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的设计、检验与选择

2016-03-23叶璐薛惠元

当代经济管理 2016年1期
关键词:检验

叶璐,薛惠元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的设计、检验与选择

叶璐,薛惠元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眼演2015年,我国持续以10%的幅度提高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此举真的合理么?本文根据不同思路,设计出4种调待方案,从保障水平和基金平衡两个方面来构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现行的养老金调待方案将导致短期和长期的基金财务危机;而根据CPI、经济增长率和老龄化程度调待,以及根据岗平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调待两种方案可行。据此,建议构建科学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养老金调整应坚持替代率和基金平衡的双重检验标准,以使得养老金调整既能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又不给基金收支平衡带来压力。

关键词眼演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替代率;基金平衡;检验

网络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60105.1402.002.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6-1-5 14:02:43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2015年初,经国务院批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201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总体调整水平为2014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这是2005年以来国家连续第11年以同等幅度调整企业养老金。到2014年底,经过10年连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由2005年的月人均700元上升到2 000多元,调整幅度较大,有利于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让老年人口适当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促进制度间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然而,我国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调整机制并非科学、可持续,它仅仅是政府在特殊时期所采取的临时性调节措施。它本应是正常调节机制的补充,却取而代之成为我国主流调节方式。这种调节方式真的合理么?如果不合理,应怎样构建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呢?

对于如何构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来我国学者已有深入的探讨。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介绍国外经验,给本国实践提供借鉴;二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通过定量或定性的方式,提出解决之道。柳清瑞(2005)通过对比世界各国养老金替代率和指数化调整内容,指出我国养老金自动调整的必要性,并构建根据物价指数、工资增长率等参数为主的养老金自动调节机制[1]。韩伟、穆怀中(2006、2007)分析了用CPI作为美国公共养老金指数产生的偏差以及对美国公共养老金指数产生的影响;阐述了德国公共养老金调整指数的建立和改革情况,对我国的启示是构建城镇养老金指数调整机制时应考虑基本国情、经济发展情况和对市场效率的影响[2-3]。林义、邱添(2011)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养老保险财务危机,世界各国对养老金调整指数进行修正和完善,主要增加了预期寿命指数化、挂钩养老保险制度支付能力、养老金指数累进调节3个因素[4]。丁建定、郭林(2011)在梳理我国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变迁历程的基础上,运用叠代模型指出养老金调待存在时间与调整基数非同步变迁、调整比率确定方法退化、调整覆盖范围缺乏公平性等问题[5]。施岚(2012)分析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金调整机制与养老负担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现收现付运行机理和经济增长原理分别推导出两种不同养老金调整机制下维持养老负担不变的条件,指出不同的养老金调整机制对于经济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具有不同要求[6]。杨俊(2009)也提出在构建养老金调节机制时应加入老龄化因子[7]。田青、张水辉(2009)提出以动态的基本养老金合意替代率为参照系,针对不同人群分别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8]。薛惠元等(2015)则通过测算指出现行的养老金调整方式与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缴费激励机制相矛盾,不利于制度的可持续发展[9]。

总体来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国外养老金待遇调整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摆脱财政困境,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背景有所差别,但对财务风险的预警仍值得借鉴;第二,对国内待遇调整的研究以对现行政策的分析、批判为主,进而提出改进方法,但其方法是否可行缺乏相应的检验。基于此,本文设计出不同的待遇调整方案,从替代率和短期、长期基金平衡两重视角对方案进行逐一检验,进而提出构建帕累托最优的待遇调整机制。

二、养老金调整理念及方案设计

养老金调整的根本理念是保障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避免其陷入生活困境。养老金调整应坚持适度原则,如果调整幅度过高,虽然退休职工可以获得较高的生活水准,但在职职工、企业、国家三方负担均过重,影响经济发展;如果调整幅度过低,则老年人生活水准易受经济波动影响,不利于社会稳定。本文就养老金调整指标提出4种方案设计。

(一)国家命令式调待10%

即便这本是一种临时性应急调整措施的调整机制,无法实现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但这种方式在我国却持续了11年之久。原因在于其有利于大幅度增加城镇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不断缩小其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员工的养老待遇差距,提高其生活水平。这种调待方案存在潜在危机,首先,持续高水平的待遇调整政策导致退休职工的调待期望加大,社会福利具有增长刚性,一旦中断养老金调整政策,定会引起退休人员的不满和抗议;其次,调待群体间相互攀比,企业、事业单位、公务员、城乡居民四大群体间相互比较,以争取利益最大化,矛盾层出不穷。一直以来我国的调待水平均为10%,本文假设这种国家命令式调待政策持续下去,仍为10%。

(二)根据CPI调待

CPI可以反映消费品的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以此作为标准,能消除通货膨胀给退休人员造成的影响,保障退休职工的绝对购买力,效果直观,简便易行,因此,受到以美国为主的许多国家的青睐。考虑2009年受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从2009年后国家的经济速度放缓,本文选取2010~2013年城市居民CPI,简单算术平均后求得增长率为3.45%。因此,假设2015年开始,养老金待遇调整率为3.45%。

(三)CPI基础上适当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且考虑老龄化

尽管CPI保证了退休职工的最基本生活水平,但往往使得企业退休职工的退休生活显得捉襟见肘。因此,本文也考虑在CPI基础上,适当提高其待遇调整幅度。本文选取2010~2013年GDP数据,简单算术平均后得出增长率为8.88%,基于不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考虑,本文确定调待幅度在CPI基础上分享1/2,即为4.44%。在实践“老有所养”的目标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还有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冲击,据《世界人口展望2012》预测,2050年我国老龄化将达到32.8%。这将从反面影响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将其纳入养老金待遇调整的考虑范围,设定其影响程度为-1.5%。因此,总体调待幅度约为6.4%。

(四)与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率挂钩

根据国发[2005] 3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规定,“根据职工工资和物价变动情况,国务院适时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调整幅度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当地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增长率的一定比例。”根据国际惯例,60%~70%的增长比例是合理的,因此,本文设定退休职工养老金增长率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率的70%。

三、养老金调整方案的保障水平检验

养老金替代率是衡量养老金保障水平最主要的指标,合理的替代率也是养老金调整的目标。因此,本文选用替代率指标来衡量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本文的“养老金替代率”界定为单个职工一生领取的养老金的现值占其工作时期工资总额现值的比值;运用个体法构建出养老金替代率精算模型,进而测算出不同养老金调整方案对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

(一)模型前提假设

第一,本文设定一个“标准人”,即一个平均意义上的城镇企业职工,该“标准人”在国发〔2005〕32号文件颁布以后参加工作,是一个“新人”,由于国发〔2005〕32号文件颁布的时间为2005年12月,假定该“标准人”的参保时间为2006年初。

第二,假定“标准人”的缴费基数参照上年度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以下简称岗平工资)的一定比例来确定,且该比例始终保持不变。

第三,假定“标准人”缴费工资增长率等于岗平工资增长率。

第四,假定缴费和待遇领取均在月初,“标准人”参保以后连续缴费,不存在断保、缴费期间死亡、未活到平均预期寿命提前死亡的情景。

第五,假定测算期间养老金调整在每年的年初,“标准人”退休当年不进行调待,从退休的第二年开始调待。

(二)替代率精算模型

以a表示“标准人”参加工作的年龄,b表示退休年龄,m表示退休后的生存年数;W0为“标准人”参保时上一年度岗平工资月标准,g为平均工资增长率,d为“标准人”的平均缴费工资指数。c为养老保险缴费比例,f为养老待遇调整幅度,r为个人账户收益率,n为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

根据国发[2005] 38号文件可知,“标准人”退休时领取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P1为:

“标准人”退休时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P2为:

“标准人”退休时领取的基本养老金月标准P为:

“标准人”一生中领取养老金的总额在退休时的总额现值TP为:

“标准人”一生缴费工资在退休时的总额现值TC为:

根据本文关于养老金替代率概念的界定,“标准人”养老金替代率RR为:

(三)参数假设

1.“标准人”参保年龄、退休年龄与缴费年限

由于受教育年限普遍延长,因此,假定“标准人”25岁开始工作且参保,即a=25;根据现行企业职工退休规定,退休年龄b分别为50岁、55岁、60岁;则相应缴费年限b-a分别为25年、30年、35年。

2.“标准人”退休后生存年数与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

本文参考“社会保险精算原理与实务”的数据[14],50岁、55岁、60岁城镇居民的平均预期余命分别为23.97年、19.567年、15.396年,鉴于我国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因此,本文设定“标准人”退休后生存年数m分别为24年、20年、16年;根据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表显示,50岁、55岁、60岁退休时,计发月数分别为195月、170月、139月,因此,本文设定“标准人”个人账户计发月数n分别为195月、170月、139月。

3.缴费率与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由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可得,缴费基数的浮动区间为社平工资的60%~300%,因此,本文设定d分别为60%、100%、300%,分别代表低工资群体、一般缴费群体、高工资群体的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个人养老保险缴费率为8%,因此,本文设定“标准人”养老保险缴费率c=8%。

4.参保时上一年度岗平工资月标准与缴费率

根据前文假定可知,“标准人”于2006年初开始参保,国家统计局公告2006年3号文件显示,2005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 405元,因此,本文设定2005年岗平工资月标准为1 534元。

5.平均工资增长率

根据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计算可知,2009~2013年间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增长率的均值为11.78%;鉴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保持着稳健的较低GDP增长率,因此,本文设定未来平均工资增长率g=10%。

6.个人账户收益率

根据国发[1995] 6号文件规定,“个人账户储存额记账利率参照银行规定额同期居民一年期存款利率计算”,因此,本文设定银行利率固定为r=3.5%。

7.基本养老金调整系数

根据前文的5种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待遇调整方案,以及本文设定的未来平均工资增长率为10%可得,养老金调整系数f分别为10%、3.45%、6.4%、7%。

(四)测算结果与分析

分析表1中的数据发现:

第一,在我国现行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待遇调整机制对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具有强烈的正向作用,即待遇调整越多,替代率越高。例如,60岁退休,缴费基数为100%时,4种调待方案的替代率浮动区间为47.15%~ 77.71%,替代率相差高达30%。

第二,在本文研究范围内,替代率与退休年龄在一定程度上成正相关关系,即退休越晚,养老金替代率越高,从高到低依次为RRb=60>RRb=55> RRb=50。因此,国家推行延迟退休政策,不仅有利于减轻基金压力,也有利于提高退休人员的收入,保障其过上较好的晚年生活。

表1 不同调待方案下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 单位:%

第三,在本文研究范围内,替代率与缴费基数成反向相关关系,即缴费基数越大,替代率越低,从高到低依次为RRd=60%>RRd=100%> RRd=300%。由此可见,我国现行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养老待遇调整政策从实践上偏向于弱势群体,缴费最低的灵活就业人员养老金替代率最高,企业普通群体的替代率次之,高工资群体的替代率最低。

第四,国际经验表明,养老金替代率的合理浮动范围为40%~70%,前者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后者有利于实现较体面的老年生活。由于60岁退休养老金替代率最高,本文认为国家的延迟退休政策是利国利民的,在此基础上,方案1的替代率范围为57.85%~97.56%,方案2的替代率范围为35.11%~59.2%,方案3的替代率范围为43.7%~73.69%,方案4的替代率范围为45.75%~ 77.15%,方案3、4的替代率为合理的水平。方案1的替代率水平过高,因此,本文认为国家现行的调待政策不合理,应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待遇调整方案和机制。

四、养老金调整对基金收支平衡的影响

作为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可持续性最重要的指标,养老保险基金平衡是任何调待机制均需要重点考虑的。本文运用整体法基于待遇调整参数构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测算模型。以基金收入、支出、差额的变动趋势模拟和预测基金的短期收支平衡;在考虑利息和基金累计结余的情形下,模拟和预测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据此来判断养老金调整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构建的基金收支测算模型均以现行政策为基础,预测年份为2015~2050年。

(一)基本假定

第一,假定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打通使用,不考虑管理费用,不考虑财政补贴。

第二,假定城镇企业职工参保期间的缴费基数均为岗平工资,不断保,退休后正常领取养老金,直至预期寿命死亡。

第三,假定我国城镇职工平均预期寿命、生存年限与城镇居民相一致。

(二)模型推导

以Il表示第l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Wl-1表示第l-1年城镇在岗职工岗平工资;g表示岗平工资年增长率;C表示养老保险缴费率;Kl表示第l年在岗职工人数。则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测算模型为:

以Ol表示第l年基金支出;Sl-1表示第l-1年城镇企业退休职工的平均养老金;f表示待遇调整幅度;Nl表示第l年退休职工数量。则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测算模型为:

于是,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短期、长期收支平衡模型为:

其中,El为第l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结余;m表示目标区间年份。当El>0时,表示当年基金收入大于支出,制度可持续性较好;当El=0时,表示当年基金收入等于支出,基金短期平衡;当El<0时,表示当年基金收入小于支出,制度可持续性较差。当E>0时,表示目标区间内,基金盈余,制度可持续性好;当E=0时,表示目标区间内,基金长期平衡;当E<0时,表示目标区间内,基金收不抵支,制度可持续性差。

(三)基本参数假设

1.岗平工资和平均养老金

本文预测年份为2015~2050年,因此,本文设定目标区间的年数m=35;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可知,2014年我国城镇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7 346元,即为W2014;根据《中国社会保险年度发展报告2014》可知,2014年我国城镇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2 061元,则S2014= 24 732元。

2.缴费率、岗平工资增长率和基金投资利率

根据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可知,缴费率c为28%;根据前文可得,岗平工资增长率g= 10%;根据当前银行1年定期利率,设定累计结余基金投资利率r为3.5%。

3.2015~2050年参保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人数预测

关于2015~2050年的参保职工数据我们直接根据武汉大学刘昌平教授预测的“迁移后城镇人口指标特征”数据推算得到,该数据给出了2015~ 2050年15~59岁的城镇人口数。我们假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100%,考虑到青年受教育时间延长、参加工作时间推迟以及未来延迟退休年龄等因素,本文假定职工25岁参加工作,60岁退休。进而根据比例法可以推算出25~ 59岁的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人数(见图1)。

图1 2015~2050年城镇在职职工、离退休职工人数预测

(四)测算结果与分析

从图2可知,不同调待方案下,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短期盈亏不同。方案1曲线呈现出先缓慢上升后急剧下降的趋势,在2015~2033年间,基金略有结余,其中2025年达到当期基金结余峰值,为5.21亿元;2033年基金收支平衡;从2034年开始,基金出现赤字,到2050年当期基金赤字高达65.71亿元。方案2、3、4曲线均呈上升趋势,表明这3种调待方式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均不会存在财务赤字风险。方案2的2050年当期基金盈余为130.89亿元,明显高于方案3、4的87.4亿元和72.29亿元。

从图3可见,不同调待方案下,我国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趋势也不同。方案1曲线呈先缓慢上升再急剧下降的趋势,比短期的曲线更陡峭,2015~2044年间,基金略有结余,2036年达到峰值,为114.16亿元;2045年基金开始出现赤字,到2050年累计赤字就高达254.29亿元。方案2、3、4曲线均呈先缓慢再快速上升趋势,表明基金长期结余。到2050年,方案2的基金累计结余已高达1 820.18亿元,方案3、4的基金结余也约为1 000亿元。

五、老金调整方案选择及政策建议

(一)养老金调整方案选择

合理的养老金调整机制既关系到我国广大城镇企业职工的老年生活,也与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息息相关,因此,养老金替代率和基金平衡性是调整方案最主要的衡量因子。

从本文的研究显示,第一种调待方案,即我国现行的每年命令性调待10%,养老金替代率高,最高的为97%,意味着其养老金近似等于其一生的平均工资;但不论从短期还是长期基金财务状况来看,都是不可持续的,尤其是长期财务呈现急剧失衡趋势,给制度运行带来较大的危机,因此,这种方案不可取。

图2 4种调待方案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短期平衡图

图3 4种调待方案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图

第二种调待方案,即按照CPI调待,短期和长期的基金均呈现盈余状态,尤其是长期基金积累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然而,就个人而言,养老金替代率极低,最低的替代率不到23%,这严重损害了离退休职工的个人利益,也违背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初衷,因此,这种方案不可取。

第三种调待方案,即考虑CPI、适当分享社会经济成果、也考虑老龄化的影响,其养老金替代率约为60%,一方面,符合国际养老金法定替代率标准,能满足离退休职工较好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在预测期间内,养老金当期均略有结余,基金长期处于财政盈余状态,且走势较好。第四种调待方案,即与在岗职工的社平工资挂钩,其养老金替代率约为62%,均符合替代率和基金财务平衡的要求。

因此,本文认为,方案3、4的调待方案是可行的,我国在构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时,应以CPI为基础,适当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同时考虑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现状和在职员工岗平工资的因素。

(二)政策建议

2005年以来,我国持续大幅度提高城镇职工养老金水平,从本文的检验结果来看,这种待遇调整方式给基金带来沉重的压力,导致制度不可持续;完全依赖CPI的待遇调整方式不利于离退休职工安享晚年。基于此,本文建议:

第一,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的初衷是保障离退休职工的晚年生活,非横向比较其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员工、城乡老年居民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因此,在构建科学调待机制时,应摒弃这种本末倒置的理念,而应从城镇企业离退休职工的需要出发,根据CPI、经济发展、老龄化程度,与职工本人缴费作比较,建立适度的待遇算法模型。另外,考虑到养老保险制度的本质具有正义性,因此,本文认为调待机制还应考虑层次性,即针对养老金较少的群体,调待幅度可适当提高;养老金较高的群体,调待幅度可适当降低。

第二,养老金调整应坚持替代率和基金平衡的双重检验标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制度支付能力的保障,必须通过当期收支情况检验基金短期平衡情况,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和未来趋势变化检验基金长期平衡情况。替代率是待遇调整机制的基本目标,必须将其浮动范围调整到国际标准。基于帕累托最优原理,在不改变基金性质的情况下,通过优化路径和方法,使得养老金替代率在合理范围内达到最大化,实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资源最优化配置,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参考文献]

[1]柳清瑞.养老金替代率的自动调整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5(3): 51-55.

[2]韩伟,穆怀中.美国公共养老金调整指数存在的偏差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12): 47-48.

[3]韩伟,穆怀中.德国公共养老金调整指数改革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4): 68-74.

[4]林义,邱添.国外养老待遇调整谁说了算[J].中国社会保障,2011 (7):36-38.

[5]丁建定,郭林.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变迁、问题与优化[J].保险研究,2011(9): 47-52.

[6]施岚.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与养老负担关系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2(3): 77-83.

[7]杨俊.中国养老金调节机制设计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 (4): 44-46.

[8]田青,张水辉.建立合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以动态合意替代率作为参照系的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9(1): 78-84.

[9]仙蜜花,薛惠元.缴费激励机制下的养老金连年上调:矛盾及其化解[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5(2): 92-101.

(责任编辑:李萌)

The Design,Testing and Selection of Basic Pension Adjustment Program for Urban Workers

Ye Lu,Xue Huiyuan
(Center for Social Security Studies,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In 2015,Chinese urban enterprises workers' pension was once again increased by 10%. Is this policy really advisable?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the article proposes four pension adjustment schemes,and each of them is tested by building actuarial models considering both the target replacement rate and funding balan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urrent pension adjustment scheme will lead to short -term and long-term financial crisis,while the other two schemes 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CPI,economic growth,aging degree and average salary growth rate are more feasible. According to this finding,the article argues that a scientific pension adjustment scheme should be built and tested by double standards,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basic livelihood of workers and the safety of pension.

Key words:basic pension;adjustment program;replacement rate;fund balance;test

作者简介:叶璐(1988-),女,重庆綦江人,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研究;薛惠元(1982-),男,山东沂南人,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保障国际冲突、协调与合作基本法律问题研究》(13BFX14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研究》(12JJD840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动态跟踪和效果评估研究》(410500078)。

收稿日期:2015-09-27

DOI:10.13253/j.cnki.ddjjgl.2016.01.017

[中图分类号]F84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1-0091-07

猜你喜欢

检验
序贯Lq似然比型检验
起重机械检验常见问题及处置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稿简则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稿简则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基于ARFIMA-GARCH 模型的混成检验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临床检验检验前质量指标的一致化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