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本 合理拓展名著

2016-04-07梁永芬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拓展名著文本

梁永芬

【关键词】文本 拓展 名著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

0040-02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时,补充原文关于“母亲老年痴呆症”的语段,引领学生在深度对比阅读中感受母亲强烈的形象落差。对此,听课教师们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教师认为,这样补充尊重原著,母亲的呆滞与前文中的“玉石雕像”形成强烈的反差,烘托母爱的至纯与无私。但也有教师质疑:这样的拓展补充过于残忍,教师不应该让学生在小小年纪去承载不能承受之重,况且编者将其删除自然有一定道理,教师应该在对话编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面对这样的争论,笔者不由得深思:教学节选类文本时,教师应该如何处理选文与原著之间的关系,阅读教学又应该秉承怎样的原则呢?节选类文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目标定位,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呈现原著,以教材文本为核心

任何文本一旦进入教材,其内在价值意蕴就不仅仅是作者的个人倾向,而是融合了作者、编者,甚至课标的教学指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被删节的内容,引领学生更好地走进课文,教学就指向了教材教学;但若无视文本教学目标一味地拔高教学要求,阅读教学的重心容易滑向原著,导致课堂教学本末倒置。文本经删节之后虽然是一篇相对独立的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置原著于不顾。事实上,节选的文本与原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上述案例中的《月光启蒙》一文,作者旨在通过母亲前后形象的落差深化母爱的真挚感人,其结尾语段字字珠玑。而在选编教材时,编者更多的是希望学生通过文本体验作者与母亲度过的愉悦时光,体悟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与教育,故而将最后一个段落作删节。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量教材编者的意图,将教学的支点落实到节选文本上,并将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位于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价值。在节选类文本的教学中,教材文本应当是阅读教学的核心载体,不管教师将教材文本与原著内容如何作调整,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课堂都必须将重心放在教材文本的教学上。

二、由此及彼,对教材文本的体悟解读

在教学一篇选文时,教师如果将关注力聚焦于原著,教学就绕过了编者,入选教材的文本就丧失了其应有的价值。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原著作合理补充,能引领学生更好的阅读文本,体悟原著的价值。著名学名陆建德说:“一部伟大经典的作品,其魅力多是潜在的。”教材在对原著作节选时只是得其貌,抽取其中的故事,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由此及彼,合理促进学生体悟、解读文本。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在入选教材时基本保留了原著中的故事情节,这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并没有多大难度,如果阅读教学还停留在解析故事情节的层面,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原著,让学生从关注“三打”之后的人物矛盾出发,探究发现:孙悟空每次在痛打妖怪之前,猪八戒都会在唐僧面前挑唆。教师顺势而下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师徒四人刚刚成立的团队彼此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冲突,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之间的矛盾会迸发吗?白骨精的种种诡计之所以得逞,主要原因是什么?”在这个故事中,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暗藏的矛盾冲突,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线索,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拓展原著文本,使“三打白骨精”这一经典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三、依托学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语用教学理念下,阅读教学应当秉承“文本写了哪些内容”“文本是怎样描写这些内容”“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的教学原则。其中“文本写了哪些内容”,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及时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文本是怎样描写这些内容”,则是引领学生从作者创作的视角体悟、积累创作的方法;“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描写”,是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通透把握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创作背景、思想意识和写作风格等进行探究。例如,不少教师在执教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紧紧围绕着林冲的性格特点——一个“忍”字展开教学。学生在深入文本语言之后,形成了这样的探究认知:林冲武艺高强,却甘心让两名差人押解,是一种“忍”;在飞扬跋扈的洪教头面前,林冲表现得谦恭有礼,是一种“忍”;才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却主动跳出圈来认输,更是一种“忍”……这样教学,表面上看学生结合文本深入语言探究,形成了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体悟,但这种阅读方式先引出主题再寻求印证,这样索引、论证与学生的阅读规律背道而驰。而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并没有给予学生明确的结论,而是充分深入文本语言感受林冲宽厚仁慈、谨慎的复杂个性,然后相机补充了《水浒传》中的“误入白虎堂”“野猪林”等经典情节,将原著与文本内容形成鲜明映衬,从而在综合考量中得出林冲之“忍”,以及他无法忍受之后的“狠”。这样教学,学生纵观林冲一生的经历之后,在回顾教材文本时不难发现这篇课文只是林冲多元、复杂个性中的一环,也是其内在心路历程的一个缩影。

四、辨析对比,唤起赏析原著语言的期待

文学类作品的比较把内容相关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阅读,是一个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教师可将入选教材的文本与原著进行深度对比,通过辨析比照使学生揣摩文本语言的真味,并在自主阅读品味中感受到语言删除、改写的妙处或缺憾,最大程度唤起学生内在的言语冲动。还以课文《三打白骨精》的教学为例,很多教师将课堂教学聚焦于对文本动词使用的准确性上。如在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对课文中的“夺”字进行体悟,深切感受猪八戒嘴馋、贪吃的本性。但笔者在教学中特意引出原著中文本的用词不是“夺”字,而是一个“拱”字,让学生在深入辨析、对比的基础上,感受这两个动词的表达效果。学生体会到了“拱”字更加贴合猪八戒本身的特点,有助于凸显猪八戒贪婪丑陋的嘴脸。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原著精妙语言的深入探讨不可使之成为阅读教学的核心,而应点到即止,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原著的兴趣,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

综上所述,无论是节选课文,还是根据原著改编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都应依据教学目标、具体学情及文本特征,恰当地引导学生将其与原著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审视原著,升华教学情境,学生才能真正潜心会文,把握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拓展名著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