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民国瓷帽筒赏析

2016-03-22□马

收藏家 2016年6期
关键词:粉彩青花纹饰

□马 佳

Ma Jia

清代民国瓷帽筒赏析

Appreciation of Porcelain Cap Containers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马 佳

Ma Jia

The Cap container is a ware in which officers in the Qing Dynasty place their official cap with feather decoration, which is usually porcelain. It gradually becomes the decorative object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is set in pairs and is popular in the home of common people. It is also used as dowry. As one of the shapes of traditional porcelain wares, the cap containers is fired in the kiln from the period of Jiaqing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with complete kinds of glazing color.

“帽筒”又称“官帽筒”,最早为清代官员用于放置顶戴花翎的器具,通常为瓷制。清代官员的帽子有两个后摆,不能叠压,最好悬垂,以保持帽子的形状。官帽平时至于专门的器具上正契合了古人“冠不落地,鞋不上桌”的说法,也能表现出对官帽的尊重和炫耀。在清初,康、雍、乾三代,官帽多是用球形帽架承托的。现存世的有一件的乾隆时期粉彩帽筒燃香器,为镂空花式,可内置香料,官帽置于其上,这应是帽筒较早的雏形(图1)。筒状帽筒大约出现在嘉庆时期。帽筒初期多为圆柱中空形状,璧形底、平底或圈足。随着工艺的发展,形制逐渐增加,有圆筒、四方、六方形的柱状等,装饰工艺除釉彩外还有镂孔、堆塑等手法。镂孔帽筒筒壁饰六个等距、上下相交错的海棠式镂孔,是为了便于散去帽里的汗气,帽筒里面也可以放置香料。帽筒因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被广泛接受,在同治、光绪年间普及到寻常百姓家,用途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有些成为搁置鸡毛掸、小画轴的器物,也用作女子出嫁时的必备陪嫁品和家庭中的陈设瓷。帽筒作为传统瓷器形制之一,从清嘉庆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有烧制,广为流传,传世品非常多。目前传世所见民窑帽筒数量占绝大多数,只有少量官窑精品帽筒。清嘉庆、道光时期的粉彩地龙纹帽筒、青花釉里红花鸟纹帽筒、黄釉仿竹帽筒为帽筒中的佳品。但极为少见。

清代帽筒各种彩釉俱全,如青花、粉彩、矾红彩、浅绛彩、墨彩、哥瓷釉、珊瑚釉、各色地釉描金等。常见纹饰主要有人物故事、山水、动物、花鸟鱼虫等。其中人物故事纹饰如:三国故事、红楼人物、竹林七贤、麒麟送子、孟母择邻、东方朔偷桃、庭院树下、仕女婴戏图等。动物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的如:鹿鹤同春、马上封侯、龙凤、太师少师等。山水纹饰以自然风光为题材,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垂柳树木、渡船垂钓、远山近水、溪流、土坡、小径等。花鸟纹有喜上眉梢,一路莲生,竹报平安,富贵白头等。部分精品有仿前朝款识和本朝官窑款。传世的帽筒以光绪、民国时期为多,其他各朝较少见。现以文物公司所藏和部分博物馆及拍卖公司所见帽筒,按釉色分类做赏析介绍。

1.清嘉庆粉彩黄地云龙纹帽筒(图2)

此件帽筒藏于故宫博物院,高29.7厘米,直筒式,圈足,内部及底部施松石绿釉,外绘黄地粉彩祥云赶珠龙纹,有六条行龙追赶火珠穿行于云雾之中,其间装饰六个海棠式镂空,底部松石绿釉面书有红彩“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这件嘉庆官窑帽筒为至今发现最早期的官窑帽筒之一。

2.清光绪青花山水帽筒(图3)

帽筒高28.5厘米。此类帽筒是光绪仿康熙青花山水纹样的典型之作,青花浓艳并有多个层次,有康熙五彩青花遗风。筒壁上部边缘绘席地纹开光画花卉一周,下边缘绘冰梅纹一周,中间的主体纹饰为一幅山水画。远处山峦叠嶂,近处树、石之间有几座房屋,桥上百姓外出归来互相交谈,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画面,笔法上,勾、皴、点、染运用熟练。

光绪仿康熙青花与康熙本朝青花相比,区别在于:康熙青花山水的特点是色泽鲜明青翠,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熟练的运用多种浓淡不同的青料,分染出深浅有别的蓝色色阶变化,甚至在一笔之中也能分出不同浓淡的笔韵,使所描绘的物象具有丰富的色调。由于“分水”技法的出现,使器物上描绘的物象不但具有丰富的色相,而且还有立体感,匠师在描绘物象时,运用蓝色的色阶变化,由深而浅逐层退弱下去,能分染出明暗、浓淡有别的色彩情调,层次感极强。光绪青花山水与康熙时比,整体釉汁稀薄,釉面欠莹润、釉色白中泛青,也分层画山水树石,但画法更简单,青料提炼也不如康熙时期,色阶简单,不如康熙时的层次丰富。但在青花绘制中,咸丰、同治青花瓷大多仅浓淡两个层次,光绪青花则在色阶层次上要超过咸丰、同治时期。

3.清光绪青花人物帽筒(图4)

此件帽筒高29厘米,筒上边沿以席地纹开光内绘花卉,此类辅助纹饰明万历时就多有使用。下边沿以冰梅纹为饰。帽筒主体描绘的故事是《空城计》的场景。画面为一座城楼,诸葛亮于城楼上抚琴,城门中为一老军,城门外则是司马懿所统军马。生动地描绘出诸葛亮在军事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亲临阵前用空城计镇住司马懿大军的画面。

清代康熙时瓷器上开始多用冰梅纹,尤以瓶、罐、笔筒等器物整体画冰梅纹为多。光绪冰梅与康熙冰梅相比,不同处在于:康熙梅花有花蕊而无芯,光绪梅花是先画一个小圆圈花心,然后再画放射性的花蕊。康熙时期的冰裂地有两种,一是先画冰裂地,然后再分水涂染,二是直接分水涂染。两者皆可见多层色阶,光绪的冰裂地使用毛笔直接涂染,不见冰裂线条。这种戏曲人物故事画片是受到元代以来带有插图的剧本、小说大量流行的影响,景德镇画匠得以借鉴这些图案丰富瓷器纹饰的内容,促使瓷器畅销。4.清光绪矾红彩帽筒(图5)

图1 乾隆 粉彩帽筒燃香器

图2 清嘉庆 粉彩黄地云龙纹帽筒

图3 清光绪 青花山水帽筒

此帽筒为一对胎质细腻,釉面匀净、平整,其上以矾红彩绘画,口沿处以酱釉圈括,口沿下为一圈如意云纹,筒身满施缠枝莲纹,间饰以“寿”、“吉”二字,寓有“吉祥如意”之意。釉色鲜艳,布局满而不乱,有条不紊。

矾红彩,又名“铁红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剂的低温红釉,色泽略显橙红。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载:“矾红釉,用青矾炼红加铅粉、广胶合成。”矾红是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比烧成高温铜红容易得多,虽不及铜红纯正艳丽,但呈色稳定。矾红创烧于明嘉靖时期。到清康熙时,矾红有了很大的进步,色泽艳丽,一般用于五彩、斗彩绘制纹饰或施于纯色釉器。嘉庆以后,矾红色泽不甚佳,至光绪时才稍有起色。此对帽筒便是光绪时期矾红彩的佳作。

5.清光绪蓝地粉彩花卉帽筒(图6)

此光绪帽筒,高28厘米,胎质细腻洁白,釉色典雅幽静,以蓝色为地,口沿下为简笔勾画一圈如意云纹,筒身满施缠枝莲纹间以“寿”字纹和蝙蝠纹,寓意“福寿连绵”,底部绘一圈仰莲瓣纹饰边。对比前一件嘉庆粉彩帽筒,可知:嘉庆、道光时期,粉彩着色继承了乾隆时期的特点,施彩比较厚重且色泽鲜明,主要以绿色、黄色、红色这些比较鲜亮的颜色绘制在器物表面,虽然没有乾隆年间亮丽但是也不乏光鲜。清代同治到光绪年间粉彩瓷器的施彩逐步由华丽向雅致转变,再加上浅绛彩瓷器的逐步流行,也对粉彩瓷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治、光绪以后粉彩瓷器的着色主要以黄色、蓝色、浅绿色为主要色调,所绘图案也较前期简化,由饱满向写意转变,施彩相对薄。这实际上也是当时社会风气在瓷器烧造上的具体表现。同样题材纹样的帽筒,从清代嘉庆至民国各时期均有绘制。

6.清光绪粉彩百蝶纹帽筒(图7)

直筒型帽筒一对,高28.5厘米,白釉地,口沿绘如意纹,下部绘仰莲瓣纹。主体为红、黄、绿、粉等各色蝴蝶的百蝶纹。绘画精细,彩色鲜亮,构图繁密,纹样精细,系据清宫彩样所绘,蝴蝶翩翩起舞,姿态各异,寓意“百蝶富贵”,为光绪时期常用吉祥样式。底落“大清光绪年制”双行六字楷书矾红款。

7.清光绪粉彩富贵白头帽筒(图8)

帽筒直筒形一对,筒壁有海棠式镂孔,高28厘米,形制规整。所绘一棵树上栖有白头翁两只,彼此和鸣,牡丹花绽放。画工流畅,设色雅丽,蕴含富贵长寿、夫妻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晚清民国时期,民间婚嫁流行用景德镇烧造的成双成对的瓷瓶、瓷罐、瓷盖碗等做嫁妆,此类瓷器为晚清瓷中的“大路瓷”,因所绘题材大多具有美好吉祥的寓意,其中典型的“牡丹与白头翁”象征富贵白头,这类嫁妆瓷也常被称作“富贵白头瓷”。此类瓷器一般有将军罐、花觚、双耳瓶、帽筒等。此类瓷器又称为“嫁妆瓷”,既有青花,也有粉彩、五彩,图案画法如其他民窑瓷器作品一样,较潇洒、随意,风格多样,题材繁杂,生动地反映了中国民间生活用瓷风俗。

8.清光绪粉彩博古帽筒(图9)

此对帽筒高28厘米,胎质细白,但釉面略显粗糙,筒身上满饰博古纹插花图案,为清代瓷器上常用纹饰图案,在明末清初较为多见,为瓷器装饰纹样之一。博古纹饰由宋《宣和博古图》一书而得名,因全书收录宣和内府所藏商至唐代铜器,集宋代所藏青铜器之大成而故名“博古”。以后,博古一词被扩大为凡在工艺品上装饰鼎、尊、彝、瓷瓶、古董、玉件、书画、盆景、文房四宝等题材,均称为博古纹,寓意高雅。一般来讲,明代饰有博古纹饰的器物较为少见,目前所见多为万历、崇祯时民窑青花、五彩器物,纹饰多以花瓶、花架为主,没有定型。清代饰有博古纹饰的器物较明代多,几乎历代均有烧造,时代特征明显。顺治时民窑器物构图画法不精,纹饰随意,以青花为多见。康熙时博古纹广为盛行,品种也多样,不但官、民窑博古纹大量出产还有许多外销瓷。官窑中多见五彩博古纹器物,民窑中多采用开光技法,并且与花卉纹相结合,颇具文人画之风。

图4 清光绪 青花人物帽筒

图5 清光绪 矾红彩帽筒

图6 清光绪 蓝地粉彩花卉帽筒

9.清光绪墨彩帽筒(图10)

帽筒为一对,墨彩,高28.5厘米,一只上绘树石茅屋,屋中有二人在交谈,另一只背部绘梅花一枝。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雅致清新。墨彩始见于清朝康熙时期,流行于雍正、乾隆时期并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国。康熙时的墨彩色泽浓重,彩釉配制纯净,墨彩漆黑莹亮。其制品白釉地多微闪青色,纹饰多以花鸟为主,画风深受同时代画家的影响。到雍正、乾隆年间。墨彩多用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效果的瓷器,犹如白纸作画,浓淡相宜,洁净素雅。之后清末、民国时期亦多有仿造,但不及前期制品精美。在晚清民国兴起的浅绛彩与新粉彩诸名家作品中,也均有品质极佳的墨彩作品存世,直追雍乾甚至犹有过之。在瓷器上展现气势豪放的写意山水,达到水墨画的效果,是此类墨彩瓷器产生的追求意境。这类淡雅幽静的墨彩瓷器,在题材和表现手法已经大大突破了前人的框架,达到了“无意不可入画”的境界。“着色之法贵乎淡,非为敷彩悦目,亦取气也。”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以笔取形,以墨取色的墨彩瓷画,用墨的各种变化来表现景物的色彩、明暗、凹凸、空间、质量和意境气氛,自出现以来,深受大家的喜爱。

10.清同治矾红印章纹镂空六棱帽筒(图11)

此帽筒为六方形,高28.5厘米。胎质洁白,釉质白晰。口沿一圈金彩。外壁六面每面矾红彩绘各式阴文、阳文篆书印章图纹,图纹新韵别致,形制规正挺括。印章纹瓷器的出现,是受到清代文人印盛行的影响而产生的。这类帽筒除了矾红彩印章纹,还有金彩印章纹。

11.清光绪祭蓝釉描金皮球花帽筒(图12)

此圆形帽筒,高29厘米,胎质细密洁白,施祭蓝釉,通体用金彩绘画,帽筒口部绘如意云纹、主体为皮球花纹、底部为变形莲瓣纹。布局匀称,线条细腻流畅,蓝色釉面上洒满金色皮球花,金彩艳丽。祭蓝釉也称“霁青”、“积蓝釉”、“霁蓝釉”。高温蓝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瓷釉新品种,以后历代均有蓝釉瓷器生产。祭蓝釉属高温失石灰碱釉,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生坯上挂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祭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此帽筒就是承袭前朝工艺,先以高温烧成祭蓝釉地色,再施金彩,低温二次烧成。皮球花纹饰最早源自日本,为舶来装饰点缀,清代叫绣球花,它的构成样式不明显,只是以大小不等的花头或龙凤等主体形象作圆形或椭圆形的图案花纹,有的三三两两相聚,疏密均匀地在器物中装饰。多出现在各色地瓷器上以金彩为饰。此帽筒其金彩保存相对艳丽,祭蓝如梦似幻,金彩富丽堂皇,蓝、金二色相互辉映,尽显高雅格调。

12.清光绪黄釉竹节诗文帽筒(图13)

清光绪黄釉竹节诗文帽筒,高28厘米。此帽筒远看造型像是粗壮的竹筒,并用酱釉绘竹斑点缀,惟妙惟肖,一面雕塑有诗文“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太白之言□云诗”这首诗是李白的一首诗,名为《客中作》。这种带诗文装饰的瓷器是唐代长沙窑的始创。此帽筒即是仿竹节的仿生瓷兼有诗文堆塑,制作工艺较一般瓷器复杂很多,是一件很特别、很难得的瓷器作品。

所谓仿生瓷是指模仿动、植物等形象造型的瓷器。因仿生瓷系模仿各种生物的形象,故多为色调齐全的粉彩瓷。仿生瓷所模仿的生物种类有:禽鸟类、海螺类、果品类、植物类、蔬菜类等。此竹节帽筒就是一件仿生瓷。仿生瓷的色调形态与真物酷似,惟妙惟肖,生动传神。仿生瓷始于清代乾隆年间,乾隆以后各朝均有此类瓷器,直至民国。除瓷塑外,还有仿青铜器、漆器、大理石纹、木纹、竹节纹等,均可达到乱真程度。

13.民国矾红彩太师少师帽筒(图14)此件矾红彩釉太师少师帽筒为六菱海棠式镂孔帽筒,上下口经一致,呈六菱柱状,每一面壁的上部或下部都镂有海棠花式孔,六个孔大小一致,边缘凸起不明显。按一般鉴定规律,海棠花式孔大、边缘清晰的帽筒,年代比较早。这件帽筒是一件典型民国时期陈设瓷器,釉面白中泛青,主题图案是红色大狮子,周围有小狮子和火焰纹做陪衬并勾画一些卷草纹、绣球来烘托画面气氛。有的器形还在矾红色调的基础上分别用蓝、黑、绿等粉彩画小狮子,使整个瓷器色彩斑斓,装饰味道浓烈。矾红彩太狮少狮瓷器的背面一般有行草淡墨题写的诗句。内容一般以“太师少保位并等荣”题记为多。并书天干地支纪表和地名。

图7 清光绪 粉彩百蝶纹帽筒

图8 清光绪 粉彩富贵白头帽筒

图9 清光绪 粉彩博古帽筒

图10 清光绪 墨彩帽筒

图11 清同治 矾红印章纹镂空六棱帽筒

图12 清光绪 祭蓝釉描金皮球花帽筒

14.民国浅绛彩山水帽筒(图15)

此对浅绛彩山水帽筒,高28厘米,远景奇峰高耸,云气弥漫,山头渐次隐去,视野尽处朦胧可见山峦微伏,虚实相生。中景汀洲斜插江心,茅屋傍岸而建,飞流直泻,枝干旁逸,曲径通幽。近景所绘景物最为丰富,茂树丰林间,或是行旅拄杖过桥,或是渔翁垂钩独钓,水面平阔,小溪淙淙。山石多以短披麻皴表现,质感强烈,逼真酷肖。设色以翠绿为主,兼施嫩绿、赭石,色泽浓淡相间,随类赋彩,层次分明。

浅绛彩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大量出现,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同时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

汪野亭是20世纪前期景德镇陶瓷美术革故鼎新的著名陶瓷艺术家。汪野亭的粉彩山水别开生面,得益于工艺的创新,更得益于艺术的创新。他率先运用“通景山水”章法装饰瓶类制品,开20世纪初景德镇粉彩山水装饰章法的新风。所谓通景,就是将一个画面以一个完整的构图,在圆柱式的器皿上展开,让人从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完美的画面。即将山水相连、境气贯通的一个整体画面,布局在各种造型的器皿上,一改以往仅一面饰画,另一面题款,或在锦地开光的斗方中作画的山水装饰故习。自然界山外有山,流水不息,意境万千,乃天设地造的四时景观。“通景”法在表现自然景观时,使观画者冥想“山水源头无觅处,游子信步山水中”的意境。在陶瓷绘画史上,花鸟图案采用通景法较多,而山水画大多都是在图案开光的小面积上作画。汪野亭的山水画采取山水相连、云雾飘逸等巧妙的连接处理,形成360度的完整构图,没有勉强的连接痕迹。“通景山水”自问世至今,已跨越近一个世纪,在景德镇一直为同仁们所沿用、仿效。汪野亭从艺30多年从未离开过景德镇,创作了许多代表那个时代的精美作品,受到了世界收藏家的青睐并争相收藏。

15.民国珊瑚釉描金松鹤纹帽筒(图16)

民国珊瑚釉描金松鹤纹帽筒,高28厘米。帽筒以珊瑚釉为地,以金彩画松树,巧用留白勾画出一只仙鹤,笔意简洁,所绘图案有很好的祝寿寓意。绘有此类松鹤纹饰题材的瓷器,多用作祝寿的礼品。

珊瑚红釉是以铁为着色剂的低温红釉。珊瑚红始于康熙盛于雍正、乾隆,因其呈色红中闪黄,与珊瑚颜色相似故名。施釉薄而细匀,色调沉着含蓄,光润艳美。清代康熙朝开始,除生产一色的珊瑚红盘、碗、瓶外,还用作地色,有珊瑚红五彩、珊瑚红地描金、珊瑚红地粉彩、珊瑚红地盖雪等品种。乾隆时多在珊瑚红上描金,从乾隆到民国各时期官窑和民窑都有珊瑚釉描金瓷器。

图13 清光绪 黄釉竹节诗文帽筒

图14 民国 矾红彩太师少师帽筒

图15 民国 浅绛彩山水帽筒

图16 民国 珊瑚釉描金松鹤纹帽筒

图17 民国 浅绛彩人物四方帽筒

图18 民国 贴花帽筒

16.民国浅绛彩人物四方帽筒(图17)

四方帽筒亦是帽筒常见形制之一,此帽筒为民国浅绛彩四方人物帽筒,高27厘米。帽筒上绘一女子手执团扇于松下乘凉,背部文字后署名徐善琴。《浅绛百家》一书中记载,徐善琴:生卒不详,名韵仙,字善琴,号长庚。作品活跃期为1889年(光绪15年)至1905年(光绪31年)。名款有徐善琴、韵仙、长庚氏、善琴氏、善琴等。轩室号有长庚陋室、松竹轩。徐善琴山水、人物、花鸟俱精,仕女图尤好。山水画采用南宋赵大年画法,多为江南小景;仕女图为改琦一路,秀美典雅。其仕女人物在晚清浅绛瓷画中别具一格,所作仕女风姿绰约,娟秀端庄,装束古雅。师法陈老莲、改琦。从现有资料看,有些署名“松竹轩”的浅绛作品也是徐善琴所为。

17.民国贴花帽筒(图18)此民国时期帽筒,高28厘米,胎质细腻洁白,上贴花装饰一大束花朵,花上落有一鸟,图案上方有文字题款。

民国时期,流行的这种贴花瓷,画面丰富、色彩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陶瓷彩绘艺术中的一个独立品种。民国剪纸贴花瓷器的图案多富于寓意,表达吉祥喜庆之意,如松鹤延年、富贵牡丹等吉祥图案。这种剪纸贴花纹饰比手工彩绘的细腻,用手抚摸釉面平滑,没有手绘凹凸不平的笔痕,图案很精美。将剪纸花样移植到瓷器制作上,形成一种陶瓷装饰手法,为剪纸贴花瓷。这种瓷器装饰方法,为宋代吉州窑所独创。比如在黑釉茶盏器内,就常装饰有凤鸟、梅枝、树叶等剪纸纹样。民国时期,剪纸贴花瓷器成为一种流行的装饰手法。工匠们根据器型的需

要,充分利用剪纸特点,剪出各式各样的图案进行装饰。并采用各种印刷手段,把陶瓷颜料印刷在专用纸上或薄膜上,再把这种做好的剪纸贴于陶瓷制品上,经烧制后,贴画纸便贴在了瓷器上,达到装饰目的。在贴花瓷器各种各样的图案中,有的全部采用贴画工艺,有的采用一部分绘画一部分贴画的方法进行表现。剪纸贴画按照装饰在瓷胎或瓷体上的不同,可分为釉上贴花、釉中贴花和釉下贴花。形制以帽筒、瓶等为多见。富于生活装饰色彩,象征吉祥喜庆气氛的剪纸贴花瓷器,在民国彩瓷中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纵观嘉庆至民国以来各时代帽筒,各类彩釉品种齐全,图案纹饰包罗万象,因其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深受百姓喜爱,传世量很大,是景德镇清中后期至民国瓷器的一大类型。

(责任编辑:刘昱)

猜你喜欢

粉彩青花纹饰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蜡染的纹饰探讨
青花
粉彩瓷板四条屏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雕漆纹饰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