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渭源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成效及发展思路

2016-03-28魏建国

甘肃农业 2016年17期
关键词:渭源县梯田水土保持

魏建国

(甘肃省渭源县水土保持局,甘肃 渭源 748200)

渭源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成效及发展思路

魏建国

(甘肃省渭源县水土保持局,甘肃渭源748200)

总结渭源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的成效,介绍其主要做法和经验,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及建议。

水土保持;成效;做法;发展思路;渭源县

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南部。县内地貌多样,宜农宜牧,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干旱缺雨,植被稀少;中部为浅山河谷地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南部为土石高山地带,高寒阴湿,海拔在1 930~3 941米之间。全县土地总面积2 0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1 718平方公里。总人口34.34万人。辖16个乡(镇)、2个社区,217个行政村。该县农业生产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渭源县大力开展了以梯田建设为主,结合农田、水、林、路为辅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有效的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出一条旱作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一、渭源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的成效

(一)大力开展梯田建设,改善旱作农业耕种条件

根据渭源县北部各乡镇干旱少雨的实际情况,县委、县政府把梯田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重大措施常抓不懈。截至2015年底,全县累计兴修水平梯田66.1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5.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03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60.3%;建成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22座,中小型淤地坝32座。基本形成了集防洪、灌溉、人畜饮水于一体的多功能水利工程体系和布局合理,流域相连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产生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2014、2015年渭源县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梯田建设优秀县。

(二)小流域治理及时跟进,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结合梯田建设,渭源县及时推进小流域治理工程,各乡镇积极开展生态造林、面山绿化、封育保护等改善生态环境的工程,通过多年小流域综合治理,达到了“泥土不下山、暴雨不成灾、洪水不泛滥”的目的,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三)发挥土地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通过以梯田建设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有效地拦蓄了降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供需平衡。为产业结构特别是现代优势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舞台,通过退耕还林、实施林药及林草间作,为中药材、马铃薯、草畜等后续产业的培育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业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土地产出率得以提高,走出了一条“梯田安家、产业带动、劳务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在梯田建设上,渭源县坚持从县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和梯田建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营造了美好的前景。

(一)加强组织领导,措施得力

县委、县政府把梯田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高度重视。一是成立了以政府县长为组长的梯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工程实施;二是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建设任务、完成时间,并提出了要求;三是把梯田建设工作纳入成员单位的年度目标考核中,实行奖罚兑现;四是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互相配合;五是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领导经常深入一线,监督指导。做到了“五个有”,即有安排、有落实、有督查、有考核、有奖罚。

(二)统筹规划,注重质量

渭源县在梯田建设规划过程中,将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长远效益与眼前效益并重,坚持以梯田建设为突破口,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生物、封育保护措施相结合,按照“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沟底穿靴子”的模式,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实现了农田基本建设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

(三)统一思想,坚持大搞农田建设不动摇

渭源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农业基础条件差,“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人多地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民收入渠道少,收入低下是该县的基本县情。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在多年的抗旱抗灾斗争中充分认识到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立足于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山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条件,才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土地产出率和农民收入。

(四)综合开发,提高综合效益

渭源县将农田基本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一是把兴修水平梯田与基础配套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二是把兴修水平梯田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支柱产业结合起来;三是把兴修水平梯田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四是把兴修水平梯田与推广运用科技,挖掘梯田潜力结合起来;五是把兴修梯田与小流域治理结合起来。

三、发展思路及建议

(一)培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在大幅提高梯田利用率的基础上,结合渭源县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在全县建成四大不同生态类型的高效生态经济区。一是利用渭源县南部阴湿的有利条件,发展中药材和马铃薯良种繁育;二是在河道川台区,充分发挥区域的水、日、光等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三是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建成以草畜为主导、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区;四是在城镇第二、三产业区,培育壮大马铃薯良种繁育和中药材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建材为主的产业开发区。

(二)加强综合治理,促进梯田建设步伐

一是坚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不动摇,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和产业开发;二是抓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项目建设,解决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条件差的问题;三是充分利用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扶贫等项目继续加大梯田基本建设力度,彻底改造低标准梯田。有效的改善全县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出一条旱作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编辑:张琼琼)

S157.2

A

1673-9019(2016)17-0053-02

2016-07-08

魏建国(1978-),男,甘肃渭源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工作。

猜你喜欢

渭源县梯田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山区修梯田》
秀美梯田
渭源县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思考
渭源县文化综合馆馆前广场景观设计
渭源县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现状的调查研究
梯田之恋
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