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究其言,竟其情

2016-03-31范剑萍

关键词:现代诗意象教学内容

范剑萍

摘 要:根据诗歌“持也”和“陌生化”的语言特点,现代诗教学应从字词所表达的意义和它的词典意义的差别,让学生体味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或张力。现代诗教学内容确定的途径是:究其“诗家语”,定目标;解密“反常语”,悟其情;在吟诵中还原,以声悟情。

关键词:现代诗;教学内容;意象

一、现代诗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

(一)诗者,持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说:“诗者,持也。”[1]持,就是控制、节制的意思,也就是有所控制、节制地表情达意。诗歌是情感、志向的艺术表现,它以极凝练精致的语言唤起极丰富的意象和情趣,这就是“含蓄”。诗歌语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刘勰所论,虽是针对古代诗歌而言,然同样适合现代诗。

现代诗之别于其他文学体裁,在于其语言之对规范语言的变异。诗歌语言既不同于日常语言,也不同于散文语言、小说语言。现代诗常以独具特点的“诗家语”编织文本,音韵谐畅,且不直接说“言志”“言情”的话,而用意象或意象组合说话。俄国形式主义理论认为,诗歌王国的语言是日常语言的变形,是把日常语言“陌生化”了,以重新唤起人对事物的审美注意。基于此特点,笔者以为,现代诗的教学应读出陌生化语言背后的诗意。

(二)学情,始也

研究学生所需,研究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对现代诗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不喜欢。学生自有一套网络用语,他们喜欢用他们自创的语言交流,而对凝练的诗歌语言则缺乏耐心和感悟。然而,他们又喜欢挑战,喜欢文艺腔,而现代诗诵读正好符合这种需求。所以把握学生学情,诊断学生对一首现代诗的初读感受,尤为重要。

二、现代诗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究其“诗家语”,定目标

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读百遍”容易实现,但“其义自见”还需要靠“研”与“究”,需要教师和学生浸入语言,去发现文本中语言创造的妙处。文本中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东西,极有可能是最巧妙之处。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一首朦胧诗,诗人没有刻意去追求个人化的意象与词汇,“朦”而不“胧”,“现实的黑暗”与“理想的光明”的差别在审美情怀的观照下无限扩大。怎么让学生领略不怎么朦胧的“朦胧”诗和朦胧之外的“变奏”?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先静静地读《星星变奏曲》,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多关于语言的陌生化):

● 为什么是“星星变奏曲”?“变奏曲”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变奏”的?

● 怎么理解“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和“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 为什么说“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

●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是什么声音闪闪烁烁?

●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风怎么能吹落星星?

笔者与学生一起素读诗歌,追究语言特点:这些语言为什么要这样组合排列?这样陌生化的语言后面有怎样的用意?笔者认为,教学应把陌生化的字词还原到生活中,联系阅读经验比较,再联系全诗和上下文意境启发学生想象、感受、理解:比如“星星”是黑夜里的光明使者,是引导者,星星力量微弱,柔和温暖,有方向而充满希望,天上的星星有时是地上众人的象征,星星映在湖中,闪闪烁烁,非常动人,而风暴来临星星被遮蔽不见……

基于此,《星星变奏曲》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细读批注,理解“星星”这个核心意象的多变内涵,读出“变奏”味;

2.还原联系,品味意象,读懂诗中“反常的语言”表现的张力;

3.诵读想象,读出现实和理想距离遥远及理想不灭的情感。

(二)解密“反常语”,悟其情

解密“反常的语言”,就是把语言还原,还原到文字的源头,还原到古典诗词中,还原到生活的真实,那么诗人故意转个弯含蓄表达的诗家语,才会显现艺术魅力。

1.把名词还原,感悟意象组合传递的内蕴

诗歌语言产生陌生化效果的方法有很多,意象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运用于诗歌的隐喻当中,来实现对生活语言的陌生化,达到关注和审美目的。比如在“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中,“诗”“星”“蜜蜂”是名词,是赋予了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理解了这些意象的内蕴,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诗意。笔者在教学中把这些名词还原到生活中,还原到学生的已知经验中,来理解意象内蕴。请看如下教学片段:

生1 “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写得好奇怪,这样无理由的比喻就是诗吗?为什么读到这句诗,心里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好像是喜欢、温暖的感觉。

师 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语感不错。读诗首先要读到感觉,再去语言背后探寻这种感觉。

生2 我读到“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这句时,自己的心好像也颤动了一下,那么平常的8个字,那么熟悉的8个字,像8颗星星在我面前跳跃。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师 好感觉。那么就从熟悉的字词开始。这句传递出别样情绪的有两个名词——“星”和“蜜蜂”。咱们还原这两个名词的含义和常用语意,再联系诗句,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3 星,天上星,亮晶晶。一颗星,发着光,指引方向,如北极星,带着希望,还总会带来遐想。

生4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许多的字就是许多颗星星,就是繁星满天,多美好的夜晚啊。

师 好,再说说“蜜蜂”。说到蜜蜂,你会联想到什么?把“蜜蜂”还原到真实的生活中去。

生5 小蜜蜂嘛,采花酿蜜,非常勤劳,让人想到好吃的蜂蜜。

生6 蜜蜂,总是和春天在一起,总是和百花在一起,总是和芬芳在一起。

生7 哦,真美啊,春暖花开,蜜蜂嗡嗡,穿梭于花丛中,在花的枝头上采蜜,花枝颤动。“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心就像花儿一样开放着,美丽喜悦。我想起读过的小说中,主人公收到他意中人给的字条时百看不厌,每个字都在心里甜蜜发酵,每个字都在颤动,都有光芒。

把“星星”“蜜蜂”还原到生活中,还原到已知的生活场景中,还原出生活经验中的感觉,就可以打通这个名词背后伴随的画面、场景、感受。诗中如“星星”“蜜蜂”这样的名词还有许多,如“春天”“夜晚”“湖”“睡莲”“萤火虫”“白丁香”……要理解这些名词的暗喻,用还原想象法就比较容易感悟到物象背后的意蕴: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诗歌正是通过运用由平凡意象构建的奇特比喻, 唤起人们想象,这也正是陌生化理论所提倡的审美过程。所以诗的语言就是引导我们的密码、钥匙,我们跟着它走就可以看到平常景致中更美丽的一面。

2.把动词还原,感悟意象创生的意境

现代诗除了选用生活中常见的意象引起审美关注外,还会选用反常的动作,用出乎意料的动词创生出广阔的想象空间,带来别致的意味。如在教学中,“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一句中的“落”字引起了争议:

生1 “落日”“落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总是和“悲凉”“不舍”“时光无常”联系在一起。星星怎么可能落满天空,星星从哪里来?

生2 鸟儿落满枝头,就像树上满是花儿,而且是活泼的花儿,有生命的花儿,那是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每当夏日傍晚,老街旁浓密的梧桐树上就会传出沸沸扬扬的鸟叫声,每一棵树都歇了许多许多鸟儿,所以,诗句写的是视觉,但是仿佛听到叽叽喳喳的群鸟叫声,悦耳动听,让人喜欢。

师 联系生活所见所闻来理解诗句,读出的就是你诗意的生活,很好。这里用的是“落”字,不是“歇”也不是“停”,“歇”带有拟人化,“停”比较常规,这两个字有寻觅一个地方好歇息或者暂时停靠一下的意思,而“落”字说明什么?继续让我们用还原语言的方法来读,“落”本义是什么?

生3 掉下来,降落,落下。自由落体。

师 记得苏东坡的诗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只鸟孤独无依,又不肯随随便便停歇下来,因为它卓尔不群,所以它不可能随随便便“落”在枝头。《庄子》中鹓鶵“非梧桐不止”,不是梧桐不会停歇,说的也是不肯随随便便停歇下来,更不用说随便“落”了。那么这里用“落”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生4 自然落下,鸟儿不用挑选枝头,说明鸟儿悠闲自在随意,无所谓好的枝头或不好的枝头,随便落在哪个枝头就是最好的。正如公交车上不用去抢位置,每个人都有,而且都是好座位。

生5 哦,星星也一样,自由自在,没有刻意,没有寻找位置,落满天空,它们自有自己的位置。这样的生活该是多么悠闲自在!

师 搜寻记忆库,有没有含“落”字的古诗句,能表现自由自在悠闲之意的?

生6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桂花“落”衬出人之闲,正有此意。看来,非用这个“落”字不可啊。

师 还有“落英缤纷”“叶落归根”,是生命的自在和自然。

一究“落”这个动词,竟然有这样丰富的诗意。我们读诗,需要关注这样的动词,把动词还原,还原到它在词典中的意思、生活中的用法、古诗词等阅读中的含义,这样就会创生出带有情感画面的某种意境出来。

3.解密结构语,悟深情

现代诗的结构形式,和古体诗相比更自由,不受字数、句式、韵的限制。自由的形式和表现的情感相得益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了内容能更好地展现。所以现代诗的学习,不能忽略诗歌的结构形式。

《星星变奏曲》分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基本旋律又有变化,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首先,是意象的变奏。我们可以来看“诗”和“夜晚”两个意象的对比。第一节诗人用“诗”表现理想的生活,“诗”中的每个字都是一颗星,每天生活中的细节都如星星一样闪耀着希望的光芒。第二节诗人用“诗”来表现现实生活。现实却总是如“苦难的诗”一般,苦难得每一天如一群将要掉落的“颤抖”的星星,如厚厚的冰雪让人绝望。“夜晚”一系列意象营造了截然不同的意境。理想生活的夜晚柔软得像湖水一样充满柔情与妩媚,像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那样自在悠闲,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与希望,像鸟儿落满枝头一样自由自在。而现实生活却如“冻僵的夜晚,僵硬得像一片土地”,没有生机,没有生命活力,苦难的“风”把本已渺茫的希望之星一次又一次地吹落。通过意象意境的对比,我们可以感悟情感的“变奏”。

其次,是句式的变奏。诗人借助于不断重复的“谁不愿意”和“谁不喜欢”“谁愿意”句式,复叠强化着一片沉积已久、不可宣泄的情绪。“谁不愿意”强调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极度渴望,用“谁愿意”再次反问,则表明残酷的现实生活是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句式上“谁不愿意”与“谁愿意”的对立反问表达,既进一步拉开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又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这种遥远的距离在诗人心中造成的矛盾挣扎,而末句的“谁不喜欢”凸显诗人越是挣扎时越能超越和对诗意生活的执着。透过现实与理想距离遥远的探讨,《星星变奏曲》在呼唤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人应该诗意地栖居。

(三)在吟诵中还原,以声悟情

究竟诗家语,有一经久不衰之法,那就是吟诵。传统诗教一直重视学生的吟诵,究其原因就是让学生通过直接触摸语言、素读涵泳而达到自悟。故学诗以读为本,从读得准确到读得烂熟,再到读出疑问,进而读出情味,如此诗的语言与内蕴就不知不觉地渗透进学生内心,积淀为语文素养。

在语言文字上“究其言”品味之后,那些文字对学生而言就不再飘忽,而是成了丰富情义的载体。此时诵读,更容易想象还原语言表现的场景、画面,容易和诗人诗境声气相通。如读“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时,仿佛在春暖花开中甜蜜地微笑,声音是恬静含笑出来的。吟诵诗歌,不仅有技巧,而且是一种“还原”。还原再现直观的诗意,并合理演绎,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感觉力。

诵读想象,还可以进入自我“物化”的境界,犹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仿佛自己也是春天里“落满枝头”的自在的鸟,是“落满天空”的调皮的星星;还可以想象自己就是诗人江河,就是那个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依然执着诗意追求的江河,在吟唱着“星星变奏曲”。教师要在轻重音、节奏、停顿等外部技巧上点拨指导,通过吟诵,让现代诗语言的含蓄魅力通过声音直击学生心坎,让他们悟到文字背后的丰富情感。

参考文献:

[1]向长清. 文心雕龙浅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78.

猜你喜欢

现代诗意象教学内容
仿写有模子,习作有样子——探究小学语文四年级现代诗教学
破解现代诗的路径:我们试读几首好诗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玉人”意象蠡测
“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评选暨作品大联展”评选公告
专题·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大联展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