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移植“大语文教育”思想

2016-03-25郑孟校河北省邢台市第六中学河北邢台054000

学周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移植数学教学

郑孟校(河北省邢台市第六中学,河北邢台 054000)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移植“大语文教育”思想

郑孟校
(河北省邢台市第六中学,河北邢台 054000)

摘要:邢台是“大语文教育”的发祥地,而邢台六中则是大语文教育的成长沃土。整个学校的教学风气深受大语文教育理念的影响。作为六中的现任校长,我致力于将大语文教育理念进行发展和延伸,并迁移到其他八个学科的教学中,以推进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以数学为例,对移植“大语文教育”思想进行粗浅的探究和实践,并整理成文字材料,与各位同仁共勉。

关键词:数学教学;大语文教育思想;移植

“大语文教育”是我市已故著名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大语文教育”思想虽然提出在上世纪80年代,但是和现在的新课程标准高度契合。作为“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发祥地,我们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我们发现“大语文教育”思想不仅适合语文学科,也可以广泛移植到其他学科中,为推动中学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变找到新的契机和突破口。所以,我们提倡各科教学尽可能移植“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和成功经验。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移植哪些“大语文教育”思想呢?

一、联系社会生活

“大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联系学生生活。这个教学理念同样适用于数学学科。《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产,数学教学也应该联系生活、回归生活。联系生活的数学教学,不但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引导学生将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促进数学教学自发走上素质教育的坦途。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联系社会生活,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由此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学完概率内容后,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篇数学“小论文”,揭露我们生活中一些“小骗局”,如彩票、翻扑克牌、抓奖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添了新鲜感,还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美。

二、借鉴“预习见疑—质询研讨—巩固深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还可把大语文范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移植到数学教学之中。

1.预习见疑。这主要是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向下一步的理解教材过渡。这样做,一是激发了学习动机;二是提出了学习重难点、课标要求和预习要求;三是提供了预习辅助资料(结合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编排导学案,提供必要的参读资料);四是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形成表象,准备质疑,教师指导方法,并做思路引导。面对自助探究能力较弱的初中生,尤其是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教师切不可采用“大撒网”式的粗放管理,而要指导学生养成“有的放矢”的预习习惯。教师课前要提出较为详尽的预习要求,甚至布置明确的预习作业,并及时对预习进行检查。这样既保证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又能减少学生的无效预习,使得学习任务的重心前置,减轻课堂压力。

2.质询研讨。这主要是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发展思维能力,形成判断推理思路,同时巩固知识。对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组织学生进行多向性质疑;二是组织好集体研讨;三是组织好答疑——生答、师答、师生共答。质询研讨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师生互动理解教材,对深究问题予以控制。这与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新教育理念相契合。为了使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强化师生质疑和生生质疑这两个环节,突出“学贵有疑”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致力打造现代化课堂,尽量体现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但想说,而且敢说,不断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从而达到在“质询”中统一思想,在“研讨”中达成共识。

3.巩固深化。这主要是让学生巩固新知,并把知识开始应用于实践。其主要包括:一是在概括和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熟悉教材(对本节课的要点进一步概括,对前面学过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二是做综合性复习;三是测验——自测、互测、师测;四是小结——自结、小组结、教师结;五是引向实践(课内外阅读习作实践,家庭社会生活实践等)。巩固深化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数学融入对生活的运用之中,实现“大数学学习”,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激活学生的数学潜能。

三、组织课外活动(第二课堂)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开辟第二教学渠道,开展校内数学课外活动和校外数学社会活动,体现数学教学的“大”和“新”,走出常规教学的藩篱。比如,在初中一、二年级,制定了适合本校特点的四个学期的“初中数学活动课”,每个学期都有活动课题,如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计算机智能游戏、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简易测量与制图、趣味数学史与数学问题、数学游艺、数学竞赛、简单数学建模、数学课外阅读、数学小论文的写作等。将这些写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进数学课堂,彻底改变了数学课堂沉闷、压抑的氛围,也颠覆了数学在师生心目中的传统认识,让人耳目一新。另外,我们还举办了“仲夏数学之夜——大话数学系列报告”等对外公益活动,让数学学习、数学活动与现代社会接轨,拓展了数学学习的外延,增加了数学学科的活力和魅力。

四、创设学习环境

环境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人习得的重要途径。于是,我们借鉴“大语文教育”学习环境创设思路,积极营造浓厚的数学氛围。如在教室内悬挂数学科学家照片、名言,黑板报开辟《数学专栏》,在校园竖立数学家雕塑,布置一些有关数学知识的“景点”,对学生进行数学熏陶;建立数学实验室,展示数学发展历程,介绍中外数学家的辉煌成就,配备数学实验仪器设备;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黑板报、学报、橱窗等阵地传播数学知识,强化环境影响。这样,学生随时能够眼睛看到数学、心里思考数学、主动探究数学,促使数学思维成为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新方式。

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理念中,语文问题的答案是开放、多元的,而数学问题的答案是固定,方法是科学的、严谨的。因此,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更习惯将自己的钻研成果传授给学生,注重对学生解题方法的培养,要求学生遵循教师的思路和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对于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要越俎代庖,不要占用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而要当好组织者、指导者、监督者、欣赏者。同时,教师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即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由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不否定学生、不打断学生、教师不讲解,导致学生“展示”太多,“讨论”太多,整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却收获甚微。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移植“大语文教育”思想,可以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齐增会.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侯青青.“大语文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校本课程[J].课外语文:下,2015(6).

[责任编辑张翼翔]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8-00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8.057

猜你喜欢

移植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移植”瘦人粪便能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