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语言训练

2016-04-11江苏省苏州市松陵镇中心小学潘洁菁

数学大世界 2016年17期
关键词:铅笔算式语言表达

江苏省苏州市松陵镇中心小学 潘洁菁

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语言训练

江苏省苏州市松陵镇中心小学潘洁菁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是思维的外壳,是人们联系外界事物与大脑思维的桥梁。数学语言是用来表达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化语言,是数学特有的形式化符号体系,它具有简练、严谨、抽象和形式多样的特点。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数学语言不断内化、不断形成、不断运用的过程。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

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生在课堂上爱说不会说,会写、会算却不会说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更为明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十分必要。通过语言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学会听

1.让学生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

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教学中要让他们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就要善于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例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欢快、温馨、富有童趣的画面带给学生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更是对多彩的小学生活的热切向往。此时此刻,此情此图,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观察图上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数出图中人或各类物体的数量,听得既清楚又明了,于是他们就兴趣盎然地说开了、数开了:这是儿童乐园,有1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4架飞机……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于学生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

又如,有些训练要求学生完成几个步骤,如先观察,数出数量,再填空计算,然后再比较结果……那么必须要让学生听清每个要求,接下来才能知道做什么,才能在交流时有话可说。再如,对于算理的掌握,在探究之后老师通常会反复示范如何说计算过程,只有认真听,才能学会完整表达算理。所以,要会说,必须先养成听的习惯。

2.让学生专注倾听其他人的讲话

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话,还要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这样才能在多向的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思维,从而更好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说,进一步交流。

二、敢于说

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针对实际,教师要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这位同学胆子真大,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这位同学真爱动脑筋;你说的棒极了……。”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要耐心等待,给予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拨、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哪怕声音再轻说得再离谱,也记得要鼓励对待,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没关系。

当敢说者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可以把复述、模仿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并给予鼓励:“你仔细听了,老师相信你也能说得很好。”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如,课中对于那些较简单的问题,就把说话的机会多多让给怕发言者,并及时鼓励:“你答得非常正确,很有进步。”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老师能表扬他鼓励他,他会觉得非常开心非常光荣,由此会增加说的勇气和信心。

三、规范说

1.从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转化

学生刚入学时,脱口而出的常常是生活语言,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加以引导,促进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转化。如在“长短”的概念教学中,当我出示了实物——红、绿两支铅笔以后,开始学生只能笼统地说:“红的长,绿的短。”这是学生的生活语言。为了让学生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说话,我问:“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学生又说:“红铅笔长,绿铅笔短。”这时,我又拿出一支黄色的铅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又说:“黄铅笔短,绿铅笔长。”我说:“刚才你们说绿铅笔短,现在又说绿铅笔长,到底绿铅笔是长还是短?应该怎样说才更加准确?学生们通过讨论比较,知道应该说成谁比谁长或谁比谁短。如: “红铅笔比绿铅笔长,绿铅笔比黄铅笔长。”“绿铅笔比红铅笔短,黄铅笔比绿铅笔短。”“红铅笔最长,黄铅笔最短。”通过引导,不仅使学生懂得了长短是相比较而言的,更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语言。

2.帮助儿童理解和积累数学语言

对新入学的儿童,教师要通过实物、图画、直观演示、操作学具等形式,让学生逐步接触、认识、理解常用词语,并逐步积累和使用。如:上认数(一)时(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对着课本的实物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中人或物的数量、分类、方位、同样多、多些、少些,了解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结合认数、读数、写数和10以内的加减计算,有意识地用上“先”、“再”、“又”、“原来”、“一共”、“剩下”、“游来”、“游去”、“送给”、“第一次”等常用词语,进而引导学生区别这些词语的意思。接着,懂得用同样意思的词语来代换,如“第一次”、“第二次”可换成“先……再……”,“剩下”换成“还有”、“余下”,“一共”换成“合起来”、“两次”等,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丰富语汇,积累词语,并学会正确使用。

3.引导儿童完整地说话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说完整话,是低年级学生语言训练的重点,也是培养思维完整性、条理性的重要内容。如在教学加法和减法时,引导学生说三句话,第一幅图:“有3个小朋友给花浇水,又来2个,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给花浇水?”第二幅图:“原来有3个小朋友给花浇水,后来走了2个,还剩多少个小朋友给花浇水?”然后抽象出数学算式。训练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跟着老师说,同桌互相说,自己轻声说,集体齐声说,个人独立说,要求语句完整、流利、准确,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又如,在学生讲解计算过程时,也必须完整表述。例如,在教2+3+4这道连加算式时,老师先来讲算理的:先算2+3=5,再算5+4=9,所以2+3+4=9。接着让全班学生跟着老师说一遍,在同桌之间互相说,最后由学生自己说。在学生能讲清楚这道题的算理的基础上,教师再出示类似的连加题让学生反复说计算过程,以达到巩固算理的目的。这样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模仿,使学生掌握了连加的算理,为以后学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做了铺垫,正由于学生的连加算理掌握得很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所以怎么样”几乎成了学生们在计算加、减两步式题时的一个“口头禅”,能够按此句式完整地说计算过程,因而在学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时便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了。

四、说什么

1.口述教材插图图意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还不高,常常说不完整的话,新编教材中配有较多的插图,我们必须深入领会编著者的意图,充分运用插图的直观形象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创设让学生敢说多说的情境,进而训练学生学会运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表达图意,从会说一句话逐渐发展到会说三句话,说清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2.口述演示操作过程

在教具演示和操作的过程中,常隐含着需要学生理解掌握的算理,算法,要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口述演示过程,使知识内化。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教师根据课本的插图自制了一个有10个格子的纸盒,盒里放9个桃子,盒外还有2个桃子。在演示过程中,让学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要把盒子里的9个桃子凑成10个,需要再放进几个?盒子外的2个桃子可以分成几和几?把几个放到盒子里,就能使一盒装满?现在盒子里有几个?再和盒外的1个合并起来,一共有多少个?然后,要学生将这全过程连贯起来完整地说一说,使学生明白了拆小数补大数,先凑十再加几的进位加法的算理。

3.口述算式意义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进行计算,还要让学生会读算式,会讲算式各部分的数以及算式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算式互译能力。如在解决问题中列出算式3+5后,要使学生会说出,这个算式表示:3和5合起来是多少?还要了解其中的3具体表示什么?5具体表示什么?通过这样的口述训练能加深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初步理解。

4.口述计算过程和解决问题题意

学生从图画问题到列表问题,再到图文结合的问题直至文字问题,都离不开口述题意的训练,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机会。例如,教学“8+3=?”时,不仅要让学生会算,还要让学生有条理地叙述出算的过程。可叙述为:看到8想到2,把3分成2和1,8和2组成10,10加1得11。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计算时的思路。另外,还可结合图画与算式,引导学生叙述为:原来有8支笔,又买来3支,现在一共有几支?这样,经过“原来……又……现在……”的顺序,不仅渗透了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还进一步渗透了加法的意义,特别是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个数学问题的产生,是有条件和原因的。每当学生要用语言表达一个新知识产生的过程时,就必须要讲清前因后果,因此说理表达训练,本身就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好办法。在新教材中此类数学问题情境俯拾皆是,只要我们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说算理,说思路,说解题过程,说操作过程,说分析过程,学生不仅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会提高,其思维水平也会提高。

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能力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说的训练”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认真地完成。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尽量多地重视学生说的质量,使之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提高数学能力相辅相成。

猜你喜欢

铅笔算式语言表达
怎么写算式
飞扬的铅笔屑
三支铅笔
好玩的算式谜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