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文化研究

2016-04-13时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东吴大学古史顾颉刚



吴文化研究

栏目主持:本刊编辑部

主持人语:在既有史料和学术界已有研究甚至成果早已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发现问题,提出新看法,形成新的观点,这是吴文化研究乃至整个人文学科研究得以不断深入、日臻完善的根本所在。本期四篇文章皆为自然来稿,分别对苏州籍史学家顾颉刚古史辨理论形成的原因、标志苏州彭氏家族兴盛的第一人—彭定求—的生平、东吴大学学生爱国活动的历史轨迹和特点、苏州市民公社兴起的原因等进行了探讨,都是对已有史料和研究进行新的思考和分析后的成果。

对顾颉刚古史辨理论的形成原因学界已有一些探讨,如胡适学术思想的影响、民俗研究法与古史辨理论的关系、其早期求学经历等等,类似这样着眼于某一方面的探讨成果已然不少。胡振涛的《顾颉刚早期经历对古史辨理论形成的影响》在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以顾颉刚早期经历为线索,将前述相关内容串联、整合起来,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视角,综合多种因素,讨论其与顾颉刚古史辨理论形成的关系,思路颇有新意。

邓世欣发现,《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中对清代前期重要人物彭定求的记载不仅过于简略,而且还存有讹误,便根据《南畇老人自订年谱》《康熙起居注》等其他重要典籍,对彭定求的籍贯、生卒年、字号及其科举经历、学术思想等进行梳理和校正。《〈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中彭定求传记辨正》一文即为其研究成果。文章通过对已有史料进行辨正,继而得出新的结论,完成了彭定求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鉴于学界对中国教会大学学生参与爱国活动热情不高的传统观点,张燕在《东吴大学学生爱国活动研究(1901—1952)》一文中,提出了不同看法。作者虽然没有提供新的资料,但在吸收学界既有成果的基础上,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分析了东吴大学学生爱国活动的特点及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提出的新看法,显示了作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一定的问题意识,因而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观点鲜明,主题集中。

陈梁芊注意到学界对“苏州市民公社”这一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社会基层自治团体研究的薄弱—由于关注不足,研究不够细致、全面,以致成果有限。她在《论苏州市民公社的兴起》一文中,对苏州市民公社兴起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她认为,内忧外患中的清政府不得不寻求变革,以及苏州成为通商口岸后商业贸易的发展和西学东渐的形势,推动了地方自治运动的发展、商会的兴起和商人观念的改变,再加上苏州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教事业的发达,苏州市民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自治能力,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促使了苏州市民公社兴起。作者从研究薄弱处寻找论题,选题新颖,既探讨了历史现象的成因,更具有现实意义。

四位年轻学人的共同之处在于有着可贵的问题意识,不盲从于既有成果,通过论证形成了新的观点,是对既有吴文化研究成果的丰富、校订和补充,值得一读。

(执笔:时新)

猜你喜欢

东吴大学古史顾颉刚
新发现三则顾颉刚佚文考略
从馆藏红色档案探析东吴大学地下党组织的发展与活动特点
东吴大学音乐社团活动述评(1901—1952)
是我的运气不好
近年出土戰國文獻給古史傳説研究帶來的若干新知與反思
“视角转换与史实重建——第二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会议综述
“首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会议综述
沉默的尊重
热烈的挑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