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课堂提问质量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016-04-07钱满燕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春游平面分数

钱满燕

【关键词】课堂提问 学习效率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0113-02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实际教学中,好的问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能有效地串联起课堂教学。在师生间搭建交流的桥梁,能将课堂学习牵引至曼妙的境界,让学生因为问题的引导而受益。具体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把握。

一、直截了当,提升效率

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围绕着数学教学的主线来展开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有效地获取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容易抛出一些无效、无关的问题,分散课堂学习的中心,冲淡数学味,这是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的。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春游的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的平均分入手来认识分数。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设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活跃度,教师在课件出示情境图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请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同学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春游”。“那么你们喜欢春游吗?”“你想到哪里去春游?”“春游一般要做哪些准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展开了关于“春游”的交流。从课堂氛围来看,这样的交流将学生的热情推向了高潮,但是从数学知识层面来看,这样的处理“笔墨太重”,学生经历这样的问题讨论得不到任何数学上的发展。课后研讨时,大家建议执教教师要突出问题的指向性,用直截了当的方式来切入学习的主题。于是在其他班级再次授课时,教师的问题变成了“大家观察一下春游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学生发现两名同学在平均分一些食品,于是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就顺理成章地研究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后的情况,分数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像案例中的第一次尝试,其课堂提问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样的处理对学习的主题有一定的冲击,属于得不偿失;而第二次直截了当地切入,学生已然感知到春游的情境,在春游的大背景下来关注“平均分”,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直达主题,促进领悟

领悟在数学学习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提问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因此教师应在学生的疑惑处或理解的边缘来提问,帮助学生将已知和未知衔接起来,用问题直达教学主题,使得学生更加深入、更加便捷地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的认识》时,笔者引入几名著名篮球运动员的罚篮命中情况来开展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他们的罚篮次数各不相同,命中次数也不同,所以他们想到用命中数占罚球数几分之几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员的罚球水平。在面对三个不同分母的分数时,学生第一反应是通分,但随着数据越来越复杂,学生发现将分数的分母都统一成100是个比较好的选择。在此基础上,笔者追问:“为什么要将分母统一成100,是不是指他们的罚篮次数都是100次?”学生回答:“罚篮次数当然不是100,只不过分母都是100的分数有利于比较大小,这样的百分数是指假设他们按照现在的水平罚100次能够命中的个数。”通过这样条理清晰的回答,所有学生都对百分数有了一个定性的认识,知晓了百分数的用处,对百分数的理解也侧重于百分率的层面上。之后笔者将课前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逐一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结合具体情境来说一说这些百分数的含义,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认识也很深刻,避免了机械地模仿。

像案例中这样直达主题的问题能让学生将问题带入课堂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内心中进行比对、思考,从而掌握问题的真谛,促进深入的领悟。当学生心中的疑问因为这样的提问而得以化解的时候,问题的锐利性就显露出来了。

三、直面疑惑,画龙点睛

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学习,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累积丰富的学习经验。但是对于一些特定的学习内容,学生无法完全借助自己的力量来完成,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上升到未曾涉及的层面,将数学知识面拓宽、挖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行线》时,借助很多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对平行线有了一定的表象积累,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能够直观判断出两条直线是否平行。但是对于“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条件,学生缺乏生活经历和空间想象能力,如果硬是“逼”着他们说出这个条件来,学生很有可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应直面学生的疑惑,用提问来点拨学生,点醒学生。如:“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一定平行吗?”反复几次,原本学生的回答非常坚定,但是在笔者刻意的提问之下,有的学生逐渐起了疑心,开始潜心思考这个问题,也有的学生向教材请教,发现教材中的描述有“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所以他们的关注点就集中到对同一平面的理解上,开始了小声的议论和交流。在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究、交流、争论之后,一些学生有了朦胧的想法,但是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更加无法说服他人,而大部分学生还是忽略了“同一平面”的条件,认为不相交的直线就互相平行。在学生争议不下时,笔者通过课件出示立交桥的情境图,一些学生立即叫出声来,一致认为这样的图例给了他们一个极大的支持:将立交桥和下面的马路看成两条直线,它们永不相交,但是它们却不是平行的。而原本固执的学生大部分都受到了启发,改变了观点。

像案例中这样的问题就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究平行线的本质,让他们通过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过程扎实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在第一时间就消除认知困惑。

四、直击目标,便于延伸

除了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课堂提问还承担着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引领延伸。当学生对当堂内容掌握得比较扎实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延伸,当然这样的延伸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有扎实的认知基础,学生的拓展需要“根据地”;二是要直击目标,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有能力、兴趣、自信、数学素养等。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在学生已然明了从左往右确定列、从前往后确定行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数对可以确定怎样的位置,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实例”。学生想到了拍照片、排队、做操等,但马上有学生提到确定图书馆中书的位置的摆放情况,要找到一本特定的书,需要先确定这本书在哪个书架上,然后确定第一层,最后找到在这一层的第几本,这样的位置确定方法似乎与教材中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为了帮助学生辨别这样的位置确定的方法,笔者拿出一个魔方,让学生对照魔方来观察和比较。学生经过比较和交流发现,用本节课所学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只能确定一个平面上的位置(当然平面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竖直的),而要想确定空间上的位置,必须再加一个条件。这样的发现就将确定位置的方法从两维延伸到三维空间,让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用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将魔方上的一个方块表示了出来。经历这个学习过程,学生不但对确定位置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得非常牢固,还发展了空间思维能力,把握了确定位置的一般方法,在数学素养上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骨架,当我们能够精益求精,让每一个课堂问题都能到位、适合、贴切、有效甚至有艺术性的时候,学生的课堂学习自然事半功倍,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水涨船高。因此,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提问过程,不放过哪怕一丝细节,真正使得课堂提问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为数学教学添砖加瓦。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春游平面分数
春游
分数的由来
春游曲(其一)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参考答案
关于有限域上的平面映射
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