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资本视域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推进路径

2016-03-28赵英朝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6期
关键词:信任资本居民

赵英朝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社会资本视域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推进路径

赵英朝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社区共同体的精神特质和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社区居民之间的普遍信任、互惠规范和紧密网络所积累形成的社会资本是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宝贵资源,也是社区治理的愿景指引和推进路径.要着力从孕育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推动社区居民利益的社区化、培育社区非政府组织和构筑社区信任网络和规范等方面来推进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社会资本;城市社区

1 社区及社区治理的概念回顾

社区的概念出现于14世纪左右,最早的词源可追溯为拉丁文“communis”为共同和普遍的意思.社区是由德国社会学人滕尼斯首次引入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上个世纪30年代,以费孝通为代表的燕京大学学生翻译此概念至今,社区的内涵已经产生了较大变迁,各色各样的定义已愈百十余种.一言以蔽之,社区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上,具有共同需求和利益的成员构成的、拥有频繁社会关系互动并有心理认同和情感维系的生活共同体.通过回顾滕尼斯及其后来学人的学术思想,使得我们可以重新理解社区的内涵和指向,以便于更好地运用社会资本推进社区的治理,以下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去理解社区:滕尼斯认为社区是以血缘、地缘、领里关系或友谊为基础的不同于社会的人类联接模式:社区表达一种曾经令人神往而现在又不复存在的情感,这种情感源于人们对城市化和工业化过度发展的不适应不满意而萌生回归人类社会发展早期那种简单生活的潮流;社区是包括参与、团结以及凝聚力等在内的一种价值;社区是一种由个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等三种类型的部分组成的物质性实体,社区得益于社区内各组成部分间的依赖性互动而正常运转,这种经常性互动有赖于社会主流价值的规范和指导;社区通常是美好生活的一个象征,人们常常把美满生活的要素划归进社区的范畴之内,同时每个人都渴望生活在这样的社区之中.根据以上分析,社区的实质是具有情感要素的社会结合形式,凸显了在某一地域社会成员共同生活相互交往中人的本性和社会属性的光辉.具体而言,成员在这种结合形式中不但获取了物质的需求,而且收获了认同、归属、信任和关爱等精神的满足.作为外来引进的重要概念,社区建设在我国本土化的实践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但是很明显,在建设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已经忽视了原有的精神内核.社区的初衷更加突出它的自然形成,特别强调社区中社区成员共有的心理和文化对社区建设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的社区更多地是从城市管理的角度出发,是人为的设区划片,更强调社区居住功能,对于社区社会性的人性化关注不足,这是我国今后社区建设和治理的重要方向.

社区治理是在社区的地域上,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社区居民一道处理社区范围的公众利益和事务的活动,反映了在社区范围内不同的治理主体发挥各自的资源而进行管理的形式.“社区治理借助于既不同于国家也不同于市场的制度安排,可以对某些公共资源系统成功地实现适度的开发与调适.它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成为国家和市场手段的补充”.社区治理是是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机构、社会企业和社区居民等主体间相互合作集体选择的过程.具体而言,社区治理就是社区范围内不同的合作主体,依照强制的正式法规和人们普遍遵循的非正式的公序良俗,通过沟通协调、磋商谈判、积极合作来共同管理社区范围内居民的公共利益事务,从而达到增进社区居民福祉,提高社区自治水平,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的目的.从某种角度上看,社区治理可以视为治理理论在社区单元上的实践结晶,亦或者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公共事务进行治理.依据治理的概念与治理理论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社区治理具备以下特征:1.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多元的参与主体,不仅仅只有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的活动,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与社区成员单位,从而形成多个权力中心;2.社区治理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社区治理特别强调各个治理主体间平等自愿的合作,各个治理主体通过沟通协商和伙伴关系来实现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3.社区治理的参与性.社区的居民、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单位都是社区治理重要的参与者;4.社区治理的网络化.借助于合作的网络,社区的居民和社区的组织之间能够实现顺畅沟通和积极协调,最终形成一个网络化的沟通协调合作机制.

鉴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步阶段,我国居民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公共精神的发育仍不甚完善,社区治理必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当下的社区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完成具体的规定性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任务的同时,积极培育社区建设的基本要素,其中包括社区治理中不同合作主体之间相互沟通协作的机制渠道;社区治理中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制度规则的形成;社区治理中组织架构的搭建完善;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和能力的提升.

2 社会资本的概念探析

社会资本理论是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种分析路径,它拓展了人们创新管理方法的新视野.近年来,社会资本理论不断被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领域所接纳,促进了社会科学各学科间的交流和对话,演化成为被广泛采纳的理论范式.目前,学界对于社会资本的定义尚无统一定论,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社会资本概念加以论述.

社会资本概念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引入社会学相关研究.布迪厄指出社会资本是一个人潜在或者现有资源的集合体,是社会网络关系的总和,这种资源拥有总量的多少,与其被认可的关系网络和制度化的相互熟识程度有关,影响着本人的种种回报.布迪厄界定的社会资本是个人用来实现个人行动目标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他的观点通常被视为微观层面上的社会资本.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位系统全面分析社会资本理论的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所拥有的,由组成社会的结构要素构成的,普遍存在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之中,并体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这种资本不仅能够为结构内的成员给予方便,同时也是破解集体行动困境的重要资源.科尔曼的定义强调了社会资本的社会结构性质,认为社会资本是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功能与属性.他还界定了社会资本的影响范畴,明确了一些社会资本在推动某些活动进行的同时反而影响其他相关活动,科尔曼的概念通常被认为是中观层面的界定认识.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普特南的深入研究才真正使社会资本概念引起学界的广泛注意.他通过比较分析意大利南北地区的民主绩效,发现社会文化要素是决定制度绩效的重要因素.他明确认为,社会资本诸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特征,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比较而言,它们可以通过促进协调和推进行动来切实提高社会效率.进而提出充裕的社会资本是保持经济发展与提升政府效能的基础性前提.与布迪厄和科尔曼的研究相比较,帕特南将社会资本理论拓展到更加宏观的民主治理研究之中,把社会资本当作公民社会发展的基石,开辟了运用社会资本理论视角来分析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等宏观问题的新路径.

综上所述,布迪厄、科尔曼和布特南对于社会资本概念的深入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覆盖微观、中观和宏观等研究层面的分析框架,不论后来的学者如何运用社会资本进行相关研究,基本都没有突破前任所建构的理论范畴.根据普特南的定义,我们可以深入地认识到,信任是社会资本最重要的核心要素,信任可以极大地减少交易成本,有力地推动社会行动的实施;规范是社会资本生成的前置条件,共同认可的互惠规范能够有效约束搭便车的投机行为,来破除集体行动的困境;致密的网络可以密切人们间的交往,增进人们之间的信任感,从而保障互惠规范的顺利实施.因此,社会资本就是公民在致密的社会关系网络中,通过参与社区公共活动和彼此之间持续的互动中形成的,是社区共同体内部生成的互信互谅与互惠互利的关系总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关键是促进公民更加倾向于相互理解信任、合作互惠,以此更有效率地推动社会行动目标的实现,没有社区活动参与主体经常性的社会交往和互惠合作所形成的认同关系,以及在认同关系中不断积累的信任、规范和网络等,就无法生成与发展社会资本.

3 社区治理与社会资本的关系厘定

通过以上我们对社区和社区治理的概念及特征的深入回顾,以及对社会资本概念不同层次的探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地认识到到社区共同体的精神实质与社会资本的内涵指向是趋近一致的.

社区是人们的共同体,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资本资源,是培植社会信任和孕育公民精神的重要场所,而社区的真正发展就是从创造社会资本开始的.社区治理要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对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关键就在于搭建多元主体间协调合作的参与网络,促成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持续互动和多边合作.这种参与网络源自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各个行动主体在持续互动的过程中,经过反复博弈而生成的合作互惠关系.参与网络的生成、强化需要持续不断的诸如信任理解和包容等价值认同和社会规范,这些都是维护网络结构稳固的精神粘合剂,同时这些价值认同和社会规范也需要在参与网络的实践中得到深化强化.具体而言,社区内的各个利益主体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就会在不断的互动中实现社会交换,甚至会发生单方面的利他行为.为什么会发生单方面的利他行为呢?因为社区成员明白,在不同于单次的经常发生的博弈对局的过程中,只有顾及到他人的切身利益时才能最终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够符合双方最大公约数的利益,所以社会资本在其生成、培育与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利他和利己之间的反复磨合、多次博弈最终升华到互利互惠的统一,进而缔结成信任互惠的约定规范,有力地推动了合作的发生,有效地抑制了个人搭便车利己行为的产生,最终妥善地协调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间的矛盾.除此而外,对于社区治理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社区治理的实质就是在遵循公共利益、市场原则和价值认同等准则之上的合作互惠,社区治理的关系就体现社区内部成员之间信任互惠的关系,而信任互惠正是社会资本理论的核心要素和重要内容,论述至此也就揭示了社区治理的本质要求和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之间一致性的关系.

进一步而言,社区治理发展的前置性条件就是需要丰裕的社会资本作为支撑,来推动国家与公民社会的通力协作.社区域内社会资本的丰沛与否,直接关乎着社区凝聚力与活力的大小乃至社区治理绩效的优劣.在我国注重情感的价值判断和舆论氛围的熟人社会中,社区更是被掺入了本土化的伦理色彩,体现为人情浓厚的关系网络并以此基础上的社区信任和社区规范.这些不仅是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元素,也是社区治理的愿景指引.因此,在深入推进我国社区治理时,我们要不断创新研究视角和理论范式,适时引进以信任参与、网络和互惠为特征的社会资本理论,着力培育社区的价值认同、人际互信、公民参与网络和行为规范等.

4 社会资本对于社区治理的促进作用

社会资本的深度、广度和质量状况都与社区治理绩效的优劣息息相关.作为把人力资本与生产资本统筹起来的媒介,社会资本的特性在建立信任、树立规范和密切网络来提高社区的凝聚力,把人们塑造成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和守望相助的成员.社会资本通过增强社区归属感、激发居民的公共精神和不同形式的参与网络来提高合作效率与降低行动成本,达到提高社区治理绩效的目的.

4.1社会资本是增强社区归属感的重要抓手

社区的归属感是社区居民将自己归纳进入某一区域或人群的主观感受,通常社区治理建设的题中之义.信任、参与、合作和互惠是社会资本的主要内容,这些衡量指标在社区内部的表现状况直接决定了社区居民对于所在社区本身的好恶程度,对社区归属感产生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不断增加的社会资本可以推动社区内部建立起普遍的信任,提高居民与社区组织间的依存度,形成一种富有人情的互惠型社区关系,形成融洽的社区人际关系.得益于社会资本增加而增加的社区归属感必定有助于社区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4.2社会资本是激发社区公共精神的有效载体

在我国社区治理建设的实践工作中凸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冷不关心,表现为参与意识和公共精神的淡薄.公共精神淡薄的背后是由于长期封建小农思维的作祟,人们普遍选择机会主义的结果.但是从社会资本推进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社区建设,我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硬件设施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区中人际交往和邻里关系的维护,致使目前很多社区仅仅是人们的居住场所,难以进一步满足居民压力缓解、精神休憩和情感愉悦的需求,因此较多居民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以搭便车的心态面对社区建设.增进社会资本的着力点就是通过搭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推动社区建设,因此社会资本是激发社区公共精神的有效载体.丰裕的社会资本可以使得人们获取更多的信任而扭转曾经冷漠的心态,使得人们因为能够实现互惠互利的预期而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4.3社会资本能够提供社区治理的网络基础

网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了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正式组织就是马克斯·韦伯指出的职责明晰和分工合理的科层组织,包括政府职能部门、非政府的公共组织和私营企业等等.除此而外,人们在社区中基于共同的兴趣、习俗和规范等而自然结成的交际网络.借助社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社会网络的平台,人们结为一个共同体,进而满足个人无法实现的群体需求,这也恰恰是社区的整体意义所在.这些社会网络体现着某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都代表某一种形式的社会资源,而这种社会资源又构成一种社会资本.社会网络不仅积极挖掘了社区内部的资源,而且由于社会网络的延伸性,甚至可以把社区外的资源吸收至社区内发挥作用,为社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治理奠定了社会网络基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

4.4社会资本可以提高社区治理的绩效水平

信任是社会资本最重要的核心要素.信任是可以超越既有信息去预判一些行为预期,以一种保障性的安全感来补缺所需信息,具有简化人际交往复杂性的功能.因此,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可以降低交易的成本,减少风险控制的消耗,提高社区治理的绩效水平.同时,信任是人际关系的黏合剂,它能够打破处于原子化状态的人际隔膜,从而构筑起合作互惠的关系,提高社区行动的效率.在社会资本充裕的社区中,人与人之间信任度较高,人们乐于在互惠互利的机制下参与社区活动,无形中提高了社区治理的绩效水平.

5 社会资本的缺失与建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剧烈的社会大变革,对城市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变迁,从计划经济体制要求下单位制为主的模式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社区制模式.在此其中,居民的社会资本也相应地受到影响.社区居民在单位制模式下,依附于功能齐全的单位,工作中的关系可以很容易地带进社区,形成致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和规范,社区人们之间比较信任,但是随着计划单位制的解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以及人口的大规模流动,熟人社会逐渐远离,社区空间的重构意味社会资本的重建.现今城市社区居民彼此不熟识,人际之间情感疏远,邻里关系冷漠、不信任乃至敌意;社区治理体系和组织结构科层化严重,政府、社区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社区成员之间的社会网络互动程度还不足以满足社区发展需求;制度性规范的完善程度无法适应社区的发展.社会资本的缺失导致了社区居民归属感不强,社区意识不够,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诉求较低同时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较冷淡,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缺乏应有的锻炼.社区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权力向公民社会不断转移,还政于民的过程,是国家和公民社会平等协商共同治理公共事务的过程.社会资本的缺失必定限制社区治理的长远发展,检视当前我国社区发展的现状,我们认识到社区治理过程中社会资本普遍缺失的后果和亟需重建的急迫.因此,重建社区社会资本是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必由之路.据此分析,我们要着力从孕育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推动社区居民利益的社区化、大力发展社区非政府组织和积极构筑社区信任网络和规范等相辅相成的方面来推进社区治理.

5.1孕育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是以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为指向的根植于公共领域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公共精神不断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社区内社会资本存量逐渐积累的过程.就社区而言,政府积极推动社区治理合作网络的构建和维护,大力促成公共权力和社会力量的合作共治,增进社区治理主体间的相互信任.居民可以社区治理活动的锻炼,逐渐孕育和树立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公共意识.公共精神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社区居民共同体的生活体验中得到锻炼,由陌生到熟练乃至成熟,公共精神的价值导向自然而然成为居民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这些共同体生活的重要形式包含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决策和用实际的合作行动来应对社区公共事务的集体行动困境等.

5.2推动社区居民利益的社区化

利益要素是搭建社区关系网络的关键内容,囿于功能单一的社区难以实现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要,致使居民与社区间利益关联度松散,结果出现社区层面民主生活不活跃的现象.因为只有当社区居民感受到社区确实能够解决其自身困扰,积极参与可以有效保障切身利益,最终觉察到社区的发展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时,才会主动履行社区公共事业的责任,才会将自己的关系网络分享到社区.逐渐实现社区居民利益的社区化是增进社区社会资本的重要手段,是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举措.因此,一方面要不断深化单位的体制改革,增强单位的独立法人意识,另一方面要把旧体制下单位的依附功能逐渐剥离,把一些福利保障功能向社区转移,逐渐把职工和单位分离开来,逐步实现社区居民利益的社区化.

5.3大力发展社区非政府组织

社会资本是深植于社区内的居民和组织间以及组织间的关系资网络,社会资本累积的表现形式主要为社区网络,其中重要载体就是非政府组织.蕴藏丰裕社会资本的非政府组织对社区治理的发展举足轻重.多样的社会组织、致密的关系网络、较高的信任水平,则能够消减信息屏障,减少违规行为,推动集体行动,推进社区治理.但是,在我国一定时期内的实践中,国家权力的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政府越俎代庖地包办了很多本可以由邻里互助完成的事务,人们错过了公共精神的锻炼,抑制了社会资本的生成和孕育,导致人们之间关系冷漠,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的缺失.而且,强制化科层式组织的扩张无疑挤占了非正式网络的生存空间,科层组织也难以填补社会网络功能的缺位,更是加剧了社会资本的流失.因此,修复和构建社会网络要着眼于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培育和发展.社区内外的非营利性组织、公益组织、慈善机构以及协会社团等社会交往互动网络将成为社区成员交流互动的媒介和互惠规范形成的平台,利于推动集体的共同行动,助推社区的长远发展.

5.4积极构筑社区信任网络和规范

社会资本的本质就是产生于社区内部的平等互惠关系的总和,这些无形的关系正如强力胶那般,把分散的各种能量整合成一种强大的合力,把日益原子化的个人粘合成为共同体中的社区人,这毫无疑问利于社区的治理.持续互动和关系紧密的社会关系可以给予处于陌生环境中的人们所需要的相互取暖、相互信任、利益共享和困难共担等功能,而平等互惠的关系来源于致密深厚的社会网络的形成,但是在社区的实际生活里,社区成员之间形同路人,缺乏深入的交流,关系比较淡薄.因此,社区组织要积极举行各式各样的社区活动,并且把居民喜闻乐见的一些活动常态化与制度化.借助于社区活动的契机,促进社区成员间的认识与沟通,提升社区成员对社区共同体的归属感,并使社区成员获取理解、认同、愉悦和肯定,进而释放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除此而外,凭借社区成员间的频繁互动、长期交往和密切沟通,获得一些乐于合作的意愿,唤起一种认同群体的意识,必然催化合作的发生,最终促成社区平等互惠的信任和规范的形成.

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必定有赖于社区内丰富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总量和分布状况直接决定着社区的创造力与凝聚力的强弱,影响着社区治理绩效的优劣.作为社会资本重要内容的信任、网络、互惠和规范等因素,对社区治理来说,就是融洽和谐的社区互动关系,就是平等互惠的社区合作体系,就是负责担当的社区治理机制,必定极大地推动现代社区的和谐发展.

〔1〕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79.

〔2〕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3.

〔3〕邱洪敏.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社区治理[J].甘肃理论学刊,2014(3):16-18.

〔4〕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10.

〔5〕包亚明.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2.

〔6〕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

〔7〕罗伯特·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33.

〔8〕姜振华.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J].河南社会科学,2005,13(4):32-33.

〔9〕李婷,赖雄麟.社会资本视域下的中国城市社区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1):152-155.

〔10〕孙璐.缺失与重建:中国城市社区社会资本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7(3):106-108.

F29;C912

A

1673-260X(2016)08-0163-04

2016-06-23

猜你喜欢

信任资本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VR 资本之路
信任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