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恽向事迹及艺术

2016-03-22□黄

收藏家 2016年6期
关键词:南田

□黄 亮

Huang Liang

恽向事迹及艺术

Yun Xiang and His Deeds and Art

□黄 亮

Huang Liang

Yun Xiang was an important painter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Very few historical documents had mentioned Yun Xiang, and researches on his life became somehow rare, resulting in omission and mistakes by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researchers. Therefore, a further and accurate textual research on Yun Xiang is necessary.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researches by previous scholars, and combining the Yun Family’s Pedigree and inscriptions in Yun’s paintings, the author makes an effort to do accurate research on Yun Xiang’s life. the author in closes the Chronological Table of Yun Xiang based on current materials at the end of the thesis.

一.家世及早年读学生活

1.恽氏追宗

恽向的出生地—上垫,是一个美丽的江南小镇,那里古时交通便利,水陆网发达,商旅日夜不断,物产丰富,民风纯朴。在《上店古村考》中是这样记载的:

上店古名上垫,南通宜兴,北达常州,兴隆河横贯街中,原有驿道和小桥,来往行人晨昏不绝。乾隆庚戌重建环洞拱形石桥,桥北西侧立有《重建上垫桥记》石碑。随着上垫士族日渐兴盛及地处交通要道,咸丰、同治年间渐成集镇,谓称上店。①现在上店村保存有恽家祠堂及恽南田故居。当地政府在1982年建立了恽南田纪念馆,在1983年重修了恽南田墓,将其与父亲恽日初的墓并排相处。艺术大师刘海粟为恽南田纪念馆提携匾额,并撰写了《重修恽南田墓记》镌碑置于墓园内,上店村如今已划为常州市区了。

恽向于万历丙戌年(1586年)九月廿九生于上垫,兄弟有七,其为长子。恽向,又名本初,字道生,号香山,别号有:香山翁、香山居士、灵隐学道人、灵隐寺僧、野人向等。父恽应明(嘉靖甲子(1564年)七月十二生—崇祯辛巳(1641年)五月廿五卒)字明德,号敬止,太学生,仕至祯武卫。恽向祖父恽绍芳(正德戊寅(1528年)二月十七生—万历己卯(1579年)六月廿九卒)字光世,号少南。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二甲第三名,仕至“福建左恭议,累赠通议大夫,湖广按察使”②,为官刚正,性格直爽,有诗集刊行。

在恽向的七个兄弟中,最小的是恽含初(1603-1686年)后改名于迈,字涵万,号建湖,为崇祯时顺天府贡生,延试时以推官知县用。明亡后为僧,云游四海而终,著有《退耕堂诗草》。此外,恽向还有两位重要的群从兄弟,一位是恽厥初(1572-1652年)字伯生,号衷白,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福建右参议,浙江按察副使,著有《素园集》。另一位是恽日初(1601-1678年)字仲升,号逊庵,崇祯六年(1633年)副榜贡生,为大学者刘宗周(1578-1645年)高足,同时他也是恽南田(恽格)的父亲,恽向的晚年生活与恽日初和恽南田是有紧密关系的。根据《恽氏家乘》和相关史料记载,将恽向主要亲属辑略如表一:

2.早年读学生活

恽向家族自祖父起家学兴盛,在朝为官之人众多,且多为文官,族人皆能诗文,善书法。据恽向本人记述,恽氏书法人持一帜:其伯父恽应翼书法“入二王之庭,行书小草随笔尖秃皆如意画沙”;伯父恽应侯书法在“虞褚之间”;叔父恽应雨书法“类天水赵孟”③。诗文更是丰盛“叔父应筠诗文几十百卷未刻,先生嫡子也世其家诗学”④。恽氏家族中各家皆有私塾,恽向从小就能受良好教育。据恽向本人记忆:“伯父绎思先生三举而三应,予小子每就先生塾读书”,另恽向《瑶池先生家传》中记:“先生古今书无所不窥……独器重小子,亦若大父之器重先生,于读书为文章法无所不授”。恽向在《五宗先生家传》中提及其与五宗叔同师瑶池先生:“五宗叔独与予善,同师瑶池先生。尝语其子:‘吾家道生尚识得一部龙门史耳’其眼阔如此,酒力与予相上下”,可见恽向小时曾受教于堂伯父瑶池及伯父绎思先生。恽向少时就有所成就,《道生弟诗刻序》中说:“余弟道生早岁文誉冠”,另在《家五兄道生七十乞言述》中也说:“兄自蚤岁即治古文辞、攻诗、善丹青绝技”。那么,其诗与文的风格又是怎样呢?在《恽氏家乘》中曾有著述:“古文辞笃好左氏司马,旁猎百家。要以挥霍艺林达材充气而止,诗笔近青莲,而所醉心服习乃在子美,歌行出入二家。五言诗则汉魏六季,以至开元大历无所不入,近体无所不工,乐府四言古诗苕然独上矣。⑤”从中可以看出恽向诗文学习的取向及取得的成就,如果没有小时候良好的环境与教育,是不可能涉猎如此广泛的。据文献记载恽向的诗文著述有:

香山诗钞 集部别集类

见道光《武阳合志》卷33,原注云:“无卷数。按:是集为《待悟草》、《江声草》、《旦旦吟》。”

香山近诗2卷 集部别集类 佚

见道光《武阳合志》卷33。

汝阴诗 集部别集类

见《江苏诗征》卷104。⑥可见恽向著诗文之富,上述诗钞今大多已佚,已不可考其原貌,但《恽氏家乘》中仍保存恽向怀亲诗27首,从中可窥其诗风,下录其诗两首:

怀伯父瑶池先生

绝世文章举世猜,古今大业等闲开。仙凡旷代俱无敌,存没安能覆草菜。一字吉光留凤羽,片言藏椟尽珠胎。彫残盛世存犹子,长痛遗编举百哀。

怀亲四章之四

所幸仙游去不还,七年时事颇零删。一官贫困终丘壑,百卷图书尚水山。壁上数行家训样,园间几树野花斑。思亲偃仰寻陶径,菊叶松苔照古颜。⑦

恽向是恽氏家族中最早从事绘画创作的,恽敬《大云山房文稿》记:“恽氏作画自香山先生始,逊庵先生以枯墨作山水,殊古简然非作家,后南田先生负重名,群从子弟皆作画逐成风尚。⑧”

二.中年入仕之路

恽向家族自祖辈就通过应试进入朝内做官,其祖父更是官至二品,父亲恽应明为太学生,仕至祯武卫。在家族的影响和父亲的教导下,作为长子的恽向担起了入仕的担子。然而,时以将至明朝之末,朝内权力纷争,奸臣当道,外族频繁入侵,农民起义四起,在乱世中求的生存都很困难,入仕之路就显得更加迷离和矛盾了。

恽向自21岁补常州府学附生,实际上府学附(贡)生还只是学生,明朝官选一般采用“三途并用”的方法,“三途”为:进士、举人、贡生。“贡生”也称“岁贡”,即“学校年深者拔为岁贡”⑨,贡生仍可以通过科考入第,若“贡生不第,入监而选者,或授小京职,或授府佐及州、县正官,或授教职。⑩”由此可以看出,贡生地位实际是远低于进士的。据《香山先生家传》记:“先生年二十一补常州府学附生,以例贡国子监”⑪,由此可知,恽向是被“例贡国子监”,恽向自例贡国子监,开始居京城。但恽向并没有正式的工作和俸禄,因此他只有通过科考才能达到做官的目的,在后来的年月里,恽向一共参加了十次科考,但遗憾的是,十试十不第。在《家五兄道生七十乞言述》中这样记载的:“兄前后凡十试,棘闱卒以数奇罢业”⑫。每次不第后都被封以小官,所以恽向也就“罢业”不就了。恽向在写《德祖八弟家传》时也提及此事:“予时身入国,予屡试长安不第”⑬。另恽向写《礼卿十弟小传》中也见当时情形:“余以不第归,弟无所依,既三年而余一入京,既如天雨粟,其望予一第,如枯旱望云,比榜出而不得予名,即哭泣如不欲生也”⑭。从中都可以看出恽向一直在努力地参加科考,在这十次近三十年的考试中,他从一位年轻少年已至中年。

《恽氏家乘》 常州市图书馆藏

恽向在入京的岁月里,一方面要准备每一次的科考,另一方面作为长子的他,要进孝、要抚弟妹成长,同时还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所以他并非久居京城,而是常往来于京城与常州之间。丁卯(1627年)那一年秋天,恽向在京城收到其三弟恽念初去逝的消息,心情非常悲痛,于是便回忆起早年与弟生活的一些情况:

表一 恽向主要亲属辑略

府君既薄游京师,命弟随予读书,予自任以兄道兼师……予既教弟读书且成试,童子以无力故不利,府君又居远。予为之娶妇于霍,无何妇死,而试又不利,郁郁久之,予也落魂。以府君行李不介,脱身入长安……予奉府君归再为弟娶妇于白,三年而白又死。予时身入国。⑮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清楚得知,恽向早年教弟读书并参加应试,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而且父亲远居京城为官,因此应试失败。于是便为弟娶了霍氏女为妻,不知为何,霍氏妻死,之后又为弟娶白氏女为妻。三年后白氏妻又死,而那时恽向已“例国子监”身入京师了。恽向还在《德祖八弟家传》中写到:“弟出一子,今吾抚之”,也就是说白氏为其弟生了一子(据家谱记载:念初子一,名祁森、字东晓,天启甲子(1624年)生。由此推算,可略知恽向始居京师大概在天启一年(1621年)左右,时恽向36岁。

仿古山水图册十开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崇祯二年(1629年)恽向应邀参加当时政治色彩很浓的复社,据《江苏艺文志—常州卷》记:恽向“明崇祯二年入复社”⑯,一起加入复社的还有杨文补、张学曾、杨文骢和王时敏等,在崇祯戊寅年(1638年)六月,他们一起聚于恽向家,每人作山水一幅,完成创作了《四贤山水合卷》,这成为画坛一传奇色彩的作品⑰。另在《恽氏家乘》中记载:

当是时毗陵则吴霞舟、张二无,梁溪则马素修,江上则黄介子,锡山徐元修诸先生各以业自鸣,相邀入社。申志义、定章程、部署东南文事,以修古起衰为功。一变还雅天下,翕然乡风焉。⑱

恽向加入复社主要还是从事诗文和绘画创作,与志同道合之士一起畅游山水,切磋文章与绘事。

恽向的父亲在其早年便入京为官,但官职甚微,俸禄不丰,待其告老还乡之时,还欠官中赋税,于是恽向代其父交完赋税才使其父回乡,在《家五兄道生七十乞言述》中是这样记载的:“诸父敬止公堕官逋赋,羁京师。兄扶服谒当事,代输之,事竣,诸父南下。”另在恽向书《仲诒九弟家传》中也回忆到:“时会府君以罢官负缗,予既入而同命”。

崇祯十四年(1641年)对于恽向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五月,其父亲离他而去,之后不久,两个妹妹也相继去世,就在他为亲人办理后事时,他的四弟恽谷初又重病去世,一年内失去4位亲人,对于长子、长兄的恽向来说,是无比悲痛的:

辛巳之岁五月,府君弃我未久,方在苦块中。两妹亦继卒,弟时周旋其间,忽一日入我丧次,予见其状貌而惊曰:吾弟面墨不利于是急宜加慎已,别去,吾谓愈弟、含弟曰:汝九兄或恐不免乎,是时弟家西郭外,次日家人来报,弟病且甚,不七日逝矣,呜呼!……弟殒后弟妇、孙亦殒、季女亦殒、次孙亦殒、家人亦殒……。⑲

在其父卒后一年,恽向第一次罢业了,辞去了“国子监”里的小职,恽向对此有回忆说:“辛巳壬午将服除”⑳随后一年,恽向堂弟恽日初应诏上“备边十策”不被采纳,也弃官归故了。一般认为恽向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举贤良方正”时获“内阁中书”一职,清恽敬在《香山先生家传》中是这样叙述的:

崇祯十七年举贤良方正,除内阁中书,弃官归。㉑

其实,这一说法还过于简单,实际上这次被授予“内阁中书”是有原因的,而且也不是像有些文献记载的“不拜”。真实的过程在《恽氏家乘》中有记载:

黄相国东崖与兄有蓬室之知,虚中翰以待,而吴恭顺、国华、刘新乐、淇云鞏都尉洪图劝驾尤力。兄聊复应之,窃比长卿之为郎,非其好也,竟取告还里。㉒

从这一记载来看,当时黄东崖有意让恽向为官,而诸友也劝恽向留于京城为官,恽向便姑且答应了。但终究不是其想要的位置,再且当时恽向已59岁,早已无心为官,于是辞官归故了。这是其第二次辞官不就,幸运的是,就在恽向辞官不久,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明王朝从此消亡。同年五月,吴三桂降清使得清兵入主北京,外族的统治开始延伸全国。明王朝的灭亡也彻底地毁灭了恽向为官的念头,追求了30多年的入仕之梦也随之破灭。

仿古山水图册十开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三.晚年结缘灵隐寺

明朝北都的灭亡,除了打破了恽向入仕的梦想,还给恽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恽向辞官归故后,清兵开始南下,顺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建(1602-1646年)在福州建立南明隆武政权,恽向弟恽日初结束隐居生活,带其子恽格、恽桓离开天台山入福建,受唐王聘任,参加了抗清战斗。而此时的恽向也在四处躲避战火,生活可谓无定所,顺治四年(1647年)恽向在逃亡中再次被迫任职:

北都陷为一至南都,南都复陷。兄衣缁行遁,为时所迹,迫之受事,兄忧幽几不欲生,既百计移疾归。㉓

可以得知,此次恽向任职实际上是被迫的,恽向在《怀亲四章序》中也提及此事:

丁亥(1647年)之岁,予羁身直中,不能解去,幸夙夜入直,薄书多暇咎,因自念赋命微薄,身志卑苦。㉔

在这一年,恽向为续修家谱,作诗怀亲20余首,家传13篇,像赞数篇。这些资料对研究恽向生平及家族情况都非常重要。

恽向第三次辞官后,较为平静地度过了四年,这四年里其多以作画为主,一是生活所迫,二是聊以自娱。然而好景不长,在顺治八年,又有人想让恽向出仕:

又四年复有趣之出者,兄以死誓乃免,于是决策入灵隐若将终身焉。㉕

就这样,恽向第四次拒官不就,决定入杭州灵隐寺终老,同时恽向弟恽日初也因为抗清失败,且与子失散而削发为僧入了灵隐寺。恽向入灵隐寺后,与其弟一同拜汉月法藏和尚悉心营道㉖。顺治九年(1652年)在灵隐寺发生了一件颇具传奇色彩的事,原来顺治五年(1648年)恽日初带三个儿子参加建宁抗清战争时,恽格被俘、恽桢战死、恽桓失踪,恽日初因外出求援而辟此一灾。恽格被俘后得旧相识的青楼女子之助,推荐为闽浙总督陈锦之妻画首饰形模,因陈锦无子,见其“丰神秀朗”而收为义子㉗。然而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陈锦在与郑成功作战时被其家丁所害㉘。陈锦妻与恽格扶梓到灵隐寺超度亡灵,在作佛事时恽格在众僧中发现了父亲,父亲请主持具德和尚出面诓骗陈妻,说恽格寿命不长,劝她将子从佛㉙。就这样恽格留于寺中得以与父团聚,然而见证这一时刻的还有恽向。恽向作为恽格的伯父,看着恽格长大,从小就授其书画,对其喜爱有佳。此后恽向一边指导恽格学习绘画,一边在灵隐寺悉心营道。恽日初在《家五兄道生七十乞言述》中是这样回忆的:

甲子夏秋之间,吾兄道生悉心营道,税驾灵隐山中,夙兴夜寐,余并从事,见其神锋底厉,精爽之色辟易壮天。未尝不蹙竦窃欢,为弗可及也,越明年乙未春秋七十矣。㉚

恽向 日濯清泉图 纸本墨笔152×53.5厘米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恽向 山水图轴 纸本设色115×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然而就在乙未(1655年)春四月廿五日,恽向悄然离开了人世,终年七十岁。也许是因为年事已高,也许是营道过度劳累。恽向死后和妻子合葬横山桥,恽向之后有一子名桂林;桂林后一子名子法;子法后二子名履贞、履吉(无后);履贞后一子名关佑,关佑早卒;恽向后传了四代再无传焉。(附录)

注释:

①恽仲坤《上店古镇考》,该碑现立于常州上店村,2007年。

②恽仲坤《恽氏家乘》卷44《世表》。

⑧(清)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卷3—《南田先生家传》[M],上海涵芳楼景印,光绪十年,第51页。

⑨⑩潘星辉《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7页,第134页。

(责任编辑:劳棠)

附录 恽向生平及作品年表

(注:年表中仅收录其可辨年份的作品,月份均为是年农历月份。)

猜你喜欢

南田
试谈恽南田没骨花卉画中的写生与赋彩的特点
南田旧影
恽南田与常州画派
不肯逐富贵,埋骨唯常州
珍惜手中瑰宝——南田石
尘封的浙东抗战大捷
——南田的沦陷与光复史事钩沉
清代浙江南田诸岛的封禁与展复
台湾南田图案石传奇
南田农场发展纪实
我读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