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思考
——以滁州学院为例

2016-03-28邰玉明

滁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思考大学生

陈 薇,邰玉明



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思考
——以滁州学院为例

陈薇,邰玉明

摘要:对滁州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利益化”和“自我化”,原因主要有高等教育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互影响以及来自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要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取向;设立就业心理咨询机构,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有效开展“三个课堂”一体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思考;滁州学院

1999年高等学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1年是114万人,2003年是212万人,2005年是338万人,2007年是495万人,2009年是611万人,2011年是660万人,2013年是699万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人[1],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年也是继2014年“史上最难就业季”后转变为“史上更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大挑战。

如何渡过“史上更难就业季”,作为自主择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在相同人力资源市场,在职业决策方面却表现出诸多差异,在变化不定的就业环境中做出成熟的职业抉择至关重要,也将最终决定个体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其中一项重要因素就是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指某些价值观成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或为个体所认同被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具有评价事物、呼吁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职业价值取向,是职业主体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的一种倾向性态度[2]。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是指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大学生对职业所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观念,并指引和调节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最终影响就业结果。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现状、成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合理择业。

一、研究方法与结果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滁州学院在校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涉及学院多个学科。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3份,有效问卷383份。问卷内容涉及毕业打算、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待遇、就业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内容。此外,还对部分大三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关于毕业打算

毕业后,有什么打算。调查数据显示,首选“直接就业”的人数最多,占调研总数的67.3%,其次是“继续深造”,占调研总数的31.3%,而准备“自主创业”的只占1.4%。通过访谈了解到,选择“直接就业 ”的多数学生表示:想早日投入社会实践,成长成才,证明自己,同时减轻父母的负担,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表示不想继续深造,因此“直接就业”是唯一出路。而选择“继续深造”的多数学生表示目前的学历层次较低,加上学校的影响力不是很大,想通过“继续深造”来提升学历层次,增加就业筹码,只有一小部分学生“继续深造”是为了完成自己科学研究的梦想。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多学生对“自主创业”非常感兴趣,但真正准备着手创业的学生少之又少,访谈中了解到,这部分想创业的学生表示目前创业条件还不具备,准备先到社会上历练几年、积累经验后再考虑创业。

(二)关于就业区域选择

对于就业区域的选择,首选“回家乡”就业的人数最多,占53.7%;其次是“国内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占33.1%;选择“只要能就业 地域不重要”的占9.1%;选择到“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农村地区”就业的占2.5%;选择去“国外”就业的占1.7%。不同学科的学生对区域的选择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文科类学生“回家乡”就业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类别学生,师范生高于非师范生,理工科类学生更倾向去“国内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就业。

(三)关于就业单位性质选择

对于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选择到“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最多,占52.9%;其次是“国有企业”,占20.7%;选择去“外资企业”的占9.9%;选择去“政府机关”的占9.1%;选择去“民营企业”的占5.8%。从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学生选择去“事业单位”是家长的期望,个人也想求稳定,尤其是女生,意愿更为强烈,而选择去“国有企业”的学生是考虑到此类性质单位待遇高,工作条件好。由于受媒体关于“公务员工资低、压力大、反腐、跳槽”等报道影响,选择去“政府机关”的人数相对其他几类较少,但是相比去“民营企业”就业的仍然较多。

(四)关于首次就业薪酬待遇期望

对于首次薪酬待遇期望,选择“月薪2000-3000元”的人数最多,占38.8%;其次是选择“月薪1500-2000元”的占37.2%;选择“月薪3000元”以上的占15.7%;选择“月薪1000-1500元”以上的占8.3%。且不同学科的学生对首次就业薪酬待遇期望表现出较大差异,文科类学生期望薪酬较低,这可能是与很多文科类学生“回家乡”就业有关,而理工科类学生期望薪酬待遇较高,这可能是与他们中多数选择去“国内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就业有关。

(五)关于就业考虑因素

对于就业考虑因素,每个学生可根据情况选择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按出现频次计算,排在首位的是“收入”,占81.3%,其次是“个人兴趣”,占62.5%,第三是“专业对口”,占54.8%,第四是“稳定性”,占53.5%。调查问卷的结果与访谈结果基本一致,学生在就业时,首先考虑的是“收入”,而“个人兴趣”与“专业对口”都是第二位考虑的因素,并且考虑“收入”、“个人兴趣”和“专业对口”时,还希望工作有一定的“稳定性”。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成因

(一)高等教育改革使得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转向“多元化”

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政策后,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等教育体制、就业制度、收费制度的改革等,不同程度的改变了社会成员的成才观、择业观、就业观和投资观[3]。作为就业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必然要受到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影响:就业模式从过去的“包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学费从过去的“免缴”转变为“自费”,就业观念从过去的“强调集体主义”转变为“注重自我价值”,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慢慢适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变化,逐渐树立起了竞争意识,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也转向了多元化,如毕业打算、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等均呈现了多元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得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利益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深刻着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大学生作为知识层次相对较高、思想较为活跃、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做出快速的回应和变化。这种回应和变化有两面性:一方面,以政企分开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了独立负责的精神,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此外“等价交换”和“价值规律”也使得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更加趋向开放和务实;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容易带来拜金主义和目标短视,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求职择业时更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 从这个角度可以较好的解释调研时多数学生在就业时首选考虑“收入”问题[4]。

(三)东西方文化交互影响使得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自我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加速着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熏陶和浸润。东西方文化的交互影响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一方面,外来文化和思想传播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大学生独立自主、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择业时只顾强调“个体”,忽视“整体”,重视“权利”,忽视“义务”,重视“金钱”,忽视“道德”,调查中只有2.5%的学生选择到“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农村地区”就业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四)家庭成因

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家里的“公主”、“少爷”、“独苗”。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光耀门楣”。因此从家长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找到社会所认为的“体面”工作,如工资高、待遇好、稳定性高等,对于有的家庭来说,如果孩子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家长甘愿孩子在家待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五)学生自身原因

当代大学生一方面感受了时代的巨变,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更加崇尚自由,追求自我。但是在求职过程中,如若大学生不能对自身的综合素质有个全面的认识和定位,必然会导致期望过高、物质要求过多、追求高薪的热门职业。而当大学生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存在较大差距时,他们将不可避免地遭遇挫折和压力,挫折和压力如若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将会给大学生带来不良后果,严重的还会威胁生命。

三、高校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职业价值取向的策略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取向

一是在开设课程方面,针对大一新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讲授职业兴趣探索、职业生涯设计、职业能力建设、创业基本知识等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意识,针对大三学生设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结合专业特点讲授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技能与面试技巧、求职安全、入职常识、创业项目选择等内容,为即将面临的就业创业做好铺垫;二是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暨创业设计大赛、求职技能比赛、邀请校友、企业家开设讲座报告等,丰富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取向。

(二)设立就业心理咨询机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由于大学生在就业时不可避免会遭遇挫折,背负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特别容易产生自卑、急躁、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高校有必要设置就业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咨询,经常性的开展素质拓展活动等,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身特点,提升心理素质,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就业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问题。

(三)有效开展“三个课堂”一体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把握好第一课堂的专业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暑期小学期实践教学活动等[5],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水平;组织好第二课堂的专项实践活动,通过专业社团活动、学科竞赛、大学生科研立项等,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开展好第三课堂的专题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三个课堂”一体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2001年-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EB/OL]. http://career.eol.cn/kuai_xun_4343/20141205/t20141205_1209695.shtml.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743.

[3]李佳敏.社会转型期择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归因——基于对高校大学生的实证调查[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47-54.

[4]侯嘉新.改革开放以来大学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

[5]赵来,陈薇,孙磊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4(1):102-105.

责任编辑:刘海涛

收稿日期:2015-06-11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室(2014FDYMSGZS019),滁州学院校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求职行为与就业结果关系研究(2013RC029)

作者简介:陈薇,滁州学院学生处副教授;邰玉明,滁州学院体育学院讲师(安徽 滁州 239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16)01-0109-03

猜你喜欢

思考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