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聿修:卓有见识的民族资本家

2016-04-08江志伟

志苑 2016年1期
关键词:茶庄茶商徽商

·江志伟/文



周聿修:卓有见识的民族资本家

·江志伟/文

周聿修(1860—1930),安徽省休宁县蓝田镇迪岭村周村一带非常有名的徽州茶商名人,也有的史料把它称作“卓有见识的民族资本家”。

周聿修的名字取自《诗经·大雅·文王》诗篇中:“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分词解释是:聿(yù),文言助词,无义,用于句首或句中,比如:聿皇,是轻疾的样子,如“武骑聿聿”。古代称笔,用笔写。修(xiū),装饰,使完美:修饰、修辞、装修。整治,恢复完美:修复、修治、万修缮(修理)。修浚(修理)。两句诗的意思是: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有意思的是,周聿修的一生,却真的是一如他的名字那样,追求完美,求助自己——无论是在茶庄生意的经营,还是在儿子周诒春的人生设计之上,皆然。同时,他的这种“追求完美,求助自己”的品格,后来甚至于还遗传给了他的被誉作“清华老校长”的儿子周诒春,以致催生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

周聿修在同辈徽商中显得非常有名堂、有名气,这主要表现在“携带妻子共经商”“茶庄生意屡创新”和“故里建房不豪华”上。

携带妻子共经商。周聿修的故乡古徽州的男人,一直都遵循着“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惯俗,长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必须背井离乡、踏上商路、加入到“曾经雄踞神州半壁江山”的徽商的行列之中去,周聿修当然也未例外,早早的就离开徽州休宁老家,徒步跋涉经祁门到长江边的大通,然后搭上客船逆水而上,直达汉口的新安码头上岸,在汉口的汉正街的商铺中从学徒做起。为什么周聿修要选择汉口?这是因为,自古徽州人就将汉口看成“天下货物聚买第一大码头”;同时还因为,“汉口茶市素为中国茶市之冠”,砖茶主要出口俄罗斯,“约1850年,俄商开始在汉口购茶”,而周聿修所从事的,正是茶叶生意。

在当时徽商“盐、典、木、茶”四大支柱行业之中,他选择的行业是“茶商”,这与他来自茶乡休宁有关。但是,周聿修与其他的徽商同行们有所不同的地方,一是他当学徒的时间比他人要短多了,因为他的悟性好,又聪明过人,因此能够提前结束学徒、伙计阶段而自立门户开设商号,成为泰昌源茶庄的小老板;二是功成名就之时的周聿修,遵循乡俗返回徽州老家娶了余氏为妻,却并不使其成为“夫妻各一方,夜夜守空房”的徽州女人,而是将妻子携带回汉口与自己一块做生意,成为名副其实的老板娘,这在古时徽州确实是不多见的。1883年12 月29日,周聿修的长子周诒春诞生在湖北汉口周聿修开设在汉正街上的泰昌源茶庄里,又名贻春,字寄梅。这一年,周聿修整整23岁。

茶庄生意屡创新。周聿修为什么要将自己的茶叶店命名为“泰昌源茶庄”而不是“茶行”“茶号”“茶栈”呢?原来,这“茶庄”可不是随意可叫的。徽州茶商四出经营茶叶,史料可查,始于明代。徽商经营茶叶,有茶号、茶行、茶庄、茶栈等多种类型。“茶号”犹如当今的茶叶精制厂,乃从农民手中收购毛茶,进行精制后运销;“茶行”类似牙行,代茶号进行买卖,从中收取佣金;“茶庄”,乃茶叶零售商店,以经营内销茶为主,后期亦少量出售外销茶;“茶栈”,一般设在外销口岸,如上海、广州等地,主要是向茶号贷放茶银,介绍茶号出卖茶叶,从中收取手续费。如此说来,周聿修的泰昌源茶庄,则是一爿“以经营内销茶为主,亦少量出售外销茶”的“茶叶零售商店”了。

徽州茶商的内销茶经营,谓之“茶庄”,明代即有茶叶运销京津的,迩后遍及东北、鲁、豫、江、浙、沪等地。清代是徽州茶商的鼎盛时期,乾隆年间,徽商在北京设有茶行7家、茶庄千家以上,在津、沪开茶庄也不下百家。茶叶经营日盛,由大城市延伸到小城镇,江、浙等地的一些小镇里也有了徽籍人开的茶店。当时,内销茶花色品种甚多,有松萝、六方、毛峰、烘青、炒青等数类数十种,后又有各种花茶,所以有“茶叶卖到老,名字记不清”之说。茶商在外开茶庄、茶行很快发迹者,各地均有,汉口泰昌源茶庄的周聿修就是赫赫巨富茶商中的一个。

周聿修非常注重自身的形象,坚持以“德”销售,从而在茶商中树立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茶叶加工好之后,再“内用锡罐,外装彩画板箱”,精心包装完毕。而在茶叶销售阶段,周聿修坚持诚心为质、以义为利的销售理念,以儒商形象示人。他在销售过期茶时,坚持在包装袋上书“陈茶”两字。经营经年,始终如一。虽前后亏损银几万两,但其声誉倍增,每年新茶上市,他的新茶便独领风骚。销售之余,周聿修还注意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根据消费者的口味,不断提高品位,体现了人本精神。

周聿修之子周诒春

1935年,周诒春全家合影(前排左起胡怡爱、周诒春;后排左起:周耀康、周佑康、周珊凤、周华康)

故里建房不豪华,也是周聿修非同凡响的一桩大事,尽显出他的眼光远大、高瞻远瞩的优异之处。因为一般的徽商人家,大都是将平生辛苦营商所得,化作叶落归根的老家住宅的豪华建造、以及光宗耀祖的竖牌坊、扩祠堂等举动之上,以至于徽州至今仍留下了号称“百村千幢”的“江南金銮殿”“徽州小西湖”“棠樾牌坊群”和“一百零八个天井”等豪华徽州古建筑。但是周聿修却不愿追求那些豪华,只是在老家迪岭村中的来龙山脚下,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先后把父母的灵柩合葬在来龙山脚这个卧龙形状的山坡上,且葬的又是在龙头上。同时又在家乡的“来龙山”脚“龙眼井”旁,在这又一居高望远的风水宝地上,建造了一座前后厅、两天井、三开间、二层楼的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不见雕饰,非常简陋,很难使人相信,这就是现在已经闻名遐迩的周诒春故居。

周诒春故居,是他的父亲周聿修当年于繁忙的徽商商务间隙出资、与他的弟弟一块在家乡建造的,地址就选在周村来龙山的山脚的一处居高望远的风水宝地。之所以说是“风水宝地”,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古徽州人家建房大事一向都非常注重风水讲究,作为徽商巨贾的他,当然不能破例;其二,从故居的实况来看,选择了逆“坐北朝南”的“坐南朝北”的房屋朝向,这既是古徽州人建房最为考究的“朝北居”风水追求的践行,更是让民居大门朝向来龙山使得“龙气北来呈吉祥”。周聿修为此还在故居的两侧山脚下,分别修建了两个山泉井,并谓之为“龙眼”。后来的周家果然出了个大名鼎鼎的周诒春,村中的乡亲们都相信是“朝北居”大门开得好的缘故。由于周聿修全家已经寄居在武汉等地,所以房屋建成之后,一直都是由其弟弟全家居住与管理着。据周讨饭2011年10月19日在其故居接受《周诒春》一书作者江志伟的采访时提供的信息:周聿修弟弟的儿子、周讨饭的爷爷周诒洪的婚礼仪式,就是在这个故居中举办的。

周聿修一生养育了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儿子就是周诒春。据周诒春三子周华康回忆:“我父亲有三个妹妹,大妹妹嫁给了王正甫,是我父亲作的媒。这三个妹妹好像都是难产死的。”

1895年,周聿修携带着12岁的儿子周诒春等全家人告别汉口来到上海。此次周聿修全家的迁徙上海,当然有他茶叶生意上的考量。因为据袁北星考证,从1871年至1890年,每年由汉口港出口的茶叶均达到200万担以上。在这一时期,汉口茶叶输出量的不断上升,使茶叶成为近代汉口市场第一大输出商品。穿梭往来的运茶船队出入汉口港,汉口成为全国最大的国际性茶叶交易市场,被欧洲人称为“茶叶港”。而汉口在茶叶输出中,又以输出俄国为大宗,输出俄国的主要商路有两条:其中的一条是从汉口顺长江而下至上海,转运天津,再由陆路运至恰克图转输西伯利亚。这条“汉口—上海—天津—俄国”的茶叶出口之商路,和“汉口茶市场逐渐衰微”“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了各地茶商荟萃之处”等原因,当然都是周聿修转战上海、天津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要说的是,这并不是他转战上海的最主要的原因,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着自己的宝贝儿子周诒春的培养和前途。周聿修一生都非常注重“经商、育儿、出栋梁”的人生追求,鉴于当时国家内忧外患,他决心培育其独子周诒春成才,于是将生意做到当时最好的大学圣约翰书院所在地上海,并延聘上流老师,为周诒春专授英语,使其在庚子前后,顺利考入美国教会在上海创办的圣约翰书院。

1918年,周聿修又来到天津,在那儿开了一个茶庄,以经营徽帮茶叶为业,茶号名为“泰昌源茶庄”,颇具规模。至此,武汉、上海、天津等大城市里,都有了周聿修的“泰昌源茶庄”。

1937年5月10日,周聿修的长子、此时身为国家实业部次长的周诒春,竟然奇迹般地出任新成立的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的首任董事长。

周聿修是1930年因病逝世的,享年70岁。据周聿修的孙子周华康提供给《周诒春》一书的回忆:“我爷爷周聿修是在北京去世的,当时可能是烧了,骨灰原先陈放在崇文门外的一个庙里,后来不知是谁把他的骨灰带回了上海。”1965或是1966年上半年,装有周聿修和他的儿子周诒春、儿媳胡怡爱三个人骨灰的铜棺运回了北京,下葬在位于京西风景区香山南麓、北京历史上最早的现代公墓之一的万安公墓,并立了一个小墓碑。而周聿修的夫人周氏,则于1916年10月,安葬在家乡安徽省徽州休宁县蓝田镇迪岭村周村周聿修故居前的山坡上,墓碑上刻有“维新周氏祖茔”“民国五年丙辰十月”“孝男诒春”等字样,现犹存。

(题图/周诒春故居)

周诒春亲笔家信

猜你喜欢

茶庄茶商徽商
论“新徽商”的定义
晋商渠氏长盛川考略
二十世纪晚期西藏茶商的个人生命史研究
投资、成本与收入在茶庄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图说
徽商回归之路
徽商回归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
日照市观自在茶庄(生态园农场)
论唐代茶税、茶商对茶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