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语“舌尖上的X”的扩散和转喻机制*

2016-04-04黄韵琴黄月华

关键词:转喻

黄韵琴,黄月华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流行语“舌尖上的X”的扩散和转喻机制*

黄韵琴,黄月华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摘要:“舌尖上的X”作为近年来最热门的流行语之一,其产生和流行的原因一直以来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以语料分析为基础,通过分析其变项X的不同特点,以及“舌尖上的X”可充当的句法角色,可以发现“舌尖上的X”的流行是一个动态的扩散过程,在对其进行词语框填的过程中,其流行语义发生了丰富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基于认知突显原则的转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舌尖上的X;扩散;转喻;认知突显

自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后,“舌尖体”开始席卷各大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舌尖上的X”迅速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流行语之一,出现了诸如“舌尖上的四川”、“舌尖上的安全”等让人耳目一新的表达。这一流行语现象立刻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关注,有学者分别从转喻、构式、社会心理学等方面对其形成及流行的原因进行分析,丰富了关于此流行语的研究[1]。

笔者通过在人民网上的检索,收集到关于“舌尖上的X”的语料174条。通过对这些语料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填入流行语框架的变项“X”扩散到了各类词语,而转喻是此流行语得到迅速扩散的关键因素。笔者试图从转喻机制出发,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探析“舌尖上的X”形成及扩散的原因。

一、变项X的特点

“舌尖体”始于“舌尖上的中国”这一表达,早期出现“舌尖上的X”,变项X大都为两字地名。随着时间推移,“舌尖上的X”越来越普及,形成了独特的“舌尖体”。变项X的用词越来越丰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集中表现在X的字数和词性上。与此同时,流行语“舌尖上的X”也充当了各类句法角色。

(一)X的字数

在笔者搜集到的174条语料中,X为单字词的有2个,分别是“爱”和“毒”,X为双字词的有134个,X为三字词的有18个,X为四字词的有15个,X为五字词、七字词及八字词的共4个。其中,X为双字词的流行语占到总数的77%。很明显,X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为双字词。这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作为流行语“舌尖上的X”的起源,在这个流行语家族中占据了原型中心地位,因而,X的字数与“中国”字数越接近,其原型特征越强。“中国”是双字词,在后来出现的流行语中,特别是“舌尖体”刚开始流行时,X为双字词时,最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而补充到“舌尖上的X”流行语框架中,因而占到大多数。同时,通过分析语料可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进入到此流行语框架的X的词语逐渐不再限制于双字词,而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单字词、三字词甚至八字词,这也反映了流行语“舌尖上的X”在不断扩散的过程。

(二)X的词类

通过语料分析可以发现,可进入流行语框架“舌尖上的X”的词类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2]在搜集到的174条语料中,变项X为名词的有119个,动词有32个,形容词有23个,分别占到总数的68.4%、18.4%和13.2%。可见,具有较强原型特征的名词最常被大众选择进入流行语框架。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在119个可作为变项X的名词中,双字词有83个,占到名词总数的69.7%。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双字名词“中国”作为流行语“舌尖上的X”中变项X的原型,其特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进入到此流行语框架的词语类型。

在搜集到的语料中,首先,可作为变项X的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如地名(巴黎、无锡等)、机构(联合国等)、节日(中秋、端午等);还包括普通名词,如个体名词(螃蟹、石头等)、抽象名词(爱情、乡愁等),以及复合名词(异域风情、吉林美食等)。其次,可作为变项X的动词包括及物动词(浪费、选择等)和不及物动词(毕业、冒险等)。再次,可作为变项X的形容词包括性质形容词(安全、腐败等)和状态形容词(温暖、清凉等)。值得一提的是,变项X还可是英语单词,在搜集到的语料中就出现了“舌尖上的PK”这一用法。可见,可填入流行语框架的变项X的词类是丰富多样的,其限制是随着时间推移和流行语的扩散而逐渐减少的。

(三)“舌尖上的X”的句法角色

流行语“舌尖上的X”作为名词短语,可充当各种不同的句法角色,主要是主语、宾语,有时也能充当定语。而我们发现,同一短语在不同的句子中也常充当不同的句法角色,如“舌尖上的安全”这一短语在不同的句子中就可充当主语、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

例1:眼下,“舌尖上的安全”正成为社会舆论的持续热点。只要有任何食品安全方面的风吹草动,就会引发广泛关注。[3]

例2:从检查的整体情况来看,各盟市高度重视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确保广大建筑从业人员“舌尖上的安全” 。[4]

(1)根据生产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提供的基础数据,分别进行成本单价核算和成本总价核算。

例3:关于烟台苹果、国产牛奶的负面新闻不是个例,当年复一日面对这类新闻时,消费者除了选择暂时不吃,别无他法。究竟谁来为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5]

通过以上3个例句可看出,“舌尖上的安全”这一短语在三个句子中分别充当主语和宾语。在例2中,其充当的是动词“确保”的宾语,例3中,其充当的是介词“为”的宾语。在少数情况下,流行语“舌尖上的X”也可充当定语。

例4:不少经销商主动压缩高档茶比例,推出价格相对适中的产品,并通过简化包装等方式,带动被称为“舌尖上的奢侈品”的西湖龙井明前茶逐步回归平民。[6]

可见,流行语“舌尖上的X”可在不同的句子中充当不同的句法角色,因此其更能满足大众表达的欲望和创新的快感,这也是其在近年来得到迅速扩散的原因之一。

二、 流行语“舌尖上的X”的扩散

流行在语言层面的体现就是语言项目的扩散。语言学把“一段时间内某一地区一种语言使用的增多”称为语言扩散(language spread),借用这一概念,我们将一个流行语在某一时期使用的迅速增多也称之为扩散。扩散的实质就是将某一流行语运用于越来越多的对象,就一般的规律而言,开始时只是语义的变化,更进一步的要求则会推动语言的形式也发生变化。[7]作为近年来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流行语“舌尖上的X”,其扩散必然经历了一个动态的过程。

流行语“舌尖上的X”起源于央视纪录片名《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向观众呈现了中国各地区的特色传统小吃,让人垂涎欲滴。自2012年5月纪录片播出后,“舌尖上的中国”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达立刻引起了大众的关注,成为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上了各大网络媒体的热搜榜,这一表述语自然迅速成了流行语。而在当今社会,人们都存在一种“求同存异”的心理,一方面喜欢运用流行语使自己融入社会,顺应潮流,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有所创新,彰显个性。于是,对于“舌尖上的中国”这一流行语,在合适的场合中人们会马上从脑海中提取出来投入使用,而在不合适的场合中人们便会想办法使之适应当时的语境。

在一个流行语上,保留了敏感于流行语义的成分而替换掉指向具体表达情景的不敏感成分,流行语就能获得更为宽广的扩散范围[7]。在流行语“舌尖上的中国”中,“舌尖上的”这四个字是使之流行的关键所在,“中国”两字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情景而被更换,且不会影响其流行性。因而,“舌尖上的X”可从“舌尖上的中国”这一流行语中提取出来,成为一个流行语的框架,人们可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选择填入框架的变项X,这个过程可称之为框填。与一般流行语仅靠词义所指范围扩大来适应新的使用情境不同,框填式流行语的流行载体是框架,要在新情境使用它就需要充填进适应这一情境的新词语。框填式流行语的流行过程就是变项充填的过程,每一次充填就意味着该流行语的一次扩散。[8]因此,框填是一种很好的扩散流行语的手段。

根据分类,可以把“舌尖上的X”看作是词语流行语,而对其进行框填便属于词语框填的一种。通过对其进行框填,人们可创造大量适合表达情景的流行语,而在此过程中,“舌尖上的X”的流行语义通常会发生两个层面上的变化。一个是通过对X进行不同词语的充填而带来的流行语整体语义上的变化,另一个是“舌尖上的X”这一流行语框架的语义本身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在语料中出现的“舌尖上的校园”、“舌尖上的满足”、“舌尖上的人物”和“舌尖上的母亲”,首先,它们整体的流行语义根据所填的不同词语发生了变化;其次,“舌尖上的X”这一框架的流行语义也根据所填的词语发生了变化。根据语料分析可知其分别为:(1)某地的美食;(2)与味觉有关的;(3)热议的;(4)健谈的。这样的变化使得流行语“舌尖上的X”的语义得到最大程度的丰富,使其尽可能满足人们表达的需要,因而得到广泛的扩散。而在这一过程中,转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三、“舌尖上的X”的转喻机制

通常人们把转喻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而依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转喻基于人们的基本经验,其实质是概念性的,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转喻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9]。莱考夫(Lakoff)于1987年提出了理想认知模型(ICM),在此基础上可将转喻的类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整体ICM与其部分之间的转喻关系,一种是一个ICM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关系。在流行语“舌尖上的X”的扩散中,其流行语义的变化经历了不同类型的转喻过程。而在此过程中,“舌尖”一词是流行语义变化的基础和核心。根据对语料的分析,可将其发生转喻后的流行语义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与味觉有关的

例5:在一些吃货的眼里,美味的小龙虾配上一杯小酒,算是这道菜的高级享受。可舌尖上的满足并不代表着身体可以“买账” 。[10]

该例中,“舌尖上的满足”表达的语义是“味觉上的满足”。通过分析,我们可将“舌尖”转喻“味觉”的过程具体表示为 “舌尖—舌头—味觉”。舌尖作为舌头的一部分,其间包含的是部分转喻整体(part for whole)这一关系。而舌头是体会味觉的主要器官,因此舌头转喻味觉包含的是器官转喻知觉(organ for perception)这一转喻类型属于一个ICM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关系。

(二)与食物有关的

例6:近年来,由媒体征集或网友自发晒出的各地年货琳琅满目,散发着浓郁的家乡年味儿,下面就来盘点一下各地最具特色的春节美食,一品“舌尖上的春节”。[11]

该例中,“舌尖上的春节”表达的语义是“春节的各种美食”。“舌尖”转喻“美食”,其转喻发生的过程可表示为“舌尖—舌头—品尝—美食”。舌尖与舌头之间的关系在上文中已提到,而舌头转喻品尝体现的是工具转喻行为(instrument for action )这一转喻类型,因为我们可将舌头看做是品尝这一动作的工具。而美食作为品尝这一动作的对象,在它们之间发生的转喻类型是行为转喻行为中的实体(action for object)。这两种转喻类型都属于在一个ICM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12]

(三)与话语有关的

例7:不管如何,面对航空服务中的突发性事件,航空公司应当第一时间表达“舌尖上的歉意”,而非一味的推卸责任,找理由搪塞。[13]

该例中,“舌尖上的歉意”旨在表达“用口头话语表示歉意”,“舌尖”转喻“话语”,其转喻发生的过程表示为“舌尖—舌头—说话—话语”。我们知道,舌头不仅具有品尝的功能,还是人类说话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舌头转喻说话同样属于工具转喻行为这一转喻类型。而话语作为说话的产出物,是这一行为的产品,因此说话与话语之间属于行为转喻产品(action for product)这一转喻类型。它们同样都属于一个ICM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

(四)热议的/健谈的

例8:戛纳一游让杨幂成了舌尖上的话题女星,人红难免是非多,她懂。[14]

例9:因为“重口味”的麻辣话语和火爆的个性,宋丹丹被网友戏称为“舌尖上的丈母娘”。[15]

例8中“舌尖上的话题女星”意思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女星”,而例9中“舌尖上的丈母娘”意为“健谈的、能说会道的丈母娘”,“舌尖”转喻“热议的/健谈的”,其过程可表示为“舌尖—舌头—说话—热议的/健谈的”。其中,前三个词之间的转喻类型在上文已有提及,而“说话—热议的/健谈的”这一转喻过程体现的是行为转喻结果(action for result)这一转喻类型,也属于在一个ICM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

四、“舌尖上的X”的突显性

突显是知觉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突显的事物是容易吸引人注意的事物,是容易识别、处理和记忆的事物。转喻的突显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16]兰盖克(Langacker)认为,转喻由相对突显的原则提供理据,高度突显的实体作为认知参照点唤起其他不那么突显的实体。而认知中的突显原则在“舌尖”的转喻过程中也有所体现。首先,用“舌尖”而非“舌中”转喻“舌头”是基于“最初和最后的突显性高于中间的”(initial or final over middle)这一突显原则,而用“舌尖”而非“舌根”来转喻“舌头”是因为相比于舌根,舌尖的可见度更高,这体现的是“可见的突显性高于不可见的”(visible over invisible)这一突显原则。其次,在“舌头”转喻“味觉”这一过程中,体现的则是“起功能的突显性高于不起功能的”(functional over non-functional),因为通过人们的基本经验可知,相对于嘴巴和牙齿等器官,舌头是体验味觉的最主要的器官,尤其是舌尖,因此用“舌头”来转喻“味觉”是最符合认知突显原则的。因此,使用转喻词语并非是任意的,而是与人们的经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式息息相关的。

结语

流行语“舌尖上的X”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扩散,主要表现为变项X在字数和词性上呈现出的多样化,以及“舌尖上的X”这一短语在句法角色中的丰富化。这一流行语作为框填式流行语,其扩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在整体流行语义和流行框架语义的相互作用与变化中。而转喻作为其流行语义变化最关键的因素,在遵循认知突显原则的前提下,主要体现为一个ICM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关系,其多样的转喻类型为流行语“舌尖上的X”的扩散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满足了人们“求同存异”的创新心理,推动了语言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洁.浅析现代汉语流行语“舌尖上的X”[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3):80-82.

[2]熊丹.汉语流行语“舌尖上的X”的认知解释[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20-26.

[3]任翀.食品安全还得亮出来[EB/OL].(2013-03-20)[2015-11-01].http:∥www.people.com.cn/24hour/n/2013/0320/c25408-20845902.html.

[4]李永桃,魏奎锷,班闻佑.内蒙古抽检建筑工地食堂[EB/OL].(2014-09-15)[2015-11-01].http:∥nm.people.com.cn/n/2014/0915/c196667-22311389.html.

[5]6月13日:毒苹果国产奶,谁为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EB/OL].(2012-06-13)[2015-11-01].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0846/18171352.html.

[6]韩传号.西湖龙井明前茶“舌尖上的奢侈品”逐步回归平民[EB/OL].(2014-04-07)[2015-11-01].http:∥zj.people.com.cn/n/2014/0407/c186327-20940518.html.

[7]辛仪烨.流行语的扩散:从泛化到框填:评本刊2009年的流行语研究,兼论一个流行语研究框架的建构[J].当代修辞学,2010(2):33-49.

[8]俞燕,仇立颖.框填式流行语何以如此流行?[J].修辞学习,2009(6):71-80.

[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16.

[10]张秀丽,游华玲.小龙虾配“药酒”中毒风险大[EB/OL].(2014-01-14)[2015-11-01].http:∥shipin.people.com.cn/n/2014/0114/c85914-24113018.html.

[11]陈苑.特色美食浓郁家乡年味儿网友邀您一品“舌尖上的春节”[EB/OL].(2014-01-22)[2015-11-01].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123/c87423-24201453.html.

[12]RADDEN G, KOVECSES Z. 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M]∥PATHER K-U, RADDEN G.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1999:17-59.

[13]刘建国.“舌尖上的歉意”为何迟迟不到[EB/OL].(2012-08-15)[2015-11-01].http:∥search.people.com.cn/rmw/GB/rmwsearch/gj_search_pd.jsp#.

[14]金力维.杨幂聊“末日”生活首谈感情:刘恺威改变了我[EB/OL].(2012-06-08)[2015-11-01].http:∥ent.people.com.cn/GB/18112543.html.

[15]苗春,胡筱.揭秘《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四大卫视爆红五大“秘诀” [EB/OL].(2012-06-18)[2015-11-01].http:∥culture.people.com.cn/GB/106905/18215494.html.

[16]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3-15.

(责任编辑:张燕)

The Diffusion and Metonymic Mechanism of the Catchwords“Shejian Shang De X”

HUANG Yunqin, HUANG Yuehu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76)

Abstract:A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catchwords in recent years, the origin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Shejian Shang De X” have drawn much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Based on the corpus analysis, it has been found by the researchers,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able X and the acceptable syntactic role of the “Shejian Shang De X”, that the popularity of “Shejian Shang De X” is a dynamic diffusion process. The meaning of catchwords has been changed and enriched during its frame-filling process, in which the metonymy based on cognitive salience plays a key role.

Key words:“Shejian Shang De X”; diffusion; metonymy; cognitive salience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95(2016)02-0056-05

作者简介:黄韵琴,女,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黄月华,女,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3

猜你喜欢

转喻
转喻概念化时间的理据浅析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隐喻、转喻新奇搭配习得状况研究
浅析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演变中的作用
转喻式翻译理论对法律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语用推理中转喻的运用
认知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死亡委婉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