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网络语言的模糊性对思维的影响*

2016-04-04廖雷朝

关键词:模糊性网民汉语

廖雷朝

(1.华东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062;2.云南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云南 昆明 650091)



中国网络语言的模糊性对思维的影响*

廖雷朝1,2

(1.华东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062;2.云南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中国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由汉语本身具有模糊性这一特点衍生而来。模糊性在中国网络语言的各个层面均有体现,主要是出于网络交际特点、创新、意义变更或重组的需要,也反映了网民心理上的困惑。它对使用者的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利有弊,应予辩证和理性地看待。

关键词:网络语言;模糊性;思维

引言

2015年5月22号,《中国时报》发文称:“被科技绑架却无感的低头族越来越多。”[1]低头族们在互联网上使用的语言属于网络语言。专家学者们从社会语言学、语体学、语用学等多方位、多视角对网络语言进行了研究,其中微观研究较多,宏观研究或学科关联性研究较少。模糊性是世界上各种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网络语言自然也具有模糊性这一特点。学界对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研究多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语义、语境和语用方面的模糊性进行分析。如张鹏华、潘一的《网络语言模糊性》一文是从交际社会语言学观点展开研究的。[2]梁琦秋、程婷立的《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文化基础》一文中,在“网络语言模糊性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大论点下有“思维方式特点是网络语言语义模糊的认知动因”的分论点。[3]笔者从网络语言的模糊性对思维影响的角度进行研究,从具象的语言出发去观察抽象的思维及其在语言影响下的变化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也是艰巨的任务,目前学界对这一选题的研究尚需展开与深入。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指出:“有不同世界观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说话方式和思考方式的独特性,视之为‘逻辑的必然’。”[4]但“圈外人”不这么看。同理,网民和非网民、“网内”和“网外”对此问题必然存在认知上的差异。

一、中国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界定

对“网络语言”概念的界定较早的是于根元,“‘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中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5]。在他主编的《应用语言学概论》一书中,于根元又补充了一点:“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论坛和聊天室的具有特点的用语。”[6]笔者认为,中国网络语言是中国网民们在网络交际语境中使用的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杂糅的、拓展了的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的语体特征。中国网络语言以网络汉语为主体,主要指现代汉语以及网络新鲜词或新鲜表达方式,同时还有部分外语以及这些外语与汉语结合的变异体、图片、表情符号、各种语码之间的转换等等。

中国网络语言的模糊性,是指网民在网络交际语境下使用以网络汉语为主体的语言时由汉语本身的模糊性、网络交际特点以及思想困惑引发的语言模糊性。网络环境和网络交际特点是我们在研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规定性。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这一矛盾的对立面在有效交流中会形成动态转换。思想的困惑为一时“言不达意”的表现,也不是一定会带来误解和困惑。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中国网络语言并非隔离在汉语系统或者更大的世界各种语言系统之外,它是从属其中的一个动态开放、立体多面的符号系统。对中国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研究不能脱离对网民认知心理和语用实践的观察,要注意在网络环境之外语言的模糊性在更大范围内的接受度问题。

二、网络语言模糊性的形成机制

(一)衍生于汉语本身的模糊性

无论是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使用的语言,都具有模糊性这一特征,这源于客观事物本身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是语言符号本身的一个基本属性。季羡林先生在《作诗与参禅》一文中提到:“据我个人的看法,没有形态变化的汉语是世界上模糊性最强的语言。”[7]网络语言构成的主体部分是现代汉语,其模糊性的形成主要还是源于汉语本身的模糊性。

首先,汉语是一种意合型语言,具有一音多意、高语境依赖、多隐喻、诗歌性等特点。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里没有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既无人称,又无时态,需要读者对词语内涵意义的理解和一定的想象力的加入。其次,汉字信息量大。据2012年4月10日《华商晨报》报道,《经济学人》杂志刊文指出,世界各国语言中,从通过微博短短140字的传播力的统计来看,言简意赅的汉语是微博传播的最佳语言。[8]可越是信息量大的文字或语言,其所载信息的稳定性就相对差一些,模糊性则强一些。比如网络上流行的一个帖子,讲的是让外国人崩溃的汉语,其中有这么几条:(1)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2)女孩给男朋友打电话: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由上述例子可见,汉语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衍生而来的网络汉语在指称和陈述上具有灵活性,在结构规则上具有不精确性和对规则的违反。

(二)由网络交际特点引发的模糊性

网络交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即时和快速。大量的缩略语被使用,但这些缩略语常常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例如“MS”在网络用语中最常用的是:(1)“貌似”的缩写;(2)ms= MOBILE SUIT,指机动战士高达,是日本系列动画《机动战士高达》中的主角性机器人;(3)MS是“牧师”的简称,网络游戏《魔兽》里都是用开头的拼音简写的;(4)Microsoft,“微软”的称呼;(5)网络语:ms=没事。 还有在网络中不常见但也可能使用的以下意思:(1)Multiple Sclerosis (多发性硬化);(2)科学学士;(3)质谱分析法;(4)manuscript (手稿)。再比如:BT 既可指一种下载软件,也可指“变态”;ZT 既是“转帖”也是“猪头”;DD 既是“弟弟”也是“东东”;PP 既是“片片”(照片)也是“屁屁”,还指“漂亮”(漂漂)、“票票”(钞票)。

网络交际的第二个特点是“天马行空”的自由创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称的随意性。如果说“冰粉”(冰冰的粉丝)还能大概联想出“粉”和英文中fan(迷)的关联,李宇春的粉丝被称为“玉米”,就需要更多联想了。(2)名词动词化。比如“短信我”(发短信给我) 还比较好理解,“在度娘”(查百度)就真的和“娘”或“姑娘”没什么关系了。(3) 名词被当作形容词使用。在传统汉语中,副词用于修饰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但是在网络语言中有很多活用现象。例如,奥运时评“开幕式,很美丽,很中国”,“很中国”表示很有中国特色;又如“很男人”表示“很有男子气概”,再转一道弯,写成“很man”就需要懂点儿英语才能理解。(4)意义的变更和重组也容易带来模糊性。网络语言中存在大量谐音代字、别字构词、旧词歪解、旧词新解、拆字构词、重叠式构词的现象,一方面使得语言形式多样化,一方面也导致语义的模糊性。一些新的词语组合乍看像成语,其实是一个完整句子的缩略,如“累觉不爱”(太累了觉得不想爱了);“不明觉厉”(不明白所以觉得很厉害);“成吉思汗”本是人名,但在网络语言中是“汗”之后一个更加夸张的说法,如果对“汗”“狂汗”“瀑布汗”这一系列网络用词不熟悉,很难把“成吉思汗”和 “实在是无言以对”联系起来。

网络交际的第三个特点是“隔着屏幕”的沟通。这种物理空间上的隔离将社会的个体与群体分离开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就在我的面前,我们都在玩手机”。网络交际受欢迎的一大因素是使用者能比在真实情境中更加随心所欲地使用语言,较少受到身份和地域的限制,而这也是导致网络语言模糊性生成的原因之一。如网友发帖子“在看陈医生的演唱会”,如不打开配发的图片,或者对“陈奕迅”被戏称为“陈医生”这一情况不熟悉(陈奕迅的英文名Eason,读起来和“医生”的拼音相似),很难猜出该帖说的是“在看陈奕迅演唱会”,使用“陈医生”的人潜意识里把自己对该歌手的熟悉和喜爱推己及人了。

(三)与心理之“惑”对应的语言模糊

维索尔伦(Verschueren) 的语言顺应理论告诉我们, 语言的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 它和人类生活中的认知、社会以及文化因素密切相关。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 和顺应性(adaptability)。[9]网络语言中的模糊性首先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对于无法弄清楚的一些事情表达的心理“困惑”和“混沌”。如陈冠希事件之后,“打酱油”一词迅速在网络窜红,网民用此来表达一种沉默的旁观者心态。如问:“你对某某怎么看?”答:“我是来打酱油的。”

据2010年12月8日《南方都市报》对网络热词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一位是“神马都是浮云”,使用率高达66.7%。[10]“神马”来自与其发音相同的词“什么”;“浮云”源自杜甫的诗句“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可叹诗》),与“白云苍狗”有意思上的相通之处,即“变化万端”之意,表达了人们对千变万化的人生的困惑与无力把握。2015年,歌手“秋裤大叔”的一首《我想静静》引发了网友们的调侃:“我说我想静静/你却问静静是谁/……好吧/别再惹是生非/免得又吵嘴。”*《我想静静》由张瀚元作词,陈伟作曲 ,2015年2月3日发行。歌中的“静静”指“静一静”,但被误解为“某女孩的名字”。网民们就此打趣道:某男子说“我想停停(婷婷)”,却被老婆质问“刚想完静静,又想停停(婷婷)了?”男子无奈:人生真累啊!“静静”和“停停”这两个看似不经意使用的词,其实反映了人们在喧嚣的现实中茫然和疲惫的心态。2015年还有一个网络热词“然并卵”,是“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的缩略语,同样表达了网民们一种无奈和调侃的心理,这个一眼看上去猜不出涵义的词反而在心理意义上达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三、网络语言的模糊性在思维上的体现

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自身规律存在和发展的。精确和模糊的对立,只有在事物与人发生认识关系的前提下,即只有在认识论范围内才有意义。网络语言的模糊性对使用者思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需要一味的批评,而应该辩证和理性地看待。正如查德(Zadeh)所说:“人类语言表达主客观模糊性的能力特别引人注目,或许从研究模糊语言入手,就能把握思维主客观的模糊性,找出处理这些模糊性的方法。”[11]

(一)网络“超文本”带来海量信息的“便利”和“处理困难”

网络中的文本是一种“超文本”,从理论上来说,网络“超文本”可以从网络中的任何一点发散到其他任何点,点与点之间可以是直接联系也可以是间接联系,甚至可以毫无关联。如今“问度娘(上网查百度)”成为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时的选择,部分替代了查阅词典或参考书的方式,在信息的获取上有一定的便利性。

与此同时,由于网络语言中各个信息要素之间对逻辑性的需求大大降低,在言语表达中可自由调换先后次序,更改结构,跳跃性强,人们的思维方式趋于“机器化”,表现为人们对各种搜索引擎的频繁使用,对翻译软件和第三方电子平台的依赖。人们不断更新版本,不断点击、浏览、比较,习惯了拼接、留言、打各种电脑补丁,可是很难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对事物的认知是碎片化和功利性的。此外,读者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的时候固然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会收集到事先没有预想到的信息,甚至是一些垃圾信息,或恶意网站对使用者进行“信息反收集”或“广告强推”。在对不需要的信息进行排除的过程中,一是浪费了不少时间,二是也可能会被某些无关信息吸引,而忘了最早搜索的初衷,导致思维的散漫,出现选择困难和处理困难。

(二)“自媒体”时代网民“被模糊”后的反应

由于网络的普及,加上其快速传播的特点,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也随之提高。可以说,每一个网民都是“自媒体”,晒宝贝,晒美食,分享读书心得,旅游感想以及“心灵鸡汤”的链接。关注新闻热点,各种事件真相通过路人实拍,网友们的自发搜索和转发,通过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营造了强大的“意见环境”,甚至可以对公众舆论起到导向的作用。 网络带来了开放、自由度较高的舆论环境。对于似是而非的新闻用词,网民们在无可奈何地“被模糊”同时甚至“被愚弄”。面对这种“被模糊”,网民们在语言上有反应,在行动上有反击。比如“汉语盘点2014”[12]中的年度国际字词“失”“马航”源于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两架客机MH370失联和MH17失事事件。如果说,电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以及歌曲《时间去哪儿了》是一种对生活中亲情关系改变、生活节奏改变的慨叹,“飞机去哪儿了”则是对知情权缺失、真相未能公开的一种诘问和不满的表达。

对于一些热议事件和话题,尤其是一些虐待老人、小孩或小动物的事件,网络语言中的模糊表达如不被网民们认可,他们会行动起来求真相。通过发帖子,展开“网络接力”“人肉搜索”等方式进行揭底,使得原来描述中的模糊性走向清晰。文化评论员陈一舟认为,“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规则的颠覆只是一种表象,其背后是复杂的大众情感的表达。网络流行词语与社会文化现象的紧密联系,体现了网民对社会公平和公共道德的渴望和诉求”[13]。当然,如调查走偏,可能会伤及无辜。即便属实,一些公布当事人及其家人隐私信息的做法或上门攻击等过激行为是不可取的,甚至会触犯法律。

(三)图片化、标题党流行,浅阅读引发注意力的涣散

图片化的趋势是网络语言里的一个显性特征。在海量的信息中,相对文字而言,视觉性的符号更为直观。现代教学中多采用PPT,插入各种音视频,以色彩、声音和影像来综合刺激。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被纯粹的文字吸引。各方媒体为了较高的点击率和阅读量,信息发布时也尽量用各种图片或音视频来吸睛。“标题党”是网络新闻和某些微博公众号的惯用手法,多采用夸张或容易引起争议的标题。为了“夺人眼球”,有时甚至故意往色情暴力上靠拢,比如“美女在地铁上被人摸大腿”配合的视频只不过是婴儿车里的小孩子在摸妈妈的腿。还有一种则是给人们一种从众的心理压迫感,如对“不得不”的滥用,对“十大”的乱用。如“你此生不得不去的十个地方”其实不过是对一些旅游点的推荐。有的帖子标题严重夸张,标以“内部流出”“引起万人转发,很快被删”等字样。标题党的流行是对夸张和怪诞效果的过度使用。见惯不怪,长期的刺激使得读者大脑的兴奋度阀值升高,必须要更强烈的刺激才有新鲜感,这会带来思维中因“名实不符”导致的认知麻木感。

图片化和标题党的流行,再加上信息的海量更新,很多网络时代的读者陷入了“浅阅读”的迷雾中。“浅阅读”指的是简单、快速、浏览式的阅读方法,以跳跃性的方式进行“一过式”阅读,读者在阅读时通常无明确的目的性,只是作一般性了解。知无涯而生有涯,尽管阅读速度快,但对大量相似内容的“一目十行”的浏览反而引起阅读时间上的浪费和“不假思索”的阅读习惯。由于图片所占空间大,图像和色彩的刺激看似成功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但也可能让他们随时偏离本应关注的主题。图片过多或配合不当会形成思维上的打断和干扰,加之不断跳出的标题和广告的刺激,网民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和连贯,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人云亦云和情绪化阶段,不容易形成自己清晰的认知。

(四) 网络时代的“雷同”反映出自我认知的模糊

汉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深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语言重意合,重整体,讲究悟性,有一定的阶级等级性,偏好从事物之间总的联系上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网络链接的四通八达使得人们眼前的世界随着网络的延伸得以无尽的拓展。网民通过网上交流拓宽了“视界”,丰富了精神生活,有利于学习和交流。但如果任意取材,不加以分辨地使用和说明,可能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甚至侵犯了原创的版权。网络上有各种原创作品熠熠生辉,也有各种模仿或抄袭之作企图鱼目混珠,但终会有无可遁迹之时。

很多时候,信息量的爆炸掩盖了信息质量的低劣和深度的贫乏,“拿来主义”盛行。有学者说:“到处都是信息,惟独没有思考的头脑。”[14]一些文章或剧本改头换面后的雷同被人发觉时,这些抄袭或模仿者有的“客气”地说声“纯属无意”,有的则厚颜表示“英雄所见略同”。2015年某大学的校庆宣传片风波令人感叹高校创意的缺乏。这一事件后的“撤片”和“官微道歉” 表达出了诚意和歉意。宣传片风波反映出人们对于时空背景可替换性的“大胆尝试”,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源于人们对细节和技术的关注超过了对整体创作思路的把握,居然忘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发乎于心”。这只是自我文化认知模糊的万千例子中的一个,给我们的警示是对原创的尊重,在看似炫目的技术手段和特效背后,真心实意更重要。

结语

精通9种语言的辜鸿铭指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这便是为什么即使是古代的中国人的一封散文体短信,读起来也象一首诗的缘故。”[15]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在 《现象学与神学》一文中指出:“当代社会有一种危险的倾向,企图使一切对象物化、客观化,将科技思维方式扩展到所有的生活领域。”[16]网络语言既达不到“诗的语言”的高度,也不凸显“逻辑思维”,网络语言的存在本身就具有不定性、成长性。作为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社会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网络语言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因为互联网的特殊传播机制而生成的新的语言形式以及对传统语言改造和延伸的部分中,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均有表现,也反映了网民们的心理之“惑”。网络语言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模糊性,充满创造力,但这并不等同于对任意性和个体性的全盘接受。人们通过语言认识世界,这个世界是感性和理性并存的,因此,具备模糊性特征的网络语言里总有一部分保持模糊,一部分渐渐明晰起来,另一部分则被摒弃。

参考文献:

[1] 赵哲圣.零存在感的低头族[N/OL].中国时报,2015-05-22[2015-12-01].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2001654-260109.

[2] 张鹏华,潘一.网络语言模糊性[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5):51-53.

[3] 梁琦秋,程婷立.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文化基础[J].江西社会科学,2011(12):182.

[4] 沃尔夫.作为精确科学的语言学[M]∥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高一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35-236.

[5] 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2.

[6] 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37.

[7] 季羡林.季羡林谈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233.

[8] 金煜.汉语是微博传播的最佳语言[N/OL].华商晨报,2012-04-10[2015-11-25].http:∥news.liao1.com/epaper/hscb/html/2012-04/10/node_108.htm.

[9] 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4):428-435.

[10] 林静静.2010年,神马都是浮云[N/OL].南方日报,2010-12-21[2015-12-09].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0-12/21/content_6907960.htm.

[11]查德.模糊集合、语言变量及模糊逻辑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8.

[12] 黄维.“汉语盘点2014”年度字词揭晓:语言释放时代正能量[EB/OL].(2014-12-19)[2015-12-11].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219/c87423-26241048.html.

[13] 陈一舟. 所谓“保卫汉语”不过是一场虚构的战斗罢了[N].北京青年周刊,2010-01-06(10).

[14] 李河.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76.

[15]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2:8.

[16] 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4.

(责任编辑:袁茹)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95(2016)02-0051-05

作者简介:廖雷朝,女,云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英对比、哲学语言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 -20

猜你喜欢

模糊性网民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