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是不能调整的

2016-04-08朱文根

志苑 2016年1期
关键词:董永农耕战争

·朱文根/文



历史文化是不能调整的

·朱文根/文

2014年4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为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题词,其中有八个字:“修志问道,以启未来。”我们不但要修志,还要问道。问什么道?对一个县来讲就是问治县之道,对一个省来讲就是问治省之道,对国家来讲就是问治国之道。

今天我们在当涂县“坐而论道”,就是想把当涂文化一些主要内涵提炼出来。

一是千年州府。当涂重要的历史地位不可否定。当涂建县很早,公元前221年建丹阳县,距今2235年,这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县。虽然当涂今天还是一个县,但它在历史上一直是州、路、府治。太平兴国二年(977),设太平州,升平南郡为太平州,距今已有1037年,是千年州府。后来虽然先后归属宣城、芜湖、马鞍山,但还是要还它历史本来地位。现在,当涂属于马鞍山市。马鞍山1956年建市,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原先是当涂县马鞍山镇。现在又设了一个市辖博望区。当涂县行政区域虽然屡有缩小,但它是马鞍山市、是博望区的历史之源。文化的完整性不能割裂。所以,今天谈当涂文化,离开当初的博望镇怎么谈当涂文化?离开过去的马鞍山镇怎么谈当涂文化?其实从历史的角度讲,文化是一个整体,不能因为行政区划的调整而对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作调整。行政区划是可以调整的,但历史文化是不能调整的。

二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有好多方面。一是山水聚会。尤其在古代,这里水面很大,建筑又不多,除了山就是水,山小而水大。丹阳湖3000平方千米,这是一个多大的湖?这是一个农耕文明的载体,就是好山好水、鱼米之乡。二是开发大公圩。公元260年在三国东吴的时候,设丹阳郡,当年就开发大公圩。从那时开始,有记载的农业开发史就是1700多年。因此,农耕文化起源很早。三是当涂民歌。当涂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劳作时的歌唱,有山歌、渔歌、秧歌,还有其它的歌,歌唱的都是劳动人民的生活,都是农耕文明的体现。当涂民歌又是江南民歌的组成部分。现在难以考证,中国文学史上点到的民歌中有没有当涂的?今天当涂民歌还这样兴盛,说明它在历史上一个是久远的,再一个是灿烂的。四是民间传说。最能体现当涂农耕生活的是民间传说。民间传说,首推董永与七仙女。这个故事体现了当涂贫苦的祖先们对娇妻的向往。董永那么贫穷,帮人打工,到哪里去娶老婆呢?到哪里去找像天仙一样的老婆呢?但在这个传说里实现了。他不用找,七仙女拦着他要嫁给他,让老槐树做媒,不娶还不行。这就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的向往,这才有《天仙配》这样动人的故事。这是不是农耕文化?是,而且是农耕文化之花。

还有姑溪河,姑溪河传说中的女主人公——一个悲伤的小姑娘,在河边洗衣服、浣纱,然后投水而去,很凄美的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是一曲悲歌。但是,它成为姑孰的重要源头。这样的民间传说作为一种文化,归根结底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是当涂农耕文明一大亮点。还有博望,市里说博望是“博采众长,大有希望”,实际上“博望”也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传说。“博望”本来是“不望”,不要回头望。传说龙王的女儿过着悲惨的生活,她要解脱这种状况和夫君一道回到人间去,结果没有按照劝导去做,回头一望,一片汪洋,没有回成,这也是一个悲剧。“不望”,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告别苦难生活的愿望。那种苦难的生活他们再也不想过了,要寻找新的出路,但在那个时代怎么能找到新的出路?“不望”的含义,是劳动人民对新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的破灭。

我觉得“不望”“姑溪河传说”“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我们宣传得不够。我原以为“董永与七仙女”这个故事是湖北的。这次到董善里,村里的老书记对我说,他们董家一祖到这里从家谱上看已有十七代了,现在村里有92户,大多数人家都姓董。家谱上说,老祖宗就是董永。

焦仲卿与刘兰芝也是汉代的故事,由于有那首古诗《孔雀东南飞》,人们知道那是庐江郡的故事。董永与七仙女也是汉代的故事。但是《天仙配》里没有讲到当涂,广大观众那里知道这个故事是当涂的呢?或者说是今天博望区的呢?作为当涂农耕文化不能放弃民间传说的宣传。还有,大公圩是江南首圩,也是中国著名的古圩之一,占地363平方千米,有圩田31.2万亩,是江南治水史上的宝贵遗产,也是当涂农耕文化的代表。

三是诗文灿烂。《当涂县志》收录的诗歌在全省首屈一指,本地的和外地的诗人有600多位,诗作有1000多首。还有很多古代典籍,当涂历代旧志有40多种。一个地方修志修了40多种,说明文化灿烂。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多美好,《卜算子》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在中国社会交往的位置上不亚于世界名曲《友谊地久天长》,是中国的《友谊地久天长》。江淮分水岭的起点在岳西青天乡,尾部在哪里?一直到江苏的盱眙和扬州,横跨安徽全境。岳西和皖东、苏北可以加强交流,“君在岭之头,我住岭之尾”,为什么不能交往呢?李之仪这首词要加大宣传力度,现在不是在对外招商、对外开放、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吗?我们友谊的桥梁是什么?我们感情的纽带是什么?就是李之仪的《卜算子》。邓丽君曾经唱过《思君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今天《卜算子》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但我们在当涂没有听过这首歌,在重要场合也没有看到李之仪的这首词。李白在这里留下了重要作品,其中《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横江词》都是名篇。《横江词》写得很美,很有气势。还有周兴嗣的《千字文》影响很大。现在不是提倡家风吗?重振家风,要学习《千字文》,宣传《千字文》。也和前面的情况一样,外面的人哪里知道《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是当涂人,要宣传。

四是战略要地。当涂是长江流域战事最多的古代战场。当涂是中国南北统一的战略要地,其中采石矶是长江一线战争规模最大、战事最多的地方。从东周开始,《当涂县志》大事记第一条记载的就是吴楚之战,第二条记载的还是吴楚之战。可以这么说,当涂的历史是从战争开始的,当涂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样的战争还产生了战争文化、战争文学、战争艺术。京剧《战太平》就是反映花云太平保卫站的文艺之花。《战太平》和前面的问题一样,虽然有名气,但很多人不知道是在当涂这块土地上诞生的战争文艺之花、战争文化之花。

当涂是千年州府、农耕文化、诗文灿烂、战略要地,还有许多方面有待挖掘和研究。当涂文化是丰富的、灿烂的,但是要想给人民、给领导、给客商留下深刻印象,必须找几个支点,重点打造。从战争来说,为什么这个地方战争这么多?因为这里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北交汇,金陵又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打在当涂,看在金陵。只要牵涉到国家统一,南北必争,不得不打,北方打在当涂看着南方,南方打在当涂看着北方,平均每10年就有一场大仗。当涂的历史从战争开始,最后一战是渡江战役,像这样的战争可以理一理,可以建当涂历代战争博物馆。

当涂目前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方阵中的一位帅哥,这位帅哥头上的桂冠如果再缀上几颗当涂传统文化的明珠,那就是高贵的帅哥、文明的帅哥、江南的帅哥!◆《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全国人民都耳熟能详的歌颂红军、歌颂苏维埃的革命歌曲。这首歌,以其欢快优美的旋律和朴实真挚的情感,充分表达了苏区人民团结一心跟党走,高举红旗闹革命的共同心声和坚定信念。那么,《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作者罗银青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

武汉找党

罗银青,清光绪二十年(1894)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斑竹园镇沙堰村(1933年前为河南省商城县南乡斑竹园区沙堰乡)的农民家庭。幼时聪颖好学,得到本姓罗氏公祠资助,攻书10多年,才华出众,与其哥哥罗选青被誉为“商南罗家二才子”。

民国3年(1914),年方20的罗银青就地设馆教书,从此开始向少年灌输爱国思想。他经常教育学生说:“求知报效于民,读书勿忘救国。”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针砭时弊,忧心国事。他经常当众慨然叹道:“不排外患,国无宁日;不解内忧,民无生计!”他在写给当时正在北京军阀政府任职的兄长罗选青信中说:“帝制已崩,无奈生灵依然涂炭,民国初建,何由华夏益见倾危?吾常苦思终日茫然无所得!”他的卧室里挂着一幅对联:“投枪杀敌英雄志,挥笔诛奸士子心。”横额写道:“我何人哉。”地方土豪劣绅见此忧心忡忡,惶惶不安。

民国12年(1923),当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传播到大别山区以后,迷惘的罗银青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他一面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一面设法离开故乡到外地去寻找探求更多的革命真理。

民国15年(1926)春,罗银青来到武汉,找到了从事工运、正在中华大学读书的同乡、共产党员李梯云,在李梯云的大力帮助下,他在汉口扎下了脚根。从此,为投奔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罗银青经常与李梯云深入到英资泰安纱厂,做鼓动工人罢工、反剥削、反压迫的宣传工作,在斗争中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增长了才干,逐步锻炼成为一个笃信共产主义的革命战士。

民国16年(1927)春,毛泽东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迁到武昌。罗银青考入讲习所,直接受到毛泽东、恽代英、萧楚女、彭湃等的培养教育,革命意志更加坚强。同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讲习所结业后,罗银青遵照党的指示,回到家乡参加农运工作。

猜你喜欢

董永农耕战争
《董永传说在西南的传播与认同》出版发行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天仙配》与董永故里东台
中国寓言故事: 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故里话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