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九渊“顿悟”教育思想下的师生角色分工

2016-04-09邵克金

江西教育C 2016年3期
关键词:教学思想

邵克金

摘 要:陆九渊的“顿悟”教育思想在理论上以心学为思想基础,认为“心即理”。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立、自得、自省、自克、自反,在学习时应志于本、不拘末、大胆质疑、暂且存疑等。

关键词:顿悟 教学思想 角色分工

一、心学思想与“顿悟”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江西省抚州金溪人,南宋理学家,心学创始人。因一生思想最成熟、最重要的活动时期为晚年的象山(位于今江西省贵溪市)讲学阶段,人称象山先生。

理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俗称“新儒学”。南宋理学在认识“心”、“性”与“理”的关系上产生了两种分歧。一种认为“性即理”,一种认为“心即理”。前者以朱熹为代表,后者以陆九渊为代表。朱熹认为人的本性(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即为天理,而陆九渊认为人的本心就是天理,“心”的内涵很复杂,相当于抽象的“我”这一概念,是指肉身与灵魂的统一体。朱熹的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陆九渊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朱熹所谓的“性”事实上应该是包含陆九渊所谓的“心”。只是朱熹对理的认识具体化为儒家的仁义道德并将之上升到天理的高度,而陆九渊对理的认识更抽象,他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种物我合一的心学思想被世人认为更趋于佛。

的确如此,通过考察陆九渊的论集,可以发现很多与禅宗相似的语录。比如,佛曰: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陆曰:此心此理,我固有之。佛曰: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陆曰: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佛曰:我注金刚。陆曰:六经皆我注脚。佛曰:明心见性。陆曰:发明本心。佛曰:我就是佛,佛就是我。陆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样的例句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世人用佛家法门术语“顿悟”来概括陆九渊认知世界的思想。

佛教中“顿悟”是指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实现瞬间领悟佛法要领。陆九渊“发明本心”式的“顿悟”强调突破物欲的遮蔽,认清自己进而达到认知世界的境界。这种认知方式强调自我内省,在处理内与外、物与我的关系上主张由内而外,由我而物,朱熹称之为“上达而下学”。这和朱熹所强调的格物致知,由外而内,由物而我的“下学而上达”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反对陆九渊的人认为“顿悟”这种认知世界的方式流于虚幻空寂而不自知,用到教学上其可操控性太难把握。但现代心理学实验已充分证明了“顿悟”“灵感”的科学性。

本文不赘述“顿悟”思想的利与弊,只从教育学视角讨论“顿悟”式教学思想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二、“顿悟”教学思想下学生的角色

在陆九渊的论集中,“自立”“自得”“自知”“自克”等字样多次反复出现,在他看来,人要认知世界,首要的是自身努力,所以他说:“圣贤道个‘自字,煞好。”为什么呢?“心即理”的思想本质上是个物我统一的认识论,在陆九渊看来,“道”与“我”是同在的,人是能够自立自得的,正所谓:“道本自若,岂如以手取物,必有得于外而后为得哉?”“道不远人,人自远之耳。”“仁智信直勇刚,皆可以力行,皆可以自得。”他告诫学生一定要认识到这点,要“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要充分相信自己:“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所缺,不必他求,在乎自立而已。”他对他朋友也说:“请尊兄即今自立,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事皆备于我,有何欠阙?”对于孟子所谓的“人有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陆九渊很是赞同,认为“人孰无心?道不外索,患在戕贼之耳,放失之耳。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道不在多言,学贵乎自得”。

要实现“自立”“自得”,得经常自省自求,并将好的东西大而化之,这样便能达到优游之境。所以,他说:“人当先理会所以为人,深思痛省。”“若是平淡中实省,则自然优游宽裕,体脉自活矣。”“自有诸己至于大而化之,其宽裕温柔足以有容,发强刚毅足以有执,斋庄中正足以有敬,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优而柔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若江河之浸,膏泽之润,此数语不可不熟味,于己于人,皆当如此。若能如此,静处应事,读书接人,皆当有益。”所以,下愚不肖之人,在他看来是“自弃而不自求”的结果。

光“自省”“自求”还不够,还得“自知”“自克”。而要做到“自知”,就得时时反省,去弊防溺。正所谓:“诸子百家往往以圣贤自期,仁义道德自命,然其所以卒畔于皇极而不能自拔者,盖蒙蔽而不自觉,陷溺而不自知耳。”他说“吾人皆无常师,周旋于群言淆乱之中,俯仰参求,虽自谓其理已明,安知非私见蔽说?”提醒世人要时刻不忘自省。陆九渊以少年和宅子的比喻提醒世人,如果人不自知,即使有再好的基础也不能享其安和广。“喻如少年子弟,居一故宅,栋宇宏丽,寝庙堂室,百尔器用,莫不备具。而其人乃不自知,不能自作主宰,不能泛扫堂室,修完墙屋,续先世之业而不替,而日与饮博者遨游市肆,虽不能不时时寝处于故宅,亦不复能享其安且广者矣。”在陆九渊看来,人要知非去弊防溺不是做不到,除非该人自暴自弃。“愚不肖者之蔽在于物欲,贤者之蔽在于意见,高下污洁虽不同,其为蔽理溺心而不得其正,则一也。然蔽溺在污下者往往易解,而患其安焉而不求解,自暴自弃者是也。”只有先“自知”,然后才能“自克”。正所谓“顾不能自知其非,则不知自克耳。”“不知其非,安能去非?不知其过,安能改过?自谓知非而不能去非,是不知非也;自谓知过而不能改过,是不知过也。真知非则无不能去,真知过则无不能改。人之患在不知其非、不知其过而已。所贵乎学者,在致其知,改其过。”自克还得注意不要被经语所缚,而要保持思想自由,在他看来,那种“终日簸弄经语以自傅益”的做法,是“真所谓侮圣言者矣”。

因此,陆九渊在回答“先生之学当自何处入?”时,只用了八个字——“切己自反,改过迁善”。

陆九渊认为,学习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书本的精髓上,不必纠缠于细枝末节上,只要根本把握好了,自然能够一通百通,正所谓“一是皆是,一明皆明”。他认为这样读书才可久可大,而且是一种简易高效的读书方法。他说:“学无二事,无二道,根本苟立,保养不替,自然日新。所谓可久可大者,不出简易而已。”“苟有根本,自能不懈怠不倦。与同志切磋,亦何患不进学。”他批判那种重末轻本的读书方法,指出如果本末倒置的话,终将本末俱失。如果血脉不明,只知沉溺于章句,那是无益的。他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于其端绪之知不至,悉精毕力求多于末,沟浍皆盈,涸可立待,要之其终,本末俱失。”他认为王安石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独其学不造本原,而悉精毕力于其末”。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但常就本上理会,有本自然有末”。他自己也正是这样做的——“某平日未尝为流俗所攻,攻者却是读语录精义者。”

陆九渊甚至注意到了“本”的系统性、连续性、整体性,这是不可简单粗暴地划分的,他在回答伯敏所问性、才、心、情四者如何分别的问题时先指出,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个重枝叶轻血脉的问题,并告诫他:“圣贤急于教人,故以情、以性、以心、以才说与人,如何泥得?若老兄与别人说,定是说如何样是心,如何样是性、情与才。如此分明说得好,划地不干我事,须是血脉骨髓理会实处始得。凡读书,皆如此。”

对待疑问,陆九渊鼓励大胆质疑,这样才会不断进步,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了问题,不要急于苦思穷索,总想着一时去解决,不妨把疑问暂且搁置在那里,保持惯有的学习节奏,在你懂的东西多了后,原先的疑问将会不求自明,即顿悟。相反,如果一遇问题就急于求索答案,结果反而会自乱方寸。

三、“顿悟”教育思想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顿悟”教育思想下教师的角色定位,笔者认为用“顾问”这个词比较合适,因为教师重在关键之处以简单准确的刺激点化学生,刺激学生“顿悟”的实现,其他时间更多的是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积累、领悟。

陆九渊首先肯定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及其有志,又患无真实师友,反相眩惑,则为可惜耳。”在他看来,学生若有志于学但无好的师友,困惑无人指导,那是很可惜的,甚至不能自省、自觉、自剥落。“人之精爽,负于血气,其发露于五官者安得皆正?不得明师良友剖剥,如何得去其浮伪而归于真实?又如何得能自省、自觉、自剥落?”

同时,陆九渊也鲜明地指出:“圣贤垂训,师友切磋,但助鞭策耳。”在他看来,师友对学生而言只是起着辅助鞭策作用。

在具体指导学生上,陆九渊提倡就血脉上感移学生,就肯綮处点化。他说:“吾与人言,多就血脉上感移他。故人之听之者易。”他这种于关键之处来一“点”的顾问式教学,我们略举一个关于“何为本心”的经典案例。

杨简在富阳为官时,恰逢陆九渊途经富阳,杨简慕名邀他到寓所,问陆九渊:“如何是本心?”这个问题杨简已经困惑20多年了,陆九渊一开始以孟子的“四端”来回答杨简,可杨简说那些他在孩提时代就知道了,但到现在还是不明白到底何为本心。正讨论间,有一桩纠纷案告到县衙,原来是一件关于“扇子”的讼案,杨简听完双方的理由后,片刻便断定了双方的曲直。案子审完后,他又问陆九渊“如何是本心”。陆九渊因势利导,对杨简说:“今天你听讼时,诉讼双方,必有一是一非。你当时见得孰是孰非,即决定为谁是谁非,这不是本心又是什么呢?”杨简听后,急问陆九渊:“仅仅如此吗?”陆九渊厉声问道:“除此还有什么?”杨简退下,拱坐达旦,终悟本心之旨,正式拜陆九渊为师。

在对待学规上,陆九渊并不提倡繁琐严厉的学规,而是不立学规,提倡优游之学。在他看来,只要抓住了本,其他都是水到渠成之事。“某平时未尝立学规,但常就本上理会,有本自然有末。若全去末上理会,非惟无益。”

应该说,陆九渊的“顿悟”式教学思想和当今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素质教育”等教学理念是相通的,仍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丁俊屏.陆九渊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6(12).

[2]蒋国保.“性即理”与“心即理”本义辨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

[3]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许书明,张乐乐.“顿悟”方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作者单位: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刘伟林

猜你喜欢

教学思想
谈初中英语整体教学
薛法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析
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效率的研究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活动设计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思想的优化探析
“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快乐体育教学特征的解读
高等数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思想的革新
中职机械制图中三视图的教学对策研究
试论实现英语教学“学习增值”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