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仁治教 以爱育人

2016-04-07魏姝芳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品德习惯

魏姝芳

【关键词】仁爱教育 习惯 品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

0052-02

“仁”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在历史的沧桑中,“仁”依然留存在中国人的记忆里、血液中。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不自觉地受到仁爱思想的影响,始终以仁爱之心去对待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教会学生做人,而仁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修身为人的朴素真理。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地提倡仁爱教育,坚持以仁治教、以爱育人,把仁爱思想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始终。

一、实施仁爱教育,做到“以爱育爱”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大都性格冷漠、封闭,冷漠、封闭的孩子大都有一个不幸福的家庭,生活在一个缺少爱的环境中,缺少关爱。这导致他们很难感受爱、懂得爱、学会爱,而没有爱,就感受不到生命的美好,不能积极地对待生活与学业。爱要在爱的氛围中孕育。当我们看到报纸上、电视里,有的青少年用残忍的手段伤害他人,有的青少年对他人的苦痛视而不见,我们不能不深思其中的根源。人绝非天生弃善就恶,使他们走上这条道路的,是后天成长的环境影响,是社会中存在的黑暗面歪曲了他们的思想,是生活中经历的仇恨扭曲了他们的心灵。

不论学生自身的家庭是否幸福,所处的环境是否洁净,班级,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庭;学校,是学生的另一个成长环境;教师,是学生的父亲、母亲;同学,是学生朝夕相处的朋友。如果在这里,教师对学生感情淡漠,不够耐心,动辙训斥甚至谩骂;同学之间只顾个人,缺乏关心,排斥异己,相互敌视,可以想象,有多少孩子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健康成长,有多少孩子的心智将因此而导致畸形。所以,教师必须把仁爱思想体现在教育中,形成互敬互爱的班级风气。仁者爱人,只有爱和关怀,才能消除隔阂,填平鸿沟,化解矛盾,实现人际之间的和谐发展。

爱是先付出,后获得,是先做出奉献,后得到回报。仁者,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让学生懂得爱、学会爱,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以爱育爱,心怀爱心、深情、信任,对学生一视同仁,从灵魂深处去感化学生。教师只有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才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而要让教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校长必须爱教师,尊敬教师,理解教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

二、实施仁爱教育的途径

(一)仁爱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仁爱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实践。仁爱教育的关键在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一颗仁爱的心,就是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加强对自己的要求,不计较个人的辛苦与得失,多考虑、关心他人。仁爱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如拾起地上的一片碎纸,见到师长时的礼貌仪态,与同学交流的诚恳话语,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节约一粒米、一滴水,等等。学校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不同特点,制定出行为习惯的训练要求和实施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随时随地,反复强化,力求使学生习惯成自然。

常存仁爱之心,就要不怕麻烦,毫不含糊。该做的事,一定要做,不该做的事,绝对不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校要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每天做起,从整理自己的用具、桌面,到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从得体地接待家里来的客人,到平常注意走路和坐卧的姿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好习惯养成不易,坏习惯克服更难。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控制自己,向合乎礼的方向去做。由于时代的局限,孔子对礼的认识含有一定的封建因素,但我们可以取其精华,把今天的礼看作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应负的责任,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古往今来,能够完全控制自己,让自己的一生都合乎礼法的人并不多,连孔子自己也承认还需要努力。因此,学校应致力于让学生认识到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不可能完美无缺,要从小懂得修身、自省,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人格。

(二)抓住五个要素,培养学生品德

《论语·阳货》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宽、信、敏、惠这五个要素,是孔子对仁的行为的概括,对仁爱品德的养成非常重要。“恭”即自重和尊重他人,孔子认为这样就能意识自己的责任,得到他人的尊重;“宽”即宽容地对待人和事物,能够得到大家的喜爱和拥护;“信”即注重人格和信誉,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信任;“敏”即敏锐、认真、聪明,能够成就蒸蒸日上的事业;“惠”即关心爱护他人,能够引领他人、带动团队。

这五个要素,处处体现了仁爱的原则,又把仁爱具体化,使仁爱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落实。学校要抓住这五个要素,培养学生的品德。一是恭行,即引导学生懂得自重,学会尊重,找准自我定位,理解人际相处之道,真诚大方地与他人交往。二是宽行,引导学生放开眼界,心胸宽广。一颗狭隘的心,总是生活在压抑苦闷之中;一颗宽宏的心,能够乐观地看待和包容世界,从而觉得人生充满意义,始终积极向上、好学进取。三是信行,引导学生言出必行,一诺千金,求真求实,防止虚伪矫饰,以自己的真诚赢得他人的信任。四是敏行,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探索,孜孜以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和将来工作的道路上,既要抓住机遇,又要防微杜渐。必须以敏锐的目光去观察外部世界,以聪明的头脑去研究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在学习和工作中有所成就。五是惠行,引导学生心中时时装着他人,积极主动地去做对他人、集体有益的事,并以此为荣、以此为乐。

总之,学校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仁爱的内涵,牢牢记住恭、宽、信、敏、惠这五个字,深刻理解这五个字的含义,时时刻刻身体力行,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自尊、自信地面对未来的世界。

(三)做好三个选择,坚定仁爱之心

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境界方面,在改正自己的错误方面,在分辨迷惑不解的问题上,孔子从仁的角度,提出“先事后得”“攻其恶,勿攻人之恶”“不惩一朝之忿,不忘其身以及其亲”,在我们的教育中,这些都很值得借鉴。

“先事后得”,是德育的重要实践途径。“先事后得”意为遇到任何一件事,都先去好好地做,把它做到位、做彻底、做完美,然后再去计较名誉、报酬。学校应引导学生不要先想着这事该不该我做,我做了能得到什么,而是想到只要是力所能及,只要做了对大家都有好处,就要着手去做。如果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遇事躲避、偷懒图闲,对其一生都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遇到的事不做,会有别人去做,谁做了谁就有所收获。实际上,做事就是锻炼,在锻炼中才能成长。而养成尽心做事、先事后得的习惯,自己的道德境界就会不断提高。

“攻其恶,勿攻人之恶”,是修身的重要选择。“攻其恶,勿攻人之恶”,是指要改正自己的缺点,不要看着别人的毛病,指指点点地说他还不如我。在教师批评学生时,学生拿别人来比,说:“凭什么批评我?某某还不如我呢!”这种情况在学生中非常常见,不利于学生成长。自己的缺点就是自己的缺点,一味盯着别人的缺点而不自省,对自己改正缺点并无益处。自己的缺点,只能从自己改起,改掉缺点才能受益。学校要教育学生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不惩一朝之忿,不忘其身以及其亲”,是防止做出错误决定的选择。在这一点上,学校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遇事和待人上三思而后行,不冒失、不莽撞,不因一时气恼而丧失理性,而是以理性的判断来支配行为,防止出现冲动行为。一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就是因为头脑简单、丧失理性,才做出令人震惊的残忍暴力行为。因此,小学教育必须负起责任,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形成理智的思维,养成良好的性格,用仁爱充实自己的心灵。

三、拓展仁爱教育,回报家庭、社会和国家

在仁爱教育的实施渠道上,学校要和家庭、社会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不仅在学校受到仁爱教育,在家庭和社会上也尽可能受到仁爱理念的影响。为此,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形成共同关心孩子、促进孩子成长的共识,把仁爱教育延伸到家庭之中。学校还要加强与社区和居委会的联系,开展仁爱教育工作,争取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学校要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参观学习,把仁爱教育与德育主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仁爱观念不断得到强化。

学校要拓展仁爱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从关注自己,到孝敬父母、敬爱亲人,再到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同情弱小、爱护环境,再到爱社会、爱国家。仁爱首先使孩子认识自己,进而认识到自己在周围人中的地位和作用,最终认识到自己对亲人、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念的关键阶段,学校要结合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仁爱精神,使孩子们由仁爱开始,产生荣辱观,生发自豪感,树立责任心,形成超出自我享乐、自我满足的人生价值观,形成自我奋斗、回报亲人、兼济天下的抱负和理想,成长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人才。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品德习惯
如何养成好的睡眠习惯?
上课好习惯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命好不如习惯好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