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超文本”
——以《牛郎织女》为例

2016-04-12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34期
关键词:超文本梁山伯孟姜女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董 懂

语文/教海撷英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超文本”
——以《牛郎织女》为例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董 懂

曾经的语文课堂上,教材即一切,因为它是“基于一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发展阶段,经过选择、编排好的适用于教学的语文用书,是简化了的系统反映语文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朱绍禹《语文教育辞典》)。但随着教育的不断革新,课本已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现在的课堂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还需要拓展出大量的相关阅读,以此“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它是一种既能体现小学生身心特点,又能体现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们应好好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课程,以多样的形式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牛郎织女》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民间故事,它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似乎有些简单,如何有新意、有设计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的能力、素养获得进一步的生长,这是需要思考的。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却恰恰可以成为学习这篇文章的一种绝佳的方法——源于文本,却超出文本。

一、求同比异式的“超文本”

民间故事除了通俗易懂的特点之外,它还是老百姓们依据自己的愿望自行创编并口口相传的产物,所以在时间的变迁中呈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作为一个同主题的故事,人们的表达究竟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学生们通过搜集,整理出三种不一样的版本:

第一种,织女并没有对牛郎一见钟情,她之所以会留在凡间、成为牛郎的妻子,只因牛郎听到老牛所说的天女下凡的事情,并偷藏了织女的仙衣,因此这是一种迫于无奈。婚后,牛郎也是想尽办法不让织女找到仙衣,生怕织女会离他而去。但仙衣终究还是被织女找到,她拿上仙衣后一去不复返。

第二种,牛郎和织女两人婚后百事哀,织女又不愿干活,每天闲逛,一天,她在街上遇到一个算命先生,其实他是王母派来当说客的奎木狼,织女就被说动了,于是就跟着回去了。而天河本身也是织女用金钗画出来的,而不是本来的银河。

第三种,牛郎忠厚老实,织女心地善良,他俩真心相爱。织女却无奈被王母的天兵天将捉回天庭,并被一道银河隔开。

同样的一个爱情故事,在不同的人眼里,产生了不一样的变化,故事中的牛郎和织女的形象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作为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有自己的善恶观,因此在交流中,学生们更为喜欢与课文内容有些相近的第三种版本。

然而,将这个版本与叶圣陶老先生的《牛郎织女》相比较,我们发现,虽然故事结构很相似,但是在细节的刻画中仍然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偷藏仙衣”这一环节。文中对牛郎和织女如何相识的场景并未展开细致的描述,为什么叶老先生要将这一环节悄悄舍去呢?这样的不同是因为什么呢?其实,细细推敲,我们不难发现,在《牛郎织女》这篇课文当中,牛郎一直都是一个十分善良、憨厚的形象,如果加上“偷藏仙衣”这一环节,故事情节固然是更为丰满了,但牛郎淳朴的形象就遭到了破坏,而且这个纯洁的爱情故事也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叶老的这一“舍”不仅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唯美动人,也将牛郎织女相识相爱的过程给予大家更多想象的空间。

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们不仅提高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更在交流中提升了表达能力,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群文阅读式的“超文本”

一篇文章中的收获终究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变得更有心一些,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牛郎织女》与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中的另外三篇在情节上都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因此,将四篇文章放在一起,成为一次“群文阅读”,不仅在数量上实现了“超文本”,在学习能力上也同样实现了“超文本”。

(一)故事的主题

在那样一个封建统治的年代,人们的姻缘一向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因相知而结合,注定造就了许多貌合神离的夫妻。又因“一夫多妻”制的存在,古代的妇女们更是显得如此的弱小。人们渴望“心心相印,白头到老”,但当时的社会体制终究使这样的愿望难以实现。因此,人们所创编的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便都是凄美的爱情故事。

(二)故事的内容

1.时间。四大民间故事在一开头都有时间说明,尽管不尽相同,但都对故事的起始做了一个时间上的定位。

2.出场人物介绍及环境。这环境中又包含主人公生长环境及相遇的环境。

3.主人公的奇遇。民间故事都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身为女儿身,本应“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那样一个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竟然会获得了父母的同意,女扮男装去上学,为其与梁山伯相遇开启了闸门。

《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因为一次西湖游玩,竟偶遇一千多年前对其有救命之恩的许氏后人——许仙,令其相知相爱有了可能。

《牛郎织女》更显得离奇,故事中的老牛竟然会两度开口,不仅告诉牛郎织女即将下凡游玩的信息,还在临死前让其留下自己的皮囊,为牛郎织女的相遇及日后的相见留作铺垫。

《孟姜女哭长城》让孟姜女先遇到逃跑藏至她家葡萄架下的范喜良,当时的秦朝正抓壮丁去修筑长城,窝藏壮丁可是重罪,如果换了别人说不定会将范喜良交出去。孟姜女不但没有将其交出,反倒爱上对方,成为他的妻子。

4.一见钟情在一起。这四则故事中的男女都是一见如故,互相心生爱慕,并很快都走到了一起。

5.被迫分离。在这样的封建社会,爱情不可能会如此一帆风顺,因此梁山伯与祝英台因学年期满被迫分离,白素贞与许仙也因法海心术不正而被强行分开。以及《牛郎织女》中的王母娘娘,《孟姜女哭长城》中的霸道帝王,故事都因他们的出现而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现象。

6.想方设法盼重聚,遭到拒绝希望灭。梁山伯希望与祝英台在一起,却因自己穷遭到祝员外拒绝,并且祝员外还把祝英台许给了有钱的马公子,致使梁山伯悲痛而死。白素贞遭法海拒绝而反抗,最终落败被关押,与许仙分离。牛郎历尽辛苦、披上爱牛的皮去追织女,最终还是遭拒绝被银河分开。孟姜女千辛万苦来到长城边,本以为能见到范喜良,没想到范喜良已死,使她希望破灭。

7.再相聚。种种不如意,让人们更加希望有情人能终成眷属。虽然梁山伯已死,但二人终化为动物(蝴蝶)飞在了一起。白素贞、许仙二人也在小青的帮助下美满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牛郎和织女虽未完全冲破阻力在一起,但仍能定期重聚。虽然范喜良已死,但孟姜女还是找到了他的尸首,再见到了心爱的人。

通过不断地对比分析,学生发现了人们创作民间故事时的基本模式,也感受到当时爱情“门当户对”的残酷现实,体会到人们对封建社会体系及对统治者的反抗。

也许现实中的人们并没有如此反抗的勇气,但在故事里,人们可以无限遐想,甚至可以通过神力来改变自己所处的现状。

三、主题拓展式的“超文本”

这些故事流传千年,成为人们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段,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不一样的感触。这四个爱情故事也好,其他的爱情故事也好,在人们的心中,都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古往今来,除了故事这一表达方式之外,诗词歌赋也是中国人特有的表达手法,其中更不缺乏爱情的主题。

围绕这样一个文化主题,选择一组诗文进行“超文本”的阅读,无关乎字句的理解,只在意诗词的积累与吟诵。

四、结语

“超文本”的形式还有许多,面对不同的文章,处理与拓展的方式也不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僵化、教学内容片面,已经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课本只是些例子”,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超文本”,走出教材,超越教材,使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交流,从拓展文本到超越文本,课内外结合,大大提高了探究的能力,构筑了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猜你喜欢

超文本梁山伯孟姜女
梁山伯问路
孟姜女哭长城?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大型传统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饰演“梁山伯”人物浅析
从舞蹈本体出发的老题新作
基于HTML5静态网页设计
应用超文本建构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组织能力
思维的模拟外化:概念超文本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