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用好学具“三法”

2016-04-07罗强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

罗强

【关键词】数学课堂 学具使用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

0116-01

在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通常会根据低年级学生爱动、爱玩的天性,精心设计数学操作活动。此时,学具的应用就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然而,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误将学具当玩具,误将教具当学具,既没有充分发挥学具的引导作用,相反还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困扰。那么,如何将学具有效运用在低年级段数学课堂中呢?笔者认为,学具的应用之本,是要给学生提供攀爬之藤,藉此提升数学课堂的效率。

一、选用合适学具,凸显数学本质

在低年级段数学教学中,学具既有教材配套的,也有生活中随时可用的物品,根据不同的素材种类,笔者认为低年级学具有以下三种:其一为情境学具,如回形针感知重量,手表模型认识时间等;其二为工具类学具,如直尺、三角尺、秤等;其三为直观学具,如计数器、俄罗斯方块等。这些学具能清楚直观地促进学生对数的认知和运算。低年级学生手脑协调性较差,因此,学具的选用要适量适宜,便于操作,同时还要兼顾学具与操作活动的思维品质,凸显数学本质。

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6和7》时,有教师让学生用五颜六色的弹珠作为学具认识数,结果学生将注意力都集中在弹珠上,有的甚至在课堂上玩起了弹珠,把学具当作玩具玩。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笔者在教学中选用了普通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摆小棒”活动,直观呈现出6和7这两个数,并对6和7的数位关系一目了然,为下一步认识10以上的数做好了铺垫。

二、正确使用学具,养成良好习惯

学具的使用看似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在课堂上常常会将学具弄得乱成一团,不但影响课堂秩序,也影响课堂进程。此时,教师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引导,带领学生养成“快而有序”“稳而不乱”的良好习惯。其一,引导学生摆放有序。在使用教具之前,笔者会让学生拿出学具盒子,整理自己的学具,要求学生将学具纸之类的放在最下面;小棒、小方块等就放在学具盒的中间;容易散乱、滚动的学具,要放在一个小袋子里。

其二,引导学生听清操作要求。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要给学生讲清要求,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操作时间。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10以内的数》时,笔者要求学生听清要求,说到开始,就要立刻从学具中拿出小棒,说到摆出5,就要拿出5根小棒,其他的学具不要乱动。通过明确要求,让学生克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实现了操作的有效性。

其三,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每次在课堂上用完学具之后,教师要进行干预,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分析和思考,进行交流和汇报。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具的应用效果,提升学具的思维含量。如,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会让学生根据口令进行思路转移,如“将学具放到桌子的右上角”“完成操作的同学请说出你的做法”,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将学具操作和思考结合起来,进行交流汇报。

其四,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教师在学具使用之后,要对学生的反馈和交流进行及时的总结和点评,如小组间的合作,操作活动的正确性等,这些都是教师进行引导的关键。

通过四个方面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有序摆放,按要求选用,有条理使用,操作学具后及时讨论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学具应用习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注重细节指导,突破应用难点

在学具应用中,往往存在着一些细节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导致学具的应用低效甚至无效。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有趣合理的操作活动,突破学具应用在低年段教学中的难点。

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大多数教师会让学生通过捆绑小棒体会10个1就是1个10,但在实际操作环节时,笔者发现,看似简单的捆绑小棒活动,能够顺利完成的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为此,笔者进行了细致的引导:先让学生将10根小棒放在左手中,然后右手将橡皮筋套在小棒上面,接下来还是按照这样的方式,继续捆出10根小棒。通过这样的有序引导学生操作,学生有效突破了“10个1就是1个10”的教学难点,对11~20各数有了直观的认知,提高了学具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效率。

总之,在低年级段数学教学中,学具以其真实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被很多教师广泛应用在数学活动中。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策略指导,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滥用学具、误用学具的现象。要在课堂教学中用好学具,教师要认真探究学具的应用策略,不断提高学具的应用价值,进而为教学服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