紧密配合是未来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我国当代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大要义就是尊重新闻传播的规律。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习近平指出,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自媒体的传播内容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主流媒体,因此二者是可以相互合作的。要想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话语权,一定要调动自媒体的积极性,发挥其能动性,让自媒体积极配合主流媒体的工作。这是在新形势下充分尊重新兴媒体的发展规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充分继承和高度发展。

(二)技术上抢占舆论高地

自媒体用户是在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通过自媒体平台收发信息,辅助工作,交流学习,此外他们更通过自媒体平台获取诸多便捷服务,新兴媒体已然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自媒体一定要针对这一用户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传播工作,调动其维护主流意识形态舆论话语权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境外传播舆论的影响能力,当前国际传媒环境下,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合众社四大通讯社掌握了全球话语的主动权,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中国的话语权经常陷入被动和弱势地位,导致中国的文化经常被歪曲化和妖魔化。而在国际涉华舆论中,自媒体用户发起量所占比例最大,因此,重视国外自媒体用户,在国际领域开展自媒体外交,也是当前我国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当前的舆论场域中自媒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渐成为行使舆论话语权的重要阵地,Twitter、Facebook等都是发达国家抢占舆论阵地的有力武器,我国也拥有自己的自媒体,如在国内自媒体市场上广泛应用的微博、微信,但尚未形成国际气候,因此要从技术层面出发,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

(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接触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有人甚至将媒介活动称之为一日三餐之外的“第四餐”,这是因为媒介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

媒介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媒介通过参与政治生活,影响了人们的政治判断,“受众通过大众媒介不仅了解公众问题及其他事情,而且根据大众媒介对一个问题或论题的强调,学会应该对它予以怎样的重视[6]”。媒介在为人们提供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尤其是新兴媒介所呈现的观念市场、跨文化互动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造成了媒介并非参照受众需要而提供信息,而是凌驾于受众的需求之上,使受众成为信息的消费者。由此可见,提高人们的信息解读能力,规范人们的媒介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道德价值体系处于更迭过程中,“单方面地强调提升大众传媒的品位与格调并不能真正解决所有问题,如何及时、高效地推进社会道德重建,提高公众文化品位,这才是解决的根本。只有公众的文化品位提高了,传媒产品的文化品位自然也会受其影响而排斥低级化、庸俗化[7]”。在技术革新背景下,加强对自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对媒介使用的能力和对信息鉴别的能力,指导他们科学地认识媒介,正确地使用媒介资源。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提升广大用户的信息解读能力,规范其网络行为,有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舆论环境。

(四)推进主流意识形态时代化与大众化

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要想在文化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的舆论环境中保持主导地位,就必须强化其理性权威,从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高度出发,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化主导地位不动摇,这就需要增强全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的获取是建立在主流意识形态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又得以依赖广大民众的拥护方能长盛不衰,因此,建立广泛、扎实的群众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之基、立命之本。

自媒体的出现,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平台进行观念的推广,这是马克思主义乘技术革新之浪潮进行实践性创新。自媒体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使媒介活动不再是少部分人的特权,自媒体用户不再局限于精英阶层,因此作为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期所使用的语言和语气也应随之转变,从传统的发号施令转向更多的人文关怀,“把日常生活问题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加以分析和解决,取得大众认同,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大众认识世界、改变生活世界的理论,体现其为大众服务的价值追求,把作为主导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所应具有的大众吸引力的建设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着力点[8]”。

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对当前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紧跟时代步伐、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要在新的形势下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对时代赋予的新课题做出解答。

[1]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9.

[2]申金霞.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174.

[3]张国庆.媒体话语权: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48.

[4]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M].郑志国,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73.

[5]向长艳.自媒体语境下受众话语权的理性构建——基于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视角[J].学术论坛,2015(8):127-132.

[6]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84.

[7]郑根成.媒介载道——传媒伦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06.

[8]王淑芳.国家软实力竞争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12(2):16-20.

【责任编辑:沈天舒】

Real Circumstances and Construction Approach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n We-Media Times

ZHANG Chua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 516007,Guangdong China)

With the coming of the We-Media age,Marxism as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n China is in a new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which is endowed with new characters by times.Consequently,Marxism is confronted with new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characters of the We-Media environment,analyzes th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acing by Chinese Marxism as the mainstream ideology,and proposes some new approaches for building Chinese mainstream ideology in a new period combining Chinese condition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We-Media;mainstream ideology;real circumstances;construction approach

G206

A

1671-5934(2016)04-0047-05

2016-05-11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研究项目(2014JKDYY37);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课题(2016GZYB46)作者简介:张闯(1981-),男,湖北武昌人,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媒介哲学。

猜你喜欢

话语权舆论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书,最优雅的媒介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