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领岗位满足度视角下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思考

2016-03-23张海水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蓝领职业教育毕业生

张海水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00)



蓝领岗位满足度视角下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思考

张海水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含中职与高职)学科专业的发展与相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这一形势,需要从明确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基于岗位人才需求满足度调查与预测基础上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招生计划等方面,着力引领我国职业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蓝领;职业教育;毕业生

一、引言

传统意义上,人们习惯从工作待遇、工作内容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所占比重、工作内容中技能所占比重等角度,将职业岗位分为“蓝领”、“白领”,且随着工作内容与待遇等变化,又从中分化出“灰领”、“金领”等职业岗位。与此同时,我国职业分类将全部职业分为七大门类,分别为:(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2)专业技术人员;(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商业、服务业人员;(5)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7)不便分类的其它从业人员。胡瑞文等人的研究里面将上述“(1)、(2)、(3)”统称为“白领”、将“(4)、(5)、(6)”统称为“蓝领”[1]。尽管这种较为传统、简单、笼统的分类,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如商业、服务业人员中也存在部分与目前对“白领”岗位定性接近的岗位,然而,在此大体分类及其所形成的分析框架下,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涉及到宏观领域复杂问题的研究,却有助于研究者相对容易地发现复杂现象背后相关的走势、问题及原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同样以胡瑞文等人的研究为例,在使用上述“蓝领”、“白领”的职业归类与相关的分析框架后,并结合高校毕业生供给情况等材料进行研究,发现“2001-2010年,只有不到1/3的高校毕业生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端岗位就业,另外2/3的毕业生主要转向劳动力市场的中初级白领岗位和高技能蓝领岗位就业;2011-2020年,将只有1/5的毕业生能进入劳动力市场高端白领岗位就业,还有2/5的毕业生面向劳动力市场的中初级白领岗位就业,其他2/5的毕业生须转向高技能蓝领岗位就业”,该研究据此对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较为深刻的对策建议[2]。该研究在复杂问题的处理上,不过分“纠结”于细节,大胆设定分析框架,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思路。本研究借鉴上述对“蓝领”岗位的归类,又因为本研究未将职业大类里面的“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考虑在内,故本研究的“蓝领”仅指我国职业岗位分类大类中的“商业、服务业人员”与“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简称‘工人’)”。我国直接面向职场的教育层次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其中,传统意义上进入“蓝领”岗位的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层次。为此,本研究选择从“蓝领”岗位供求的视角,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高等职业教育(传统普通专科目前所占比例已很小,在此与高职一并考量)的学科专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二、2011-2020年十年间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数与蓝领岗位的实际满足度测算及其思考

(一)2011-2020年十年间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数与蓝领岗位的实际满足度测算

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数与蓝领岗位的实际满足度求解,主要按如下五个预测层级进行:

其一:“2011-2020年十年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数增量”预测。利用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2001年到2010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数增量;同时依据相关政策,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各行业发展规划文本,确定“2011-2020年十年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数增加量”较之“2001-2010年十年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数增加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即“2011-2020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数增加量的增加系数”。研究得出,销售人员、餐饮、旅游服务人员、交通服务人员、生活服务与其它服务人员的后十年(2011-2020年)增量系数分别约为1.20、1.20、1.20、1.40,即全部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后十年增量系数约为1.25;勘、矿、冶炼类工人,化工、制药类工人,机械、电气、电子类工人,纺织、轻工、食品类工人,建筑、建材加工工人,运输操作类工人的后十年增量系数分别约为1.10、1.20、1.40、1.10、0.70、1.40,即全部工人的后十年增量系数约为1.04。“2001-2010年十年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数的增量”,与上述所得的各蓝领职业岗位后十年增量系数的乘积,就是“2011-2020年十年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数的增量”。如表1数据显示,2011-2020年十年间,我国商业、服务业人员将增加6994万人、工人将增加5265万人。

表1 2011-2020年十年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数增量预测单位:万人

其二:“2011-2020年十年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退休量”测算。我国男性法定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性为55周岁①《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文件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退休年龄为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而本研究中的蓝领还包括大量的商业、服务业人员,由于该类群体相当而言退休时间较晚,综合考虑,本研究所指蓝领职业岗位中男性的退休年龄定为60周岁,女性为55周岁。。本研究依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各蓝领职业岗位分性别、分年龄段数据,计算2010年“男性就业者中50周岁(含)以上人口数”与“女性就业者中45周岁(含)②2010年50周岁(含)以上男性就业者与45周岁(含)以上女性就业者,在2020年均已达到退休年龄,为理想中的退休人员。以上人口数”之和占“全部就业者数”的比例,该比例也即“2011-2020年十年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的十年退休率”。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全部商业、服务业人员十年退休率为20.2%、工人为16.1%。2011-2020年间我国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数的存量会存在一定的波动,为此,我们进行模糊预测,拟定2011-2020年历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数存量的平均数为“2010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数的存量”。在此前提下,“2010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数的存量”与“2011-2020年十年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的十年退休率”之间的乘积,即为“2011-2020年十年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退休量”。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在2011-2020年十年间,商业、服务业人员退休量为2455万人、工人为2348万人。

表2 2011-2020年十年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退休量单位:万人

其三:“2011-2020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年需补充量”测算。“2011-2020年十年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数增量”与“2011-2020年十年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退休量”之和,即为“2011-2020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十年补充量”,而“2011-2020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年需补充量”则为“2011-2020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十年补充量”的1/10。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2011-2020年间商业、服务业人员年需补充量为945万人、工人为761万人。

表3 2011-2020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年需补充量单位:万人

其四:“2010年职业教育毕业生对口相关蓝领岗位的补充数”测算。依据2010年中职、普通高职高专各学科专业毕业生数据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关于各中职专业职业岗位定向,以及各高职高专专业关于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定向,将中职、普通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据与所对口的职业岗位对应,形成表4③因现实生活中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存在不稳定性,因而专业与职业岗位之间并不存在严谨的对应关系,有些是“一对多”,更有些是“多对多”等。因此,此处的尝试是一种理想状态。此表的制定过程中,在部分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应处理中,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瑞文研究员、张家寰副研究员亦提供了宝贵意见。。如表4数据显示,2010年中职、普通高职高专毕业生补充商业、服务业人员的数量为215万人、补充工人的数量为358万人。

表4 2010年职业教育毕业生对口相关蓝领岗位的补充数测算单位:万人

其五:“2011-2020年十年间职业教育毕业生数与蓝领岗位的实际满足度”测算。若以“2010年职业教育毕业生对口相关蓝领岗位的补充数”作为“2011-2020年职业教育毕业生对口相关蓝领岗位的年补充数”,则“2011-2020年职业教育毕业生对口相关蓝领岗位的年补充数”与“2011-2020年各蓝领职业岗位在岗人员年需补充量”之间的比值,即为“2011-2020年十年间职业教育毕业生数年实际补充率”。表5数据显示,2011-2020年十年间职业教育毕业生数面向商业、服务人员岗位的年实际补充率为23%,面向工人岗位的年实际补充率为47%。通常,若一个职业岗位补充进入的人员,是由相应教育层次中相关的学科专业所培养,则达到了教育系统与人才市场之间供求的理想状态。该理想状态,可以用教育系统培养的人才进入相应人才市场的“理想补充率”来表示。然而,受教育系统本身、人才市场内部及学生个体等多方因素及交叉因素的影响,该“理想补充率”往往难以达到100%。于是,行业企业会根据现有教育系统相关人才培养状况、人才政策、行业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等情况,针对不同类型职业岗位设定相应的“理想补充率”。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专家讨论并结合我国各相关行业人才结构现状、行业发展规划文本及国内外职教发展趋势,设定了商业、服务业人员与工人两个职业大类次一级职业类的“理想补充率”(见表5)。而“2011-2020年十年间职业教育毕业生数年实际补充率”与“职业教育毕业生数与蓝领岗位的理想补充率”之间的比值,即为“2011-2020年十年间职业教育毕业生数与蓝领岗位的实际满足度”(如下简称“实际满足度”)。如表5所示,本研究中蓝领岗位所涉及的两个职业大类的“实际满足度”情况是:商业、服务业人员为29%、工人为59%。

(二)对“实际满足度”的思考

如表5所示,两个职业大类次一级职业类“实际满足度”的情况是:销售人员(28%)、餐饮、旅游服务人员(36%)、交通服务人员(33%)、生活服务与其它服务人员(27%)、纺织、轻工、食品类工人(25%)、建筑、建材加工工人(33%)等职业岗位该比例较低,亟需提高;勘、矿、冶炼类工人(78%)、化工、制药类工人(62%)、机械、电气、电子类工人(91%)、运输操作类工人(104%)等职业岗位该比例相对比较乐观,有待进一步提高与优化。值得注意的是,销售人员、餐饮、旅游服务人员、交通服务人员、生活服务与其它服务人员等“实际满足度”低的蓝领岗位,由于工作内容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服务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可以大量地由非对口或非接近专业的相关毕业生进行补充;对于纺织、轻工、食品类工人、建筑、建材加工工人等“实际满足度”低的蓝领岗位,由于工作内容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很难大量由非对口或非接近专业的相关毕业生进行补充,因而更应该引起重视。

三、蓝领岗位满足度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定位审视

对“2011-2020年十年间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数与蓝领岗位实际满足度”进行的测算可以发现,我国职业教育学科专业的发展与相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错位”,也即这些以主要服务于“蓝领”职业岗位的教育体系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偏差”。因而,从蓝领岗位满足度视角对我国职业教育定位进行审视就显得尤为必要。

表5 2011-2020年十年间职业教育毕业生数与蓝领岗位的实际满足度情况 单位:万人

(一)中等职业教育定位

对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所有专业及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在309个小类专业中有91个小类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涉及“白领”岗位,比重达到29%。如下表6、表7、表8④三个表格的制作,主要参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分别按照“对应岗位中部分为‘白领’岗位的专业”、“对应岗位过泛的专业”、“对应岗位全部为‘白领’岗位的专业”三个维度,列举部分中职专业及其所对应的岗位。

表6 对应岗位中部分为“白领”岗位的专业

表7 对应岗位过泛的专业

专业 白领岗位 蓝领岗位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操作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装潢美术设计人员、广告设计人员印前制作员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与测量工程技术人员、电子材料工程技术人员、电子元器件技术人员、用户通信终端维修员电子设备装接工、无线电调试工 、有线通信传输设备调试工会计会计人员、统计人员、银行清算员、银行信用卡业务员、银行储蓄员、保险推销员、保险理赔员收银员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员、运动员、教练员

表8 对应岗位全部为“白领”岗位的专业

(二)高等职业教育定位

本研究中,我们以2011年我国第一批28所示范高职院校的《项目建设方案》与《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报告》(涉及92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98所国家骨干性高等职业院校、5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从蓝领岗位满足度角度管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定位,发现:尽管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定位于“应用型技能人才”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等,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岗位目标定位”之间存在脱节。国际上通行的按照知识和能力类型对人员进行的分类主要为以下四大类:学术型(又称为:科学型、引领型、指导型)、工程型(又称为:设计型、决策型、组织型)、技术型(又称为:工艺型、技艺型、实施型)、技能型(又称为:熟练型、操作型、执行型)。传统观念上,学术型人才放在普通高等院校进行培养是比较明确的,而对于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于哪一阶段则显得比较模糊[3]。定位于哪一阶段、培养哪一类型人才,通常也相应地决定了该类人员进入企业的大小、企业所在城市的类型以及职位的类型。研究发现,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技能型人才,是上述四大类人员中的基层(也即本研究中的“蓝领”),但具体到所定位的职业岗位时,并不是基层岗位。如某一以财政税务专业为特色的学校就将毕业生的岗位定位于“满足企事业单位、国家税务机关对税收信息化管理人才的需求”;某些开设会计学的高职院校将毕业生的岗位定位于“为大中型企业培养会计人才”。可见,这种“岗位目标定位”高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倾向,产生的后果,不仅是相应的“蓝领”岗位未能得到合适的人才,而且导致知识结构与学历等方面并不占优势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与本科院校毕业生竞争这些所谓的“白领”岗位时,处于劣势境地,最终使得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可能找不到对口或称心的工作。

(三)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从培养目标来看,本科所培养的人才主要定位于培养行业精英。尽管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升高,本科毕业生大增,部分地区、部分行业也出现过本科生供过于求、从事基层工作的现象,但这还是无法改变本科教育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这一地位。长期以来,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中职教育与普通高职高专教育在定位上并没有主动根据时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要求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在高等教育普及率极低的时代,中职毕业生作为职场的主力,在竞争“白领”岗位上拥有很大的优势。因而,那个时代中职毕业生的出路并不存在问题,从事管理类等待遇比较好的岗位都很常见。如今,中职教育已是职业教育的最基层,其目标应定位于培养行业的基础操作人员,特别是同一职业中的“蓝领”岗位、基层岗位。而目前依然还有近三成中职专业将毕业生岗位目标定位在“白领”岗位,这显然“越位”较为明显。“目前我国蓝领岗位中依旧还有大量的瓦工、钢筋工、锅炉工、油漆工等工种,而受专业‘学科化’等影响,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仅能找到相关的、且带有浓厚‘学科’色彩的专业名称,而这些专业名称很难让学生将未来相应的就业岗位与上述蓝领岗位对应起来,造成真正进入上述蓝领岗位的毕业生‘大打折扣’。”[4]与此同时,普通高职高专教育应着力于为行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不应盲目与本科教育“抢夺”白领岗位,应将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毕业生岗位的定位协调起来,夯实基础、降低期望、做好基层工作、积累经验,为最终成为更高层次人才及进入更好的职业岗位而努力。可见,厘清中职教育、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得以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

四、对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思考

(一)职业院校功能和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以及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的结构调整要作为战略问题进行研究

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着盲目的“升格”现象,即中职升普通专科、普通高职高专升普通本科等。这种现象,给我国人才培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5]。与此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推进(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700万人,成人高校、网络学院招生350万人,加上学龄人口的下降,预计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有可能达到50%以上),以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全面普及(毛入学率90%),原来作为“蓝领”就业主体的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农民工将愈来愈少。面对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新形势,高等本科学校、高职(专)校和中职校必须重新分工定位。“高等学校应由原来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转变为培养高、中、初各级人才和部分高技能劳动者(其中高职(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初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并举);中等职业学校定位为主要培养中、初级技术工人和第一线服务人员。”[6]通过对各级学校明确定位,有利于错位分工、各安其位,防止大批专业重复设置和不同类型学校间的盲目竞争,防止社会人力资源供求的结构性失调。

(二)开展各行各业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和需求预测,并在此基础上较大幅度地调整职业院校的专业目录和招生计划

针对本研究所涉及到的“实际满足度”低的“蓝领”岗位,以纺织工人为例,在中职院校层面,可以加大奖学金、助学金的额度与受惠面,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与就业后三年的就业跟踪服务与培训。同时,“将涉纺招生数占总招生数的比例逐步提升至4%左右,力争在2020年我国纺织工人高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达到20%左右”[7];以建筑工人为例,应“扩大中职教育中建筑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和比例……土木类专业应加大专科层次的招生……;建筑类专业应适当缩小专科层次的招生规模和比例,提升其招生层次;建筑管理类在整体缩小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减少专科层次的招生”[8]。

(三)从政策上支持鼓励职业院校培养一线生产者、服务者

杨江华等人基于“中国大城市社会网络与求职调查”数据,对1956-2009年间我国教育获得对职业生涯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为促进教育与职业获得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未来教育政策的引导应是通过扩大职业教育机会以培育形成中国经济产业转型所急需的大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而非盲目地扩大学历教育(特别是大专与本科较低层次的教育)的数量机会”[9]。为此,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应“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多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多培养行业、企业和社会紧缺的蓝领技工和第一线服务人才,与高等本科学校及其它高层次教育错位分工。中等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和奖助学金要重点扶持培养技能型普通劳动者和艰苦行业、艰苦岗位实用人才的专业,对明显供大于求或培养目标与高等院校趋同的专业少支持,甚至不支持。与此同时,应加强中职免收学费政策与专业发展之间的紧密度与政策调控效应。建议免收学费政策制定权下放到省级层面,由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制定,并主要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统筹。此外,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区现有人才状况、未来人才流入与外溢趋势、本地区普通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调控普通高职高专院校中面向白领岗位过多的专业,加快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重新认识“立交桥”,并从政策上引导“立交桥”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把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落实到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过程、课程教材创新过程、实习实训过程、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培养过程,搭建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桥’,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0],这是我国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然而,在我国“‘中职升专科’‘中职升本科’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盲目‘镀金’、学校盲目‘升格’与追求就业率等现象,不仅使得中职教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也使得‘立交桥’的意义扭曲,并加剧了人才的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11]每一个先进的教育理念要落地并能很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均离不开先进教育理念与本土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即先进教育理念的文化适切性。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下的各层次职业教育贯通的“立交桥”模式主要产自西方文化,且根基于其先进的技术文化与成熟的职业文化。而中华文化历来却轻技术,特别是伴随着“学而优则仕”的仕途文化与考试文化,更是加剧了对技术的轻视,且演化成近现代及当代对服务于一线的职业的轻视。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脱胎于西方文化土壤的职业教育“立交桥”模式在我国的“水土不服”现象了。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立交桥”在我国的实践。“立交桥”的应然状态是为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职业教育毕业生提供更高层次的技能培训与文化素质教育,并为他们最终在回归岗位后成为生产与服务一线的骨干(或精英)打好基础。

(五)关于一线实践操作者获得高一级学位(或学历)的问题,除对申请者的学历要求外,还应将申请者的职业技术能力水平纳为重要的参考标准

如拥有高中学历的中职或普通高中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获得高级工资格者,可以以所持学历向相关的高职院校申请专科学历。应探索职业教育的学士学位,将来拥有专科学历的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经过实践锻炼,通过考核并取得技师以上资格者,可以以所持学历向相关院校申请职业教育学士学位。

【参考文献】

[1][2][7] 胡瑞文,张海水,朱曦.大众化阶段的人才供求态势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4,(1):74-83.

[3] 陈宇.人员分类和教育分类的变迁[J].中国职业观察,2012,(1):5.

[4][11]张海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与转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11-14.

[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的决定[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2014-06-22.

[6] 张海水.我国纺织工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14-18.

[8]崔海丽,胡瑞文.我国建筑业人力资源与建筑教育现状和发展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3-130.

[9]杨江华,程诚,边燕杰.教育获得及其对职业生涯的影响(1956-2009)[J].青年研究,2014,(5):1-11.

[10]教育部.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搭建人人成才的“立交桥”[EB/OL].http://news.china.com.cn/2014-06/26/ content_32778183.htm,2014-06-26.

(责任编辑: 微风)

On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A Perspective of Post Demand Satisfaction in Blue Collar

ZHANG Hai-shui
(Guang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Research,Guangzhou,Guangdong,China, 510000)

Abstract: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orresponding professional post demand. Therefore, we need to definite ori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djust the professional directory and enrollment plan based on investigation and prediction so that our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go on the right track and meet the deman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blue collar ;vocational education; graduate

【作者简介】张海水(1987-), 男 ,湖南岳阳人,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收稿日期】2015-12-07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青年专项“‘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高校小语种专业布局调整策略研究(EIA150409)”与广州市“复杂性理论视角下的区域教育战略规划研究”创新学术团队(13C21)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2x(2016)01-0018-07

猜你喜欢

蓝领职业教育毕业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王建清为蓝领代言
郭锐20年磨炼成“蓝领状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蓝领“高薪”背后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