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生命教育 彰显人文情怀

2016-04-09钱萍

江西教育C 2016年3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实践与思考小学语文

钱萍

摘 要:“体现人文精神,关注生命教育”,既是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时代的最强音,也是它与传统理念最本质化的区别。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角度来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健全人格,充分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从狭义角度而言,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标地组织与引导,并通过相关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与熏陶,让他们在不断学习与感悟中逐步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超越生命,真正懂得生命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与和谐。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命意识 人文发展 实践与思考

生命教育就是有关生命方面的教育。现代社会强调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和发展等基本知识的教育与传授,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特别要善待自己、珍惜生命甚至要超越生命,在尽情享受生命快乐中活得更精彩,同时也要尊重他人,并且从中学会尊重其他形态的生命。在学校教育中,语文学科最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材中包含着对多元化生命存在的解读,如有以人的生命为对象的,有以自然生命为对象的,也有以动物生命为对象的,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优质资源和良好素材。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首先,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还有生长环境、生活阅历和缺乏磨砺等多重因素,现代小学生普遍带有“00后”的时代特质,他们的人文意识和精神力量比较淡薄,对生命内涵和意义的理解与感悟比较浅显。而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也很强,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培塑的黄金期。这也就是说,对小学生开展生命意义的教育既十分必要又非常重要。其次,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多元的生命教育元素,有《艾滋病小斗士》《坐在轮椅上的霍金》《海伦·凯勒》等人类生命的,有《小动物过冬》《金蝉脱壳》《麋鹿》等动物生命的,有《游园不值》《广玉兰》《青海高原一株柳》等植物生命的,还有《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只拣儿童多处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等多元生命共存的,这些对多元化生命的不同呈现,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再次,生命教育是对生命践行的教育,而小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与情感还很不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鉴于此,语文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文中正面人物的典型形象,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感染、思想上的熏陶和行为上的引领,使得他们从中逐步产生敬畏生命的意识,并且初步学会履行生命存在的义务和职责。

二、小学语文生命教育的多元化途径和运用

俗话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各类途径和有效方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动,为培育学生的“智能素养”和“人文素养”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

1.在美妙和灵动中感受生命的存在。生命存在的意义不仅是美妙无比的,还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生动和灵性。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活动,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和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教师可抓住“满园春色”这个充满美感和想象力的词语,让学生根据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充分想象:“在作者没有看到的花园里,春天景色应当是什么样子的?”有人说:“园中开得最美最旺的是杏花,因为只有它超过了围墙的高度,让诗人看到了春色之美。里面可能还有报春花、桃花、牡丹花、海棠花。”有人补充说:“还有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枝条,小草探出了脑袋,它们正仰脸冲着太阳笑呢!”有些人争先恐后:“还有蝴蝶、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更有人概括道:“花园里是一片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美景!”由此可见,虽然小学生对于生命的存在还显得懵懂模糊,但他们在潜意识中却已经慢慢地生了根发了芽。有鉴于此,教师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励、唤醒和鼓舞”,生命之花在学生的心海里必将开得越发娇艳灿烂。

2.在体会和敬仰中感受生命的宝贵。小学生心灵是天真纯洁的,情感相对比较细腻和丰富。教师要有效把握并充分利用这种心态,通过对小学生内在情感诉求进行把握与分析,让他们在身临其境和实际(或模拟)体会中充分感受生命的可贵之处,积极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如教学《海伦·凯勒》时,笔者先是引导阅读课文最初部分,让学生充分想象并感受小海伦与有声有色世界隔绝的痛苦,然后多媒体演示了“一个聋盲哑女孩的成长”。所有学生全然不见了平时的生动活泼样,他们满脸的肃穆和悲痛,有些人还在现场落下了泪水。“孩子们,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不幸的人,他们有着各自不幸的人生遭遇。这当中特别是与你们相差无几的残疾儿童,有的听不到任何声音,有的看不到光明和色彩,有的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还有的则像小海伦一样的盲聋哑,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像你们一样地学习和生活。”由此可见,健康和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宝贵,从一片抽泣声中读出了生命教育的效果。

3.在审美和挽留中感受生命的强壮。《金蝉脱壳》展示了一曲美妙的生命之歌。文中关于金蝉在脱壳过程中的生动描写,尤其是蝉尾出壳的动作情景令人震撼。笔者借助于多媒体的“缓放、定格、回放”,把蝉儿的“腾空后仰”“敏捷前扑”“用力一抽”尽显眼前,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生命的伟大,而且从“自然协调”中增强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再如《艾滋病小斗士》,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抓住了“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这一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艾滋病的严重和可怕;接着结合日常生活中因病痛苦的实际体验,详细解析了一个“挺”字,让小学生从中切实感悟了小恩科西的顽强毅力;然后围绕“6月1日这天,被艾滋病折磨得体重不到10千克的小恩科西终于静静地离开了人世”这句话,从其中的“体重不到10千克”再次比较分析,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小恩科西在有生之年长期勇斗病魔的顽强毅力。

4.在享受和互动中感受生命的美好。学校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的艺术实践工程,而“爱”则是人类情感的核心和灵魂。冰心曾经说过:“有了爱,就有了爱的一切。”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始终拥有美好的情感,那就是热爱学生,让学生从师爱中享受生活、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这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本质化行为。“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至少算不上是完美的教育。”如果是没有爱心的教育教学行为,学生怎么能够体会和感受到“美好”之义呢?教师要通过教育、引导和激励等方法,着力构建“师生互尊互信、同学互帮互助”的和谐教学关系。如在课程教学上,对于潜能生群体要做到“五个优先”,即问题优先、板演优先、个别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质疑优先;在学习生活中,则要致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和同学的帮助,不断增强他们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从而努力激发生命的活力,哺育和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完整生命。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基础,要始终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与尊严。智能发展固然重要,然而一味地教与学,这就等于机械式的发展,也就毫无生命的活力。语文教师应利用课程资源优势,多元化地开展学生的生命教育,让生命之花在语文学习中尽情地绽放。

参考文献:

1.范金刚.深挖教材资源,创新生命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0).

2.张宪.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生命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2012(06).◆(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实践与思考小学语文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自主展评”课堂不容忽视的四个之“最”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汾阳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