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细节同行:人物塑造方法探索——以话剧《全家福》人物周大夫为例

2016-04-13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台词行动人物性格

周 良(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与细节同行:人物塑造方法探索——以话剧《全家福》人物周大夫为例

周良(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摘要】戏剧演员的舞台表演,有其相对固定的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斯坦尼夫拉基表导演体系的表演程式,简称“斯式”。但是有些演员的表演很符合流派的基本要求,却没有鲜活的生命力,称为“程序化”的表演,究其详是因为演员缺乏生活体验,对细节处理不到位,使得表演死板木讷。作为一名演员,想要把角色演好、演像、首先要“心里有”。在日常生活中,演员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细节入手,去提炼生活点滴,最终积累素材,并将平时的观察与体验所得和在表演课堂上学到的表演元素、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舞台表演中。

【关键词】行动 细节 信念感 人物性格 台词

前言

话剧《全家福》的上演,不论是氛围营造、人物表现,抑或是情节构成、冲突张弛,皆让受众深刻的感受到表演者在舞台行动中创造出的艺术魅力和光辉,也让观众深深感受到塑造一个鲜活的人物需要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一、人物性格从生活出发

(一)人物背景探究

谈及人物性格的塑造,周大夫是一个国民党军医,却是一个十足的好人。他个性善良、乐于助人,身为一个职业医生,从小就学习中医,到后来学习西医,一心满怀鸿鹄之志,救死扶伤。只是身不逢时,正好赶上了政治运动,并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者,前半生一直很坎坷,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他并没有被政治运动所打垮,乐观向上的性格使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没有放弃救国救民的抱负。到最后,他终于完成梦想,成为一名职业医生。这其实也是当时很多知识分子获得新生的缩影。在塑造这个人物的过程中,导演始终没有忘记他善良耿直的性格特点,并将这样的性格特点一直贯穿于每一个年龄段。无论是对自己有帮助的或者与自己有过节的人,他都始终真诚积极地施以援手,从不停歇。我认为周大夫是一个身份背景都十分特殊的人物。全国解放前夕,他侍奉的国名党高级军官逃离大陆,而他自己却在阴差阳错之中,留在了大陆,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饱受冲击,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老运动员”。在生活重压下,周大夫幸亏遇到了几位好邻居,诸如刘婶、大妞等人,虽然他们根正苗红,却始终对处在弱者的周大夫给予不同程度的关心和关照。周大夫就是在这磕磕绊绊又不乏人间亲情的环境中度过了许多不安的日日夜夜,直到为他平反。正是由于这样的生活背景,导演在处理人物时更多地将生活在一个院子里的人物区分开。因为生活环境不同、政治背景不同、在很多细节都较之其他人有异同。比如每次听到春秀说他右派的往事,他都非常避讳。但是由于知识层面的差距,他又不敢直接的攻击与反抗,更多的是一边旁敲侧击、一边挖苦讽刺,让春秀婶被潜移默化地“牵引”到周大夫的思维方式里,然后使她败下阵来。这样巧妙的心思运用也充分的体现了周大夫的文化素养和足智多谋,这一性格特征贯穿人物形象的始终,使他的形象显得愈加生动可爱。

(二)地域差异影响人物性格

谈及周大夫的人物塑造,会发现他身上有很多上海男人的特点,例如胆子小,抠门等。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体现出上海男人很懂得生活,很会自保。上海人私交比较理智,你可以找到精神上的知音,却少有指望两肋插刀的哥们。周大夫是国民党军医,从小便受着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是很优越的,对生活品质也是极其讲究的。例如在剧中,他喝牛奶、喝水都要别人送等等,都可以证明这一观点。笔者通过观看了很多发生在上海的故事电影来了解上海,以此了解上海男人,例如《夜色上海》、《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并阅读了张爱玲等人的小说。在塑造周大夫这一角色的时候,要非常注意细节的运用,每个细小的动作都要去设计塑造。例如取牛奶以及拿信这些小细节,还有怎样拿信、看信的姿势,以此来把他“讲究”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观看影片,笔者发现几乎那个时候的所有上海男人上班都会拿小公文包,这也是上海西化的一大特点,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身份,甚至是地位。周大夫每次出场几乎都拿着皮质公文包,缓缓扶着眼镜框,文质彬彬地与大家打招呼,缓言慢语地微笑着和大家攀谈,这便是上海男人的一大特点。即便是最后一场戏,年事已高的他与南方小妹旅游结婚,亦是小资情调的绝佳体现。当时旅行结婚是非常少的,更别说老人。上海是接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深入的地域,而周大夫又是所有被西化的上海人的典范。4、5场次,周大夫上场都是略带着趾高气昂的情绪,那是因为他已经摆脱右派的身份,知识分子的清高与自傲再次显现出来,甚至是爆发出来。再加上上海人与生俱来的清高,这时的他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即便已经年过半百,但内心的骄傲与清高已然不可一世。

(三)服装化妆别具匠心

在周大夫的塑造中,导演在服装化妆这一环节更是费劲心思,在与服装化妆师沟通后,造型师共为周大夫设计了5套服装,每一套都是别出心裁,颇为惊艳。其中特别要说的是第一场的睡衣和第三场的卫生服以及第五场的西装。第一套睡衣的运用,形象地突出了周大夫讲究,洋派的特点,在建国初期,全国上下都处于经济萧条,物质条件匮乏,穿着都不是很讲究。例如王满堂一家人的服装可以看出,均是粗布麻衣。而周大夫却是不同,他身着长款睡衣出场,与众不同,也将他身份的特殊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另外佩戴的金丝眼镜儿一眼便知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第三套的劳动部工作服是周大夫所有服装中的亮点,第三幕是清扫右派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便是打压周大夫。在服装造型上,运用藏青布料的工作服来为人物润色添力。另外,眼镜和帽子的使用也别出心裁。例如眼镜运用咖啡色塑料镜框体现出他年渐苍老却依然不忘身为“知识分子”这一特点。鸭舌帽的运用把卫生工人的形象体现得生动到位。鞋子更是从皮鞋改为黑色帆布布鞋,这时当时劳动者的公共形象,裤腿稍微的挽起,可见他工作正在进行中。第五幕中的西装造型可谓是洋气十足,如白色西装套装,猩红色领带以及咖啡色皮鞋俨然一副老教授的形象。留心的观众还发现,眼镜也有变化,将咖色眼镜换回了第一幕的金丝眼镜,这也体现了右派身份的洗刷和新生活的到来。

二、语言艺术从体验出发

斯坦尼在《演员自我修养》中提到:“一个人真切的感受到内心悲痛的时候,他不可能把这种痛苦有机不断的说出来,那是因为他哽咽,以至于他泣不成声,情绪也使他不知所措;同时他可怜的外在表情分散了被听着的注意力,在理解痛苦的时候出现障碍,但当他能比较平静地去诉说,平心静气,被听者也能潸然泪下。”这深刻的说明了演员感受力的重要性和台词的强大力量。在人物塑造过程中,周大夫的语言是很大的亮点。“吴侬软语”是对上海方言最形象的解释,在人物的语言塑造方面,笔者看了很多上海的影片,因此对上海的语言风格也是有所掌握。其特点是舌尖的发音,例如普通话里的“我”,在上海话中视“阿拉”,普通话“嘛”更是改为“伐”。几个特定的上海语言标记使人物的地域特点体现的十分微妙和形象。我们知道上海话的历史很短暂,只有七百多年,比浙江话和松江话的历史要短得多,但是上海话在中国语系里非常出彩,那是因为上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历史背景。上海话作为上海地区的普通话,促进了本地各区域式的交流,亦体现本地方言的精微与生动。例如周大夫在台词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不是共产党好不啦”这一句话形象地表现出周大夫的人物背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工作,总体说来不外乎两大点,第一点是理解人物;第二点是体现人物。我们知道理解人物是体现人物的前提,而体现人物则是理解人物的结果和目的。演员对所扮演的人物必须要深刻理,演员只有对所扮演的人物深刻理解后才能正确体现出角色的形象感来。而理解人物最直接的来源则是“剧本”。演员在前期要在正确分析与研究了整个剧本的基础上来塑造自己扮演的舞台角色。

我们知道在戏剧舞台上,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较之于动作,能够传达更多元、更深刻、更强烈的思想感情。话剧《全家福》里,语言在整个表演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中思想、主旨、意向、冲突,所有这一切在戏剧作品里都是用语言表达的。而语言作为塑造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须做到“性格化”。周大夫在《全家福》中的语言特色可以说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表演不能“万人一面”,语言也一样,要做到“惟妙惟肖”,“演一人像一人,不使雷同,或使浮泛”。很多性格演员在舞台生能够塑造截然不同的角色形象,除了天赋使然,更多的是“找不同”的能力。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个性都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小孩与中年人不同,性格暴躁的人与性情温顺的人不同,工人与干部不同,轻浮的人与稳重的人不同,幽默的人与沉闷的人不同,坦率开朗的人与阴险狡诈的人又不同……大千世界千奇百怪,不一而足。然而这些不同,可以体现在声音的音色、音高、音强以及说话时的习惯、语调、语气等方面,所以在舞台表演中想要“语言性格化”,必须要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深入体验人物的思想性格,最终与演员的整个表演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以第一幕为例,周大夫上场便操着一口上海普通话上场,这便为人物形象奠定了基调。可以说整场话剧周大夫只要开口,台下变捧腹大笑。我在语言的处理上除了寻找上海话的语言规律之外,更多地加入了重音强调的方式来凸显人物的性格,每句话的语言行动将其夸大,重音的变化和重音强调会让语言更加有特色。尾音的上扬,甚至很多语速故意拖慢。记得以前表演老师经常说“不要为搞笑为搞笑”,以前一直不理解其含义,在排练全家福的时候才真正领会。原来只要认真的把台词的语言行动说出来,你会发现很多笑点都是自爆式的,不需要刻意去“表演”,演员越认真去交流,观众越相信,越愿意感受当时的规定情境。第5幕周大夫被平反后,他的语言基调和别人完全不同,他的音调都是比别人高出几个调儿的。这样的语言处理,很立体的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我觉得在舞台上怎样让观众“第一时间”记住你很重要。同样的台词,刻意去寻找最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又不会错误的判断语言行动,这需要在台下很大的功夫。记得在本科训练台词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用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一句话的潜台词,语调的不同、重音的不同、甚至语速的不同都会让语言行动发生变化。可以说周大夫的每一句话我都是试着用不同的语言感觉去表达,从中选取让人印象深刻的方式来表达。欣慰的是,最终结果是很好的,几乎出现了周大夫一语既出,现场便会笑声一片。我深刻的发现台词作为话剧之中是那么的重要,话剧演员想要演好话剧必须把台词单独拿出来去训练和感受,并且这样的训练是要持续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三、寻找人物形象从细节入手

作为一名戏剧演员,笔者认为演员要反复研读剧本,从细节中寻找闪光点,分析每个角色,琢磨人物的每句台词,通过字里行间寻找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感情与思想,在演员心里形成角色的“种子”,也就是角色的雏形,这才有在舞台上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先决条件。笔者发现周大夫每一场语言风格都随着人物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地变化革新。例如第一幕周大夫身为国民党军医,很是骄傲。说话自然带点酸酸的清高。让观众朋友们一听便很清楚而且记忆深刻。笔者主要是通过研究人物的台词,但仅止于台词就不够了,在塑造人物中还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就是“落地生根”,也就是深入生活。我们经常说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它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演员对人物只有理性的理解和一般的感受是不能透彻理解角色的内在情感和思想的,我们必须要从生活中获取对人物最直接的感性体验,最终转化为演员自己的创作材料。换句话说,一个演员生活经历的多少、生活阅历的深浅是塑造人物时理解人物、体现人物的决定性因素。通过观察很多影视剧来寻找当时国民党军医的影子,让笔者从中受益匪浅。演员通过分析剧本、深入生活、进行排练以至整个演出过程。随着演员认识的提高,会不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而理解人物的深度决定着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度。周大夫这个角色的塑造也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笔者一直坚信细节决定成败,以前在本科阶段排演排练片段的时候并没有觉察。有些东西能够凑合就凑合,表演不是很到位。比如形体的强度、语言行动、形体塑造等等都觉得“大概齐”就可以了,至于表演出来的很多东西都不完整 ,总觉得缺东西。但在排练全家福的时候,我强迫自己从细节入手,仔细分析。把细节转化为亮点运用在表演中,让周大夫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生动。例如第四幕周大夫平反后,知道自己并不是右派但却被活活打压了几十年后气晕的场景。他上场后从木讷到激动到痛苦这一段的感情变化都要非常具体,感情变化是阶梯状的,一步一步递增。当他看到院里的老大哥王满堂的时候痛哭流涕,把十几年的委屈全部宣泄出来,这需要真实的感受和感情的调动。而当他发泄完之后的一句“我的皮包”短短的一句话又让他的人物形象回忆起来。表面上只是找回自己的东西,其实可以分析出来其实他是个思维很缜密,很细心,小气的人。虽然当时已经快气绝身亡,但还是不忘自己的随身物品,仅仅是简短的几颗字,他的人物形象却更加深刻了。所以笔者觉得细节决定一切,很多情况下一点点细微表演会让表演更加具体和生动,让表演更加得精致而准确。

四、总结

通过对话剧《全家福》中周大夫的人物分析以及塑造,笔者掌握了对人物塑造的几个要点。利用对人物背景分析、性格化、表演中的语言艺术、表演中细节的重要性来准确的塑造人物。以此来达到正确塑造人物形象,进而获得表演中内外部统一的具体要求。

【责任编辑:闫现磊】

参考文献

[1]梁伯龙,李月主编.戏剧表演基础[M].北京:文艺艺术出版社,2004.

[2]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文学艺术★

作者简介:周 良(1989—),男,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表演与导演。

收稿日期:2015-09-07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784(2016)01-52-4

猜你喜欢

台词行动人物性格
浅谈萨特存在主义思想
浅析《呼啸山庄》中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电影《前目的地》的悲剧美学意蕴
论话剧演员台词的内部技术运用
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中行动的三要素
用舞台“行动”进行创作
戏剧表演中台词与演员情感动作的融合
《水浒传》中的英雄与酒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台词的阶层差异浅析
基于人物图像视觉特征的人物性格隐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