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灵猴

2016-03-22林燕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2期
关键词:泥塑民间玩具

林燕

一、泥

普天之下,唯泥土为最根本。天下万物,出自泥土,依附于泥土。

泥土,对于中国广大农民有着凝重的情结。从呱呱坠地到行走田间、玩泥弄土,到扶犁掌耙、侍弄田地、耕耘收获,土地承载了农民世世代代的荣辱与梦想。《周易》认为“坤为地,为母”,把土地视为母亲,世人早已从土地孕育万物的现象中体悟到了她母亲般的情怀。民间的信仰中,有一个最接近于人性的神—土地神,那是一对白头偕老的夫妻,掌管人间一切闲杂事务。而那些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艺术,无不体现着土地的形象,它们丰厚、圆润,没有枯槁干瘪的病态;充满了忠实开朗的性格,而没有肃杀、虚伪的心理。

泥塑,正是这样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中国部分地区泥塑也称作“彩塑”“泥玩”。同剪纸、皮影一样,泥塑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

泥塑,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泥塑一直伴随着生活不断传承,从陶器皿、陶佛像,到儿童的玩具,从没有间断过。发展至近代,泥塑形成南北两个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泥人张”指天津泥人张长林,是捏塑世家,作品以富裕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无不强调一个“像”字。惠山泥人又可分两类:一类“泥耍货”供儿童玩耍,“大阿福”是最典型的作品。其造型丰满活泼,浓厚简练,色彩明朗热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另一类为“手捏戏文”,主要塑戏曲人物。这类泥人很注意神态刻画,造型适当夸张,表现技法精练,色彩纯朴、浓厚,很有江南地方特色。

泥玩具的产生和发展是泥塑艺术的重要分支。中国有关泥玩具的最早记载见于东汉王符所著《潜夫论·浮侈篇》,其中记载:“或以游敖博弈为事,或丁夫世不传犁锄,怀丸挟弹、携手遨游。或取好土作丸卖之,于弹外不可以御寇,内不足以禁鼠雀……或作泥车、瓦狗、马骑、倡俳,诸戏弄小儿之具以巧诈。”从这些文字,可以证实:一是有人取好土做弹丸出售;二是“泥车”“瓦狗”“马骑”“倡俳”都是“戏弄小儿之具”,即儿童玩具。这说明,东汉时期的泥玩具、陶玩具已经比较普遍。

小型泥制玩具的新兴,起于宋代。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大量流行,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买回去供奉玩耍。历经元、明、清、民国,泥塑玩具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陕西凤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地区等。

二、猴

在十二生肖中,猴排第九位,与其他十一种生肖动物相比,它具有两个十分突出的特点:第一,它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解释,现代的人类是由古猿演化而来,也就是说,猴是我们的近亲。这一点,可以说是猴在十二生肖当中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殊之处。第二,因为猴与人有相似的形貌,同时具有较高的智力,常常被人们以“聪明伶俐”“神气活现”等字眼来加以形容,始终备受关注并引发着人们的多种联想。从古至今,关于猴的民间故事都代代相传着,如“猴子捞月亮”中聪明机智但目光短浅的精明猴;《猴子摘玉米》中迷失方向和目标的贪婪猴;成语故事“沐猴而冠”以猴讽刺道貌岸然、虚有其表的人;“朝三暮四”中的猴则自认为聪明却反被人耍弄。猴的形象,还经常出现在文人作家的笔下,特别是《西游记》中神通广大、智勇双全、幽默乐观的孙悟空,可谓一只最光彩夺目、闻名于世的英雄猴。

在一些民间信仰观念中,猴是保佑人们生生不息、平安幸福的始祖和神灵,也是具有驱邪攘灾、避瘟逐疫等神奇力量的灵物,它常常与其他传统的民族吉祥物一道,构成人们表达增福益寿、富贵封侯愿望的祥瑞象征,诸如“马上封侯”……总之,猴在中国文化当中,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和丰富的内涵。

三、泥猴

这里所说的泥猴,应该称为泥塑猴玩具。既然是玩具,当然兼具审美和娱乐两项功能。

注重审美的泥猴玩具,多以静态观赏作品为主,如北京市的泥塑“西游记”人物摆件,河南淮阳泥塑“人祖猴”;而以娱乐功能为主的泥猴,则是可以把玩和互动的,如陕西西安的“泥叫叫”、河南淮阳能发声的“泥泥狗”等。以制作泥玩而闻名的市镇在全国有很多,风格也是多种多样,自成一派,在造型和色彩方面都特色鲜明,质朴粗犷,清新纯真。

河南淮阳的民间泥玩具俗称“泥泥狗”,泥泥狗所表现的内容极为奇特,多为不可名状的奇禽怪兽。泥泥狗奇特的内容、怪异的造型绝不是偶然的,与淮阳的地域文化有关。淮阳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古称“陈州”。县境内分布着太昊伏羲陵、伏羲画卦台、伏羲白龟池、神农五谷台、宛丘城遗址等多处古迹,历来被认为是古代传说中伏羲氏与神农氏两位帝王的故乡。在这样的深厚文化背景衬托下,“泥泥狗”愈发显得神秘,充满天地灵气。

“泥泥狗”中又以泥猴的形象最为丰富,有“人祖猴”“抱膝猴”“抱桃猴”“猫拉猴”“打火猴”“猴背猴”“扛锄猴”等,皆为淮阳所特有的泥玩,其他地方罕见。

在泥猴类作品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是“人祖猴”。“人祖猴”都为单片模印制正面,后背手捏成平面,既可直立摆放,也可在手中把玩。“人祖猴”嘴部突出,两目圆睁,头顶成桃形装饰。正面身体中央以红色绘竖立的枣核形,并环以多层竖向弧线,外围是放射状白色短线(见图1)。这种纹饰常常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纹样出现在龟、蛙、鸟的身上。

“人祖猴”的造型、色彩和纹饰均以其神秘性引起有关学者的注意,被视为原始文化的“活化石”。对于“人祖猴”,研究者的解释多有不同。有人认为,猴子前身的装饰图案象征着女性生殖器官,是上古时代生殖崇拜观念的残留和传承;也有人认为是“伏羲或盘古的形象”“最早的人类形象”“女性的偶像”或“女娲的偶像”等。“人祖猴”之究竟虽难定论,但它可能蕴含着隐秘的原始文化信息,而且其内涵和形态都经历了漫长的流变过程。民间艺人在使用造型符号时,往往是受到传统的约定俗成影响,遵循其特有的文化涵义。这种文化观念早就在流传的过程中丧失或模糊了其原始实际意义,演变成了一种稳定的观念性符号,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笔者认为,“人祖猴”的原始涵义真相已很难寻觅,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民间艺人的创造力和审美力是不可小觑的。他们既可以遵循传统,也可以自由发挥,对传统进行大胆地变革。

图2所示人面猴,即显示了传统的变异。在民间,“古谱”往往因人而“走调”,而“走调的古谱”又很可能成为后来的“古谱”。因此,探寻其“原谱”犹如探寻一个永恒的谜。民间美术的永恒魅力,亦得之于此。[1]淮阳泥玩的成形方法以手捏为主,只有少数品种用单片模子翻印。在通体乌黑的底色上,用白、大红、浅绿、浅黄等色彩绘画。泥泥狗的涂染底色方法采用成批的“浸染”。先把煮青(一种黑色染料)在大锅内调好,然后把成形晾干的泥胎放进大漏勺里浸入染料中。捞起后,泥胎均染得通体漆黑,在草席上晾干后再逐个“画花”。画花时不用毛笔,而是用一枝削尖的高粱秸沾颜色勾画,线条挺括饱满,很少涂染大块色面。[2]

淮阳泥猴玩具中,还有一些造型更为诡谲夸张的,如图3中的这件“猫拉猴”。据研究,淮阳“泥泥狗”与古代神话关于原始巫术的记述有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猫拉猴”。在河南方言中,猫不是特指猫,常指野生哺乳动物,如老虎。当地老百姓有的称布老虎为“猫”,虎头鞋为“猫头鞋”,故猫拉猴可理解为“老虎吃人”。鉴于“虎”在实际运用中多取“辟邪”而罕见“拉人”之意,故这项研究认为“猫拉猴”的原形是传说中的“吃人的穷奇”,因“穷奇”原也有辟邪意义。古代宫廷“大傩”典礼,是通过化妆仪式请穷奇和腾根去吃掉害人的盅,即《后汉书·礼仪志》所谓“穷奇腾根共食盅”。[3]

在淮阳泥玩具中还常见到雌雄同体的怪物,如图4中的“双头猴”,一身两头,通体乌黑,上身以红、黄、白三色线条勾画简单纹饰。其头部上均戳有两个孔,能吹出鸟鸣般悦耳音响,这应该是一个猴哨玩具。图5中的“猴头雁”也是一件泥哨,同属于音响玩具。有研究者推测“猴头雁”可能是淮阳“泥泥狗”中最早的品种。

图6中的淮阳背猴,形象生动感人:母猴怀抱小猴,两张猴脸重叠,笑意盈盈,给人一种温馨欢快的感觉。艺人突出、夸大了小猴的形象,玩具整体感很强,手法粗犷自然,妙趣横生,很好地表达了母子情深这个主题。

从以上风格各异的淮阳泥猴玩具中,我们可以看出,淮阳泥玩艺人已经从简单反映客观现实的水平,上升到自由驰骋艺术天地的境界。他们既传承历史文化,又任意发挥,肆意表达,创造着真正的艺术。

河北的泥猴玩具,呈现的是另一种风格。河北新城白泥沟镇在历史上就是重要的民间玩具产区。这里的泥人全都模制,用大白粉作底色,施彩绘、罩清漆。白泥沟泥人造型简洁,色彩鲜艳,以朴素大方、喜庆欢乐为主要特征。图7中的这两件猴车,为传统拖拉玩具,让学步时期的孩童边走边拖,增加了行走的趣味。它造型朴拙,猴态稚气洋溢,与孩童颇为相似。保定泥玩具“猴摘桃”,风格与新城白沟泥玩具相近,唯墨线勾勒较少,绘饰颇有传统没骨画的风韵(见图8)。

山东也有多个玩具产地。苍山县耍猴,是孩子们的热闹玩具,纹饰简洁质朴,猴身上饰以白毛,更增加立体感和真实感(见图9)。艺人让“耍猴”戴上人的脸谱,模仿人脸表情。在“人脸”的两旁穿插一根铁丝,然后再挂上细绳,玩时用手轻轻一牵,脸谱向一上翻,自然套在猴脸上;手一松脸谱又自然回落,恢复猴提脸谱的本来面目。一松一提之间,充满了变换的惊喜,想来在孩子们玩耍时,一定是欢声笑语不断。苍山泥玩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泥玩的表面罩有一层鸡蛋清。这是在化学材料不够发达的年代而形成的传统装饰方法,鸡蛋清打匀、兑水涂在表面,晾干后现出较弱的光泽,油润含蓄,而且不易脱落。现代泥人工艺已很少采用这种方法,只有苍山县泥玩具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工艺。

图10中的这件“猴摇鼓”泥玩,通体不见一根墨线,甚至连彩线也见不着,显出一种清淡简练的装饰美。配合敦厚浑朴、圆润饱满的造型,使整体增添了一种淡逸柔润的韵味。这是山东安丘制作的猴玩具的最大特点:绘色装饰重色块而少见墨线,其意趣与苍山泥猴的绘画风格恰成比照,自有另一番风味。而山东临沂的这件“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胎形彩绘融于一体,相互借助,彼此衬托(见图11)。无论是墨骨还是彩绘,皆恣意飞扬,洒脱自如,极似传统中国画的大写意笔风,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孙悟空形象写意大气,位于泥塑中间位置,起到了承接过渡的作用。临沂乃山东著名泥玩产地,泥玩多模制,着粉上彩却流露坯体本色。当初或出于偶然,后来却成为一种朴实无华的稳定风格。设色以桃红、杏黄、草绿为主调,筋骨墨线,彰显热烈明快。

此外,河南浚县的泥猴玩具也颇具特色。河南浚县即汉代的黎阳,宋置浚州,历史悠久,是民间传统玩具的产地。浚县境内之大伾山,据传说,隋末领袖李密,令部将杨玘屯兵城外,杨玘军中兵卒会手捏泥玩具的艺人在息兵之际,常以泥巴捏塑一些兵将打仗的玩意儿,借以寄怀牺牲的弟兄,给浚县留下了一宗泥塑玩具的手艺,直至今日。杨玘屯绝大多数农户从事捏塑泥玩具,每到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的庙会上,便出现了长达二公里的玩具小摊。浚县泥玩具统称“唧唧咕咕”,也叫“泥咕咕”,因每个泥玩都能吹响而得名。“泥咕咕”多为手捏成形,以深黑色居多,也有少量深褐、紫红等深色打底的品种,绝无浅色底色。据介绍,艺人把泥胎晾干后,放在大火上烧烤到烫手,用一块调发颜色的松香在泥胎上擦抹,松香遇热熔化,冷却后,油润光亮犹如色漆。彩绘纹样注重笔触的变化,讲究点面的排列,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见图12)。

四、土气与灵性

民间泥玩是土气的,但土得自然淳美,浓烈厚重。民间猴子形象是灵性聪慧的,但也会因聪明犯傻而被人嘲笑。在形象设计上,将土气与灵性两者矛盾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民间艺人的智慧所在,反映了中国民间艺术抱朴存拙的创作理念和生活态度,也反映了中国式的幽默风趣。

在色彩设计上,民间艺人充分发挥了对色彩的联想,将“红红绿绿”运用到极致:红色使人热情、振奋、充满活力;黄色使人暖和、尊贵,充满希望和期待;绿色给人以悦目、健康自信的力量;蓝色带给人沉稳与平和满足;白色则给人以和平、肃穆的感觉;黑色,是神秘冷寂的;还有紫色、金色、银色、橙色,也频繁运用在民间泥玩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留下深刻印象。

民间泥玩都带着天真、稚拙、粗犷的一面,但这种天真、稚拙、粗犷自有它强大的感染力。它来源于劳动生活,是民俗民风的产物,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了社会的文化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泥玩是充满了人间灵气的产物。

可以说“土”的民间工艺是其他一切工艺的源泉,没有早期的黑粗陶碗,就不会有后来的钧窑名瓷;没有早期的粗放石刻,就没有后来的精巧玉雕。千百年来,民间陶器的造型、装饰艺术推动了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民间刺绣经验的积累孕育了“四大名绣”的形成。所以,我们坚定地相信,只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作品,才能有真正的艺术魅力;只有有民族传承力的作品,才能真正地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对世界艺术产生重大的影响。

注释:

[1][3]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玩具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21.

[2]王连海.中国民间玩具简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7.62.

参考文献:

[1]胡潇.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2]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

[3]述鼎.民间艺术塑作[M].台北:台北艺术图书公司出版,1993.

[4]王连海.中国民间玩具简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南京博物院)

猜你喜欢

泥塑民间玩具
民间美术——泥塑
宋志浩作品赏析
泥塑作业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