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生态文明与广西城镇化建设

2016-03-28陈贻琳李春美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镇化

陈贻琳 李春美



略论生态文明与广西城镇化建设

陈贻琳 李春美

[摘 要]广西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必须紧密结合统一,在立足于深厚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底蕴和天然的自然生态优势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建设。要牢牢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筹兼顾、节约资源和政府主导的原则,在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文件精神基础上扎实推进和落实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并严格做好治污防污,加快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建设进程。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优势;城镇化

[作 者] 陈贻琳,硕士,广西财经学院文传学院讲师;李春美,广西财经学院。

据资料,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城市人口是5765万人,城镇化率10.64%。但到2011年,仅用了50余年的时间,我们的城镇人口已达69079万人,城镇化率为51.27%(即达到或接近了“城市化”标准)。在此前提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相应地,报告还要求“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也就是说,城镇化建设是我们当前要继续大力推进的重要工作——在全国来说是这样,在广西这个西部后发地区更是这样;不过,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现在还加上了另外一个要求:生态文明建设。

实际上,城镇化和生态文明这两个建设,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甚至可以说是一项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包括城镇化,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展开和落实;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得以实施和完成的路径和手段,生态文明理念则为城镇化提供指南,确定目标。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既然以生态文明为城镇化建设的目标,那么首先我们就要明确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这涉及两组概念:文明与文化,以及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然后还需要准确理解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或原则。

(一)文明与文化

在很多场合,“文明”与“文化”是可以互换的,因为正如日本学者横山宁夫所言,“文化与文明的概念,本是同根生的东西……文化与文明本来必须作为文化的两个侧面来理解”。[1]但如果把这“两个侧面”都进行一番说明和解释,那么我们又会见出二者有所不同:

所谓文明,着重指人类创造物自身所达到的水平、程度及其功用,它是客观的、技术的、非人格的,活动的主体是人,面对的客体则是物。整个文明体系以技术为核心,对其评价较少受价值观念的干扰。[2]

而文化注重人类创造物的形式方面,它是抽象的、价值的、人格的、主观的,整个体系受价值系统的支持和引导,其评价常因不同的价值理念的影响而见异。因此,文化本身就意味着差别。[2]人类有文化,因而区别于动物界;不同的文化,意味着族群(民族)的界线。

文明与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可以这样来理解:文明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在文明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但文明又需要在文化氛围中继续下去,甚至必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才能存在和发展。

(二)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

文明与文化有区别,由此可以知道,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所表达的意思也是有所不同的。生态文化是从人控制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种过渡意味着我们在价值观念层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转变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在这样的生态文化氛围之下,当我们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时,必定要对落后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和改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类要放弃发展,不再谋求工业发展,取消物质生活追求,而是引导人们在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工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相和谐的新型文明。这种新型文明,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系统工程。”[3]

(三)生态文明的要求

由于文化与文明、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紧密相关,因而,生态文明的要求,实际上分为两个侧面。一是在观念上,我们必须形成一种广泛性的生态文化;二是在实践上,要大力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文化建设方面,在观念上也就是指导思想上,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原则,要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以此为前提构建节约环保型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以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3]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我们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并且全面贯彻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中去。实际上,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倡导以生态文明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提倡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生活方式,树立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在最高层次上实现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要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摒弃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提高公众在涉及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我约束程度。另外也要注重展开生态道德教育,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使人们自觉地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4]

在实践层面上,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4]我们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改正工业文明的落后现象,坚持探索研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科学发展道路。要按十八大报告精神所提出的那样,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政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规划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全体人民创造良好而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4]

二、广西生态优势及协调统——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的原则

明确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要求,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广西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基础和条件。

可以说,广西不仅有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各民族优秀的生态文化,还有着极其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2009年,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郭声琨在全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山川秀丽、碧海蓝天、空气清新,是广西的一张王牌、一大优势、一个品牌。生态好是广西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广西的资源优势”。[5]就是对广西生态优势非常准确的概括。

广西地处我国南部,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首先,广西全区森林覆盖率为57.78%,是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的近3倍;森林面积为2.06亿亩,人工林、速丰林、经济林面积均居全国第一位;全区人均林地面积达3.8亩,是全国人均水平的近2倍;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7.5%,公共绿地人均6.5平方米。其次,具有生物多样性。广西现已建成自然保护区62个,总面积达2178万亩,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3%;全区现有陆栖野生脊椎动物884种,维管束植物8354种,居全国第三位。[6]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际瓦认为,不论从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看,还是从区位、市场、产业、技术等社会条件看,广西都有优势、有条件、有基础、有潜力、有后劲。[6]广西区位市场产业等优势,其实是奠基在自然生态优势上的。

即便和全国30个省份相比,广西的自然生态优势依然是比较突出的、独特的。如果今天广西较之发达省区还处在经济社会欠发展的位置,那么这种自然生态优势其实是广西的“后发优势”。后发展不可怕,甚至是我们的幸运。因为如果生态环境坏了,其实就发展乏力了。后发展地区,如果能把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统筹安排,则一定能在不长的时间内迅速迎头赶上。

而广西既有深厚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底蕴,又有天然的自然生态优势,这就为广西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但广西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几条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原则。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但是与人类中心主义不同,我们搞生态文明建设,搞城镇化建设,不但是着眼于我们当下的需要,更要考虑我们后世子子孙孙们的利益。不但让现在的人作为受益者,去解决他们当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要关注我们当前的发展——包括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能不能保证自然环境保持良性循环,具有可再生能力,能够持续存在和发展,最终也就是人类社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是生态优先原则。这条原则不是要我们放弃城镇化,更不是放弃经济社会发展,而是强调要把生态环境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城镇化应当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要以生态优势推动城镇化。只有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城镇化的关系,生态优势促进城镇化,城镇化反哺生态建设,最终实现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

三是统筹兼顾原则。以前我们搞建设,没有考虑到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一味地强调脱贫致富,强调要把经济搞上去,所以最后发展是发展了,富也富了,但是环境坏掉了。“先发展后治理”,是很多地方走过的发展路径。广西现在还是后发展地区,必须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也要避免他们的教训,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加快城镇化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进行统筹研究,解决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既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小康富裕文明的生活,又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加大力度,做出成绩,使自然、经济、社会得到协调健康发展,真正实现“和谐新广西”建设的总目标。

四是循环利用原则。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资源,归根结底都来自自然界,也就是自然物。石油、煤炭、天然气、金属等,这些资源是地球运动亿万年持续的结果。因为其生成时间太长,因此一定意义上说这些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用完了就没有了,所以是极其宝贵的。但现在的工业化生产,这些资源又是不可或缺的,怎么办?因为资源就是我们可以利用的东西,如果对“废物”也能进行再开发再利用,废物也就又变成了资源。因此,如果在工业方面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积极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在整个经济生产和发展的层面积极推广低能耗、集约型和循环经济模式,在一般的社会层面或生活消费层面倡导绿色消费,那我们就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低环境成本,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是政府主导原则。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城镇化的行程中,政府和市场行通常被视为重要的行为主体。这二者的作用都应当充分发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形成合力,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快更好。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市场行为往往局限于经济利益甚至是短期眼前利益,个人为了私利甚至会置公众的利益于不顾。所以,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政府的主体性应当得到充分突显,其主导作用必须强化和发挥。

三、加快广西城镇化进程的做法

有研究者认为,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极其严重,不但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及财产安全,对广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形成严重制约,而且还将对广西的生态文明建设构成阻碍。[7]所以,必须做好城镇化工作,使得占广西大部分面积的农村地区的环境得到改善,广西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更加顺利开展。

城镇化建设,是消除城乡区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举措。推进农村地区城镇化建设,不仅是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也是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当前,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化建设还处在试点建设阶段。广西的城镇化工作,还处在酝酿准备过程之中。这个准备环节,我们认为应当扎实做好几方面工作。

首先,全区上下都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该规划不仅阐述了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同时指出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提出了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其发展目标有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8]二是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三是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四是城市生活和谐宜人。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五是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9]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是统领全国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宏观战略性文件,当然也是广西城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只有深刻解读并领会规划精神,广西城镇化建设工作才能得到快速健康的推进。

其次,科学规划广西未来的城镇化建设,并认真组织实施。实际上,自治区人民政府已于2014年7月30日,在南宁召开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广西未来五年的城镇化建设规划已经出台了。

仔细阅读广西的这个《规划》,可以发现它是以国家层面的规划为指导,结合广西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规划》要求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多元特色的,富有广西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规划》提出的战略任务,今后五年,广西要谋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20项重大工程,包括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工程、农民工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工程、城乡人口信息管理工程、核心城市提升工程、中心城市发展工程、中小城市培育工程、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工程等,令人感到非常振奋。

为推进规划实施,自治区政府提出了几条要求: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二要形成政策合力;三是通过开展试点工作,为全区城镇化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四是强化监测评估,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绩效评价和督查考核机制,将新型城镇化发展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研究制定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形成激励机制[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但“说易行难”,制定文件容易,具体实施困难。政府工作是方方面面的,很多时候顾及了当下的事情,就把前面规划的事情忘到一边了。或者也在做,但是达不到原先提出的要求,最后是降低标准,敷衍了事。然而,城镇化不仅具有长期性,而且关乎国家未来的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工作,任何人都不可置身于外,必须持之以恒,高标准严要求地贯彻落实。

最后,要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严格做好防污治污工作,对不作为和失职的单位或个人进行问责甚至予以法律追究。

一直以来,我们不是没有提保护环境,不是不懂得生态的重要性,每一个五年规划,其实都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条文。但是我们又时常看到,地方环保部门执法不严,层出不穷的地方保护主义,显示政府部门在环保工作中监管不力,环境保护的角色扮演不到位,甚至颠覆了这一定位,走向了环保的对立面。[10]强化问责,因此也成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生态文明要求的必要措施。

城镇化是农村向城镇进化,是农村的城镇化。做好农村的环境治理工作,使农村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城镇化的进程才能稳步推进。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随意处理垃圾,随意排放污水的习惯,加强监督,规范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禁用农药,使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形成良性依存关系。另外,还要严格禁止城市工业污染向乡村转移,避免各种有害物质进入生态农业系统。

另外,城镇化进程中,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加强环保法制建设,也非常重要。只有保护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包括广大农村形成保护自然生态的自觉性,才能有效地使农村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最终完成。

总之,城镇化进程中可能产生诸多环境问题,但是其中一些问题又并非不可避免。为此,我们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认识到环境保护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因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我们相信,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广西的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必定能走得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横山宁夫.社会学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169.

[2]杨善民,韩锋.文化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6.

[3]周生贤.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上的讲话[J].理论参考,2013(2).

[4]束洪福.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4).

[5]黎攀.郭声琨在全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开创广西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新局面[N].广西日报,2009-01-14.

[6]陈际瓦.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J].红旗文稿,2010(12).

[7]徐培华,包文兵.当前农村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淮海文汇,2012(1):26-28.

[8]何缘.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60%[EB/OL]. http:// news.xinhuanet.com/house/gz/2014-03-17/c_119796309.htm.

[9]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A].http:// 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5.htm.

[10]南都社论.环保说易行难,决心行动关乎前途[N].南方都市报,2015-03-05.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城镇化
且看,堆沟港的城镇化之路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