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探索

2016-03-29赵红路陶志丹

关键词:工科英语专业外语

赵红路,陶志丹

(长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012)



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探索

赵红路,陶志丹

(长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012)

21世纪是国际交往、人才交流更为频繁的世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成为各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国内总结出的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不足。国外工科院校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经验。通过立足自身,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成了探索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途径。

地方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

上世纪90年代,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提法就已出现,并成为地方工科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在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之所以势在必行,原因如下:首先,这是进行国际交流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各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为了能够与世界接轨,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时期的中国需要大量的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要求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改革开放以来,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大量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地方工科院校在此形势下纷纷设立英语专业。由于工科院校开设英语专业时间较短又无足够的经验可以借鉴,导致在实际教学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沦入传统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日益繁荣的市场经济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又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工科院校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再次,关于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及其具体目标,国家教育大纲有明文规定。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1]最后,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来看,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而英语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自身价值。在“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要求下,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因此,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体现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追求。综上,为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地方工科院校应坚定不移地把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作为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并努力探索可行途径。

既然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说法曾被多次提及,那么如何理解此概念呢?只有对此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在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中明确思路并制定可行的方案。根据《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的划分,复合型人才分为应用类复合型及研究类复合型两类。其中,“应用类复合型人才”指不仅具有突出的英语相关知识和能力、同时还具备专业技能方面的突出经验的英语专业人才。“研究类复合型人才”指除具有卓越的英语知识和能力外,还具备专业领域理论素养或文学、文化等研究领域相关理论素养的外语专业人才[2]。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也指出,复合型英语人才应是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宽广且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能力较强和素质较高的人才。换句话说,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拥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丰富的英语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毕业后能够从事特定领域的工作且在工作岗位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3]。与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英语人才相比,复合型英语人才应该是更为和谐和全面发展的人才[4]。

二、工科院校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优势与劣势

各高校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所处城市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在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着符合本校办学特色的培养模式。概括来说,工科院校的办学优势有以下几点:第一点,工科院校拥有较为齐全的学科门类,并且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紧密相关,由此工科院校在优化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方面占有优势,此优势为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第二点,工科院校一般都有跨学科研究的传统,为英语专业教学由传统的培养模式到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创造了便利条件。第三点,工科院校的生源相对于文科类院校要好些,并且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实践能力相对较好。而且多数工科院校修读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属于理科生,这一点非常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和优化。第四点,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历史较短,教师队伍年轻化,青年人保守思想较少,接受新事物的悟性和创新的意识都比较强烈,这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而工科院校开设英语专业的劣势主要体现为:由于英语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学术方面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相对缺乏;另外,工科院校偏重生产实践和技术经验,从而导致在人文学科的建设方面发展不平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科院校对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以及理论素养的培养[5]。

三、国内工科院校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贾勤,鲁修红(2008)[3]

由表1中所列数据可以看出,英语+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占比例为98%,而英语+专业院校的培养模式仅占2%。由此我们得出地方工科院校在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上主要采取英语+专业方向的模式。根据表2所列英语专业的专业方向和开设院校的数目及比例,可以看出位居英语专业方向前四位的包括经贸、翻译、教育和科技英语。部分院校开设旅游类方向,只有少部分院校开设了国际文化交流、国际会议会务、计算机应用技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以及法律方向。上世纪90年代,全国开展了多次英语专业教学研讨会,会议最终确定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应由以下三大模块组成:(一)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模块;(二)科技知识模块;(三)经贸知识和管理知识模块[5]。显然,与会议所确定的学生知识结构的构成模块相比,目前工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尚需改进和进一步完善。例如,大部分院校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在科技、经贸和管理知识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

目前工科院校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开设选修课。具体来说,英语专业学生首先完成本专业基础阶段课程,课程修完并合格后可选修工科类专业或经管类专业中的课程。第二种是采用“主辅修制”。主修是英语专业,辅修是非英语专业的其他一门专业,在辅修的专业中,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完成该专业的所有学分,考试合格,论文合格才能拿到该专业的学位证书。第三种是实行3+2或2+2的办学模式。所谓3+2或2+2是指学生入学时所修的并非英语专业,在2—3年的时间里,他们需要修满所学专业的学分并取得合格成绩,之后转入英语专业继续学习两年英语。所有考试及考查合格后可同时获得两个专业的毕业证书。

总体而言,这些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制定的,基本体现了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这些模式已经为广大院校普遍采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大部分院校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便不能满足复合型人才所倡导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此外,工科院校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方法基本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而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及实践能力逐渐减弱。再者,学校的实践环节也没能很好的落实,虽然几乎所有工科院校都开设了各种形式的实践课,大部分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最后,在教学评估方面,大部分工科院校仍旧采用传统的单一化评价模式,即以学生所修学分和考试成绩作为学习效果的主要参考,如此便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会让学生误解了学习的目的。

四、国外工科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国外,很多国家的工科院校也都开设外语专业,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教学评估方面形成了相对有效的培养模式,适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对于国内工科院校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而言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英国和美国注重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个体的个性,在课程设置上的体现就是课程设置的弹性化和综合化。在英国,学校一般提供三类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本系限选课程和外系限选课程。总体来说,学生可以有四种选择,第一种是单修专业,这种模式下学生75%以上的课都要在本专业选修。第二种为双主修专业,即两门专业的重要性相当,因此课程各占一半。第三种为主修专业,即选择一门外语作为主修专业,同时可选择另外一门或者两门其他专业作为辅修。第四种是副修专业,副修是指把外语作为副修专业[6]。在美国,一些工科院校主要依据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除此以外,如果学生对某些课程非常感兴趣,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其他课程[7]。如果学生所选课程本校没有设置,可以通过跨大学注册来学习相关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系统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不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科学,而且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选择能力和综合素质。

国外工科大学在教学方式上呈现出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特点,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有课堂讲授、研讨、讲座、导师指导课、实验、报告、实践等方式。大部分学校采取导师制,每一位导师负责一位或者几位学生,导师定期与学生见面,检查学生的各自学习情况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有一些课堂采取讲座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讲座进行半小时左右,由教授传授新知识并布置任务,之后学生有大约90分钟的时间在助教的主持下对预留任务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针对所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辩论,或者如果与老师持有不同意见也可与老师进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或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其进行独立思考并独自解决问题。这些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做大量的输入和输出练习,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人文素质的同时,锻炼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国外工科大学对教学的实践环节非常重视。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一些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前两年在国内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而第三年则需要去目的语国家进行学习。学生可以申请目的语国家的一所大学或者进入公司实习,他们在出国学习期间仍需完成本国学校规定的学业任务[6]。在法国,多数高校意识到大学生适应劳工世界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他们将学习和在企业内的实习密切结合。学生在假期以外的时间进入一家企业实习,实习结束后写实习报告,并且需要在由校方代表和实习单位代表构成的评审委员会面前进行实习答辩,实习的分数计入学业成绩,与学年末的文凭颁发挂钩。

教育评价的作用是保证教学的质量,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授课热情从而保障教学效果。以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为例,查大教育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并重。査大的评价体系分为以下五种形式:(1)KV(kolokvium):这是一种口试。通过与学生讨论的方式,检查他们对课程内容的了解情况。(2)test:这是一种笔试,测试的主要内容是课程中概念明确的部分,如没通过可向导师申请第二次考试机会。(3)credit:这种评价形式是检查学生是否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教师的预留任务。(4)examination:这种评价形式既可口试,也可笔试,还可口、笔综合测试。主要检测学生对指定课程内容的认识,以及通过独立思考对其存在的问题和现象的分析及评价能力。允许三次考试机会,成绩只在第三次考试失败后才录入“不及格”,前两次失败只记录考试日期。(5)graded research paper:研究论文检测学生按规定字数,使用特定方法,探讨评定主题的论述能力。若没通过,导师会再给一次机会提交论文。査大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和学生不仅重视量化的结果,更加重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正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设想相符合[8]。

五、结论

在21世纪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的新形势下,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已是大势所趋,而国内多数工科院校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存在问题,尚需改革。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工科院校在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其中有成功之处,也有困惑之时。如何立足于学校所处社会地理环境及学校自身办学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走出一条既符合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又保持学校办学特色的路子成为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如上所述,国内一些高校所采取的办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体框架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细节方面,如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环节和教学评估方面,国内高校尚需加强管理和完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国家和学校的责任,同时也需要社会、家庭尤其是学生自身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关于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写在中国加入WTO之际(一)[J].外语界,2001(5):2-12.

[3]贾勤,鲁修红.地方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6):147-150.

[4]蒋洪新.大学的“通识教育”与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11):144-148.

[5]秦秀白,吴古华.发挥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办学模式综述[J].外语界,1999(4):10 -14.

[6]徐密娥,丁素萍.国外理工科大学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其启示[J].大学英语,2010(7):126-133.

[7]赫冀成,张喜梅.面向21世纪中日美理工大学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比较[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4:28-30.

[8]陶继芬.对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46-249.

The exploration on foster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of English majors in loc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AO Hong-lu,et al.

(ChangchunUniversityofTechnology,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Changchun130012,China)

The 21st century is an era that is characterized with more frequent international and personnel exchanges.Under the certain historical context,foster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of English majors has become the objectives in talent cultivation of each university.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pattern of fostering interdisciplinary English talents,some patterns summed at home have achieved good executions and meanwhile there exit some inadequacies.Many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make th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road have many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the pattern of foster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Being based on our own situation and drawing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have been a feasible way on exploring the patterns of fostering interdisciplinary English talents.

loc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English major;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fostering pattern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1.032

2015-11-19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社会发展需求指导下的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H11141)

赵红路(1968—), 女(汉),吉林长春,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语义学、应用语言学。

G64

A

1009-8976(2016)01-0112-04

猜你喜欢

工科英语专业外语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