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招生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规避

2016-03-23林成华

重庆高教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契约精神规避信息不对称

刘 阳,林成华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北京 海淀 100875)



■ 高考改革专题

高考招生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规避

刘阳,林成华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海淀100875)

摘要:信息获取的有限性和信息解释能力的差异性,使高校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成为常态。高考招生主要涉及文件类信息、分数位次信息、学生信息以及高校综合信息。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逆向选择、违规违法招生、报考不公平以及契约精神违背等问题。信息商品化与信息不公平的激化、权利保障和法律救济的不完善、信息资源的非充分交流是影响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为保障高等教育人才选拔的质量,建议从法律完善、第三方监督、报考指导、信息补偿以及契约精神塑造等方面规避信息不对称的潜在风险。

关键词:高考招生;信息不对称;规避;契约精神

高考招生录取是学生和高校基于国家政策和双方信息进行相互选择的过程。信息不对称是信息分布和获取的不平衡现象。“信息不对称”是高考招生中的普遍现象,指高校和学生在掌握报考、录取信息时出现的不均衡状态。高考招生中的“信息不对称”是信息问题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信息获取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和学生决策的科学性[1]。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本内涵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劳夫(George Akerlor)、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最早将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理论应用于市场经济活动中,以描述发生关系的各方对某一事物或人所掌握的信息量的不平衡状态,并认为掌握信息充分的一方比信息贫乏的一方更具有竞争优势[1]。

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是信息不对称形成的一般前提。人的有限理性认为:“人们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们无法按照充分理性的模式去行为,即没有能力同时考虑所面临的所有选择,无法总是在决策中实现效率最大化,人们只能在有限理性的范围内行为。”[2]机会主义倾向主要是指行为主体利用有利的信息条件来牟取不正当利益,其主要表现是通过对信息的筛选、截取、隐藏等强化对信息劣势群体的不利影响,并从中受益[3]。

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但是受同行竞争、运作不规范等因素影响,高校表现出对特定信息的保密倾向,人为地阻碍了学生对学校信息的获取。同时,又由于学生信息获取质量和解释能力的差异性,使高校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成为常态,制约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成效。

二、高考招生中的主要信息类别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信息资源的类别或属性能够影响学生的选择[4]。目前,以下4类信息将直接影响学生志愿的填报和高校的录取。

1.文件类信息。文件类信息涉及政府部门关于招考录取的法律、法规以及高校的相关文件。目前,我国颁布了一系列高考招生录取文件,对高校招录信息、招生优惠加分政策、专项招生计划、特殊人群招录信息等进行了说明。另外,高校作为招生核心单位,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要求也需要进一步对该校相关信息进行公示。例如,学校章程、招生资格、录取程序、咨询及申诉渠道和学校招生章程、招生目录、录取资格、学校投档比等信息。文件类信息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和高校的招生规定,直接关系到学生报考的权益和几率。

2.分数位次信息。分数位次信息指学生的高考分数及其位次,它决定了各省投档分数和高校录取分数。分数位次主要通过分数位次表呈现。根据分段单位的不同,我国采用“五分一段”和“一分一段”两种位次表。它根据高考成绩,由高向低,以五分或一分为基本单位进行排名和统计。分数位次表包括分数段名次、分数段人数、加分人数、累计人数等信息。在加分情况上,一种是面向所有高校的全国性加分,一种是地方加分,适用于市属院校投档。高考分数和排名决定了学生的报考层次,也是高校录取的主要依据。

3.学生综合信息。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以及社会实践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并将其作为高考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建立从学生角度而言,是自我反思、自我规划、主动发展的一项手段;于高校而言,它有利于增进高校对学生全面客观的了解,进而为高校择优录取提供参考。

4.高校综合信息。《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要求高校主动公开学校概况、学校章程、招生考试录取规定、学科与专业设置、学校师资等12项内容。高校综合信息除包括教育部要求公布的高校信息外,还包括学校门户网站、论坛、客户端等有关学校声誉、管理服务、发展状况、就业状况、学习压力等方面的信息。学生对高校的综合了解,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和院校选择。

三、高考招生中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教育问题

在高考招生中,上述4类信息的不对称加剧了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进而容易引发高等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

(一)“逆向选择”问题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Hector将高校的招录标准视为产品“价格”,高校和申请者就是买卖双方。他认为确实存在低水平院校提出的要求更高,而成绩较差学生的竞争性更强的“交易现象”[5]。假设有两所院校,同档高水平院校和同档低水平院校,第一年,高水平院校报考人数多,资源优质,分数线较高,低水平院校与之相反;第二年,学生为降低退档风险倾向于选择同档低水平院校,其报考人数、考生质量、分数线提升等,同档高水平院校有所下降,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的“逆向选择”。

(二)违规违法招生问题

违规招生行为从组织人员上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校招生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另一类是第三方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行为。“根源在于高校及其招生有关的信息在招生主客体之间分布的严重不对称。”[6]前者本质上是高校对信息优势的滥用。高校通过对信息的隐藏、对信息的传播范围的划定、对信息的变相出售等造成“信息黑箱”,产生诸如委托中介、宣传失实、有偿招生、暗箱操作等不当行为。后者是学生信息劣势产生的负面影响。由于学生获取高校信息的途径、数量有限,难以辨识第三方信息的真伪,从而为诈骗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如吹嘘能“低分跳档”,有“内部指标”,有“特招名额”,可通过“能人办事”等不法行为的出现。

(三)报考不公平问题

信息不对称会引发报考不公平问题。信息获取渠道、信息质量、信息解读能力上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更容易获得报考机会,劣势群体则更容易受到限制。Greene等学者认为,不了解学校选择权和报考资格是影响学生入学报考的因素之一。一方面,学校并没有告知学生及家长具有选择权,另一方面即使告知具有选择权,但对具体的报考资格信息却没有进行有效宣传,甚至没有宣传[7]。在国内,“点招”政策也是这一问题的典型。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畅通,信息反应及时,高校教授、领导、省市政要成为“点招”信息的实际消费者,其子女具有天然的报考录取优势。相比之下,其他群体则被排斥在信息圈外,严重影响了报考公平。因而,报考公平要求缩小信息不对称的差距,促进学生获得同等的知情权利和报考权利。

(四)契约精神的违背问题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主要发生在契约关系建立后,信息优势方擅自违背契约并给另一方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考生和高校签订预录取协议书但最终未被录取的现象时有发生,给考生造成了不利影响。预录取协议书具有契约属性,在契约关系上,学生是委托方,高校是受托方。履约期间,高校应当如实向学生告知决策制定和执行的相关情况,以保障学生选择和录取权益。事实上,契约关系建立后,学校成为实质上的信息掌握和发布者,拥有信息优势。学校出于对自身有利的目的,有意向信息劣势群体(考生)隐瞒或变更信息,进而产生有违契约精神的行为。

四、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深层原因

(一)信息商品化与信息不公平的激化

高校信息商品化和信息不公平造成不同财富层级对高校及高校招生信息获取机会和质量的不均等,是直接影响高考招生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信息购买与高校选择应该得到重视[4]。在经济学中,信息不仅是交易行为的外部支持,其自身也具有交易价值[3]。“把以前作为公共财富的信息产品转化为可交易的产品,直接或间接地用来赢利的过程,就构成了信息商品化。市场的力量愈是强大,社会的贫弱阶层可以自由获取的信息就越少,从而剥夺了社会贫弱阶层获得信息的权利。”[8]在利益驱使下,部分高校或招生中介对部分信息进行有偿交换,导致利益相关者间的信息不对称。例如,有些高考自主招生辅导机构与高校相互串通,以“交钱包过”的形式,为学生提供面试题目和面试教师等信息,使自主招生成为权钱交易的重灾区。

(二)权利保障和法律救济的不完善

高校信息和学生信息的非充分公开,剥夺了高校和学生双方获取正当信息的权益,造成高考招生中信息的不对称,这是信息公开和权利保障制度不健全的体现。在我国,知情权具有宪法基本权利的位阶,保障了“公民在法律不禁止的范围内不受妨害地获得各类信息的自由”[9],加之,只有在对教育结构和教育活动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加充分地保障和促进公民的受教育权,因而,公民有权获取高校相关信息。高考招生中的信息不对称,反映出我国信息立法在促进高校信息公开,保障和维护学生群体信息获取权利上仍不够完善。例如,《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信息公开,但对违规违法行为及其影响的界定、对申诉程序的明确规范、对受侵害主体的赔偿和补救以及对相关制裁标准的制定等都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10]。此外,作为高等教育核心法律的《中国高等教育法》,缺乏对高校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实际上影响了高校信息公开政策的制定实施,影响了教育事业消费者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发挥[11]。

(三)信息资源的非充分交流

学校和学生之间信息资源的非充分交流,直接影响了双方的信息平衡。《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要求:各地和高校要严格落实招生信息“十公开”,及时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资格、招生章程、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事件违规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等信息[12]。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于高校信息的甄别和获取,但是在高考招生信息的公开范围和解读力度上仍存在不足。例如,是否应扩大招考信息公开范围,将可能进一步影响学生选择的间接信息如大学章程、培养方案、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等纳入招考指南?此外,除对高考招生政策进行及时公示外,是否应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招生及高校信息的解读分析,以便最大程度辅助学生进行决策?另外,建立全面而规范的学生成长档案还有待进一步推行,以加强高校对学生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促进高校对学生高考分数、课业表现、综合素质、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经济水平等信息的充分了解。

五、促进信息对称的相关建议

信息现已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信息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配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高考招生中信息不对称的有效规避,事关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成效问题。根据上述高考招生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及原因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打破信息黑箱,提高信息腐败成本

杜绝信息交易和招生腐败行为最直接的措施是促进招生信息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只有打破信息黑箱,才能了解招生录取信息,监督录取行为,杜绝权力寻租。要解决这个问题,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可以从4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加强对现有法律的修订和完善。例如,可考虑将高校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纳入《中国高等教育法》,以促进教育事业消费者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发挥。二是进一步细化信息公开的目录和范围,对《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中涉及的学校基本信息、学校章程、战略规划、招生录取情况、专业设置等12个条目进行细化和延展,增加条目的可操作性。三是进一步统一高校信息公开指南,完善信息公开的校级、院级配套规范,加强对公开信息的解读,杜绝信息的随意性。四是进一步加强对违规违法行为及其制裁标准的界定,明确受害者的申诉程序及赔偿和补偿标准,对有法不依的高校,加强惩处力度。

(二)培育中介机构,强化监管能力

再好的政策如果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只有对高校信息公开的途径、程度、效果进行考察,对高考招生的实施程序、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才能切实保障信息公开落到实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校可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巡视学校测试、录取现场等方式,对招生工作实施第三方监督[13]。但由于我国第三方教育监管机构还处于起步初期,因此,专业人员的培养、行业标准的制定、监管标准体系、信息监控指标等尚待建立和完善。同时,第三方监管组织应建立与各信息主体(如考生与家长群体、高校招生与信息公开办公人员、政府评估机构)的合作和沟通,积极进行信息共享,以增加信息透明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信息公开评价机制,并纳入高校考核范围,从而推动对高校信息公开的范围、程度、可信度、有效性的综合测评,切实使第三方监管发挥作用。

图1 第三方监管组织评估工作及流程

(三)规范报考模式,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学生不适应不仅是学生报考失误的结果,也是信息支持欠缺的表现。规范报考模式和促进信息支持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资源、降低选择风险的必要途径。一是考生在报考之前,应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剖析,注重对目标院校和专业的考量,包括报考原因、知识储备、优劣分析、职业规划等。这一方面便于学生对院校和专业的及早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高校进行志愿配对。二是高校应建立专门的信息公开板块,以便于学生对高校信息进行系统了解。参照《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的指示和规定,对高校高考招生及相关信息进行统一整合,得到如表1所示的院校高考招考录取信息统揽。三是可以建立高校与高中的院校联盟,促进高校深入地区或院校进行宣传、讲座等。在人员上,以大学不同专业的低年级学生为宣讲主体,注重从新生真实体验的角度向考生传递对校园和学习的感受。四是专家解读。教育专家对国家、地方和高校招录政策、原则进行解析,并分别提供报考建议和注意事项,以便于学生基于政策科学报考。

表1 院校高考招考录取信息统揽

(四)重视弱势群体,推进信息补偿

信息弱势群体主要指受信息获取渠道、信息解读能力的影响,信息获取无论在时间还是质量上都处于劣势的群体。信息弱势不利于学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应有意识地对该群体进行信息补偿。第一,从传播时间的充分性上考虑,招生录取政策和规定的颁布要为信息的传播提供足够的时间保障,通常提前1年告知。第二,从传播媒介的角度讲,要借助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平台等新兴媒体加强对高考招生信息的宣传。第三,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的意识,提高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搜集和加工的能力等。第四,信息的呈现要切合学生认知,通过凝练核心内容、绘制图表、进行程序性知识转化的手段,促进信息弱势群体对高校招生信息的解读。

(五)提升契约精神,规避道德风险

契约精神是高校和学生签订招生录取协议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契约精神的违背容易使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偏离既定要求或规范,产生对学生录取权益的侵害行为。在委托—代理理论下,高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提升契约精神和设计合理契约是规避信息不对称危害的有效思路之一。对高校而言,道德和制度规范是提升契约精神、规避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首先,重塑契约的神圣地位,加强对学校的履约意识、责任意识的进一步培养,激发高校遵守契约准则、履行契约职责的使命感。其次,建立配套保障和实施制度,以确保学校权力运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防止学校对契约的肆意改动。例如,一方面,可以学校纲领的形式明确学校教育管理应以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意向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力;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可观测的评估标准,以识别学校履行契约的范围和程度等。

六、结语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5》指出:2015年中国信息社会指数为0.435 1,处于信息化社会的转型期,其主要任务是“加快调整与改革,逐步消除发展不利因素”[14]。同样,处于转型期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信息流通受阻、信息失序、信息不公平等问题。面对信息社会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要求,高等教育信息化将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亟待推进的重要内容,如何进一步推进高校信息公开,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有序发展,有待广大学者的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颜丙峰,宋晓慧.教育中介组织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7.

[2]史秋衡,宁顺兰.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看高等教育中的行政干预[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4-29.

[3]尹晓敏.走向开放的象牙塔 :“公共性”视野下高等学校信息公开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37.

[4]DOLINSKY A L.The adequacy of the information that students utilize when choosing[J].College student journal,2010,44(3):762.

[5]HECTOR C,GREGORY L.Student portfolios and the college admissions problem[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4,81:971-1002.

[6]肖俊茹.信息不对称理论视野下的高校招生欺诈现象[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13-116.

[7]GREENE J P,BUTCHER J,JENSEN L I,et al.You can’t choose if you don’t know: the failure to properly inform parents about NCLB school choice focus on education policy[J].Georgetown journal of law & public policy,2008(6):7-26.

[8]柴维国.信息商品化对信息公平的影响[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04):13-15.

[9]向佐群.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47.

[10]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EB/OL].(2010-05-11)[2015-05-12].http://www.gov.cn/flfg/2010-05/11/content_1603696.htm.

[11]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EB/OL].(2005-05-25)[2015-05-12].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27.htm.

[12]教育部.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EB/OL].(2015-02-15)[2015-05-12].http://edu.people.com.cn/n/2015/0215/c1053-26571363.html.

[1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4-09-04)[2015-05-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14]国家信息中心.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5[R/OL].(2005-05-16)[2015-05-12].http://www.sic.gov.cn/News/250/4619.htm.

(责任编辑吴朝平敖显涛)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n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of College Enrollment

LIU Yang, LIN Chenghua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Haidian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The difference in accessing and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makes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come a universal phenomenon between students and colleges, students and students. The information on college enrollment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file information, ranking information, students and university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asymmetry may cause many problems, such as adverse selection, illegal activities, unequal access to application, and breach of contract spirit. The information commercialization and equality, the imperfection of right guarantee and legal remedy, and non-full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at affect college enroll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amendment of the laws, guidance for registe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hird organizations, information compensa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contract spirits are the reasonable paths to solve the potential problems caused by asymmetric behaviors.

Key words:college enrollment; asymmetric information; solution; contract spirit

[中图分类号]G47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12(2016)01-0082-06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6.01.014

作者简介:刘阳(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评估、高考改革和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跟踪与评估研究”(14JZD043)之子课题“高考改革方案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和发展性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07

林成华(1979—),男,浙江苍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和大学筹资与基金投资研究。

引用格式:刘阳,林成华.高考招生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规避[J].重庆高教研究,2016,4(1):82-87.

Citation format:LIU Yang, LIN Chenghua.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n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of college enrollment[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6,4(1):82-87.

猜你喜欢

契约精神规避信息不对称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依法治校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研究
新时期企业的税务风险与规避之道
大学生契约精神如何培养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风险与规避对策
中国如何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融通古今中外智慧,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