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视域下的中美高校影视通识教育及思考

2016-04-08王桂青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社科部上海201620

齐鲁艺苑 2016年1期
关键词:比较

王桂青(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社科部,上海 201620)



比较视域下的中美高校影视通识教育及思考

王桂青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社科部,上海201620)

摘要:近十几年来,国内不乏美国影视教育教学研究以及中美影视教育对比研究的成果出现,但往往局限于专业类的影视教育教学范畴,对于国内很多只是把影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组成部分的高校来说,缺乏实际借鉴意义。因此抛开专业的影视教育不论,仅就通识教育而言,对比研究中美高校非影视专业类大学生的影视艺术素养教育的现状,对比其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法与教材使用、考核机制和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对国内同类高校的影视教育教学应该有所参考和裨益。

关键词:中美高校;影视通识教育;比较

电影是众多艺术中唯一有确切生日的艺术形式。它尽管诞生于法国,但后来居上的美国却占据着世界电影无可置疑的霸主地位。随着20世纪50 —60年代影视研究和教育首先进入美国的大学讲堂,它同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传统艺术一样,业已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影视文化也日益成为衡量个人文化修养程度的尺度之一。一般来说,影视教育大致包括影视专业教育、相近专业教育与通识类素质教育几个层次,不同的层次理应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近十几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开设的影视类专业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同时,国内有关影视教育教学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也不乏美国影视教育教学研究以及中美影视教育对比研究的成果出现,但多数往往局限于专业类的影视教育教学范畴,对于国内很多只是把影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组成部分的高校来说,缺乏实际借鉴意义。因此抛开专业的影视教育不论,仅就通识教育而言,对比研究中美高校非影视专业类大学生的影视艺术素养教育的现状,对国内同类高校的影视教育教学应该有所参考和裨益。

笔者在美国太平洋大学访问期间,曾经非常关注这所没有设置影视专业的大学影视教育教学情况,对于美国此类高校在影视教育教学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等方面的独树一帜产生了深刻印象,也对美国影视产业之所以繁荣昌盛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是加州第一所私立的综合性大学,它以创新的通识教育课程兼有特色的专业研究(牙医、药学、法学)而著称,有很多专业的博士授予权,在美国高校综合排名前100名。这是一所教学研究型学校,也是非常注重实践教学的学校,师生比1:13,教学班级普遍小班化,一般10多人一个班级,超过20个人的就是大班。师生之间经常有一对一的交流,因此其教学质量是上乘的(在师生比和小班化教学方面,国内众多高校无法比拟)。由于学校没有视觉艺术类专业,面向全校的与电影有关的通识类课程都是英语系和中文系的老师开设的。主要有“电影历史”(Filmhistory)、“电影制作”(Filmmaking)、“电影审美”(Aestheticsof Films)“性、小说、电影”(Sex,Story,Cinema)和“亚洲电影”(AsianCinema)等等。笔者曾经部分旁听了其中3门课程,全程旁听了中文系面对全校开设的“亚洲电影”这门课程,感觉受益匪浅。

一、网络平台有特色

初进美国高校,给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两个概念:Blackboard和Syllabus,因为没有这两件东西作为基础,美国的高等教育就根本无法实施。

先说Blackboard,是网络上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它的特点是信息量非常大,同时快捷高效。如果你是该校的学生(包括笔者这样的访问学者),就可以用自己的账号进入任课老师的Blackboard,查看老师开设课程的情况,如果你注册选中了某门课,就可以输入进入课程的密码(code),在老师的Black—board上看到更加详细的内容。老师把该门课的教学大纲、参考资料、教学进度、作业布置、通知发布等等都放在上面,学生可以在上面提前预习上课内容、阅读参考资料、递交作业、提问问题、浏览成绩、预约与老师的面谈时间等,非常便捷实用。除了Black—board之外,2010年开始试用新开发的软件Sakai,它具有更多功能,比如可以将语音材料放在上面,甚至口语测试无须进课堂,直接可以在Sakai上面进行。

再说Syllabus,也就是课程教学大纲。美国教授们的课程教学大纲给我印象尤其深刻,非常正规,内容全面,细致周全,往往指明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考核要求、成绩评定,每一次课堂教学的主题、学生课前需预习阅读的教材和参考资料(教材具体到章节、页码)、学生课后需完成的作业、每个学生需准备的课堂报告演示的内容和时间限制、老师课堂上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或手段,等等,容量很大,非常实用,便于学生根据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准备。虽然在Blackboard上可以看到教学大纲的全部内容,但老师往往在开学第一节课就发给学生人手一份纸质版本,以便随身携带。老师还是教学大纲的严格忠实的执行者,除非特殊原因,基本按部就班,教学计划和内容不会有什么变动。

对比之下,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的优质课程或精品课程在网络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往往都有非常详细的教学大纲、教学参考资料、思考练习题、试题库、教学录像、师生互动平台等等,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网络平台建设不够平衡,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有网络平台建设,这些课程往往是以专业课程居多,公共课程居少,通识类选修课程或者很少被设为优质课程或精品课程,或者网络平台建设付之阙如;二是即使一些课程有网络平台建设,也存在着内容有时和实际教学过程相游离,利用率不够高的现象;三是有些课程在师生互动平台板块上做得很好,也有的缺少互动,流于一种摆设,几乎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二、目标定位有不同

太平洋大学几乎所有通识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都是4学分,“亚洲电影”也不例外,每周2次课,每次2小时,另外每周还要专门安排一个晚上指定地点(类似影院设置的阶梯教室)的集体观摩电影时间。

开学伊始,笔者就得到了“亚洲电影”等课程的教学大纲,随后得到了学校的邮箱和上网账号,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Blackboard浏览到了这些课的大量信息。首先我认为这些课的定位非常明确。以“亚洲电影”为例,在课程描述上可以看到,“亚洲电影”旨在通过对当代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越南、印度等国家的电影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亚洲各国的民族历史传统以及本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表征,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cross culturalawareness);帮助学生学习电影理论、历史和视觉艺术的特点;通过解读分析电影艺术作品,提升他们的鉴赏水平和影视艺术的感受能力以及应用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电影作品的能力。通过小短文(shortessays)和学期论文(termpaper)的写作练习写作技能;通过写作期末研究论文(finalresearch paper)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报告(grouppresentation)和期末报告(finalpresenta—tion)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这门课程要达到的目标非常明确,从对亚洲各国历史文化知识的概览,到对电影理论和艺术特性的学习,进而达到能够分析解读电影作品,写出评论文章。从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也是从小论文写起,做到最终能写出电影研究论文,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式的。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美国高校对于通识类课程选修课安排的课时很充足,定位很细致,和专业课的要求是一致的,甚至还安排了专门集体观摩电影的时间和设施较好的观影地点,是对一门课的深入系统的学习。相比之下,国内同类高校则逊色不少。一方面课时安排普遍较少,有的高校安排2课时,2学分,感觉还说得过去,有的高校甚至只安排了1课时,1学分,势必造成我们所开设的选修课定位比较粗放,类似于扫盲式快餐式教育,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既没有安排专门观摩电影的时间,也缺乏较好的适合观影条件的场所,教学内容的有序深入会受到很大阻碍。这说明目前我们的影视教育从教学定位到课程设置还处于成长阶段,条件还没有完全达到普及性教育的需求。

三、教法教材有差异

众所周知,美国大学课堂气氛多数较为宽松活跃,一般不使用满堂灌式教学,而是善于调动学生主体积极参与。老师往往在课堂上设置一些话题,让学生讨论。比如就一部电影提出几个话题(topic),由学生讨论回答。有时采取分组(3—5人一组)讨论的形式,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然后或者自由发言,或者由小组的一个代表回答综述。但也不是所有的课堂气氛都活跃,这个现象存在于亚裔学生较多的课堂,他们多数较为内敛,不是很善于表达,而一些美国本土的学生则开放很多。

美国的影视教育非常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比如在“亚洲电影”这门课就安排了多次不同层次的论文的写作。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还要进行学生互相检查(Peerreview)的活动。也就是学生们的论文第一稿先由他们自己互相修改(通常3人一组),然后根据同学提出的意见,他们再写出论文的第二稿,最后将第一第二稿连同同学的修改意见一起交给任课教师。老师一般会仔细看第二稿。在培养学生写论文的过程中,老师不仅注意学生论文主题的提炼、段落的组织,还包括帮助修改他们的语法错误。这个过程也让学习主体积极参与,笔者曾经观摩了一次课堂上修改作业错误的练习,其做法是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打印出来,让学生抄在黑板上,再让另外的学生指出错误之处并加以改正。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而微的教学活动,确实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长进。

需要提出的是,笔者曾经阅读过关于中美影视教材的比较文章,认为美国高校电影教材的特点是谈话式的,可读性很强。到了美国,本人也有了同样的体验。比如“亚洲电影”指定的教材是一本比较通俗的读物:美国学者蒂莫西·科里根(TimothyCor—rigan)的《如何写影评》(AShortGuidetoWriting aboutFilm),这本书现在已经有了中文译本。这是一本在美国很受欢迎的影评写作指导。书中提供了主要的电影术语、电影理论知识以及各种类型的电影批评方法,还细致入微地为读者提供翔实的写作技巧:从如何记笔记、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开头、如何下结论、如何遣词造句等具体的写作细节,到如何开始深度的电影研究,等等。同时,每一步骤均提供例文作为参考,可借鉴性很强,是非常实用的影评写作入门书。“电影审美”(AestheticsofFilms)这门课程指定的教材是美国电影入门书的经典之作《认识电影》(UnderstandingMovies),本书英文版本已经有12个之多,也早有中文译本发行。本书的特点是用深入浅出的笔触,配合大量的插图,告诉我们完整系统的影视传播的手法以及其复杂的语言表意习惯与要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趣味性。

相比之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老师唱独角戏的现象,虽然老师也在努力地运用讨论式教法,启发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但这个过程比较困难,不是非常理想,多数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并不太主动,只有少数学生能积极发言。在讨论式教学方面,我们还要积极探讨,不断改进方式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同样也希望在影视教育的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面对影视知识几乎零基础的大学生,1个学分的课时量实在太少太短,很难承载更多的教学容量。在教材方面,目前国内有关影视教育的教材存在着专业性较强而通识性较弱的现象,因而显得不够实用,限于篇幅,在此不再列举。

四、考核机制待商榷

美国高校的课程作业很多,但是老师布置了大量的作业及要求,并非撒手不管了,除了提供需要阅读的教材章节、参考资料外,每次作业后面都会有指导(guide)。通常都会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参考,如,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提出3个问题:电影中场面调度(mise—en—scene)的功能;为什么电影中用了不同的象征手法,具有什么意义和重要性;就人物塑造、氛围营造、风俗习惯解释一下故事与电影的不同等等。每次小论文也都会提出几个话题(topic)供学生参考,如《共同警备区》中两种不同类型男子气概的表现。期末论文也提出几个话题作为引导,如:城市与人:《苏州河》《重庆森林》《爱情万岁》;战争与民族的分裂:《共同警备区》如何表现历史;等等。尽管作业很多,但有了老师的指导和点拨,学生会有的放矢,不至于摸不到头绪。另外,除上课时间师生可以互动外,老师还有固定时间的办公时间(OfficeHour),用以接待学生。很多时候学生在Blackboard与老师提前预约进行一对一交流。

在成绩评定上,“亚洲电影”的考核实行百分制,主要包含7个方面,它们分别是:1.考勤,占15%,允许有3次缺席(不管任何原因),除此之外的每一次缺席都要扣掉1.5分,缺席10次(即该课程的三分之一)该门课不及格,但对于生重病住院的同学可以酌情扣分或者不扣分;2.作业,占15%,不少于2页的作业(homework)14次,迟交一次作业要扣掉0.5分;3.小论文,占20%,不少于3页(3—pagepapers),4篇,迟交一次扣掉1分;4.期末论文1篇,占20%,不少于5页(5—pagepaper),迟交扣掉2分;5.一次考试(exam),占15%;6.两次同学之间互查(peer—reviews),占5%;7.一次小组报告,占10%。

可以看出,关于这门课的课后作业很多,老师也给予了很多的指导;另外一个特点是作业频繁而有难易梯度。每周的作业(homework)相对容易做一些,每月的小论文(paper)相对前者有了一定难度,期末的研究论文(finalpaper)是考察学生研究问题能力的,应该是难度最大、也是最能检验学生水平的。期中安排考试一次,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有小组报告一次,并且要做出PPT课件在课堂演示,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办法非常严格精准,同时注意到了人性化,照顾生重病的同学。一门课程有这么多的作业和要求,想不学好都很难的。不仅学生平时忙得不亦乐乎,老师也面临大量繁重的工作,而这些在国内高校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作为1个学分的选修课,半个学期就结束,主要进行一些知识普及,或者做一些抛砖引玉的工作,学不了更多的东西。二是学生冲着看电影的兴趣或者必须的学分而来,只是想得到一些电影知识或者欣赏几部电影,思想上不重视,并不想也不可能得到更系统的理论和能力,有时布置一个课下看电影的作业都不能完成,更遑论其它作业?三是我们的选修课往往都是大课,选修人数很多,对学生的辅导很难采用美国小班制的做法。

五、教育理念是关键

对比美国高校的影视通识教育,一时间我们难以望其项背,存在的问题是我们的课时太少,投入较少,重视不够,而深层的原因是教育理念不同。在美国人看来,“影视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情操、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掌握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已经作为一种通识教育甚至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素养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标志”[1]。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尽管电影艺术已历经百年,却仍有许多人不相信‘看电影’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相反,人们认定观影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在银幕世界面前,电影视听语言的编码,难于为观众直观地发现、辨识;于是,人人都可以‘看懂’电影”[2](P1)。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的国内非影视专业类院校对于影视通识教育的可有可无乃至熟视无睹是可以理解的了。

其实早在198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下达的[85]高教一字008号文件就强调:“要迅速改变我国电影教育落后情况”,“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师范学校中文系应该把电影课作为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3]。十几年后,教育部1998年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又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4]。国家的提倡和重视,导致了众多高校影视专业的过多设置,据悉,目前全国有上千所高校开设了电影专业[5]。表面看来,目前似乎我国高校培养的电影业“人才过剩”,但是,我们国家影视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其现状不容乐观。远的不说,仅据上海松江大学城进行问卷调查显示:“与音乐美术等传统艺术教育相比,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影视素养教育极为有限,受访学生中有65.3%在中小学阶段未上过影视教育课程,考虑到大学城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来自于江浙沪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其他地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欠缺就更可想而知了。当前普通高校虽普遍开设影视素养教育课程,但由于多种原因,尚未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61.5%的学生表达了选修意愿,但仅有23.1%选修过此类课程。”[6]这足以说明我国青年电影观众的影视教育普及率是远远不够的。

在影视文化业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今天,中国观众影视素养的欠缺将会成为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瓶颈。对电影来说,“广大的观众——素养如何,直接关乎电影的发展和品质”[7],电影观众的品位和电影的品质可以互为反哺。培养较高素养的电影观众,不仅会提升中国电影的品质,还会带来更大的市场效益,进而会使中国电影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中华文化崛起于全球做出贡献。在这方面我们的高校应当担负起提升青年学生影视素养的责任,在教学资源、教学条件、课时设置等诸方面给予更高的重视和投入。

本文仅就美国大学立足于通识教育的影视教育教学作为个案,以比较的视域,谈了一些他们的做法和国内同类高校的现状,也许不一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也并不妨碍我们“窥一斑而见全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电影产业长期独占世界鳌头,并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输出做出了重大贡献,美国高校在影视教育方面自然功不可没,他们积累的很多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研究探讨,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滕朝军,母华敏.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J].电影文学,2010,(14).

[2]戴锦华.电影批评(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高红波,王婷婷.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30年图谱探寻[J].新闻爱好者,2014,(8).

[4]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 22615/22796/2006/3/qi655152130261360023475—0.htm.

[5]肖扬.全国上千所高校开电影专业 电影人才已然过剩[DB/OL].http://news.sohu.com/20150705/ n416186154.shtml.

[6]李欣.普通高校影视素养教育的发展瓶颈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9,(3).

[7]史可扬.培养观众:中国电影的当务之急[J].当代电影,2007,(5).

(责任编辑:景虹梅)

中图分类号:J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16)01—0104—04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16.01.023

猜你喜欢

比较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比较
从小说到电影
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
村上春树《1Q84》与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比较研究
孔子与荀子文质观比较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