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教法“适合”需求 让评价走向“平和”
——中职教师教学法评优活动“任务引领型”课堂教学与“常态课”评价琐议

2016-04-09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法中职评价

袁 笑

让教法“适合”需求 让评价走向“平和”
——中职教师教学法评优活动“任务引领型”课堂教学与“常态课”评价琐议

袁 笑

针对中职教学复评课的标准问题,认为评判时不应把任务引领作为所有复评课的硬性指标,而应因材施教,不能为任务而任务;对于课堂教学的舞台效果,既要倡导学校尽量满足硬件条件,又要督促教师教学预习与日常授课相一致,以免影响评课的公正性。同时,评判办法可借鉴学生学业等第制,使评课结果相对平和。

中职教学 评价 公正 平和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第七届教师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以下称“本届活动”)刚刚落下帷幕。在本届活动中,参赛教师以行动为导向、任务为引领、项目为驱动,基于问题、乐于活动、勤于对话,利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情)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教学理念、策略、模式,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使教学呈现出各种形态。专家评委在课堂上倾听、观察、感受、问询、思索,依据“评课标准”即《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第七届教师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课堂教学评价表》(以下称《课堂教学评价表》)对每一位复评选手打下自己的评分。然而,直视本届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任务引领教学法,面对越来越追求艺术效果的教学场所,回首前几届评优活动的纷纷扬扬,似乎仍有一些问题须继续思考。

一、不变的争议和疑惑

(一)“任务引领”能否作为评判所有复评课的统一标尺

自上世纪90年代,行为导向教学法逐渐成为业内公认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设计的主旋律。作为其“孪生兄弟”的“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教学模式在上海市中职校第五届教师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上已隆重登场,到第六届活动时则渐已成风。然而,针对“以学生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的真实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的情境或模拟专业教学场景的创设及项目引领,而非一般的学习(教学)任务及其完成步骤”的“任务引领”教学模式及方法,不少参赛教师和评委都认为:专业课程,尤其是当下中职课堂教学改革要求的“理实一体”课,理应倡导采用“任务引领”教学法,从而让教师转变及更新教学观念,同时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教学与未来的工作无缝衔接。而对于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等文化基础课(德育、计算机、美术学科可能更贴近工作实践),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强求“任务引领”,可能会勉为其难,甚至无所适从而出现东施效颦的结果。因此,“任务引领”教学法是否可以贯穿所有科目的课堂始终值得商榷。

(二)教师在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及复评课中应该追求“本色课堂”还是“艺术效果”

中职教师在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中的公开教学课(包括初评和复评课)究竟应该是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的公开表现及缩影,即所谓常态课或者说推门课,还是定性为允许有些许排练痕迹和强调一定录制效果的公开教学示范(观摩)课(日后可作为网络教学资源等)。显然,主办方倡导的是前者,这从要求学校及授课教师课前提供课时(授课)计划(教学进度表)供评委查看的规定中一目了然。然而,又由于有另一条“课后需(在规定时间内)上交课堂教学录像”的规定,受制于录制质量和日后总评委们的观看效果,在有条件的学校中,授课教室自然而然地被导向了非日常教学场所,这从课前课后评委向学生的问询中依稀可见。于是就引出了又一个问题: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需要的到底是本色课堂,还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舞台效果?

二、不断的思考与分析

(一)因材施教,走出“任务引领”的误区

“任务(项目)引领”的课程理念及教学模式不是万能全书,不是所有中职课程(评优课)都能沿用或套用的。中职教师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的评价导向不应把“任务引领”作为套评包括公共(文化)基础课在内的所有复评课的硬性指标。同样,作为评委也不应该主动或被动地用“任务(项目)引领”这把尺去统一度量和评判每一堂复评课。因为不同的学科/专业及其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只有相对适合某一课程及教学内容的途径和方法,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或套路,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既要确定预设的任务必须为本专业(学科)课程的典型及有代表性的任务,不能为任务而任务,设置牵强的伪任务(项目);还要注意收集和提炼作为教学情境引入或创设素材的可塑性或预设任务课堂实施的可行性,做到确有任务(项目)、实可引领(驱动)。

(二)因“势”利导,顺应数字化教学发展大潮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钱伯斯曾经说过:“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是互联网和教育。”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正在深刻影响和改造着整个社会。特别是在以知识、信息为基础要素的教育领域,如何搭乘信息化列车驶向一个新的未来,已成为了世界课题。国务院参事唐敏也说:“与新的工业革命相呼应,教育领域正在掀起一场以网络教育2.0为标志的新的革命。”

顺应这样一个信息化教育时代的发展需求,课堂教学网络化及由此带来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特别是课堂教学录像、教学(实训)活动视频素材、企业岗位操作实景和翻转课堂的微课等需要一定场地条件和摄录技术支撑的声像制品,无疑对摄录现场的硬条件诸如起码的场地面积、隔音遮光等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本届活动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中新增了“教学环境”这一指标,其中“教学资源能满足教学活动开展的需求,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一条受到了广泛关注。几乎所有参加复评活动的学校都动用了最佳资源,亮“件”出奇得整齐划一。专业课直接出现在实训室的比比皆是,甚至有些还直接来到了施工现场。其他课则搬进了智能教室、智能图书馆、计算机(平板电脑)机房(个别的操作区与讨论区还分开设置)、音乐(艺术)录播室、舞蹈(练功)房,甚至是带7.1声道录播设备及功能的全景声视听室和带电子大屏幕的多功能会议厅,这为取得良好甚至是上佳的摄录效果和日后的观摩展示及教学资源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上信息技术有效及娴熟的运用,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学生喜闻不多见的形式和环境中得以生动演绎和破解,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至于排练及表演痕迹,活动中有一个课前预习的重要环节及相关链接。课前预习,包括课堂活动的学生准备(排练)、教师点拨(指导)等。在“泛在学习”的今天,应视为课堂教学(一节或一次课)的一部分,前提是教学需求的预前性或翻转性和教学实践的常态化。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的一些互动及其所产生的舞台效果,其预习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当场表现的真实性的评判,评委们可以通过说课前后与执教教师的交流环节和课前课后对学生、备课组其他教师进行询问(问卷)等途径,了解评优活动中所展示的预习是否属于执教教师平时教课的惯用想法和做法。只要不是开课时的偶尔为之,即所谓一日游或互动秀,而是师生平时业已养成的习惯,那么就认为是教师的日常教学能力和理念的真实展示。即使开课过程中出现及存在些许的熟练配合及表演痕迹,也可认为是为了更好地展示课堂效果,并不影响教师展现真实的教学。

三、不懈的探索与创新

(一)聚焦和创新“适合”的教学方法

尽管“行动导向教学”近年来逐渐从职业教育的重要课程理念转化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可典型工作任务如何选择、确立与设计,做中学到底该怎样在课堂上有效实施等问题,都需要广大教师深谙专业/学科背景(依据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熟知相关企业现状(工作步骤、产品质量、岗位职责乃至企业文化),以及掌握新业态、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等。

本届活动的“课堂教学评价表”首次在“教学设计”的评价指标里明确提出了“(教学活动)任务选取具有典型性,体现‘任务引领、做学一体’的课改理念”这一参考标准。试想,一堂设计合理的“任务引领”课,加之师生共同参与的做中学,在课堂实施中此起彼伏而又深入浅出,预期中的教学效果怎能不如约而至呢?

就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本身而言,应该更加聚焦和创新合适的教学方法。其一,对现行“行动导向”及“任务引领”教学方法进行深度挖掘,进一步突出教学目标达成的精度和效度。其二,创新适合职业教育(包括中高职、中本贯通)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乃至不同地区(民族)学生及学情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认同(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有时候)是重要的教育规律”,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强调教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三,重视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努力将承载课程内容的“教”材编写为“学”材,并配以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教材及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爱不释手;通过多样的课堂互动及活动,让学生欣然接受上课及知识、能力接受方式。

(二)探寻基于“平和”心态的客观评价

《文汇报》教卫部主任记者苏军在评论文章《不妨换个角度考量》中,针对用“等第制”取代“百分制”的学业评价,认为虽然“期望通过‘等第制’实施完全解放学生可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可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但至少从学校角度来说是体现了让学生平安的‘初心’,从教育部门角度来说表达了让教育教学不伤人的‘初衷’。”作者进一步指出:“学生的心态,其实是比学业更为重要的做人元素,也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一个学生,在各科学业上可能或者也会‘技不如人’,但心态上却可以或者完全做到‘力压群芳’,只有这样,不论实施什么样的评价方式,都能坦然地接受事实,都能相安地平静面对,都能毅然地走出影响。”

由此,这一平和的评价与被评价心态和理念,似乎可以“延伸”到中职教师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等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评比活动中。

对于接受评价的教师而言,如果在“战略”上看淡评优的名次等第,而在“战术”上更重视探索、体验与积累平时的每一堂课、每一次教研活动,“向40分钟要质量”,那么就能滴水穿石,让评优成绩水到渠成。而对于成绩排名,则姑且把它看成是动态的,因为鉴于硬件条件限制、教师自身和学生状态起伏、评委判断眼光不尽划一等原因,从某种角度来说,参赛选手的名次仅仅是一次的、一时的,或者说是一轮的排序。对每一个教师来说,可能都将经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都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要让他们更愿意和更有信心期待下一次,试手下一节课。

对于主动评价及评委来说,课堂教学评价的公正性是一个永远的改进话题。针对常态课,评委们应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是否根据教学(课时)计划、依据课程(专业教学)标准授课,以及教学方法是否适合教学内容、适应学生需求并具创新价值。同时,“评价标准”要充分把握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拿捏好职教特色的优秀课的基本评价指标和新视角,将评委的评判引向教师的教法怎样更贴近教学目标、更贴近学生需求;把课堂的预设导入职场岗位,融入生活情境,寓知识、技能和情感于民主、快乐学习,分类、分层教学和生涯、育人教育等过程之中。

当然,顺应信息化及数字化教育时代的发展需求,在充分利用专业开放实训中心和数字媒体录播室等已建成的设施设备之外,还应当倡导学校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加强对日常教学场所的硬件建设,创设条件尽可能将公开课之类的交流研讨课打造成目光更加长远、示范效应更大化和使用效益最大化的数字化观摩课。否则,如果教师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得当、自身素养及教学能力一流,只是因为“硬件”条件差(或上课场所的所谓不讨巧)而限制了授课(录制)效果进而影响评委评课的公正性,那将是大家不希望也不应该看到的不合理结果。

对于评价办法,在目前阶段,中职教师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可保持本届活动开始执行的评委一次性评分规定。即除了第一、二节复评课课后全体评委集中讨论评分标准及打分尺度外,其余的每节课则由以五人为单位的评课组一律采用“背靠背”评分和之后不得修改所评分数和评语的评课方式。同时可进一步采取七人制评课组的“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的改革举措,尽可能避免情感分、偏好分和平衡分等人为现象或痕迹的出现,使评分及评课结果相对平和,忠实于客观,体现公平和公正,也就是在质量及结果层面上努力实践众望所归的教育公平。

[1] 苏军. 不妨换个角度考量[J]. 上海教育,2016(10A).

袁 笑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200041

猜你喜欢

教学法中职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