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功能与机制研究

2016-03-29乔江艳

关键词:第二课堂育人活动

乔江艳,孙 伟

(长春工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长春 130012)



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功能与机制研究

乔江艳,孙伟

(长春工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长春 130012)

随着高校第二课堂30多年的发展和时代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高校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它以学生成长为主线,育人过程集合了情感育人、实践育人、知识育人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设计与经营,需要构建系统的育人机制。其中,就业导向、能力为本的育人目标是育人机制的出发点,保证活动的方向性和整体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育人模式、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第二课堂活动持续运行;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则为活动提供物质供应和精神支持,确保育人质量。

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功能;育人机制

一、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发展与定位

在我国,对于第二课堂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源于教育改革初期的课外活动,与素质教育话题紧密相联。传统上对第二课堂的认识多是在第一课堂的框架下进行的。1983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朱九思先生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率先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即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随后,对于高校第二课堂的性质、功能、作用的探讨;与学生成长成才、全面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就业能力等关系的分析;第二课堂教育与具体学科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探索等研究相继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日益活跃,很多高校探索出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也愈加多样,形成大致四类活动,如结合教师科研、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各种竞赛;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培养人文精神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开阔视野、追踪前沿、培养学术品格和进取精神的各学科学术报告等。总体概括就是:学术型、竞赛型、文化艺术型和报告型第二课堂。

随着高校第二课堂的发展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对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关系、第二课堂的定位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同于之前的将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用来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的认识,人们普遍认识到第二课堂既具有辅助性又具有独立性,它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给予关注和重视,进行整体设计与规划。第二课堂的提出不是凭空而来的,其发展也不是盲目的,而是在为了实现学生的潜能开发与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反思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五大支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概括的三种关键能力,欧盟倡导的八大核心素养,还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概括起来都是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自主行动和实际执行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冲突化解、关系构建与维护等个性化的潜能发展。这些都与第二课堂倡导的理念和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契合度。第二课堂因其活动的主体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具有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与第一课堂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重要作用。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如何发挥,如何体现其优势,如何设计和经营第二课堂,使其活动更为鲜活,从而有效实现大学“泡菜坛子”的熏陶育人功能等都值得我们持续地深思和实践。

二、高校第二课堂三维功能:情感育人、实践育人与知识育人

高校第二课堂的开展水平及效果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实践证明,第二课堂在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学生的交往、帮助学生内化具体技能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和愈发持久的影响力,但是当下高校第二课堂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其育人功能的认识不足,缺乏整体的研究和系统的支持,这样必然使第二课堂的发展失去持久的生命力,学生发展也相应地受到制约。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活动以学生成长为主线,育人过程集合了情感育人、实践育人、知识育人的功能。

(一)情感育人

现在很多对课堂教学的批评,都是着眼于“技术理性”和“权威主义”,认为过度的知识教育和情感投入的缺乏是对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压制。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兴趣所在。第二课堂在设计之初的本意就是更加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个体价值和选择,注重学生优势领域的发掘,激发学生潜在的生长因素和内在创造力,帮助学生找到独特的自我。第二课堂无论从刚开始的加入到过程中各种任务的选择,再到最后的发展规划都是基于学生的兴趣、主动和自愿。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投入度和热情。学生从第二课堂中更能深入发展自己的兴趣点,从兴趣出发,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也更有目的、更投入地学习第一课堂知识,形成自己的特长,在实践中、比赛中认识自己的薄弱点和专业领域知识的缺口,扬长避短,找到自我发展的动力。

同时,第二课堂育人关系的多元化和人际交往的互动性使得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获得很多积极体验、情感滋养、智力支持和能力锻炼,这使学生受益终生。而通过第二课堂建立起来的师生情和同学情也更为牢固和密切。这是一种珍贵的成长性的情感支持。第二课堂以更为灵活的学习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一对多,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交流,这样可以使其成员交往更为频繁和深入,其思想的碰撞更加强烈,学生们可以讨论和分享看法和共同成长的话题,增强认识问题的广度,还能有选择地向团队中的榜样学习,将自我教育与榜样教育相结合。由此形成的师徒制、学长制更是代代相连,既具有延续性又有良好的朋辈互助效应,也使团队建设更加层次化,使学生社会性学习和成长更为快捷。

(二)实践育人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好地走向实践。课堂教学由于各种原因,在深度实践与应用活动方面受阻,在获得直接经验方面的能力也有限。而第二课堂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和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思考与实践,来整合、拓展与激活知识,获得个人经验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感知社会生活和感受到多样化的氛围,初步接触其未来就业所进入的环境和角色,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领域。同时,第二课堂往往以问题与课题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其情境化的体验更能体现实践效果。第二课堂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所能达到的实践育人效果,它是理论与实际相连的桥梁。

(三)知识育人

第二课堂注重情感育人和实践育人并不是忽略知识,而是更为强调实践化、问题化、多领域结合的知识。第一课堂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一对多开展教学,这样更能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但是学生在第二课堂获得的知识则更为综合性,更具有跨学科结构的特征。现在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度问题,而核心就是学生的学,知识学到了,教师的教才有效用和力量。第二课堂将分散性的课余学习与集中性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并且通过常态化的实验室或基地建设等固定下来,对于知识的学习与拓展有很大帮助。而且在这种项目式的学习中,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分工与合作,进行自主分析、判断,辨别、改造,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强化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而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摆脱了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内在精神的引领者与自我学习的陪伴者。特别是学术型第二课堂既体现学术性,又打破模式化,不失为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学生课余大部分呆在实验室里,和老师、同学在一起,不仅能验证课堂知识学的是否到位,学习新的知识,还能在耳濡目染中发现自己在思想上、专业知识上的问题,更利于改正。

三、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机制构建

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机制就是探索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管理和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规律,通过引导、激励和评价等有效手段,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效地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其中,就业导向、能力为本的育人目标是育人机制的出发点,保证活动的方向性和整体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育人模式和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第二课堂活动持续运行;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则为活动提供物质供应和精神支持,确保育人质量。

(一)就业导向、能力为本的育人目标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从目标、方案、过程监控到学习成果检验、反馈的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育人目标与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第二课堂虽然较之第一课堂有更为灵活的形式,但是也不是盲目地为了活动而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而每一次的目标实现都是对长远目标实现的渐进过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知与行,知道与做到有着很大的差距。光会纸上谈兵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大学的教学内容不同于中小学。学生学习的四年决定了他未来走向社会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所以,为弥补第一课堂的局限,第二课堂就要在推动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发挥作用。让第二课堂活动成为学生找准特长、探寻自我发展历程的最好平台,毕业生受益终生的孵化器。

在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专业知识不可或缺,第二课堂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特别是学术型第二课堂。它一般以基地、实验室为依托,并通过承接项目,参加大赛、实验实习、开展讲座讨论等方式,按照课题或项目需求制定计划,推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快速学习,从而将第一课堂中的认知记忆学习转变为实际的应用分析能力,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全程参与和多个方案的选择、多种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每一个项目或团队里,也许各自的角色和任务有差异,但是其对综合素质的锻炼都是有益的。

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第二课堂一般采取分任务式的合作方式。项目的完成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多个学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自学,更需要合作,只有大家默契配合,才能确保行动研究都朝向目标。也许毕业若干年后,学生忘记了曾经学过的知识,但是为同一目标共同奋斗的那些日夜是永久难忘的。很多参加大赛的团队从筹备到初选最后到决赛都要经历很长时间,极其考验和锻练团队成员的坚持和团队合作精神。特别是工科学生,在沟通方面相对较弱,更需要在第二课堂的开展中关注团队精神的培育。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育人模式

在第二课堂中,学生是学习和活动的主体,内容与活动安排与具体的问题相结合才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第二课堂活动更偏重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开展学习活动。而这种学习模式也是充分体现第二课堂优势的一种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能力发展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连,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与合作完成特定项目,在实践过程中,熟悉相关环境与情境,提高多种能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被动学习、个体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这是由任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为了共同的任务和目标,需要明确分工,通力合作。在第一课堂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是依赖教师讲解书本上的知识或是教师所准备好的知识,自主学习成分少,自主能力发挥不够、自主探究缺乏,而且一对多的交流模式也使学生的判断、思考围绕教师所呈现的知识点进行,而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判断、思考,对知识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不仅能强化动机,也是对现实世界和问题的切实体验,更有利于对具体环境的理解,如对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场景和所遇专业问题、人际问题等多种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三)精神与制度激励并存的激励机制

组织行为学中对激励的研究主要围绕需要、内驱力和目标等核心概念展开,精神激励尤为重要。以目标为驱动,在共同的目标和激励下,学生的学习方向性强,实用性强,更能获得解决问题、完成目标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教师“喂”变为自己“吃”,变学习知识为培养能力,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这为学生就业和更快地融入专业岗位,乃至随时代发展调整学习内容应对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团队成员基于共同的目标或者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开展活动和人际交往,更能形成共识和积极的行为,增强凝聚力,提升成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效果更为实际和长久。

与此同时,在精神激励的基础上,注重制度性引导。如由于活动资源、实验室的资源、教师资源等都是极为有限的,就需要引入筛选和竞争机制,选取那些有兴趣、能坚持、爱思考、主动性强的学生,让第二课堂的功能与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也让每一个有机会进入第二课堂的学生珍惜所得机会。再如第二课堂需要指导教师付出相当大的精力,所以将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量化并给予相应的认定,与职称评聘、评奖评优、晋升等相结合相挂钩,这样才能形成激励和示范效应,维持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学校要通过制度建设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有效促进高校第二课堂持续运行。

(四)综合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高校第二课堂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长期性与潜在性的特点,而且更为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习的表现,这种表现是整体的、形成性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结果。项目的完成与过程中具体可见的成品便于评价,但是学生在活动中能力的提升、情感的体验甚至于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变化却是不容易评价的,所以评价内容要综合化,不仅关注项目完成的程度、实践结果配合度等还需要关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如学生的参与状态、互动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学习生成状态等。同时,评价方法要更为多元化,在巩固学分制的基础上,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开放式评价与跟踪式评价相结合,如过程中的书面测评、成品制作、模拟操作、自我评价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一部分,让其成为评价的资料与数据库,形成学生平时的积累,形成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评价矩阵,这样才更能体现评价体系的教育性。

(五)平台与师资建设共进的保障机制

传统的第一课堂关注书本知识与间接经验。而相对多样化的第二课堂需要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后盾。特别是活动平台与师资建设。

实践参与的多样性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所以,要重视第二课堂创新活动平台、科研平台等的建设。要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开发多元化的活动平台,如建设以实验室、基地为依托的科技创新活动平台,第二课堂信息网络平台,第二课堂APP,微信息平台等,使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相关情况,实现信息发布,活动组织、项目选择、学分记录、评价反馈等,丰富实践形式。同时,制定创新学分管理办法、创新活动基金管理办法等,完善经费管理体制,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基金,鼓励学生多元参与,保证第二课堂有序进行。

高校第二课堂除了良好的资源平台的保障更需要教师队伍的保障。这样才能将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更好地运用,为第二课堂服务。要制定第二课堂教师指导管理方法,明确指导老师基本要求、选拔聘用、职责任务、评价考核、奖励表彰,分类组建指导教师工作团队,将专职教师、辅导员、学生处人员、教务处人员等多部门多职能人员结合起来,科学定位分工,形成对学生思想的全面立体式把握,实现同一目标,多元指导。创新导师指导方法,多提供资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勇于创新,循序渐进地参与实践。注重导师的言传身教,避免“放羊式”或“保姆式”的指导方法,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1]罗海燕.高等教育阶段第二课堂的定位反思[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3(6):59-62.

[2]刘向信.高校育人新机制探索——情感、激励、嫁接三结合[M].人民出版社,2008.

[3]王双宏.基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育人机制变革[J].教学与管理,2014(2):55-56.

[4]武晓峰,王磊.学术第二课堂: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36-40.

A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QIAO Jiang-yan,et al.

(HigherEducationStudyInstitute,ChangchunUniversityofTechnology,Changchun130012,China)

Along with over 30 years’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hanges in the demands of a new age for talent cultivation,the second classroom,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having occupied an indispensable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innovation education.Taking students’ progress as the main line,the educating process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combines the functions of emotion education,practice education and knowledge education together.The realization of these functions needs to be designed and managed;the systematic educational mechanism needs to be built.Foremost,the education goal,employment-oriented and competency-based,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al mechanism,which guarantees the right direction of activities and catches the whole.In addition,student-centered autonomous,cooperative and inquiry-based education mode as well as incentive system will be beneficial to mobilizing students’ activeness and ensure the continuous opera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s activities.Last but not least,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safeguard mechanism provide material supply and spiritual support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second classroo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ducational function;educational mechanism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1.035

2016-03-15

2014年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地方工科院校第二课堂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D14028)

乔江艳(1982—),女(汉),山西大同,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理论。

G64

A

1009-8976(2016)01-0123-04

2014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一般课题《高校第二课堂优质教育的发展机制研究》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育人活动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六小”活动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活动随手拍”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